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一、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宋洪兵[1](2022)在《一种新解读:论法家学说的政治视角与法治视角》文中指出法家学说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政治思想体系,法治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法治分属不同场域,并非以任何一端覆盖另外一端的关系。法治不及以及法治脆弱之处,便是政治活跃的地方;法治主常,政治主变。法家学说明确区分了以"君"的"术""势"为核心的政治与以"法"为核心的法治,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法家并不寻求以法治完全约束君权,但始终强调君权不得干预法治之公正落实。政治之隐蔽与诡诈,同时伴随着法治之公正与光明,构成人类政治的黑白两面,缺一不可。这不是某种伦理立场或道德倾向所能改变的,这是人类政治的宿命。法家企图通过新君主来缔造法治理想国的理论设想,无法实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带有历史必然性。

张晓峰[2](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审视》文中提出法家法治思想和变法实践是诸子百家中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作用较为突出的,其以法治国、依法改革、历史进化等思想对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仍具现实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转化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基础上的德法兼济,对其创新表现为价值取向上人民为本前提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而非服务专制的强国弱民;依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人性的良法明规,而非恶法权谋;推进方略是依法治理的善治,而非严刑峻法的恶政;依法维护中央权威,而非纵护人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德法兼济,而非迷信法律。在扬弃基础上同儒家德治思想融通以共同推助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高婷[3](2020)在《先秦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走出道德困境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法家学派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其内核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的今天,公民道德滑坡所带来的道德困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失德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的风云激荡使得原本深入人心的道德教化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道德困境的困惑解答,在道德呼吁收效甚微和无力触及的领域,国人亟待用一种新的视角缓解道德困境问题,被忽略已久的先秦法家学派也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将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法度与道德关系的坐标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力求追本溯源,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梳理掌握,了解在道德困境困扰国民的今天,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将这只以法为重而闻名的思想学派与化解道德困境相结合,翻陈出新,旨在对我国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建设、辩证继承先秦法家思想提供有力的借鉴启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先秦法家主要概念及内容、先秦法家思想主要内容、当今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先秦法家思想化解道德困境的策略分析四个部分,通过对先秦法家思想缘起和发展的系统梳理,概括了先秦法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从思想渊源中提取现实课题所需要的理论,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将先秦法家理论应用到当代道德困境研究中,为道德困境的现实启示打下理论基础,寻找逻辑依据,并结合法家思想探讨当前中国道德困境的现实启示,以法家思想的视角切入和透析道德困境,从动态层面上对公民的道德行为实践给予指导,对艰涩的道德问题注入法家的润滑剂,以法家思想为主线,深入研究道德困境,追寻当今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所应遵循的启示。

