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梁剪力计算的探讨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计算的探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抗剪计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屈文俊,何松洋,刘文博[1](2021)在《加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筋混凝土梁的抗剪筋布置形式是相同的,其筋材力学性能的差异,对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是肯定的。依据加筋混凝土梁抗剪破坏模式,基于经典修正压力场理论(MCFT)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剪切原理,提出抗剪承载力模拟计算方法,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依据文献试验数据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基于文献和相关规范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推荐了加筋混凝土梁统一抗剪计算公式的形式,通过2 176根模拟实验梁的参数分析,建立了加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采用搜集的1 194根已有试验梁数据证明了统一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抗剪分析和设计。

张辉[2](2021)在《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文中认为连梁具有联系两侧墙肢、增加结构刚度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对于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但普通连梁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较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期改善连梁抗震性能,主要包括对改善连梁抗震性能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及对连梁受力机理的理论分析。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耗能能力强等特点,研究表明其能够显着改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对FRC材料性能的研究,为提升小跨高比连梁的抗震性能,将钢-PVA混杂纤维混凝土(Steel-Polyvinyl Alcohol Hybird Fiber Concrete,简称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设计制作了4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并结合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从基体材料强度和连梁截面宽度等方面研究了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4个小跨比连梁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包括3个SPHFC连梁和1个普通混凝土连梁。从SPHFC连梁的破坏现象、抗剪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剪压比限值、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以及钢筋应变等分析SPHFC材料强度及连梁截面宽度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有效地提高了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并使连梁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向弯曲剪切破坏;随着SPHFC立方体抗压强度由88.9MPa增加至132.3MPa,连梁的抗剪承载力提高了6.5%,位移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分别降低3%和6.2%;连梁的截面宽度由120mm增加至150mm,连梁抗剪承载力提高了10.9%,位移延性系数降低了21.8%,耗能能力提高了52.45%。文中采用SPHFC的连梁CB-2相较于采用FRC(Fiber-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FRC)的连梁CB-7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小跨高比连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SPHFC连梁骨架曲线下降段相较于FRC连梁更加平缓,延性更好,可以平稳的承受荷载。(2)建立有限元模型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了数值分析,首先验证了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不同跨高比、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等对连梁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跨高比由1.0增加至1.5、2.0、2.5,连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1.7%、38.1%、47.2%,极限位移分别增大了15.5mm、17.44mm、21.17mm,而峰值荷载降低了16.0%、25.1%、35.8%;配箍率由0.42%增加至0.56%、0.84%、1.12%、1.68%时,峰值荷载分别提高6.1%、16.4%、22.1%、30.1%,延性系数分别提升了26.0%、41.1%、53.9%、62.8%,极限位移增加了4.13mm、13.69mm、16.97mm、20.43mm;纵筋配筋率的增加对承载力和延性的提高较小。此外提出在连梁中配置斜箍筋以增强连梁的抗剪能力,通过有限元模拟可知采用合理的斜箍筋布置可以提高连梁抗剪承载力、延性和极限位移。(3)基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本文连梁的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采用ACI 318-19推荐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承载力时应选择正确的传力路径提高计算准确度。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统计了36个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试验值,并建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比较吻合。

