一、新疆虎能找到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时雨[1](2022)在《玉虎迎春敛福来——浅谈虎文化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2022年2月1日起我们进入了农历壬寅年。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对十二生肖的定义,十二地支中的寅对应着虎,即这一年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是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年。虎在民间习俗中被尊崇为瑞兽,虎也与福谐音,因此虎年的来临也象征着福运临门,富贵盈门。
曹志红,张博,聂传平[2](2021)在《“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文中提出2020年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青年工作坊会议成功召开。此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形式举办,以中国历史动物研究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理论、方法与视野""珍稀鸟兽研究""水产与病虫害防治研究""文化、地理及贸易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篇综述征得与会学者同意,摘登部分学者的发言要点,以飱学界。
汪雨薇[3](2019)在《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文中研究指明杨镰是我国元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着名学者,目前学术界对杨镰的贡献与价值多从古代文学、古代文献方面加以肯定,鲜有人对杨镰的新疆题材文学作品及其新疆人文地理纪实探险考察系列文章进行研究。杨镰在新疆的文艺活动主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剧本等创作以及部分文艺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论文写作,同时还包括部分他参与拍摄的新疆纪录片、主讲的新疆学术讲座、参与编纂的大量西域文献丛书及其书评序言等,其文艺活动涉及到新疆文学艺术、历史考古、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杨镰一生情系天山,曾80多次来新疆实地考察,甚至将青春、生命都奉献给了新疆。本文围绕杨镰的“爱疆情结”和新疆文艺活动展开,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杨镰“爱疆精神”形成的原因,概括其“爱疆精神”在新疆文艺活动领域的表现,梳理杨镰早年经历和阅读经验对他后期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杨镰早期的小说创作,探讨知青经历、时代背景、文艺思潮影响下的杨镰新疆书写,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早期以新疆生活为背景写下的探险考古、知青题材、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的写作特色。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杨镰90年代以来的新疆纪实文学写作,梳理杨镰创作的报告文学、考察纪实、荐书序言以及传记纪实的意义和价值,挖掘杨镰部分学术写作的文艺性特征。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杨镰如何将学术研究积淀和新疆人文知识转变为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质的文艺活动,如借助于大量期刊报纸宣传新疆人文地理和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参与拍摄纪录片普及新疆生态环保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开展大量西域历史文化讲座,进一步弘扬知疆懂疆的科学知识和爱疆护疆的文化理想。
张卫忠[4](2018)在《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疾病调查》文中认为全球野生虎种群危机重重部分虎亚种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圈养虎种群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中国人工饲养的虎达到6000多头,而野生虎不到百头,圈养虎种群的健康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虎种群的未来。目前长沙生态动物园拥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以及孟加拉白虎四个亚种,拥有虎的总数量为76头。本调查通过对长沙生态动物园车行散养区与步行圈养区的东北虎、孟加拉虎、白虎等虎群疾病的发病率、发病种类等进行调查分析,为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疾病预防提供指导,并为全国的圈养虎群疾病预防提供参考。本次调查把所有参与调查的虎按亚种分为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白虎,按饲养场地范围分为车行区组及步行区组,其中车行区为半散养区,步行区为圈养区。调查将通过四个虎亚种在步行区与车行区发病数、发病率、发病类型的对比来分析长沙动物园各虎种群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长沙生态动物园步行区发病率明显高于车行区,全园虎群发病率在这五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园发病种类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与外科疾病为最常见,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5.8%和18.6%。长沙生态动物园的虎群外科疾病中,撕咬伤主要出现在车行区的青壮虎,趾爪病主要为步行区老年虎。胃肠道症状的疾病占总发病次数的45.8%,以春季发病最多,冬季发病最少。其中东北虎18例为发病最多,白虎5例,孟加拉虎和华南虎各2例为发病最少;步行区东北虎发病多于车行区东北虎比例为18:1;步行区东北虎的高发病率直接导致了整个东北虎种群发病明显多于其他的虎亚种种群。这表明可能由于步行区与车行区在展览方式、饲养管理上、笼舍设施、地理环境和动物年龄层次上的不同,造成了步行区与车行区发病率及发病种类上的差异。
