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关系

饵料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关系

一、配饵中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筛成[1](2020)在《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因素,鱼粉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模式和全程配合饲料技术推广,对蛋白质总量和鱼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目前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蛋白质含量和鱼粉替代的研究集中在幼蟹阶段,且鱼粉替代物主要是单一的蛋白源或混合植物蛋白源,缺乏对育肥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和蛋白源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河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以及育肥阶段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河蟹系列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饲料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饲料4#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饲料1#最高;血清中的GPT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TG)含量和SOD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MDA含量在2#组最高。(3)饲料1#幼蟹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最高。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综上,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河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2.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育肥阶段雌、雄河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粉替代后,各组河蟹最终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2)随鱼粉替代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总脂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雄蟹和雌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以及各自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基本不受鱼粉替代的影响;(3)饲料5#组雌、雄蟹血清的GOT和GPT活力显着升高,且饲料4#组的雄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最高;(4)从经济性能而言,饲料4#的单位总产值和部分总利润显着高于其他组;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复合蛋白源替代雄蟹和雌蟹育肥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33.33%和50%。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蛋白水平(278、323、351、390和420 g·kg-1,记为饲料1#~5#)饲料对雌、雄亚成体河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河蟹存活和生长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84 g·kg-1时,雌蟹生长性能最佳,而雄蟹则为420 g·kg-1。(2)在实验结束时,雌蟹的GSI与95d时HSI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各组雄蟹GSI无显着差异。(3)随着蛋白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总脂和性腺碳水化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灰分含量显着上升;雌蟹的肝胰腺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的,在饲料2#最高;(4)雄性血清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雌蟹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饲料4#最低。雌、雄蟹肝胰腺中TG含量分别在饲料2#和3#最高。(5)雄蟹血清T-AOC活力和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雌蟹血清T-AOC、GR活力和肝胰腺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均在饲料3#组最低。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河蟹生长、降低肝脂沉积、肝损害和氧化应激,建议育肥阶段雌蟹和雄蟹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384 g·kg-1和420 g·kg-1。

马倩倩[2](2018)在《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是水生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其中,鱼油是水产配合饲料中优质的脂肪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鱼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鱼油的产量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鱼油的价格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利用营养学、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查明了幼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廉价易得性,从营养调控角度,研究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饱和脂肪酸油源利用率的营养配方策略,结果为开发中华绒螯蟹高脂饲料适宜脂肪源的选择、完善人工配合饲料的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5.92±0.08 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6%,配制PA,OA,LA和LNA组,4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每种油源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结束,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幼蟹的血清。结果发现,存活率和增重率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幼蟹肝胰腺TG含量OA组显着低于其余三组(P<0.05),幼蟹肝胰腺糖原含量,MDA含量和SOD酶活性LNA组均最高(P<0.05);幼蟹血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LNA组均最高(P<0.05)。GC-MS分析发现,OA与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多为17种,且只有一种物质含量在OA组中降低,其余的均升高,其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这些主要的能量代谢通路;LA和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少仅4种,且均为在LA组中含量升高。结果表明,LNA组脂肪源肝胰腺TG累积,脂质氧化应激严重,相比之下富含油酸的OA脂肪源更利于为幼蟹提供能量。2.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20±0.01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前述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12%,配制6%PA、6%OA、6%LA、6%LNA、12%PA、12%OA、12%LA、12%LNA 8种等氮饲料,探讨了不同植物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每种植物油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各个处理组相比,6%PA组增重率最高,而12%LNA组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P<0.05)。全蟹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2%脂肪水平下P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P<0.05)。6%LNA和12%LNA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最低,MDA含量则显着升高(P<0.05)。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性不受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影响,淀粉酶活性12%PA组最高,显着高于12%LA和12%LNA组(P<0.05)。综述所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PA组,在6%脂肪水平下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的转化效率和幼蟹的生长,12%脂肪水平下可以利于蟹体粗蛋白的累积。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LNA组会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幼蟹肝胰腺的脂质氧化应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蟹的死亡率升高。3.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肉碱是脂肪跨膜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载体,在水生动物鱼类中,L-肉碱是长链脂肪酸(LCFA)进入线粒体的必需载体。为探究前述四种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适当添加肉碱是否能缓解或消除脂质过氧化对幼蟹的负面影响,试验在含12%脂肪的棕榈油、橄榄油、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四种脂肪源中,分别添加0.6%的肉碱(Carnitine),探讨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成8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12%PA、12%OA、12%LA、12%LNA、12%PA+肉碱、12%OA+肉碱、12%LA+肉碱和12%LNA+肉碱组,以质量0.20±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试验为期8周。