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

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鹏[1](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朱兴潇[2](2021)在《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朴门永续的视角对都市农业景观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溯源、分析与研究,同时对朴门永续农园和都市农业景观的相关案例进行归纳研究,目的在于得出朴门永续视阈下城市中都市农业景观思想特点、实践特点、实践目标、实践原则以及相应的景观策略,最后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昆明市东干渠的设计。通过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溯源朴门永续理念和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外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两者在社会性、生态性、经济性三方面哲学内涵的一致性;通过案例研究法,研究不同类型的农园景观、不同地域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特点和模式以及相应的景观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朴门永续理念和都市农业景观景观的基本内涵外延;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的思想特点;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的目标原则策略;东干渠发展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研究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思想研究结论:以可参与、可食、自然教育为特点的的社会性思想,以能量循环、雨洪管理、生态种植为代表的生态性思想,以生产创收和景观创收为特点的经济性思想。二是实践研究结论:包括整体性、生态性和社会性3个实践原则;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宜居的城市、和谐的城市与居民关系4个实践目标;以根据场地现状的分区设计、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重视水文状况分析的水景设计以及雨洪管理、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以及节能建筑设计、景观的地域性文化设计策略和景观参与为代表的7个策略。三是东干渠对于研究的反馈:滨水绿色空间发展朴门下都市农业景观侧重于场地分区设计以及水文分析和雨洪管理。

李艳[3](2020)在《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纵观列斐伏尔的整体理论,核心是紧紧围绕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展开,而空间生产理论是列斐伏尔于20世纪70-80年代将自己的研究范围从日常生活批判拓展到都市化、全球化问题、空间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部被今人视为权威的皇皇宏论。而列斐伏尔关于都市社会的理论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列斐伏尔关于都市社会的理论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一是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都市社会,我们应该用都市的眼光而非传统的工业化理论的眼光去对待目前的都市问题;二是阐明自己的立场,即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领域在都市社会中进行都市革命。本论文主要由正文和结语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论述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以兹提供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有三点值得重视:空间辩证法、拓扑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以“空间”为主线具体总体的描述都市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是空间辩证法的主要内容。空间辩证法坚持“前进回溯”具体总体的分析方法,对于揭示从农业、工业再到都市社会的发展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列斐伏尔认为拓扑学作为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空间的连续性、联系性和界限等特点的学科,而都市社会的研究也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联系性的构建。同时拓扑学研究空间图形变化的形变与不变性与都市社会中相关哲学概念的研究具有契合之处。最后,列斐伏尔认为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即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于我们辩证理解把握都市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索绪尔语言学的系统性特点以及“语言”对于“言语”的缺场对于处于潜在发展的都市社会的研究具有的理论借鉴价值。第二章主要从都市社会的形成角度阐述列斐伏尔视野下的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解决都市社会形成的内爆、外爆方式以及农业、商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对都市社会形成的作用机制问题。都市社会如何产生?都市社会如何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些问题,列斐伏尔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列斐伏尔认为早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都市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前提性基础,工业化时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人类迈向都市社会的核心动力。而第三产业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产业绝大部分属于服务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推动城市空间生产要素的聚集与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都市社会发展的后发动力。城市空间内爆在促进都市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推动人、物、资本等城市空间生产资料的高度聚集与集中,而这种集中又在新的基础上催生“外爆”,即促进城市外围城镇、郊区、卫星城市的建立,城市由单一中心模式逐渐发展为多中心模式,从而最终推动了都市社会的初步形成。第三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列斐伏尔视野中都市社会理论的基础建构,主要解决的是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都市社会的基本要素与都市社会的基本问题。从列斐伏尔讨论的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列斐伏尔所倡导的都市社会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社会、都市社会是一个都市问题占据主导的社会、都市社会是一个适宜人类栖居的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宣布迈入了工业社会的历史潮流,工业社会是一个盛行资本主义理性的社会,都市社会也不例外,都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总体而言都市社会强调差异性。