谢尔扎提·吐鲁洪[5](2016)在《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我是应聘者》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起,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相继播出了8档新的电视栏目。这些新办栏目符合新疆政策需要、适应媒介市场化要求、满足受众需求,极大丰富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文化生活。其中新办栏目《我是应聘者》凭着眼现实、贴近真实、反映生活的栏目内容及传播形式,一经播出便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真人秀横扫电视荧屏的今天,大众对职场真人秀已不再陌生,职场真人秀《我是应聘者》坚持以社会热点中的就业问题为栏目根本出发点,通过理性、客观、全面的职场分析,为广大受众引导积极、正确的就业观,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新疆的地域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独特性赋予《我是应聘者》栏目特殊地位。通过电视秀提供最真实、真切的内容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稳定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将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中职场真人秀《我是应聘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办原因及其带来的社会意义,肯定《我是应聘者》栏目在新疆电视栏目创办中的积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文章重点分析推动《我是应聘者》栏目开办的原因。其次,文章从栏目定位、栏目形式、栏目内容等三方面入手,对职场真人秀《我是应聘者》进行综合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是应聘者》栏目的发展优势。通过对《我是应聘者》栏目传播内容的研究,分析其对新疆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观念、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就栏目自身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推动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及其栏目能更健康、长足的发展。
江楠[6](2015)在《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早期金银器,即从夏纪年开始到秦汉时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本文通过对早期金银器各个阶段金银器类别、形制、工艺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的观察,对早期金银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梳理。论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六章。第1章是绪论。界定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是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根据在制作金银器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将金银器制作工艺分为金银器的制造工艺和金银器的装饰工艺两大类,其中金银器的制造工艺主要指能够使金银器成型的各种工艺;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指对已经成型的金银器起到加固和装饰点缀的各种工艺,可进一步区分为金银器本身的装饰工艺和依附于其他质料器物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装饰工艺两类。第3章是夏商西周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类型学研究,将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分为人身装饰、器物装饰和祭祀用品三大类,并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三个区域,对各区金银器形制和功能的共性和差异进行讨论。第4章是东周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东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工艺类型的不同首先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为纯金银质、鎏金银质、错金银质三大类,再对每一类金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根据金银器类型及工艺的差别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四个区域,对各区域的金银器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东周时期错金银工艺和包金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纯金银质器物也产生了新的类型,如器皿、货币等。