结果发现,饲料中适当添加肉碱,LNA组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的水平;添加肉碱对各处理组幼蟹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试验还发现,肉碱的添加显着提高了OA组和LNA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LA组的肝胰腺TG含量,但未对各组肝胰腺糖原产生显着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肉碱未对各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产生显着影响,也未能有效降低各组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肉碱可以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全蟹的粗蛋白含量,还可以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TG)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脂肪的分解供能和利用。肉碱的添加效果和有效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4.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初步了解饱和脂肪酸油源负面效果的基础上,本试验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降脂添加剂降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负面效果。配制了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基础饲料配方,并在其中添加营养素水飞蓟素(Silymarin)和牛磺酸(Taurine),探讨脂肪源和营养素对幼蟹(0.18±0.01g)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并分别添加水飞蓟素(0.08%)和牛磺酸(0.8%),配制成等氮等脂(蛋白质含量41%,脂肪水平13%)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即S-CO、T-CO、C-CO、S-TO、T-TO和C-TO,共6种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存活率(P<0.05);添加水飞蓟素可显着提高TO组幼蟹的增重率,并降低了其肝胰腺指数(P<0.05)。脂肪源也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CO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牛磺酸和水飞蓟素对全蟹的体成分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牛磺酸显着降低了CO组肝胰腺的糖原含量,对TO组没有显着影响。水飞蓟素显着降低了CO组幼蟹肝胰腺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不会影响幼蟹的存活和生长,适当添加水飞蓟素还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的生长;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高脂下会严重阻碍幼蟹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率升高,即使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水飞蓟素或牛磺酸也未能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影响。5.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与糖水平的交互作用,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5%),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糖水平分别为23%、30%和37%),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8%),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分别标示为:23%CO、30%CO、37%CO、23%TO、30%TO和37%TO。幼蟹质量为0.18±0.01g,养殖周期8周。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TO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高于CO组(P<0.05);糖水平对CO组幼蟹的增重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显着影响了TO组幼蟹的增重率。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含量,糖水平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全蟹体蛋白和肌肉蛋白含量(P<0.05),CO和TO脂肪源组幼蟹分别在30%和23%两个糖水平达到最高的蛋白累积。脂肪源和糖水平均对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两种脂肪源中淀粉酶活性均在37%糖水平下最低(P<0.05)。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SOD酶活性,23%TO组SOD酶活性显着高于23%CO组(P<0.05)。结果表明,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在适宜的糖水平(30%)下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蛋白累积,提高幼蟹的生长率;相比之下,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或者过过高的糖水平均不利于幼蟹健康生长。6.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前面研究发现调配的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并不影响幼蟹的生长,而且饲料添加营养素(肉碱)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甚至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为了探究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和蛋白水平对幼蟹(质量为3.13±0.06g)的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40%),并分别添加肉碱(Carnitine),配制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8种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标示为:35%CO、35%CO+肉碱、40%CO、40%CO+肉碱、35%TO、35%TO+肉碱、40%TO、40%TO+肉碱组。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发现,幼蟹存活率40%CO、40%CO+肉碱和35%TO组显着低于40%TO组(P<0.05),增重率35%T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没有影响幼蟹的生长(P>0.05)。蛋白水平并未影响幼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脂肪源显着影响了粗脂肪含量,表现在粗脂肪含量40%CO组显着高于40%TO组;肉碱的添加显着降低了35%TO组幼蟹粗蛋白含量,也显着降低了40%CO组的粗脂肪含量(P<0.05)。35%CO组幼蟹肝胰腺糖原和TG含量最高(P<0.05),添加肉碱显着降低了其TG含量(P<0.05)。MDA含量35%C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并未显着影响幼蟹的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35%蛋白水平下,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生长,高不饱和脂肪酸在35%蛋白水平下,会使幼蟹肝胰腺大量累积甘油三脂进而导致脂质氧化应激,添加肉碱可以降低其甘油三脂含量,但并不能缓解其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幼蟹组织脂肪酸的保留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保留特定的脂肪酸。

王志[3](2018)在《磷脂对日本沼虾饲料适宜脂肪水平和能量蛋白比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关于日本沼虾的营养需求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然而关于磷脂的研究相对较少。磷脂是一种具有双亲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是虾类生长和存活所必须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脂肪条件下,磷脂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和生理消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磷脂条件下日本沼虾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以期为日本沼虾饲料配方的优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磷脂对日本沼虾饲料脂肪需要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用日本沼虾初始体质量为(0.075±0.001)g,在室内养殖缸中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3%、6%、9%的脂类(饲料粗脂肪水平分别为7%、10%、13%),添加的脂类中磷脂分别占33%和67%,制备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根据饲料中添加的脂肪和磷脂水平分别命名为L3P1、L3P2、L6P2、L6P4、L9P3、L9P6。结果表明:各组日本沼虾幼虾的存活率在47.80%-66.8%之间。L6P4组成活率最高,生长性能最好,其次是L3P2组,以L9P3组最差。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肪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显着低于中、低脂肪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高于中、低脂肪组(P<0.05)。高磷脂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显着高于低磷脂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低磷脂组(P<0.05),且脂肪和磷脂添加水平对生长性能有显着的交互作用。日本沼虾体脂含量随着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P<0.05),但高磷脂组体脂含量低于低磷脂组(P<0.05)。高脂肪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中、低脂肪组(P<0.05);高磷脂组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低磷脂组(P<0.05),且与脂肪添加水平有显着的交互作用。