都市社会是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寻求空间正义和争夺城市权成为都市社会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文化要素表现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同时,列斐伏尔不仅在理论中极力向人们描述都市社会的形成以及都市社会的差异性问题,而且时刻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列斐伏尔参与过18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列斐伏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层面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提出都市社会的差异性问题、都市社会的城市规划和差异性空间建设以及都市社会的都市革命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对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主要解决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理论贡献、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以及对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于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做出具体性阐释。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总体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从空间、城市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境况做出深度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理论补充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空间维度的缺失,在微观领域补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提供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城市分析的全新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角度来看,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该理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实践性,仅仅只是社会领域改革的乌托邦幻想,并未真正付诸实践。但是列斐伏尔作为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也具有非常珍贵的理论价值,比如重视栖居空间、日常生活瞬间的营造以及提倡空间正义和城市权等等这些都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孙卯宁[4](2020)在《渝北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文中研究说明笔者所在实习单位,专注于“三农”品牌研究与实践,为各地政府进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划服务。笔者在实习期间,作为主笔完成了此《渝北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本规划顺应农业品牌化的时代趋势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从渝北区农产品的市场背景及品牌发展现状出发,基于重庆市渝北区都市农业特色及区位、景观、文脉等多方资源,对接重庆市消费者需求,对渝北区农产品进行品牌价值提炼及品牌个性塑造,得出品牌战略定位“重庆花果山”,并进一步凝练出品牌名“花果渝北”,作为渝北区农产品品牌新形象。通过对品牌价值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该品牌的价值支撑体系,进一步凝练出品牌口号“一路向北,花果渝北”,并创制了呼应品牌核心价值,兼有高识别度与传播力的视觉符号体系。通过对接消费者实际需求与生活习惯,本策划凝练出“给重庆一个周末”的传播主题,围绕此主题形成了年轻化、精品化、场景化、体验化、社交化五大传播策略,并分别从传播策略出发进行具体的品牌传播方案策划。

汤璇[5](2019)在《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空间的生态超载与生态退化趋势是目前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应对今天日益复杂而尖锐的都市生态问题,“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种回应城市生态问题的理念因而被提出并逐渐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设计竞赛作为先锋思想的试验田,汇聚了最前沿的理念、策略与手段,成为“生态都市主义”重要的设计实验与理念交流平台。因此,本文将通过近年来重要的“生态都市主义”设计竞赛,梳理并提炼其中的前沿思想与策略,以启示当前的城市更新实践。论文首先从时间维度梳理了近年生态都市主义竞赛理念的变化与关注点的转移,讨论了竞赛主题变化与相关理论及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对竞赛中不同城市更新策略的归纳和分析,结合当下的未来城市研究理论,总结出四个具有时代性的城市空间更新趋向:从“全球化”到“本土化”,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传统式”到“信息化”,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并在此三种趋向的基础上归纳并演绎了三种创新性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相结合,“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相结合,“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相结合。最后,通过具体设计题目及方案的个案研究,对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进行具体性和实践性的探索。本文全面分析了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演绎出适应未来城市空间更新的创新型策略与方法,揭示了具有时代性的城市更新趋向及其主要特征,并通过设计应用探索了创新型城市空间更新的实践意义。希冀以上研究可以为存量时代的城市空间更新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洪龙[6](2019)在《城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文中认为受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我国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大量农转非人口迁移至城市,导致社区内无组织无规划的自发种植行为频发,占用了社区公共资源的同时造成社区环境治理的种种不便。与此同时,企业开发及资金周转效率低下、政府规划决策不到位等因素引发了大量城市土地闲置问题,不仅浪费了珍贵的土地资源,更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为缓解自发种植现象缺乏场地和组织管理以及城市闲置用地未充分利用两大城市问题,提出利用城市闲置用地进行生产性更新的策略。近年来,纽约、波特兰、温哥华等城市相继完成了城市闲置用地清查评估工作,以筛选适宜开展都市农业活动的空间,但研究往往止步于选址阶段,缺乏后续的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因用地性质差异等原因而不能照搬国外的选址模式。为此,本文尝试从选址和设计两个方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城市的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借助多源数据与GIS工具,分别围绕闲置用地的生产适宜性、适宜用地与城市效益提升、筛选后用地的生产性设计三个子研究问题展开研究,以筛选适宜用地,并提出相应的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针对地块生产性更新适宜性问题,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选取评估因子,采用问卷调研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体系并确定因子权重。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结合GIS软件分析的方法进行闲置用地清查并建立空间数据库。最后,以评估因子的量化分级标准为依据,借助GIS数据库进行生产适宜性筛选。为了让选址结果更加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提升,研究在首轮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需求,对闲置用地进行二次筛选。在此基础上划分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类型(城市公园、户外教室、社区农园、城市农场),明确其选址标准,优化选址策略。最后,借助GIS工具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闲置用地。地块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部分,针对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选址方法筛选所得的24处闲置用地,首先从规划层面进行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之后在单体层面以城市效益提升为出发点展开不同地块的生产性更新类型设计。本文提出的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分别适用于城市尺度的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设计和社区尺度的社区环境治理,为城市闲置土地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建。