第5章是秦汉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秦汉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首先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为纯金银质、鎏金银质、错金银质三大类,再对每一类金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根据金银器类型及工艺的差别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四个区域,对各区域的金银器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各个区域间的界线不如前代那样清晰,汉王朝疆域板块内的金银器类型、器物形制和工艺等渐趋一致。而在工艺方面,秦汉时期鎏金银工艺发展迅速,错金银工艺和包金银工艺渐趋衰落,到了东汉时期银质的器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第6章是中国早期金银器相关问题讨论。对三大时期金银器材料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研究,建立起早期金银器随年代更迭而产生的变化序列,呈现各区域板块间金银器的复杂的互动过程。指出早期金银器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定型阶段,到了秦汉时期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后世金银器的几乎所有类型和工艺都已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金银器的功能也由最初的纯装饰性发展为更多地在实用功能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性方面发挥作用,为隋唐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早期金银器的发展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秦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七章是结语。总结本文研究的收获,并指出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
陈志学[7](2014)在《新疆虎的故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老虎保护会议上,国际老虎保护织正式宣布:在世界上,老虎共有11个老虎亚种,其中,目前已有三种绝灭,还有三种濒临绝灭。已经绝灭的三种老虎中,其中之一就是分布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新疆虎,绝灭的还有朝鲜虎和阿拉伯虎。2010年3月,以历史学
杨杨[8](2014)在《商代田猎刻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猎刻辞是商代甲骨文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对这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商王与上层贵族日常畋游的地点、田狩历日的喜好、田猎活动的组织、出行吉凶的贞选、狩猎工具及手段的应用,还能藉助命辞与验辞中出现的动物信息,探究商代自然气候环境以及贵族田猎的性质。见於田猎刻辞的商代动物主要有虎、兕、鹿、麋、象、獐、豕、燕、鱼等十余种,如果补充以各地考古所见商代野生动物材料,这个数字还要再增加一些。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结合同一种类现生动物的分布与生境,我们发现:晚商时期商王为代表的上层贵族以捕猎大中型偶蹄类动物为主。在这些猎物中,无论野牛还是麋鹿、獐子都是喜水动物,通常栖息于水草丰茂的湖沼湿地。即使是虎、豕、象等兽类也通常居於近水环境。由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我们得以对晚商中原地区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些普遍生活在今天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及已知的商代中原地区湖泽密布、河流纵横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商代气候,提供了必要材料。结合甲骨文农业卜辞和田猎卜辞带有月份的内容,以及附记降雨的甲文材料。我们认为,商代岁首约在公历四月中旬,农历谷雨前後。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於早期卜辞,以黄天树先生甲骨分期断代为标准,将其划分为王卜辞:组、宾组;及非王卜辞:花东子组、甲种非王卜辞、乙种非王卜辞、丙种非王卜辞圆体类和劣体类非王卜辞等2大类8小类。由於我们主要关注于田猎内容的讨论,在各组类的辞例形式上,并未进一步细化。仅对辞例形式较为灵活的非王卜辞作了亚类的区分。在早期田猎地地望考释的过程中,爲便於反映各组类间田猎地域的变化,我们将宾组田猎卜辞细化为宾组宾一类、宾组典宾类、宾组宾三类进行讨论。未沿用先辈学者通常使用的“田猎地方位分类法”。通过各字体组间的对比我们发现:商王在田猎地域的选择上,逐渐由随意性转而趋向固定。例如,组卜辞中出现的田猎地,此後绝少再见。宾一类、典宾类开始,见於晚期卜辞的宫、丧、盂、向等地渐次出现。到宾组三类卜辞时,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通过对不同字体组田猎地变化的对比,我们发现商王与多子族族长在田狩地域的选择上存在重合。在排除商王邀请或命令贵族共同参与田猎的情况后,我们认为:在武丁时期,并不存在仅限定於商王才能进入的畋游区域或王家猎场。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类似于後世皇家苑囿的固定田猎区已经存在。在田猎与军事方面,文章对比了两者辞例的异同,并就田猎与军事训练等内容作出探讨。在田猎与祭祀方面,文章系统的阐述了“祭”与田猎的关系。认为“祭”的时间并不限定於田猎开始前或田猎结束后,而是较为随意。田猎与农业之间也有联系密切,早期卜辞中存在田猎地与农业地共用现象。