脂肪添加水平对肝胰脏中的SOD活性和T-AOC活力影响显着(P<0.05),而磷脂高低对二者无显着影响(P>0.05),但磷脂和脂肪添加水平对T-AOC有显着的交互作用。低脂肪和高脂肪水平时,磷脂水平对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0 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中脂水平时,高磷脂组FABP10 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低磷脂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料中磷脂应与脂肪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本实验中日本沼虾幼虾相对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为10%,其中磷脂为4%。二、磷脂对日本沼虾肠道菌群与肝胰脏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的研究。试验用日本沼虾初始体重为(0.28±0.08)g,在养殖缸内饲养,投喂不同脂肪或磷脂水平的6种饲料6周。结果显示:1、日本沼虾的肠道微生物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这4个门类的细菌组成,在低脂和高脂水平时,磷脂水平会影响日本沼虾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且高磷脂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于低磷脂组。2、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测定了日本沼虾摄食不同饲料后的6个肝胰腺转录组样本,共获得273965条Unigene序列,其中48994条序列能够在4个数据库当中比对出来,占总Unigene序列的17.9%。3、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相对于L3P1,L3P2组上调基因15个,下调基因286个;相对于L6P2,L6P4组上调基因171个,下调基因116个;相对L9P3,L9P6组上调基因272个,下调基因261个。4、通过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中脂水平时,L6P4相对于L6P2,涉及10条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产生显着性富集,其中多个与脂肪吸收(CD 36、FAT-CD 36、LPL、FABP3、ACBP)和脂肪合成(FAS、SCD1、DGAT 2)相关的基因发生显着性下调(P<0.01)。上述结果提示,饲料中的磷脂水平对日本沼虾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原因可能与大豆磷脂中的亚麻酸、亚油酸等中短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调节或(和)磷脂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关。此外,所获日本沼虾转录组信息对日本沼虾新基因的克隆、消化生理与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三、高磷脂条件下日本沼虾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设计了3个蛋白质水平(36%、40%、44%),2种可消化能水平(11MJ/kg和12 MJ/kg),制备出6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0.28±0.06)、健康未抱卵的日本沼虾于24个100 cm×100cm×100 cm的塑料缸内进行56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日本沼虾的存活率(SR)、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PER)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随着可消化能水平的提高,日本沼虾的WG、SGR、PER显着提高(P<0.01)。可消化能为12 MJ/kg时,每增加1 MJ/kg能量可提高PER 0.0319,高于可消化能为11 MJ/kg时。饲料蛋白质含量36%、能量蛋白比为34.30 MJ/kg时日本沼虾SGR最高,FCR最低,其适宜能量蛋白比还可进一步优化。

崔燕燕[4](2016)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工饲料的普及,对鱼粉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其资源日益匮乏,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供需矛盾日渐加剧,因此,如何节约鱼粉使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动物的营养需要参数中,适宜的蛋白能量比对于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蛋白质和饲料的转化效率及降低养殖成本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植物蛋白源(如豆粕、棉粕、菜粕等)的来源广泛、价格相对较低且产量稳定,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是节约鱼粉使用量、降低养殖成本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本论文探讨了中华绒螯蟹饲料的最适蛋白能量比,同时研究了四种常见植物蛋白源(豆粕、发酵豆粕、棉粕和菜粕)中氨基酸在机体内的利用和沉积情况,并通过补充外源性限制氨基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的手段,进一步优化了植物蛋白饲料中的氨基酸组成,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为节约鱼粉用量和研制河蟹人工饲料配方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个蛋白质水平(30%、35%和40%)和3个脂肪水平(2%、7%和12%),共配制了9种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介于13.69mg/kJ-19.79mg/kJ),探讨了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体重3.39±0.10 g)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30只蟹,每日投喂2次,实验周期为10周。结果发现,各个处理组幼蟹存活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介于79.17%~89.16%之间。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当蛋白质水平为40%时,6%脂肪组的增重情况要优于12%脂肪组;脂肪水平为12%时,35%蛋白组的增重情况要优于40%蛋白组。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蟹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性升高(P<0.05);蟹体粗脂肪含量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性升高,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也会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P<0.05)。肝胰腺中总蛋白酶活性仅受到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显着性升高(P<0.05),而肝胰腺中脂肪酶活性则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仅受到饲料蛋白和脂肪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P<0.05),与饲料中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无关。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35%、脂肪水平为12%,蛋能比为15.77mg/kJ的情况下,中华绒螯蟹幼蟹获得了最佳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同时,在一定的蛋白水平下,饲料中的脂肪对幼蟹具有蛋白质节约效应。2四种植物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50%的鱼粉配制基础饲料(记为FM),分别采用30.5%发酵豆粕、32.5%豆粕、28%棉粕和39%菜粕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总量的50%,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FSBM、SBM、CSM和RSM),投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49±0.003g)8周。结果发现:(1)与FM组相比,FSBM、SBM和CSM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RSM组的增重率与F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SBM组(P<0.05),而其饲料系数则显着高于FM、FSBM及SBM组(P<0.05),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显着低于SBM和CSM组(P<0.05)。(2)不同植物蛋白组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和F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而RSM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显着低于FSBM和CSM组(P<0.05)。(3)与FM组相比,不同植物蛋白组血清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并没有显着的影响,而RSM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的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果表明,在幼蟹饲料中,豆粕、发酵豆粕和棉粕替代鱼粉的50%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表明发酵豆粕、豆粕和棉粕可以作为替代鱼粉的适宜蛋白源,且添加水平均在30%左右。菜粕替代后降低了饲料的利用和氨基酸沉积效率,使用效果和蛋白品质较差,这可能是与动物对菜粕的蛋白质消化率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和添加水平过高有关,建议使用前适当进行脱毒处理,并与或和其它植物蛋白配伍使用。3四种植物蛋白源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鱼粉组作为对照(记为FM),鱼粉组饲料的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含量作为添加标准(即0.92%Met和2.32%Lys),在SBM、CSM和CSM组饲料中分别补充微囊蛋氨酸和微囊赖氨酸(记为SBM+、CBM+和RBM+),共配制成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49±0.003g)8周。结果发现:(1)各组存活率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与FM组相比,SBM+和CSM+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要显着高于FM组(P<0.05),而其它各组和FM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SM组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FM和RSM+组(P<0.05)。