杨晶[7](2019)在《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巴的绿色发展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探索历程引起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殖民破坏、大国依赖、单一种植等因素是导致革命胜利前古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美国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加剧古巴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缺的资源供给等困境,工业化程度尚且不高的古巴果断放弃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历经基础铺设、框架建立以及自我转型等发展过程,探索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绿色发展之路。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在农业方面,打造具有古巴特色的永续栽培模式;在工业方面,实施石油替代计划并对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可再生处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重建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重视绿色医疗、绿色教育和绿色旅游的建设。古巴的绿色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经过多年努力,古巴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也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但古巴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领导层更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不够协调、与美国复杂且不稳定的外交关系等,这些都是古巴当前需要应对的困境。古巴的绿色发展既是基于本国实际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也为不同制度国家提供一种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不过,古巴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不稳定和成熟。古巴现有的经济水平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古巴的绿色发展尚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古巴的国情及其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与我国差异不小,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在都市农业、永续栽培模式、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陈芮宇[8](2019)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文中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新型农业,与都市农业概念有别,其内涵、组织方式、产品结构都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简而言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于城市,服务于城市,整个产业与城市紧密联系,它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在一起,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乐山市市中区是乐山市中心城区所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农业生产方式较以往的城郊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其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服务乐山市区、乐山市民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同时对其进一步健康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对核心概念、研究特色和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成效进行概述,并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情况,研究了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有农业示范带模式、多主体合作模式、教育农园模式、市民农园模式、观光农园模式等业态;其在发展中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环境适宜,二是发展动力充足,三是产业基础完备,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五是国家政策支持到位,六是社会保障较为完备,七是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本文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生产效益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要素制约突出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前现状,尝试提出了培育经营主体、优化发展平台、完善政策机制、正确应对挑战等方面的对策,为乐山市市中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添砖加瓦。

张百慧[9](2019)在《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城市内部土地存在多层次潜力有待挖掘,为了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未来亟需全新的、可量化的可持续空间规划手段。与此同时,生产性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全面评估社区自身的农业环境及空间潜力,是将生产性城市概念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生产性社区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步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普适性、可复制的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和生产性潜力计算方法框架,能对既有社区农业规划和改造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本论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通过总结国内外社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梳理社区农业的类型、技术、功能,指出我国发展社区农业的优势与挑战。