王士成[9](2013)在《新闻“误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说的“误读”,其实是指理解偏差或错误理解。它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关,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阅读行为的一种伴生现象。新闻“误读”则是指人(本文所说的“人”包括作为传播者的个人和受众)在解读新闻时对新闻内容的内涵意义或传播者意图的理解产生的偏差。新闻误读的成因和机理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它可能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更多时候是由多重因素共同生成的。对于新闻误读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研究新闻误读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所涉及内容包括新闻误读的特点、成因、表现及对传播的现实影响和防范对策;另一方面,对新闻误读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作用于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新闻传播的实践,在改善政府形象、提升管理水平以及促进新闻传播手段和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对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产生误读的研究较多,但对新闻误读专门研究的相关着述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见于大学、新闻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零散的、单一的论文,而且,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新闻误读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重点或是某一种表现,理论知识和实证案例的运用也相对较为单薄,缺乏系统、完整的分析和论述。本文力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大量的新闻案例,对新闻误读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和对策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同时将政府这一时常以新闻发布者身份或是新闻本源身份出现的因素,作为新闻误读的重要成因也同时纳入研究,这是过去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的。除了绪论之外,本文共分5章,分别是:第一章新闻误读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第二章新闻发布者造成的误读;第三章新闻传播者造成的误读;第四章新闻受众造成的误读;第五章新闻误读研究的意义及其应对。
贺林[10](2013)在《火冠(中篇小说)》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是时候了,离开这个由石头垒成的独立王国。每天,当晨光艰难地越过石壁,落在洞口时,无边的黑暗中才会象征性地凸显出一个白亮的圈。除此之外,洞的深处只有单一的黑。而那个白圈——那个洞口外面是另一个世界。现在,那个白亮的圈越来越大,最后完全消失了,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明亮的世界。当外面的阳光把大地晒暖时,他才会离开黑暗的洞穴,和几个跟他一样年轻的兄弟姐妹来到阳光底下。洞的对面是块巨大的岩石,他头顶上也
二、新疆虎能找到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虎能找到吗?(论文提纲范文)
(2)“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缘起与主旨 |
二、历史动物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野 |
三、珍稀鸟兽研究 |
四、水产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
五、动物文化、地理及贸易 |
六、中国历史动物研究未来的发展 |
七、结语 |
(3)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目的 |
一、杨镰的“爱疆情结” |
(一)“爱疆情结”产生动因 |
1.杨镰早年经历的影响 |
2.斯文·赫定的追随者 |
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 |
(二)“爱疆情结”的具体体现 |
1.创作新疆题材文艺作品 |
2.八十多次访疆考察 |
(三)“爱疆情结”的重大影响 |
1.学术写作的个人特点 |
2.文艺创作的动力源泉 |
二、书斋中的文学想象 |
(一)杨镰新疆题材小说分类 |
1.追寻理想的探险小说 |
2.怀念青春的知青小说 |
3.围绕南疆经历展开的推理小说 |
4.极富传奇幻想色彩的历史小说 |
(二)杨镰新疆题材小说主旨 |
1.传达爱疆之情 |
2.体现爱国情怀 |
(三)写实的写作特色 |
三、从书山走向瀚海 |
(一)文体转变原因探析 |
(二)纪实文学构成类型 |
1.以报告文学唤起生态意识 |
2.以考察纪实再现探险经历 |
3.以传记纪实书写人生成就 |
4.以书评序言弘扬爱国情怀 |
(三)学术写作的文艺性 |
1.文学色彩浓厚 |
2.设悬解密写作模式 |
四、从瀚海走向大众 |
(一)文本的宣传 |
1.旅游杂志的普及 |
2.报纸的及时宣传 |
(二)影像的传播 |
1.生态纪录片的兴起 |
2.历史遗迹的再发现 |
(三)重心的转移 |
1.北疆学术考察的兴起 |
2.北庭文化的发掘推广 |
(四)讲座的推广 |
结语:永忆杨镰精神 |
参考文献 |
附录1:杨镰新疆年谱(1968.3-2016.3) |
附录2:杨镰新疆题材文学作品一览表 |
附录3:编纂新疆探险考察类书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疾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世界虎类现状 |
1.1.1 虎的起源及分布 |
1.2 中国现存虎种情况 |
1.2.1 华南虎情况 |
1.2.2 东北虎情况 |
1.2.3 孟加拉虎及孟加拉白虎情况 |
1.3 虎的危机与保护 |
1.4 在虎种群保护中的重要手段----迁地保护 |
1.4.1 动物园在迁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1.5 调查地-----长沙生态动物园概况 |
1.5.1 自然地理环境 |
1.5.2 地理位置及气候 |
1.5.3 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的饲养环境 |