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来看,试验组与FM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其中,RSM组显着低于SBM和CSM组,RSM+组与SBM和CS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与FM组相比,不同试验组对蟹体粗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其中,RSM组蟹体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SBM和CSM组(P<0.05),而RSM+组与SBM和CS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RSM组的蛋氨酸沉积率和赖氨酸沉积率均显着低于FM和RSM+组(P<0.05)。(3)与FM组相比,不同试验组间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没有显着的差异;而RSM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FM组(P<0.05),其它各组和FM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补充微囊蛋氨酸和微囊赖氨酸后,能够不同程度改善幼蟹的生长。分别添加32.5%豆粕和28%棉粕后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但补充氨基酸后,幼蟹的增重情况显着的提高。特别是在39%菜粕饲料中补充0.17%Met和0.24%Lys后,幼蟹的生长情况、饲料利用和蛋白质沉积情况等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江星[5](2013)在《中华绒螯蟹饲料中适宜糖源、蛋白能量比及其原料消化利用率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型甲壳动物。随着人工繁育的成功和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河蟹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促进了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应用。高效饲料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效饲料的生产和应用关键在于饲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优化,而饲料配方的优化又与动物的营养需要基础参数如合适糖源、能量蛋白比、原料的可消化利用等密切相关。研究以上参数对节约蛋白源,尤其是鱼粉等优质动物蛋白源,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饲料的适宜糖源和蛋白能量比,同时研究了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筛选出适宜的鱼粉替代蛋白源和糖源,以期达到节约蛋白、提高蛋白利用率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糖源和添加比例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以0.31±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设计了(40%、35%、30%)三个蛋白水平,在每个蛋白水平下分别添加20%、28%和36%的玉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这四种糖源,共12种等脂等能饲料。研究了不同糖源对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水平和糖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影响显着(P<0.05)。其中当饲料蛋白为40%时,20%糖处理组取得了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而蛋白含量为30%时,36%糖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其他组,同时饲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组。不同糖源对中华绒螯蟹存活率、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玉米淀粉组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葡萄糖组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饲料蛋白为40%蛋白时,20%玉米淀粉处理组的生长最佳,30%饲料蛋白中,36%葡萄糖处理组生长最差。当饲料含不同蛋白水平时,糖水平和不同糖种类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四种糖源中,玉米淀粉最佳,其次是糊精,葡萄糖最差,且40%蛋白和20%糖水平较适宜。2.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体组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配制了9种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含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30%、35%、40%),每个蛋白水平下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含量设3个能量水平(14.5、16.0、17.5kJ/g)(脂肪水平约为7.5%),研究了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0.46±0.01g)生长、成活率、饲料利用及体生分成份的影响,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饲料系数、中华绒螯蟹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显着(P<0.05)。40%蛋白质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着高于30%蛋白质组;40%和35%蛋白质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30%蛋白质组,但30%与35%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40%蛋白质组;40%蛋白质组的蟹体干物质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饲料能量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粗脂肪含量也存在影响显着(P<0.05)。其中17.5kJ/g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能量组,但存活率却显着低于其他两组;14.5kJ/g组的蟹体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对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蟹体粗脂肪含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蛋白质为30%,能量为16.0kJ/g时,蛋白质效率最高:蛋白质为35%,能量为17.5kJ/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为30%,能量为17.5kJ/g时,中华绒螯蟹体脂肪含量最高。结果提示,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4.79%,蛋白能量比为21.63mg/kJ时(碳水化合物为23%,脂肪为7.67%),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最佳。3.中华绒螯蟹对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本实验使用氧化钇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原则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中华绒螯蟹(63.72±1.67g)对鱼粉、血粉、水解羽毛粉、肉粉、虾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棉粕、花生粕和精米糠共10种大宗饲料原料的粗蛋白,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除水解羽毛粉和肉骨粉外,中华绒螯蟹对动物性蛋白源的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比植物性蛋白源要高,蛋白消化率:血粉>虾粉>鱼粉>肉粉>棉粕>花生粕>精米糠>玉米蛋白粉>水解羽毛粉>肉骨粉;能量消化率: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鱼粉>水解羽毛粉>玉米蛋白粉>肉骨粉>棉粕>精米糠。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除了肉粉和精米糠)基本与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相似。综合以上,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棉粕和精米糠,可作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选择蛋白源。相比之下,蟹对肉骨粉、水解羽毛粉和玉米蛋白粉的消化利用率较低,在生产中应谨慎使用。

于宁[6](2011)在《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蛋比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实验测定了两种规格(27.0±2.0、12.0±2.0g)野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生化成分、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大规格虾的肌肉能量以及除肌肉外其它部分的能量均高于小规格虾,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小规格虾;肝胰脏和肠道内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随pH值的增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两种规格虾肠道中蛋白酶和淀粉酶以及小规格虾肝胰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2,而小规格虾肝胰脏中蛋白酶最适pH则为7.6;大规格虾血清中血蓝蛋白的含量高于小规格虾,而血清和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的活性则均低于小规格虾。二、试验以野生克氏原螯虾肌肉生化成分为依据,配置5种不同蛋白梯度、等能的半精制实验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30、33、36和39%,饲养克氏原螯虾(8.41±1.12g)60天,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生化成分、消化酶、免疫酶活性以及溶菌酶和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1、蛋白水平27%、33%和39%三组成活率最低,显着低于30%和36%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均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具有显着增大趋势,而蛋白水平从33%到36%,相对增重率是没有显着性差异;蛋白水平从36%到39%,相对增长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7%组的饲料系数是2.08,30%组的饲料系数为1.80,两者均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5)。