王拓[4](2019)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先秦法家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先秦法家思想中蕴含的法治、改革、富强精神为前提,以先秦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为逻辑起点,以历史性遵循与创造性转化为目的;运用管理学的方法,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审视先秦法家思想的内涵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对先秦法家文献的梳理与综合,探究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旨概念、生成过程、内在结构、作用机制、及当代转化,以求深入挖掘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深入研究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论,提炼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管理哲学的魅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是本研究的宗旨与基本目标。法家作为先秦子学中的晚出学派,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吸纳和继承,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功用,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的理论价值与管理效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是通过“法”的管理手段完成“治”的管理目标,主张“一断于法”,重视建章立制,强调破陈出新,提倡富国强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之道、管理之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渊源来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经历了由实用法学向法哲学演进的发展过程,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实践经由韩非的总结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先秦诸子的学说也为法家管理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外在驱动: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贵贱有等的治理模式为其提供了实践参照,墨家的尚同思想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保障。就理论内涵来看,先秦法家遵循“一断于法”的管理准则,凭借“严罚厚赏”的管理手段,结合“循名责实”的管理权术,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从管理思想史角度来看,可将其视为当代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就实践效用来看,通过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爬梳,系统审视其中涉及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等内容,归纳总结出其独特的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以及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和管理价值论,能为我国新时代的管理实践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先秦法家思想中包含的法治精神、改革精神、富强精神和权力制约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如下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概念的简述;第二章在梳理了时代背景、内在基础、外在驱动之后总结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第三章着重探讨先秦法家在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等维度的理论观点;第四章主要探讨先秦法家的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论,用以指导实践;第五章基于上述对于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合理内核,并从价值层面对其进行反思、纠偏、补救,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而言,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能提供某种启示,那么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是其中绕不过去的智识资源。以新时代的法治建设为语境,在对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合理要素,对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理论参考与路径借鉴意义。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应有其相应的话语、理念和贡献。如果缺失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那么世界管理思想将因局限于西方管理传统而欠缺丰富性与普世性。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支撑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自信,并为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传统智识资源,这亦是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路径方法与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王宏强[5](2019)在《韩非君道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诸子大多将重建秩序和实现治世寄托在“明君”身上,他们的“治道”因而往往最终落实在“君道”上。所谓君道是思想家对理想君主所赋予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以及政治规范。有别于其他诸子,韩非试图为“中主”设计一套为君之道,意在使资质平平的君主也能够实现高效统治。如何确保君主权位的恒久稳固,并能够有效运用绝对化的权力,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是韩非君道论的核心问题。韩非一方面反对“必待贤而治”,刻意遮蔽中主极易沦为暗主的问题,为中主进行集权统治提供了合理性说明;另一方面反对任何形式的君臣易位,将君主永享国祚视为天经地义。运用“法治”进行社会控制是韩非君道论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礼法转变、儒法之争和驱民于农战三个维度看,韩非的法治具有“绝对性”的特征,即一方面君主绝对控制臣民,另一方面臣民绝对顺从君主。官僚控制是韩非君道论最独特的部分,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君主对官僚系统的整体控制,二是君主对官僚系统中重臣的重点控制。所谓“整体控制”是指君主将官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法术”来选拔、课考和规范官僚,使官僚系统得以高效运转,从而成为忠实贯彻君主意志的工具。所谓“重点控制”是指君主将重臣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以“术”来防范、伺察和严惩重臣,消除对君权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君主的社会控制和官僚控制归根结底均是对“人”的控制,“人情”便是君主控制臣民最切实的着力点。韩非的“人情”仅仅指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缺少“人之为人”的内涵。“因人情”实际上是君主“用人情”基础上对“人”进行控制的方略,具有鲜明的将“人”工具化的倾向。韩非君道论本身呈现出君主由自我控制向自我膨胀演化的轨迹,这一演变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君主从自信自律向自圣自负演变的趋势,即“体道守法”和“虚静无为”势必朝“依道弄法”和“贪躁妄为”的方向演进,这样“因人情”最终必然逻辑地转变为“逆人情”。总之,韩非君道论的要旨是君主简便高效地控制官僚系统进而控制社会,意在构建一个强大到极致的君主权力系统和一个萎缩到极致的编户齐民社会,从而以富强之资一统天下。研究韩非君道论既有助于理解周秦之变的历史趋势,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得君行道”的政治思维和理论困境。

胡水君[6](2019)在《儒家法治:学理可能及其现代生发》文中认为儒家是不是法治论者,或者儒学是否蕴涵有法治理论,这是时常被忽视但又确可深究的理论问题。相比而言,法家法治在法治与功利之间构建起逻辑严整的体系;民主法治在法治与权利之间构建起相辅相成的体系;儒家法治则在法治与道德之间构建起体用兼备的体系,可谓一种尤为独特的法治类型。现时代重新审视儒家法治及其学理基础和生发可能,可以将中国文化传统维度引入法治视域,由此洞察为法家法治和民主法治所忽视的一些方面,进而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构建开拓新的维度,具有现实意义乃至世界意义。

洪涛[7](2018)在《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二)》文中提出四、法家思想的历史主义化①20世纪70年代的"评法批儒",是中国20世纪早期思想发展的一种延续。反儒扬法之风,自清末民初便已兴起。究其缘由,既有中国两千余年的"秦制"遗风——这种"秦制"为不论站在何种立场的权力主义者所欢迎,也有法家思想迎合于现代精神的方面,即