1.5.4 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的饲养管理 |
1.5.4.1 普通虎和种公虎 |
1.5.4.2 待产母虎的饲养管理 |
1.5.4.3 幼虎的饲养管理 |
第二章 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疾病调查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长沙生态动物园车行区和步行区虎的发病数 |
2.2.2 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的发病种类 |
2.2.3 虎群发生的主要疾病介绍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外科疾病 |
2.3.2 虎消化系统疾病 |
2.3.2.1 病毒性疾病 |
2.3.2.2 寄生虫病 |
2.3.2.3 细菌性疾病 |
2.3.2.4 其他 |
2.3.3 长沙生态动物园幼虎与繁殖母虎常见疾病 |
2.3.4 虎各亚种发病率对比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我是应聘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四)论文研究框架 |
一、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的创办背景及其规模 |
(一)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的创办背景 |
1.电视台提升频道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
2.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影视产品的需要 |
3.受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
4.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栏目发展的需要 |
(二)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的规模 |
1.娱乐栏目 |
2.服务栏目 |
3.社教栏目 |
二、《我是应聘者》栏目的创办原因 |
(一)新疆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
(二)拓宽就业政策宣传渠道的需要 |
(三)改变群众就业观念的需要 |
(四)新疆民营企业影响力低,人才短缺 |
(五)国内职场栏目的成功典范 |
三、《我是应聘者》栏目的综合分析 |
(一)栏目定位 |
1.受众定位 |
2.栏目总体定位 |
(二)栏目设置 |
1.开场设置 |
2.舞台设置 |
3.环节设置 |
(三)栏目参与主体 |
1.应聘者 |
2.企业达人 |
3.主持人 |
4.职场分析师 |
5.心理咨询师 |
6.现场观众 |
四、《我是应聘者》栏目的特征与优势 |
(一)《我是应聘者》栏目的特征 |
1.内容大众化 |
2.形式多元化 |
(二)《我是应聘者》栏目的优势 |
1.政治性 |
2.针对性 |
3.教育性 |
4.服务性 |
5.持久性 |
6.亲民性 |
五、《我是应聘者》栏目的社会意义 |
(一)多元文化的融合,传播现代文化价值观 |
1.满足受众求乐心理 |
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3.传播现代文化价值观 |
(二)引导正确就业观,增强就业热情 |
1.引导正确的就业观 |
2.拓宽就业选择,丰富就业渠道 |
3.有助于面试技巧的积累 |
4.增强就业热情,减轻就业压力 |
(三)对民营企业的有力宣传,推动民营企业发展 |
1.对新疆民族企业先进文化的宣传 |
2.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
(四)宣传国家政策,利民利疆促和谐 |
1.宣传国家就业政策,推动就业 |
2.利民利疆促和谐 |
六、《我是应聘者》栏目的发展展望 |
(一)善用媒介融合,推广栏目品牌 |
1.利用新媒体宣传 |
2.进行品牌推广活动 |
(二)重视企业选择环节,加强受众的参与度 |
1.重视企业选择环节 |
2.加强受众参与度 |
(三)把握节目细节,注重节目创新 |
1.把握节目细节 |
2.注重节目创新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 |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
二、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 研究历史 |
二、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年代判断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
第一节 金银器的制造工艺 |
一、 范铸工艺 |
二、 焊接工艺 |
三、 锤鍱工艺 |
四、 掐丝(拔丝)工艺 |
第二节 金银器的装饰工艺 |
一、 磨光工艺 |
二、 模压工艺 |
三、 针刺工艺 |
四、 錾刻、镂空工艺 |
五、 镶嵌工艺 |
六、 炸珠工艺 |
第三节 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装饰工艺 |
一、 贴金、包金工艺 |
二、 鎏金、鎏银工艺 |
三、 错金银工艺 |
四、 平脱工艺 |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金银器 |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
一、 人身装饰 |
二、 器物装饰 |
三、 祭祀用品 |
四、 其他金器 |
第三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
注释 |
第四章 东周时期的金银器 |
第一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
第二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
一、 纯金银质器物 |
二、 以金银为装饰原料的其他器物 |
第三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
一、 北方地区 |
二、 中原地区 |
三、 南方地区 |
四、 西南地区 |
注释 |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