33%组的Lys和Arg的含量显着高于27%和39%两组(P<0.05),其它氨基酸的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蛋白水平为30、36和39%时,肝胰脏纤维素酶的活性最低,蛋白为33%时,肝胰脏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P<0.05);蛋白水平为30%时,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几组,而蛋白水平为36和39%为最低(P<0.05);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36和39%时为最高,两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肠道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都是随着蛋白水平增加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三种酶分别在蛋白水平为30%、30%和36%达到最高峰(P<0.05)。蛋白质水平影响克氏原螯虾生长与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具有极显着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69和0.936。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高,肝胰脏SOD、NOS和血清NOS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蛋白质水平达到33%时,酶活均达到最低;肝胰脏和血清溶菌酶活性以及血清中血蓝蛋白的含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血清SOD呈现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水平影响克氏原螯虾肌肉精氨酸组成与血清和肝胰脏NOS活性具有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和0.762。4、33%组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mRNA基因表达量均显着性高于其它两组(27%和39%);溶菌酶mRNA在肝胰脏的表达量均显着性高于肌肉;27%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脏和肌肉中的HPS70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其它两组(33%和39%),且在肝胰脏的表达量均显着性高于肌肉。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为33%36%。三、试验以野生克氏原螯虾肌肉生化成分为依据,配置5种不同能蛋比水平的等蛋白的半精制实验饲料,饲料蛋白水平为35%,水平分别为32、34、36、38和40MJ/kg,饲养克氏原螯虾(8.41±1.12g)60天,研究饲料能蛋比(E/P)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生化成分、消化酶、免疫酶活性以及能量分配和溶菌酶、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1、成活率、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均是随着能蛋比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是在36 MJ/kg时呈现最高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几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是在36 MJ/kg时显着低于其它几组。不同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能蛋比水平上升,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36 MJ/kg组的Met和Arg的含量显着高于32 MJ/kg和40 MJ/kg两组(P<0.05)。2、随着能蛋比水平升高,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肝胰脏纤维素酶、淀粉酶与蛋白酶和肠道纤维素酶活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为36、36、36和34 MJ/kg达到最高水平;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分别在36 MJ/kg和40 MJ/kg呈现最低值和最高值(P<0.05);各组克氏原螯虾肠道蛋白酶活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随着饲料中能蛋比水平的上升,肝胰脏溶菌酶、NOS和血清中SOD活性以及血蓝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肝胰脏SOD活性呈现下降趋势; 34 MJ/kg和36MJ/kg两组血清NOS显着高于其它三组。4、随着饲料中能蛋比水平上升,克氏原螯虾摄入的能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6 MJ/kg和38MJ/kg时摄入能达到了最高值,显着高于其它几组(P<0.05),分别为52.63和51.19KJ;G/C和F/C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R/C、U/C和E/C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5、40MJ/kg组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HSP70mRNA基因表达量均显着性高于其它两组(32MJ/kg和36MJ/kg)(P<0.05),且肝胰脏均显着性高于肌肉中的。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能蛋比的需求量为3436MJ/kg。

孙丽萍[7](2011)在《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东太湖常见的五种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轮叶黑藻)草粉的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粗蛋白为17.99%23.00%、粗脂肪为3.37%6.12%、灰分为29.82%34.71%、总糖为8.49%23.29%,氨基酸总量为103.32134.12 g·kg-1,必需氨基酸为39.4349.60 g·kg-1。沉水植物还含有锰、铜、铁、锌、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其中钙含量达13.2895.57 g·kg-1。沉水植物中铅、汞、砷、铬、镉等重金属含量均在我国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范围内。根据伊乐藻、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营养成分组成及相关研究成果,以15%的添加量将上述沉水植物添加到基础饲料中,在室内循环水池中饲养9.37±0.15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共8周。分别测定各组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肝胰腺组织结构和风味指标,为将沉水植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结果:①在生长性能上,中华绒螯蟹成活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伊乐藻组>轮叶黑藻组≈苦草组>金鱼藻组≈对照组>马来眼子菜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增重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对照组>苦草组>金鱼藻组>马来眼子菜组,马来眼子菜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四种沉水植物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从低到高顺序依次为:伊乐藻组<轮叶黑藻组<苦草组≈对照组<金鱼藻组<马来眼子菜组,马来眼子菜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四种沉水植物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②在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抗病力方面,各试验组的蟹血清转氨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沉水植物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蟹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沉水植物试验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③从消化酶活性与组织结构上分析,除马来眼子菜组外,沉水植物组的试验蟹都保持了较高的消化酶活性。肝胰腺组织学研究发现,各组蟹肝小管基膜完整,细胞结构正常,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伊乐藻组、苦草组和轮叶黑藻组蟹的肝细胞微绒毛排列紧密且整齐,马来眼子菜组和金鱼藻组的肝细胞微绒毛较为稀疏,有部分已经脱落,产生轻微的损伤。④饲料中添加沉水植物能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与肝胰腺中游离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其中,伊乐藻组与轮叶黑藻组达显着水平(p<0.05)。沉水植物组试验蟹的肌肉与肝胰腺中SFA含量有所减少, MUFA、PUFA和UFA含量有所增加,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东太湖常见五种沉水植物草粉营养丰富,且达到渔用饲料安全标准。②除马来眼子菜外,伊乐藻、苦草、金鱼藻和轮叶黑藻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可在一定程度下提高其免疫力和消化酶活力。③沉水植物加入饲料后主要是通过增加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增强其风味。④东太湖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和金鱼藻等四种常见沉水植物可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进行开发。