(二)构建社区生产性环境评估框架,对既有社区农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从政策环境、居民认知意愿、宏观气候环境、微气候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利用问卷调查、摄影测量、空间计算、环境模拟分析工具等全面评估特定社区的农业可行性,基于环境特征结合人居条件、农作物生长习性提出社区作物品种选择依据。(三)在前述总体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和空间分析的统计方法,以及城市社区复杂环境中进行空间评估的实施策略,用于快速准确便捷地清查既有社区的农业空间,并根据统计结果从量化角度阐述社区农业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潜在效益计算方法。(四)既有社区实例推演,利用评估框架中的方法,对天津市某代表社区的生产性环境及潜力进行计算评估,从而验证了评估框架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总结归纳新的社区空间规划手段的切入点、实施流程和基本作业框架,使得这一新手段成熟化并能够融入城市规划、社区管理之中,未来伴随相关软硬件的普及应用,能够进一步协助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城市自身农业发展潜力,将社区农业科学合理地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使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更为综合和高效。

郑潇童[10](2019)在《适应儿童的都市可食用景观设计应用》文中指出“都市可食用景观”是指现代都市不同类型景观场所中有意识地以可食用的蔬果、粮食等作为景观元素,由此使单位面积的城市空间达到收益最大化,同时,使之兼具生态、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价值,对儿童自然认知、身心发展和环境教育等方面意义显着。都市可食用景观实践包括从小规模的实用果蔬园到高产、高空间效能的商品果蔬园,从赋予废弃闲置的公共空间生产功能,到不同类型景观场地中不同程度地融入可食用景观元素。本文通过结合都市农业、儿童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总结出都市可食用景观对儿童发展可能带来的三方面价值,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设计应用策略以及运营维护方法。通过位于广州南涌的居住区配套小学景观设计为实践案例,实践并验证了以上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全文分为五个章节展开。第一章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实地考察与案例研究,发现面向儿童的都市可食用景观理论研究匮乏,由此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形成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以及框架;第二章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关联比较儿童行为学与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实地调研,发现都市可食用景观对儿童发展存在巨大的价值意义;第三章具体阐述都市可食用景观对于儿童具有自然认知、身心发展以及环境教育三方面价值;第四章依据以上价值分析,提出适应儿童的都市可食用景观设计应用,包括依据儿童行为的环境设施、依据价值分析的功能策划、依据季节性特点的管理维护策略三个方面;第五章介绍了在广州南涌黑利伯瑞小学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如何将以上的研究成果具体运用在景观方案设计的整个流程,包括以儿童为主的用户调研,项目功能策划、场地设计、植物设计、环境设施等。

二、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及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5.1 国内都市农业景观研究
        1.5.2 我国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困境
        1.5.3 国外都市农业景观的发展概况
        1.5.4 小结
    1.6 论文提纲框架
第二章 追溯:朴门永续理念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外延及关系
    2.1 朴门永续理念的内涵及外延
        2.1.1 内涵——产生以及概念
        2.1.2 外延——基本设计原理
        2.1.3 发展——从理论到实践
        2.1.4 发展——从个体到系统
        2.1.5 朴门永续理念的争议
    2.2 都市农业景观的内涵以及外延
        2.2.1 都市农业
        2.2.2 都市农业景观
        2.2.3 嬗变:都市农业到都市农业景观
    2.3 朴门永续理念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关系
        2.3.1 天然的联系:中国农业传统思想中的永续理念
        2.3.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性思想
        2.3.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性思想
        2.3.4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性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寻踪:朴门永续理念导向下的都市农业景观思想
    3.1 朴门永续导向下的都市农业景观思想
    3.2 社会性思想
        3.2.1 都市农业景观中蕴含的参与性
        3.2.2 参与性景观设计与城市居民
        3.2.3 可食性景观与城市居民
        3.2.4 朴门永续理念中“基层”路线思想
        3.2.5 自然教育功能
    3.3 生态性思想与景观
        3.3.1 景观中生态性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3.2 生态性思想的成熟
        3.3.3 景观设计师与可持续景观的理念
    3.4 朴门永续理念与生态性思想
        3.4.1 诞生初期阶段
        3.4.2 发展与转折阶段
        3.4.3 未来发展方向
    3.5 经济性思想
        3.5.1 生产与创收
        3.5.2 景观与创收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
    4.1 朴门永续都市农园案例研究
        4.1.1 节能菜园空间设计
        4.1.2 屋顶生态园设计
        4.1.3 可食用地景设计
        4.1.4 农场整体设计
    4.2 朴门永续理念农园的特点总结
        4.2.1 场地分区设计
        4.2.2 特色的植物选择
        4.2.3 关注场地水文
        4.2.4 鼓励参与的文化
    4.3 各国各地区都市农业景观案例研究
        4.3.1 瑞士洛桑——Faverges社区规划
        4.3.2 法国——ville城市社区农园
        4.3.3 德国——EPFL校园改造
        4.3.4 澳大利亚——鸭嘴兽农园
        4.3.5 美国——法明顿“可食用”景观大道改造
        4.3.6 中国香港——嘉道理农场
    4.4 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特点总结
        4.4.1 可食用植物的种植
        4.4.2 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
        4.4.3 雨洪管理技术的应用
        4.4.4 节能材料以及清洁能源
    4.5 世界各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的类型
        4.5.1 现代产业化农业型
        4.5.2 多功能社区农园型
        4.5.3 生态绿地型景观型
    4.6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原则研究
        4.6.1 整体性原则
        4.6.2 生态性原则
        4.6.3 社会性原则
    4.7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目标研究
        4.7.1 协调人与自然,重塑人居环境
        4.7.2 塑造地域景观,增强城市辨识