刘奥[3](2021)在《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织物网辅以水泥砂浆加固(Textile Reinforced Mortar,简称TRM)是一种新型加固方式。TRM加固是将纤维增强材料编织成网格形状,再采用水泥砂浆作基相涂抹至混凝土表面,所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等,加固层基体可以是高性能复合砂浆、其他水泥砂浆或者是比较细小的混凝土。碳纤维网增强的高性能复合砂浆(CFRP-TRM,简称CTRM)加固受力构件的优势在于CFRP网格作为加固层增强相,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作为加固层基相,基相和界面剂中的硅酸钙水合物会生长进CFRP网格纤维和被加固部位的原混凝土中,这样就使得三者之间有足够的握裹力和锚固力及整体性,形成了类似抗剪的锁扣和锚固关系。因高性能复合砂浆内部有碳纤维网格的存在,使得加固层的抗拉性能得到显着增强,而高性能复合砂浆是一种无机胶凝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的材性相差不大,可以和原构件的混凝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防止出现剥离破坏。本文主要针对在二次受力不卸荷载的情况下,研究CTRM加固后钢筋混凝土T型梁的抗剪性能。试验共设计浇筑4根相同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其中一个为对比试件TL0,另外三个是在不同预损程度下的试件TL1、TL2、TL3,采用CTRM结合机械钢板锚固的方式对试验梁的剪跨区进行U型包裹加固。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CTRM加固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与对比梁相比抗剪承载能力有着明显提高,改善了钢筋混凝土T型梁的最终破坏形态。(2)随着预加载程度越低,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T型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提升幅度就越大。(3)基于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利用ANSYS软件对4根钢筋混凝土T型梁进行有限元模拟,然后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模拟了截面形状不同,对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影响。(4)对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T型梁施工流程的初步探索,归纳总结了一套CTRM加固施工工艺,为实际工程的加固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龚鑫[4](2021)在《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抗弯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是加固工程领域里一个全新的课题。FRP类材料因其轻质、高强,柔软易施工、耐久性好等优点,在结构的加固与修复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与普通的水泥砂浆相比,高性能复合砂浆的抗拉抗压强度、韧性、延性等更甚一筹。但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FRP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RC)结构,而以碳纤维网格作为增强相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针对RC梁抗弯性能的研究以矩形梁居多,对T形截面梁的研究较少。综上,用碳纤维网格增强的高性能复合砂浆(Carbon Textile Reinforced Motar,CTRM)对T形梁的加固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经历了一次受力的钢筋混凝土T形梁采用CTRM加固后,研究其二次受力情况下的抗弯性能,考察了施加不同初始荷载以及不同CFRP网格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试验共制作了四根T形梁,其中一根为对比梁,三根为加固梁,研究其不同破坏程度下加固后二次受力的破坏特征,分析了各试件的裂缝分布情况、抗弯承载力、抗弯刚度等;结果表明:CTRM加固T形截面RC梁能明显改善梁底裂缝分布形态,其裂缝的最大宽度减小,平均裂缝间距也明显变小;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其极限抗弯承载力。加固后的试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受一次受力程度影响不大。(2)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中四种不同工况的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增加了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时以加固层用量为变化参数的模拟;一方面验证了试验结果可靠性,另一方面对试验探究参数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为实际工程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3)进一步对试验结果与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基于现有的规范,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对CTRM加固T形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程度比较理想,可供工程实际参考。

窦俊鹏[5](2021)在《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既有铁路重载运输轴重和运量的不断增加,对桥梁结构的运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秦重载铁路作为我国西部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线路养护人员及专家学者对进行重载铁路现场检查检测工作中发现,预应力混凝土梁存在明显梁端斜向开裂现象,其中以32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梁端的斜裂缝病害最为明显,且病害特征相对复杂。斜裂缝的出现往往呈现脆性破坏特征,裂缝处箍筋应力增大甚至最终达到屈服,混凝土的开裂也会导致渗水进而影响梁体耐久性,斜裂缝的进一步开展可能会导致梁体承载能力逐渐下降,并最终影响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大秦铁路存在典型斜裂缝病害的32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理论计算、现场动静载试验、长期运营监测等研究方法,对重载运输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抗剪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研究过程,总结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分析理论和影响因素,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其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比。