叶金云,王友慧,郭建林,陈建明,潘茜,沈斌乾[8](2010)在《中华绒螯蟹对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以酪蛋白、白鱼粉、豆粕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了15组试验饲料,分别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的需要量。养殖试验在室内玻璃纤维水族缸中进行,试验水温为(28±3.0)℃,pH为7.4左右,试验周期为56d。试验组1~试验组5为Lys试验,试验组6~试验组10为Met试验,试验组11~试验组15为Arg试验,试验用蟹平均初重分别为:Lys试验(2.050±0.027)g,Met试验(2.027±0.033)g,Arg试验(2.05±0.032)g。每个试验设5个氨基酸梯度,其中Lys梯度为:1.58%、1.98%、2.38%、2.78%和3.18%;Met梯度为:0.50%、0.75%、1.00%、1.25%和1.50%;Arg梯度为:1.39、2.09、2.79、3.49和4.19%。每个梯度设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Lys试验中,试验组3(含2.38%Lys)获得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但与试验组2(1.98%Lys)和试验组4(2.78%Lys)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3的全蟹水分含量显着较低,而蛋白质含量显着较高(P<0.05)。Met试验中,试验组8(含1.00%Met)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较高(P<0.05),而其它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10全蟹水分含量显着较高,而粗蛋白含量显着较低(P<0.05)。Arg试验中,试验组14(日粮含3.49%Arg)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而各试验组间全蟹营养组成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根据试验的生长反应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最适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2.34%,1.12%和3.62%。

徐云,马甡[9](2009)在《不同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虎鱼肉、鹰爪虾肌肉、杂色蛤肉3种不同饵料投喂体重为(31.01±1.06)g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生长和能量收支。实验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以及能量收支都有显着影响。投喂杂色蛤组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其湿重特定生长率、干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特定生长率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56%、2.26%、3.48%、0.49%,显着高于虎鱼组(P<0.05),摄食虎鱼、鹰爪虾和杂色蛤时的湿重、干重、蛋白质、能量转化效率均以摄食杂色蛤组为最高,分别为39.82%±2.09%、30.18%±1.86%、33.44%±2.81%、33.88%±3.09%,其中,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显着高于其它两组(P<0.05)。方差分析表明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能量收支各个组分占摄食能的比例有显着影响(P<0.05)。投喂杂色蛤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29.8%±0.9%,显着高于投喂虎鱼组17.93%±3.5%、鹰爪虾组18.21%±0.5%(P<0.05),投喂杂色蛤组排泄能占摄食能比例为7.32%±0.33%,显着低于投喂虎鱼组12.17%±0.63%、鹰爪虾组13.6%±0.18%(P<0.05)。实验结果表明投喂杂色蛤比虎鱼、鹰爪虾更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

陈权文[10](2009)在《中华绒螯蟹对常用饲料蛋白源利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8种常用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并初步探明了饲用不同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血清氨基酸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机体常规成分、非特异免疫及肠道显微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豆粕、菜粕、棉粕、花生粕等常用植物蛋白源在饲料中不同配比(15%~60%)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机体常规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肝胰脏消化酶活性、非特异免疫力及肠道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开发适用于中华绒螯蟹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植物蛋白源在饲料中的配比、优化饲料配方提供指导。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动物蛋白源的紧张状况,还有助于促进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试验一设计了8种饲料,按70%基础饲料+30%蛋白原料(血粉按85%+15%)配制,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中华绒螯蟹(体重:5.61±0.19 g)60天。在饲料投饲系数及成活率(63.3%~75.0%)差异不显着的情况下,花生粕、血粉、肉骨粉组河蟹平均增重率(83.2%~96.3%)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而玉米蛋白粉组为最低。表观消化率数据表明,河蟹对鱼粉、血粉、肉骨粉等动物蛋白源消化率较高(73.0%~88.0%),显着高于植物蛋白源(如菜粕为55.7%、玉米蛋白粉为50.8%)(P<0.05)。饲料氨基酸组成上,植物蛋白源饲料蛋氨酸及赖氨酸含量相对较低(0.40%、0.59%),且氨基酸平衡效果较差。血清氨基酸水平反映了河蟹对饲料氨基酸的吸收状况(鱼粉组817.96 mg/L、玉米蛋白粉组333.23 mg/L)。饲用不同蛋白源饲料,对河蟹机体、肌肉常规成分及其氨基酸组成影响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对河蟹非特异免疫指标测定结果发现,玉米蛋白粉组转氨酶偏高(GPT为177.8 U/100mL,GOT为214.7 U/100mL),而其他酶活性偏低。肠道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花生粕、豆粕、肉骨粉、玉米蛋白粉组河蟹肠道皱褶与对照组最为接近或相似,都有细长微绒毛状结构,但数量上不如对照组丰富。总之,摄食不同饲料蛋白源河蟹消化及生理机能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蛋白源组间河蟹生长存在差异。试验二进一步研究了豆粕、花生粕、菜粕、棉粕等植物蛋白源在饲料中不同配比(15%~60%)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生理机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粗蛋白为34%左右的10种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中华绒螯蟹(初重:6.69±0.03 g)60天。结果显示,河蟹存活率为50.0%~70.0%,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增重率为79.4%~125.2%,随着豆粕、花生粕、菜粕及棉粕添加比例(15%~60%)的增加,河蟹表现出生长缓慢的趋势。河蟹常规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各饲料组间无显着性差异。饲料中植物蛋白源的不同含量对河蟹非特异免疫力产生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174.5±13.6~215.6±22.8 U/mL)、碱性磷酸酶(2.16±0.32~4.53±0.71 U/mg)、酸性磷酸酶(1.53±0.35~2.45±0.52 U/mg)活性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源比例的升高而活性下降,而谷丙转氨酶(120.8±10.8~179.2±16.8 U/100mL)、谷草转氨酶(67.7±15.6~124.8±17.9 U/100mL)活性则上升。对消化酶研究结果发现,植物蛋白源组河蟹蛋白酶(0.40±0.06~0.82±0.06 U/mgprot)活性偏低,而淀粉酶(1.04±0.08~1.22±0.12 U/mgprot)活性较高,说明河蟹对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有着明显的适应性。肠道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植物蛋白源含量较高组(60%)河蟹肠道表面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分泌物增加,微绒毛结构模糊,数量减少等。因此,在饲料中使用较多的植物蛋白源,河蟹生理及肠道组织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从而对河蟹健康生长产生影响。

二、配饵中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饵中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及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
        1.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1.2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1.3 影响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因素
    1.2 水产动物饲料中蛋白源及鱼粉替代的应用与研究
        1.2.1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3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
        1.2.4 改善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饲料
        2.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2.2.3 样品和数据采集
        2.2.4 样品前处理和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2.5 生化组成分析
        2.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肝胰腺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2.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躯体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2.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生化组成分析
        3.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3.2.6 经济性能分析
        3.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5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最终经济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3.4.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经济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生化组成分析