洪涛[8](2018)在《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是20世纪中国法政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世纪初的清季修宪,到世纪末的"改革开放",都能看到"法治"一词的活跃身影。但是,该词内涵往往含混不清,不同使用者赋予其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意涵。该词最近一次的重新使用,并非始于自视以"法治"而与以前时代相区分的"改革开放"时代,而是始于"文革"后期的"评法批儒"运动。当时,"法治"被用来指称法家的政治主张并受到推崇。法家式"法治"观由来已久,梁启超以降的众多学者都阐述过这种观念。

陈连军,赖雄麟[9](2018)在《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已步入现代的今天,建设法治文明更是始终不渝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处于转型之中,亟需法治力量的引领和推动,法治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除了借鉴国外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必须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汲取力量。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线之一,法家思想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产生了重要作用。通过厘清法家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基本观点,将其与现代法治进行比较,明确法的产生不同、法治主体不同、法治对象不同、法治方式不同、法治目的不同,来摒弃法家的"法自君出""以刑去刑""法律绝对"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借鉴其精华,把其中"刑无等级""明法去私""法与时转""布之于众""明法律令"等法治精神融入到现代法治中国建设中来,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及时科学立法、树立法律的权威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切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的崭新境界,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雨芊[10](2017)在《主题研讨:法家与法治》文中认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揆诸当下依法治国理论及实践,应以先秦法家为源,考察法家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之间的内在机理与治道变革,为法治中国建设探寻历史根基与现实路径。在此背景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于2016年10月23日举办"法家与法治"研讨会。本书将研讨会的会议实录全文刊载,以期促进学界同仁对"法家与法治"研究主题的关注,赓续法家千年学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解读:论法家学说的政治视角与法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与法治
二、“法”与“君”之纠葛
三、法家的变法理论及其政治命运
四、结语

(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变法实践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较为突出
    (二)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发展是贯穿中国全部历史过程的重要助推力量
    (三)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资源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法家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代转化
    (一)法家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
    (二)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转化———德法兼济
三、国家治理法治化对法家法治思想的扬弃及其路径