针对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及混凝土的疲劳抗拉强度进行了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疲劳荷载试验对于梁体正截面、斜截面抗裂性的研究以及对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折减系数的取值研究。(2)检算分析。通过对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检算结果说明,梁体各计算位置处正应力和剪应力均未超限,梁体抗弯性能良好;通过计算梁体的主拉应力及主拉应力夹角显示,直曲线梁在计算截面中距梁端L/8处主拉应力最大,且略超出规范限值,为斜裂缝最可能出现位置;根据方向角判断斜裂缝大致走向,与现场实际斜裂缝走向较为接近。梁体端部附近主拉应力为梁体斜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在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会发生折减,结合以往专家学者对于混凝土抗拉疲劳强度研究成果及室内模型梁疲劳加载试验的试验结果,取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为0.55倍的混凝土轴向极限抗拉强度,并与检算的梁端抗拉主应力进行对比发现,梁端主应力超过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混凝土开裂可能性极大。混凝土出现斜裂缝原因可以总结为梁端腹板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限值,在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导致开裂现象出现。(3)现场试验。选取2孔分别为16m和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进行动静载试验,梁体在静载加载和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梁体中挠度、跨中截面下缘混凝土应力低于规范限值,梁体竖向刚度满足要求,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动静载试验中,梁体的裂缝扩展大体呈现上部小、下部大的规律分布,在荷载作用时跨裂缝应变明显大于相邻位置处未跨裂缝测点主拉应变;腹板外侧的裂缝扩展情况均大于内侧,内外侧对应测点应变比为1.4~1.6,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列车车轴作用于T梁时,荷载作用并非在T梁对称轴位置处,而是在横桥向呈现偏载状态;重车线裂缝扩展情况大于轻车线,这是由于重车线列车荷载作用明显大于轻车线列车,裂缝的扩展情况与列车荷载作用的大小存在正相关性。(4)长期监测。选取不同桥梁上同种梁型的孔跨进行长期监测,发现在运营列车作用下,梁端斜截面受力左梁大于右梁、腹板外侧大于内侧;直曲线梁的对比分析显示,线桥偏心作用对于荷载作用下裂缝扩展有明显影响,斜截面受力状况不同;重车线裂缝扩展大于轻车线,梁端斜裂缝的扩展和列车荷载作用大小存在正相关性。同时还选取了同一座桥同种梁型的开裂孔跨和未开裂孔跨进行对比试验,选取梁端腹板位置处的对应测点,发现开裂梁体应变为未开裂对应位置处的两倍,裂缝扩展明显。同时未开裂梁体换算混凝土拉应力增量为2.94MPa。主要结论。既有重载铁路在原有设计荷载下未存在主拉应力超标现象,仅在现有荷载作用下存在少量检算位置略微超标情况,说明原有设计桥梁的斜截面抗裂性能良好。针对现场出现的斜裂缝病害现象,结合大秦线路开行列车情况,考虑混凝土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拉强度需要在进一步折减,检算发现梁体在疲劳抗拉强度的限值下存在主拉应力明显超标现象,说明斜裂缝出现的原因是在长期疲劳荷载作用下,梁体斜截面处的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疲劳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开裂。通过动静载试验及长期监测系统对桥梁的受力性能进行测试发现,带斜裂缝桥梁整体抗弯性能较好,梁体跨中挠度、振幅、支座位移等都满足规范限值和检定要求,但梁体斜截面的裂缝扩展明显,跨裂缝位置处箍筋应力增大,建议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对斜截面抗剪性能进行加固改造。

李玉成[6](2021)在《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加固RC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老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有规范规定的要求。因此,需要对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现有的加固技术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1)施工工艺复杂;(2)成本较为昂贵;(3)加固时需对原结构进行开槽,打孔,注结构胶等操作,这样会损伤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并造成一定污染。对此,课题组提出一种新型的组合加固方式: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这种新型的组合加固技术具有施工便捷,材料耗用少,对环境污染少等优势。试验证明,加固后的梁刚度较大,抵抗变形的能力更强,能承受更高的荷载,破坏时具有更好的延性。文章对9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抗剪试验分析:3根对比梁和6根加固梁。分析和探索了预应力和剪跨比两种不同因素对R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9根RC梁进行了抗剪试验,研究了剪跨比和预应力水平两种因素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2)通过分析梁的荷载-挠度曲线,箍筋和钢绞线的荷载-应变曲线。探索试验梁在预应力和剪跨比两种因素下,其抗剪性能的提升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梁承载力和延性都有明显的提升。(3)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和梁破坏时的裂缝的延伸情况。表明加固技术能较好的抑制裂缝的开展;且当试件发生剪切破坏时,并未出现突然破坏现象。(4)通过采集梁破坏过程中斜裂缝宽度等数据,分析预应力水平对裂缝宽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能抑制裂缝的产生,同一荷载水平下,施加较高预应力的梁,裂缝宽度较小。(5)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加固RC梁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给出了适合加固梁在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参考公式。