        4.7.3 丰富居民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4.7.4 激发公众参与,增强邻里互动
    4.8 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8.1 根据场地现状的分区设计
        4.8.2 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8.3 重视水文状况分析的水景观设计
        4.8.4 可再生能源应用
        4.8.5 土壤修复技术
        4.8.6 节能建筑设计
        4.8.7 景观的地域性文化策略
        4.8.8 管理及参与策略
    4.9 小结
第五章 以昆明市东干渠为例发展朴门永续视阈下的都市农业景观
    5.1 东干渠区位及概况
        5.1.1 东干渠发展朴门都市农业景观的优势
        5.1.2 沿线用地情况
    5.2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建设目标
        5.2.1 生态为先
        5.2.2 安全为重
        5.2.3 人民为本
        5.2.4 文化为魂
    5.3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主题定位
        5.3.1 一条蜿蜒的“城市绿线”
        5.3.2 一方居民的“自然乐园”
        5.3.3 多个散落的“食物胶囊”
    5.4 朴门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的设计流程
    5.5 场地分区设计——风貌分析分类
        5.5.1 景观现状风貌选点分析
        5.5.2 风貌特色分类
    5.6 场地分区设计——物质要素规划
        5.6.1 游径系统规划
        5.6.2 绿化空间规划设计
        5.6.3 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5.7 场地的水景观设计
        5.7.1 河道过流状况分析——河道疏浚治理
        5.7.2 河流水质状况分析——河道水污染治理
        5.7.3 河道驳岸状况分析——河道驳岸设计
    5.8 朴门永续特色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5.9 场地的节能设计
        5.9.1 雨水花园设计与雨洪管理
        5.9.2 可再生能源使用
    5.10 场地文化景观设计
    5.11 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东干渠都市农业景观参与管理策略
        5.11.1 公众参与机制策略
        5.11.2 公众意识的的唤醒
        5.11.3 多元管理的策略
    5.1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图片索引

(3)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
    第一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空间辩证法
        一、空间辩证法的概念
        二、空间辩证法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三、空间辩证法基础上都市社会的总体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拓扑学方法
        一、拓扑学简介
        二、拓扑学都市社会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三、拓扑学应用到都市社会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语言学方法
        一、索绪尔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二、索绪尔语言学的哲学意蕴
        三、索绪尔语言学应用到都市社会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章 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都市社会的形成
        一、农业的发展是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基础
        二、工业化是人类逐步迈向都市社会的核心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都市社会发展的后发动力
    第二节 内爆方式——城市空间都市现实聚集与扩张
        一、城市空间资本的聚集与扩张
        二、城市空间信息、符号的聚集与扩张
        三、城市空间产业的聚集与扩张
    第三节 外爆方式——城镇、郊区、卫星城市的建立
        一、城镇的集中建立——都市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郊区的分散建立——都市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卫星城市的建立——都市社会规模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要素与问题
    第一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都市社会是完全城市化的社会
        二、都市社会是都市问题占据主导的社会
        三、都市社会是适宜人类栖居的社会
    第二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经济要素——空间、资本与都市经济危机
        二、政治要素——寻求空间正义与争取城市权
        三、文化要素——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
    第三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问题
        一、时代差异与都市社会的差异性
        二、城市规划与都市差异性空间的建设
        三、都市化与都市革命
第四章 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第一节 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贡献
        一、补充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分析维度
        二、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进入到日常生活领域
        三、提供了资本主义城市分析的全新框架
    第二节 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二、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进入微观领域
        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实践性
    第三节 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一、城镇空间建设中注重栖居空间的营造
        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空间正义
        三、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回归日常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4)渝北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策划背景
    1.2 策划目标及意义
    1.3 策划思路
    1.4 策划方法
2 困局——品牌格局
    2.1 宏观背景
    2.2 竞争环境
    2.3 品牌发展
3 解局——战略制定
    3.1 产业现状
    3.2 资源优势
    3.3 战略定位
    3.4 战略目标
4 布局——品牌构建与传播策略
    4.1 品牌价值塑造
    4.2 品牌形象设计
    4.3 传播主题
    4.4 传播策略
    4.5 阶段化传播目标
    4.6 品牌接触点管理
5 开局——策略传播方案
    5.1 年轻化——给重庆一个“新鲜”的周末
    5.2 精品化——给重庆一个“精致”的周末
    5.3 场景化——给重庆一个“美味”的周末
    5.4 体验化——给重庆一个“缤纷”的周末
    5.5 社交化——给重庆一个“欢聚”的周末
    5.6 传播方案预算
6 传播效果预估
    6.1 品牌新形象发布会前后传播效果
    6.2 品牌新形象导入后市场反响对比
    6.3 品牌新形象导入产品价格对比
7 总结
    7.1 创新价值