        4.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4.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4.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和肝胰腺指数及其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4.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文章

(2)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脂肪源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物质研究进展简述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磷脂对日本沼虾饲料适宜脂肪水平和能量蛋白比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节 日本沼虾对蛋白、脂肪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磷脂对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甲壳类动物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条件下磷脂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抗氧化力及脂质代谢基因表达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养殖管理
        1.3 生长性能
        1.4 酶活分析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1.6 肝胰脏组织学观察
        1.7 常规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存活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
        2.2 机体抗氧化能力
        2.3 机体的体组成
        2.4 消化酶活性
        2.5 组织学冰冻切片
        2.6 FABP10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3.1 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和体组成的影响
        3.2 对日本沼虾抗氧化力的影响
        3.3 对FABP10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磷脂对日本沼虾肠道菌群及肝胰脏转录组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肠道菌群检测
        1.5 肝胰脏转录组学分析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日本沼虾肠道菌群结构Miseq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2.2 磷脂和脂肪水平对日本沼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2.3 肝胰脏转录组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磷脂对日本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磷脂水平对日本沼虾肝胰脏转录组学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高磷脂水平日本沼虾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养殖管理
        1.3 分析与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日本沼虾体组成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日本沼虾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本文缩略语表
致谢

(4)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饲料中蛋白能量比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四种植物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四种植物蛋白源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华绒螯蟹饲料中适宜糖源、蛋白能量比及其原料消化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需求研究及其人工饲料开发的进展
        1 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糖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2 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 对饲料适宜蛋白能量比的研究
        4 对饲料原料消化率的有关研究进展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糖源和添加比例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生长性能
        3.2 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中华绒螯蟹体成分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对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词料制备
        2.2 实验原料成分
        2.3 词养管理和样品收集
        2.4 样品分析和计算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蛋比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前景
        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2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情况
    2 虾类蛋白质和生物能量的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2 虾类蛋白质需求量
        2.3 虾类生物能量的研究概况
        2.3.1 虾类的能量收支方程
        2.3.2 虾类的能量收支平衡的建立
        2.4 蛋白质和能量对虾体消化酶的影响
        2.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虾体消化酶的影响
        2.6 能量水平对虾体消化酶的影响
        2.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虾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 溶菌酶
    4. HSP70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野生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生化成分、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测定
        1.2.2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1.2.3 免疫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肌肉生化成分
        2.2 消化酶
        2.3 免疫酶
    3 讨论
        3.1 肌肉品质
        3.2 消化酶
        3.3 免疫酶
第二部分 克氏原螯虾对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虾来源及驯养
        1.3 实验用虾的饲养及其管理
        1.4 样品分析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饲料和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消化酶的分析方法
        酶活力的测定
        免疫酶活力的测定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生长与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2.4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组成的影响
        2.5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7 肌肉中精氨酸与肝胰脏和血清中NOS 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5 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 克氏原螯虾对能量蛋白比需求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虾来源及驯养
        1.3 实验用虾的饲养及其管理
        1.4 样品分析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饲料和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消化酶的分析方法
        酶活力的测定
        免疫酶活力的测定
        能量收支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不同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组成的影响
        2.4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5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6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能量收支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3.5 饲料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能量收支的影响
第四部分 饲料能蛋比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溶菌酶及HSP70 基因mRNA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来源及驯养
        1.2 样品分析
        1.3 荧光定量表达RT-PCR
        1.4 溶菌酶活性和蛋白含量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蛋白水平、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脏溶菌酶基因mRNA 表达的影响
        2.2 蛋白水平、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脏溶菌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2.3 不同蛋白水平、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脏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同一能蛋比或蛋白质水平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mRNA 的表达量