唐文涵[7](2021)在《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由Victor C.Li教授提出,称为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ECC表现出典型的应变硬化特性,在直接拉伸作用下可产生多条细密裂缝,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普通混凝土脆性性质,其直接拉伸强度可达5MPa,抗拉应变超过4%,约为普通混凝土的300~500倍。ECC相比普通混凝土具有的更强的抗拉性能,使得结构在荷载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能量耗散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提高。目前ECC已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例如路面和桥面板维修改造、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和重要结构节点抗震等。但ECC较普通混凝土材料价格昂贵,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将ECC布置在构件的关键部位,既能使ECC的优越性能充分得到利用,又能兼顾经济性和使用性。将ECC替代RC梁中部分混凝土形成的梁,称为RC/ECC组合梁;将ECC替代RC梁全部混凝土形成的梁,称为R/ECC梁。总共设计20根不同类型的试验梁,对RC梁、RC/ECC组合梁、R/ECC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ECC位置、配箍率、剪跨比、混凝土强度对试验梁受剪性能的影响。从剪力-挠度曲线、开裂荷载、开裂后抗剪性能、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模式、裂缝形态和延性指标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静力加载试验,研究ECC位于受拉区的组合梁、ECC位于U型区的组合梁、R/ECC梁和RC梁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结果发现,两种组合方式的RC/ECC组合梁从试验开始到加载至构件发生剪切破坏,组合梁的截面平均应变均符合平截面假定。加载过程中,RC/ECC组合梁和R/ECC梁的裂缝形态细而密,裂缝宽度均小于RC梁,体现出ECC优秀的裂缝控制能力。试验梁破坏时,RC梁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破坏,而R/ECC梁的破坏模式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弯曲破坏,体现出良好的延性性能。(2)通过静力加载试验,确定试验梁的开裂荷载、抗剪承载力和极限变形能力。结果发现,ECC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极大提高了RC/ECC组合梁和R/ECC梁的开裂荷载,其开裂荷载均大于RC梁。ECC高抗拉性能可以抑制斜裂缝的延伸,为R/ECC梁提供了相当大的抗剪承载力。(3)分析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机理,探究影响梁构件抗剪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基于桁架-拱模型理论,提出R/ECC梁抗剪承载力理论公式。基于我国规范GB50010-2010(2015版),提出两种ECC位于底部受拉区的RC/ECC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公式,并通过收集到的78根试验梁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刘文杰[8](2021)在《含裂隙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及碳纤维布加固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危害性较大,众多学者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而在实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梁带内部裂隙缺陷工作的状态大量存在,这不利于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正常发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常认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由混凝土部分贡献项和腹筋部分贡献项两种形式组成,而混凝土部分贡献项通常取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本文对含裂隙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进行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有腹筋梁抗剪性能理论体系。为对含裂隙梁进行有效加固,本文使用碳纤维布进行侧面粘贴,以提升含裂隙梁的抗剪性能,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以无腹筋梁模型为试验对象,用预置裂隙来模拟既有裂隙,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研究既有裂隙在试验梁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条件下对含裂隙梁混凝土部分抗剪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保证含裂隙梁能得到有效加固,以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进一步研究了碳纤维布不同角度的侧面粘贴方式对含裂隙梁抗剪性能的提升效果。对典型试验工况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试验结果作了解释。同时,通过对含裂隙无腹筋梁抗剪机理的分析,运用拉杆拱的理论模型,对含裂隙梁抗剪性能和裂缝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最后,结合试验数据,分析了碳纤维布侧面粘贴加固含裂隙梁的加固机理,可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作用。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梁在三点弯曲加载过程中,梁内部的既有裂隙对梁混凝土部分的抗剪承载力有着削弱作用,当既有裂隙位于梁跨中时,既有裂隙的裂尖距离梁底中部越近,对含裂隙梁混凝土部分抗剪承载力的削弱作用越大;当既有裂隙位于梁侧基本拱体范围内时,既有裂隙的角度与混凝土梁基本拱体重合度越高,对含裂隙梁混凝土部分抗剪承载力的削弱作用越大。此外,当梁跨中既有裂隙的垂直度越高时,其裂尖处对梁底裂缝起裂点的水平位置的吸引作用越强;当梁侧既有裂隙的角度与基本拱体重合度越高时,梁底裂缝越容易扩展通过既有裂隙的两个裂尖;当梁侧既有裂隙的角度与基本拱体重合度较低时,梁底裂缝可扩展至既有裂隙中部区域。而当梁侧既有裂隙的角度与混凝土梁的基本拱体重合度较高时,使用碳纤维布对含裂隙梁进行侧面粘贴加固,粘贴方向与既有斜裂缝垂直度越高,碳纤维布对含裂隙梁的加固效果越好,越能提升含裂隙梁混凝土部分的抗剪承载力。