    7.2 提升空间
8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重庆市渝北区农产品消费调查问卷
附件二 重庆市渝北区实地调研报告

(5)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1.1 全球生态超载和供需矛盾
        1.1.2 中国“存量更新”的迷失与困惑
        1.1.3 设计竞赛中的策略具有前瞻性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生态都市主义
        1.2.2 设计竞赛
        1.2.3 城市空间更新
    1.3 研究现状
        1.3.1 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
        1.3.2 设计竞赛的研究
        1.3.3 城市空间更新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生态都市主义的设计竞赛分析
    2.1 生态都市主义理念详述
        2.1.1 生态都市主义发展脉络
        2.1.2 生态都市主义内容
    2.2 设计竞赛的时代性内容
        2.2.1 竞赛命题偏向对城市空间更新的讨论
        2.2.2 竞赛方案以重构城市空间结构为切入点
        2.2.3 竞赛方案注重对生态与信息特点利用
    2.3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城市空间更新策略发展趋向
        2.3.1 从“全球化”到“本土化”趋向
        2.3.2 从“集中式”到“分布式”趋向
        2.3.3 从“传统式”到“信息化”趋向
        2.3.4 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趋向
第3章 设计竞赛中的生态都市空间更新策略
    3.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
        3.1.1 分布式组团社区策略
        3.1.2 分布式生产模块策略
        3.1.3 分布式办公模块策略
    3.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
        3.2.1 构建生态信息平台策略
        3.2.2 生物合成与数据化策略
        3.2.3 能源信息一体化策略
    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
        3.3.1 生态与信息循环利用策略
        3.3.2 城市设施仿生建构策略
        3.3.3 数字化生态改造策略
第4章 生态都市主义下城市空间更新竞赛策略的设计应用
    4.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公园都市设计
        4.1.1 项目概况
        4.1.2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概念
        4.1.3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1.4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定制森林设计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概念
        4.2.3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2.4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
        4.3.1 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概况
        4.3.2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概念
        4.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3.4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城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1.1 危机:粮食需求背景下耕地不足与土地闲置之间的矛盾
        1.1.1.2 契机:闲置用地与都市农业的结合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闲置用地
        1.2.1.1 闲置用地的界定范围
        1.2.1.2 适合都市农业的潜在闲置用地
        1.2.2 都市农业
        1.2.3 生产性景观
        1.2.4 生产性更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研究综述与发展前景分析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闲置用地及其更新策略研究
        2.1.2 国内外生产性更新研究概述
        2.1.3 国内外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相关研究
        2.1.4 国内外既有研究总结
    2.2 国内外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典型案例分析
        2.2.1 波士顿市城市闲置用地清查与评估
        2.2.2 纽约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实践
        2.2.3 成都市郫都区可食地景项目
        2.2.4 上海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实践
    2.3 天津南开区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发展前景分析
        2.3.1 天津市南开区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2.3.2 天津市南开区自发种植现状调研
        2.3.3 基于调研结果的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闲置用地生产适宜性评估体系构建
    3.1 评估因子初始集合构建
        3.1.1 评估因子收集
        3.1.2 评估因子筛选
        3.1.3 评估因子说明
    3.2 评估因子重分类与权重赋值
        3.2.1 评估因子重分类
        3.2.2 评估因子权重赋值
    3.3 评估因子量化分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产适宜性的闲置用地选址研究
    4.1 闲置用地空间信息获取方法分析
    4.2 天津市南开区闲置用地清查
        4.2.1 清查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4.2.2 目视解译标志构建
        4.2.3 结合GIS平台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4.2.4 清查结果分析
    4.3 闲置用地生产适宜性筛选
        4.3.1 生产适宜性筛选框架
        4.3.2 评估因子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4.3.3 筛选过程演算与结果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效益提升为目标的闲置用地二次筛选研究
    5.1 城市多重效益及其选址策略
        5.1.1 基于城市经济效益的选址策略分析
        5.1.2 基于城市社会效益的选址策略分析
        5.1.3 基于城市环境效益的选址策略分析
    5.2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类型分析
    5.3 基于多重效益的闲置用地筛选方法
        5.3.1 城市资源要素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5.3.2 数据叠加筛选分析
    5.4 闲置用地筛选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6.1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设计原则
    6.2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
    6.3 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设计实践