(3)先秦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走出道德困境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四、论文选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法家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先秦法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先秦法家产生的思想背景
第二章 先秦法家思想渊源、内涵及特征
    第一节 先秦法家思想渊源
        一、依道无为,虚静有为
        二、君子致道万千,人性之恶天定
        三、尚同天下一义
        四、刑名法术之学
    第二节 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先秦法家政治思想
        二、先秦法家法治思想
        三、先秦法家道德思想
    第三节 先秦法家思想的特征
        一、一断于法,法与时移
        二、奖励务农,鼓励耕战
        三、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四、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第三章 当今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
    第一节 当今中国道德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道德信仰“危机四伏”
        二、道德话语“优汰劣胜”
        三、道德实践“困难重重”
    第二节 当今中国道德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竞争下的“义利之争”
        二、道德规范中的“例外规则”
第四章 先秦法家思想化解道德困境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实考量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二、“德治”与“法治”在中国语境下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先秦法家思想化解道德困境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使民知之”的核心思想
        二、正视“趋利避害”人性本能
        三、维护“法与时移”的道德秩序
        四、树立“守法即守德”的道德原则
        五、塑造“法绳天下”的道德忠诚
        六、培育“不为物使”的道德人格
    第三节 先秦法家思想化解道德困境的法度实践
        一、知法明威,风清气正
        二、彰明法度,完善机制
        三、任法去私,公正执法
        四、从法而治,法不阿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界定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与中国管理哲学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与体系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一、宗法制的特征
        二、历史文化特征
        三、氏族统治特征
    第二节 内在基础:先秦时期的重大社会变迁
        一、井田制瓦解促成了新的管理实践活动
        二、奴隶制崩溃催生了新的管理形态
        三、礼法分离、以法去礼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
        四、成文法运动总结了管理哲学的规律
    第三节 思想资源: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道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及墨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名家及兵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自利自为”的管理人性观
        一、“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二、“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主要内容
        三、“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一断于法”的管理控制观
        一、“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逻辑起点
        二、“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主要内容
        三、“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
        一、“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逻辑起点
        二、“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主要内容
        三、“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事异备变”的管理认识论
        一、“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不法常可”的管理方法论
        一、“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二、“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三、“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贵法不贵义”的管理价值论
        一、“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二、“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三、“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与创造性转化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深化改革及依法治国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借鉴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化国家治理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宏观管理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韩非君道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韩非研究述评
        一、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法家与韩非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韩非研究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港台地区的韩非研究
        四、国外的韩非研究
        五、韩非思想的专题研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韩非其人其书及韩非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韩非其人其书
        一、韩非的生平
        二、《韩非子》一书的编纂、传承、版本与真伪问题
    第二节 韩非君道论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韩非君道论的思想背景
第二章 韩非君道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道理论与以道论君
    第二节 变化史观与新圣登场
    第三节 矛盾观与敌对意识
    第四节 人情论与君臣市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非的“势”论与绝对君权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以赏罚权为核心的君主之“势”
    第二节 韩非“势”论所内含的绝对尊君意识
    第三节 追求明主、批判暗主与绝对尊君
    第四节 韩非绝对尊君的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非的“法治”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从礼法转变看韩非“法治”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从儒法之争看韩非“法治”的社会控制
    第三节 从驱民于农战看法家“法治”的御民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韩非的“术”与官僚控制
    第一节 韩非的“法术”与君主对官僚系统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 韩非的“术”与君主对重臣的“重点控制”
        一、重臣对君主的壅蔽
        二、君主的防壅之术
    第三节 韩非官僚控制理论的内在悖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韩非的“因人情”与君道论的建构
    第一节 不以“人之为人”为内涵的“人情”
    第二节 “因人情”与“人”的工具化
    第三节 有关君之“人情”的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韩非君道论的政治逻辑与内在矛盾
    第一节 体道守法与依道弄法
    第二节 虚静无为与贪躁妄为
    第三节 顺人情与逆人情
    第四节 韩非君道论的内在逻辑
    第五节 余论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儒家法治:学理可能及其现代生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家法治的学理可能
二、儒家法治的道德特质
三、儒家法治的现代展开

(7)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二)(论文提纲范文)

四、法家思想的历史主义化 (1)
五、严格区分法治与法家思想的若干观点
六、结语

(8)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子
二、梁启超的“法治”概念与法家
三、梁启超的后学们:郭沫若、熊十力和胡适

(9)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法家学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二、中国古代法家“法治”思想基本观点
    1. 以法治国, 缘法而治
    2. 法自君出, 不从臣出
    3. 明法去私, 布之于众
    4. 法不阿贵, 刑无等级
    5. 因时立法, 法与时转
三、法家“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比较
    1. 法的产生不同
    2. 法治主体不同
    3. 法治对象不同
    4. 法治方式不同
    5. 法治目的不同
四、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
    1. 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要维护公平正义
    3. 要及时科学立法
    4. 要形成全民知法、学法、用法习惯
    5. 要树立法律的权威

四、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解读:论法家学说的政治视角与法治视角[J]. 宋洪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01)
  • [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审视[J]. 张晓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1(01)
  • [3]先秦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走出道德困境的策略研究[D]. 高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王拓.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5]韩非君道论研究[D]. 王宏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6]儒家法治:学理可能及其现代生发[J]. 胡水君. 天府新论, 2019(01)
  • [7]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二)[J]. 洪涛. 政治思想史, 2018(02)
  • [8]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一)[J]. 洪涛. 政治思想史, 2018(01)
  • [9]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J]. 陈连军,赖雄麟. 学术交流, 2018(03)
  • [10]主题研讨:法家与法治[J]. 李雨芊. 政治法学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