第一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
第二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
一、 纯金银质器物 |
二、 以金银为装饰原料的其他器物 |
第三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
一、 中原地区 |
二、 南方地区 |
三、 西南地区 |
四、 北方地区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早期金银器相关问题讨论 |
第一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发展阶段 |
一、 萌芽阶段 |
二、 初步发展阶段 |
三、 定型阶段 |
第二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区域差异 |
一、 北方地区 |
二、 中原地区 |
三、 西南地区 |
四、 南方地区 |
第三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起源及传播过程 |
一、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起源 |
二、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传播过程 |
第七章 结语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新疆虎的故乡(论文提纲范文)
罗布人与新疆虎 |
生态恶化致新疆虎锐减 |
永远的遗憾 |
(8)商代田猎刻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凡例 |
引书简称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节 殷墟早期田猎刻辞研究的意义、方法与本文写作要旨 |
一、殷墟田猎刻辞的研究意义 |
二、殷墟田猎刻辞的研究方法 |
三、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田猎刻辞的分类标准 |
第三节 田猎刻辞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一、甲骨学初期的田猎刻辞研究 |
二、商代田猎刻辞研究的繁荣期 |
三、新世纪以来的田猎刻辞研究 |
第一章 田猎刻辞与商代环境 |
第一节 田猎刻辞中的动物 |
第二节 田猎刻辞与商代环境 |
第三节 田猎刻辞与商代气候 |
第二章 早期田猎刻辞的文例 |
第一节 组田猎刻辞的辞例 |
第二节 宾组田猎刻辞的辞例 |
第三节 组田猎动词研究 |
第四节 宾组田猎动词研究 |
第三章 商代田猎方法研究 |
第一节 网捕 |
第二节 设置陷阱 |
第三节 逐射 |
第四节 焚田与围猎 |
第五节 其它狩猎方法 |
第四章 早期刻辞中的田猎地 |
第一节 组刻辞中的田猎地 |
第二节 宾组一类刻辞中的田猎 |
第三节 宾组典宾类刻辞中的田猎地 |
第四节 宾组宾三类刻辞中的田猎地 |
第六章 田猎与军事 |
第一节 田猎刻辞与军事刻辞比较 |
一、信息传递 |
二、事前庙算 |
三、助画方略 |
四、立中聚众 |
五、振旅与献俘 |
第二节 蒐狝习战阵 |
第七章 田猎与社会生活 |
第一节 田猎与祭 |
一、祭的受祭者 |
二、祭与田猎 |
第二节 田猎诹日 |
第三节 田猎与农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9)新闻“误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闻误读及其分类 |
第一节 误读的文学起源 |
第二节 新闻误读的概念和特性 |
第三节 新闻误读的表现形态 |
第二章 新闻发布者造成的新闻误读 |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造成新闻误读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误读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 信息的模糊性、迟滞性造成新闻误读 |
第三章 新闻传播者因素造成的新闻误读 |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造成新闻误读 |
第二节 新闻文本间距所造成的误读 |
第三节 传播方式和技巧不当造成误读 |
第四章 新闻受众造成的新闻误读 |
第一节 受众的认知心理与误读之关系 |
第二节 受众解读模式产生的误读 |
第三节 强弱语境对误读的影响 |
第五章 新闻误读的意义及必要的防范 |
第一节 新闻误读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规避新闻误读的措施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新疆虎能找到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玉虎迎春敛福来——浅谈虎文化起源与发展[J]. 张时雨.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02)
- [2]“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J]. 曹志红,张博,聂传平. 鄱阳湖学刊, 2021(01)
- [3]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D]. 汪雨薇. 新疆大学, 2019(12)
- [4]长沙生态动物园虎群疾病调查[D]. 张卫忠.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0)
- [5]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新办栏目—《我是应聘者》研究[D]. 谢尔扎提·吐鲁洪. 新疆大学, 2016(02)
- [6]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D]. 江楠. 吉林大学, 2015(08)
- [7]新疆虎的故乡[J]. 陈志学. 中国生态文明, 2014(02)
- [8]商代田猎刻辞研究[D]. 杨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9]新闻“误读”现象研究[D]. 王士成. 山东大学, 2013(04)
- [10]火冠(中篇小说)[J]. 贺林. 青海湖,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