        6.3.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6.3.2 基于生产性更新类型的闲置用地设计
        6.3.3 基于用地特征的闲置用地设计补充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城市闲置用地生产新更新方法总结
        7.1.2 对天津市南开区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规划的建议
        7.1.3 对天津市南开区闲置用地单一地块生产性更新设计的建议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起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一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资本扩张与生态的对立
        三、城乡物质变换思想
        四、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设想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领导人的绿色思想
        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二、劳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第二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巴探索绿色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古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造成古巴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
第三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基础铺设时期
        一、社会主义初期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期社会文化建设
    第二节 框架建立时期
        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框架确立
        二、生态领域科技研发获得发展
        三、公民环境意识教育持续推进
    第三节 自我转型时期
        一、“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二、科技领军发展阶段
        三、转型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第一节 建立本土化的永续绿色农业
        一、引入都市农业的栽培模式
        二、实施有机替代的生态实践
        三、整合养分循环的空间体系
        四、恢复粮食生产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寻求石油替代等可再生能源
        二、可再生系统和清洁能源利用
    第三节 绿色因素融入社会服务行业
        一、绿色医疗
        二、绿色教育
        三、绿色旅游
    第四节 古巴绿色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
        二、国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三、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认可
第五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三、注重资源内源式发展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第三节 以政府为主导的古巴特色绿色建设
        一、搭建绿色理念框架
        二、制定系列法律法规
        三、设置奖惩监管机制
第六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及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
        一、古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古巴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古巴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一、找准发展中的定位
        二、结合新时期的特色
        三、注重多元化的运用
第七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建设的绿色治理
        二、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三、为不同制度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第二节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都市农业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借鉴
        二、永续栽培实践对农业发展的借鉴
        三、环保意识与民众生态素养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乐山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1.1.3 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综述
    2.1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1.1 都市农业内涵
        2.1.2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2 理论文献综述
        2.2.1 都市型农业发展溯源
        2.2.2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相关关系研究
        2.2.3 关于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微观主体、宏观评价及政策研究
    2.3 都市型农业的国内外发展实践综述
        2.3.1 发达国家都市型农业的实践
        2.3.2 国内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
        2.3.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乐山市市中区基本概况
    3.2 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分布
        3.2.2 农产品产销
        3.2.3 农产品流通
        3.2.4 农产品质量
    3.3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3.1 发展沿革
        3.3.2 发展业态
        3.3.3 主要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3.3.4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3.3.5 发展成效
第四章 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 产品供需不平衡
        4.1.2 产品质量不高
        4.1.3 产业链条较短
        4.1.4 发展平台不完善
        4.1.5 农业科技水平不够高
    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生产经营不够合理
        4.2.2 生产要素尚有制约
        4.2.3 政府作用发挥不佳
        4.2.4 相邻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第五章 推动乐山市市中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生产效益
        5.1.1 调整产业结构
        5.1.2 提升产品质量
        5.1.3 延展产业链条
        5.1.4 壮大经营主体
    5.2 强化要素保障
        5.2.1 加大财政投入
        5.2.2 引进民间资本
        5.2.3 重视培训提能
    5.3 发挥政府作用
        5.3.1 强化管理服务
        5.3.2 推进科技研发
        5.3.3 完善制度建设
        5.3.4 优化帮扶机制
        5.3.5 保障政策落地