        3.2 不同蛋白水平、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脏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不同蛋白水平、能蛋比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脏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小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7)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沉水植物的生态地位
    2 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2.1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2.2 用作肥料
        2.3 用作燃料
        2.4 药用或食用
        2.5 用作饵料与饲料
        2.6 其它方式
    3 中华绒螯蟹的食性与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3.1 中华绒螯蟹食性研究
        3.2 中华绒螯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试验一 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主要营养成分及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沉水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3.2 沉水植物作为饲料源开发的安全性
        3.3 沉水植物作为饲料源开发的可能性
    4 结论
试验二 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蟹
        1.2 试验饲料
        1.3 饲养管理
        1.4 采样与分析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形体指标的影响
        2.3 中华绒螯蟹常规营养成分的组成
        2.4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2.5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保护作用
    3 讨论
        3.1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试验三 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消化酶活性及消化系统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2.2 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2.3 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4 结论
试验四 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风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2.2 不同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2 不同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肌肉中脂肪酸的变化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中华绒螯蟹对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蟹及养殖系统
    1.2 试验饲料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1.5 数据分析与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Lys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2.2 Met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2.3 Arg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2.4 Lys对中华绒螯蟹全蟹体组成的影响
    2.5 Met对中华绒螯蟹全蟹体组成的影响
    2.6 Arg对中华绒螯蟹全蟹体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9)不同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施及条件
    1.2 实验用蟹来源及暂养
    1.3 饵料准备
    1.4 实验设计及管理
    1.5 能量收支及计算
    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
    2.2 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率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2.3 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能量收支的影响
3 讨论
    3.1 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生长、摄食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3.2 饵料能量蛋白比和脂肪蛋白比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饵料转化的影响
    3.3 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能量收支的影响

(10)中华绒螯蟹对常用饲料蛋白源利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饲料蛋白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1. 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2. 我国水产饲料蛋白源的需求概况
        3. 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需求研究概况
        1. 中华绒螯蟹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2. 中华绒螯蟹脂肪及脂肪酸营养研究进展
        3. 中华绒螯蟹碳水化合物营养研究进展
        4. 中华绒螯蟹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5. 中华绒螯蟹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试验一 不同饲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河蟹
        1.3 试验饲料
        1.4 养殖管理
        1.5 样品收集与分析
        1.6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中华绒螯蟹对各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
        2.3 饲料、肌肉和血清氨基酸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
        2.4 中华绒螯蟹体成分
        2.5 饲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免疫力的影响
        2.6 中华绒螯蟹肠道扫描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
        3.2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表观消化吸收率
        3.3 饲料蛋白源与血清氨基酸水平
        3.4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
        3.5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3.6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结构
    附图
试验二 四种常用蛋白源不同添加比例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河蟹
        1.3 试验饲料
        1.4 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与分析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中华绒螯蟹体成分和饲料、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
        2.3 饲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免疫力及肝胰脏消化酶的影响
        2.4 肠道扫描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
        3.2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
        3.3 饲料蛋白源与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及消化酶活性
        3.4 饲料蛋白源与与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结构和功能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配饵中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D]. 朱筛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D]. 马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3]磷脂对日本沼虾饲料适宜脂肪水平和能量蛋白比影响的研究[D]. 王志. 苏州大学, 2018(01)
  • [4]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D]. 崔燕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5]中华绒螯蟹饲料中适宜糖源、蛋白能量比及其原料消化利用率的研究[D]. 江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6]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蛋比需求的研究[D]. 于宁.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8)
  • [7]东太湖常见沉水植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源的可行性研究[D]. 孙丽萍. 苏州大学, 2011(06)
  • [8]中华绒螯蟹对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J]. 叶金云,王友慧,郭建林,陈建明,潘茜,沈斌乾. 水产学报, 2010(10)
  • [9]不同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J]. 徐云,马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 [10]中华绒螯蟹对常用饲料蛋白源利用性研究[D]. 陈权文. 苏州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饵料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