    5.4 正确应对外部挑战
        5.4.1 强化协同发展
        5.4.2 互通优势资源
        5.4.3 创新经营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减少、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1.1.2 城市农业场地潜力巨大且利用率低
        1.1.3 社区自发农业未纳入统一管理
    1.2 国内外社区农业潜力评估相关研究现状
        1.2.1 社会认知及行为意愿研究
        1.2.2 精确农业品种推荐研究
        1.2.3 城市农业空间潜力清查研究
        1.2.4 潜在效益评估研究
        1.2.5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科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问题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社会调研法
        1.6.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6.4 跨学科研究
    1.7 研究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生产性社区农业概述
    2.1 都市农业与生产性城市
    2.2 社区农业与生产性社区
    2.3 社区农业的分类
        2.3.1 按照归属关系分类
        2.3.2 按照种植地点分类
        2.3.3 按照种植形式分类
    2.4 社区农业的发展现状
        2.4.1 国外发展现状
        2.4.2 国内发展现状
    2.5 社区农业技术与资源技术
        2.5.1 农业技术
        2.5.2 资源技术
    2.6 国内现有社区农业的行为实例
        2.6.1 居民自发型种植实例
        2.6.2 组织主导型实例
    2.7 国内社区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
        2.7.1 社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2.7.2 社区发展农业的问题
    2.8 小结
第3章 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作物品种选择
    3.1 农业环境评估
        3.1.1 社会环境分析
        3.1.2 自然环境评估
    3.2 社区作物品种选择
        3.2.1 因人而异
        3.2.2 因地制宜
        3.2.3 农作物习性
        3.2.4 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既有社区生产性潜力测算
    4.1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1.1 空间地理信息采集方法
        4.1.2 三维模型重建
        4.1.3 生产性潜力空间提取计算
        4.1.4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2 社区生产性规划潜在效益计算
        4.2.1 经济效益潜力
        4.2.2 生态效益潜力
        4.2.3 社会效益潜力
    4.3 小结
第5章 既有社区实例推演
    5.1 案例选址
    5.2 社区三维模型重建
    5.3 农业适应性环境评估
        5.3.1 宏观气候分析
        5.3.2 微观自然环境评估
    5.4 生产性空间潜力评估
        5.4.1 点云分割提取
        5.4.2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5.5 种植品种选择
    5.6 生产性规划效益潜力测算
        5.6.1 经济效益潜力
        5.6.2 生态效益潜力
        5.6.3 社会就业岗位潜力
    5.7 社区农作物管理APP设计
        5.7.1 功能框架图
        5.7.2 原型设计图
    5.8 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居民农业认知与种植意愿调查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适应儿童的都市可食用景观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儿童发展问题
        1.1.2 都市景观问题
        1.1.3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
    2.1 儿童行为学
        2.1.1 国内外儿童行为学发展
        2.1.2 儿童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2.1.3 儿童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2 都市可食用景观
        2.2.1 都市可食用景观历史
        2.2.2 都市可食用景观发展
        2.2.3 都市可食用景观意义
    2.3 调研基础资料
        2.3.1 案例采集
        2.3.2 访谈调研
        2.3.3 调研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可食用景观赋予儿童的价值分析
    3.1 自然认知价值
        3.1.1 植物认知
        3.1.2 食物认知
    3.2 身心发展价值
        3.2.1 体力发展
        3.2.2 心理疗愈
    3.3 环境教育价值
        3.3.1 根植环保意识
        3.3.2 促进社会交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儿童行为的都市可食用景观设计应用
    4.1 依据儿童行为的环境设施
        4.1.1 满足感知运动
        4.1.2 满足动作体验
        4.1.3 满足好奇探索
        4.1.4 满足逻辑思考
    4.2 依据价值分析结果的功能策划
        4.2.1 摘种体验功能
        4.2.2 自然娱乐功能
        4.2.3 环境教育功能
        4.2.4 疗愈启迪功能
        4.2.5 社交功能
    4.3 管理与维护的设计策划
        4.3.1 可食用景观管理模式
        4.3.2 可食用景观维护方案
        4.3.3 可食用景观发展问题
        4.3.4 植物栽培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涌梅沙黑利伯瑞小学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交通
        5.1.2 现状分析
    5.2 广州南涌小区规划
        5.2.1 设计目标
        5.2.2 小区总平面设计
    5.3 广州南涌梅沙黑利伯瑞小学规划
        5.3.1 学校愿景
        5.3.2 方案设计
        5.3.3 主要节点设计
        5.3.4 可食用植物配置
        5.3.5 建设可食用景观校园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朴门永续理念视阈下都市农业景观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朱兴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D]. 李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4]渝北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D]. 孙卯宁. 浙江大学, 2020(02)
  • [5]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汤璇. 天津大学, 2019(01)
  • [6]城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D]. 洪龙. 天津大学, 2019(01)
  • [7]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D]. 陈芮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9]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D]. 张百慧. 天津大学, 2019(06)
  • [10]适应儿童的都市可食用景观设计应用[D]. 郑潇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