张鹏[9](2021)在《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FRP筋)已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FRP筋与钢筋类似在应用中也存在着连接问题,FRP筋由于其材料特性及力学性能与钢筋存在较大差异性,如FRP筋为各项异性线弹性材料、抗剪强度低,造成钢筋连接方式及其在混凝土结构中设计方法不能直接用于FRP筋混凝土构件中。本文以本课题组已研发的玻璃纤维连接套筒、连接钢套筒为筋材连接方式,开展FRP筋连接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研究。首先,进行了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试验,以连接套筒类型、连接套筒数量为试验工况,获得了各工况FRP筋梁的极限承载力、破坏形态、挠度,结合行业规范分析了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对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进行了纯弯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试验,获得了各工况下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极限承载力、破坏形态、挠度以及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裂缝分布以及裂缝宽度,给出了连接套筒对纵筋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行业规范分析了纯弯段配置连接套筒对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ABAQUS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带有连接套筒FRP筋混凝土梁在各试验工况下连接套筒及FRP筋的应力状态,探究连接套筒对FRP筋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成果为FRP筋在混凝土梁中的应用提供筋材连接方法及设计参考。

郑家乐[10](2021)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名义强度随着尺寸的增大而降低,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然而,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现有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等尺寸及以下,对于大尺寸试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应用三维刚体弹簧元法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尺寸效应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相应的增强措施。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整理已有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尺寸效应机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抗剪强度变化趋势,探究了配箍率对钢筋混凝土深梁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同时,基于梁-拱模型,对尺寸效应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深梁抗剪强度尺寸效应的产生主要是拱模型抗剪机制提供的抗剪作用下降导致的,梁模型抗剪机制的影响较小。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贯通裂缝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存在贯通裂缝的梁,截面尺寸越大,抗剪承载力下降的比例越大,这主要是由于大尺寸梁会产生数量更多、宽度更大的细微斜裂缝,这些裂缝加剧了剪切斜裂缝的开展,从而阻碍了混凝土压杆主应力的传递。(2)应用三维刚体弹簧元法设计了不同截面尺寸的四组试件,研究了轴压比与剪跨比对钢筋混凝土柱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基于梁-拱模型对尺寸效应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Ba(?)ant尺寸效应率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单调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强度随截面尺寸的增大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轴压比的增大加剧了尺寸效应,这主要是梁模型中混凝土抗剪机制尺寸效应加剧导致的,剪跨比的增大减缓了尺寸效应,这主要是梁模型中混凝土抗剪机制尺寸效应得到了缓解,根据模拟数据以及Ba(?)ant尺度率提出的影响系数可以有效改善尺寸效应对计算公式的影响,从而使大小尺寸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安全储备系数趋于一致。(3)在单调荷载的基础上,研究了循环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柱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轴压比的增大加剧了尺寸效应,这主要是拱模型抗剪机制急剧下降导致的;剪跨比的增大减缓了尺寸效应,这主要是拱模型抗剪机制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导致的。(4)基于单调及循环荷载下尺寸效应产生的机理,提出了两种高轴压比下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增强措施,分别为钢筋钢丝网增强以及“X”型纵筋增强,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种增强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无增强柱,增强柱的变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循环荷载下,增强柱的抗剪承载力、刚度等退化速度减缓,同时,相比于钢筋钢丝网增强,“X”型纵筋增强的效果更为显着。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抗剪计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抗剪计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加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筋混凝土梁抗剪破坏模式
2 加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理论计算
    2.1 应变协调条件
    2.2 应力平衡条件
        2.2.1 横向平衡条件
        2.2.2 竖向平衡条件
    2.3 混凝土及筋材本构关系
        2.3.1 钢筋及FRP筋本构关系
        2.3.2 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
        2.3.3 混凝土受拉本构关系
    2.4 弯剪复合状态下的计算方法
        2.4.1 纯弯状态
        2.4.2 弯剪复合状态
    2.5 抗剪承载力计算
    2.6 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2.6.1 各国规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2.6.2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3 计算公式形式的推荐
    3.1 计算公式的确定
        3.1.1 参数β1确定
        3.1.2 参数β2确定
        3.1.3 参数β3确定
    3.2 推荐计算公式的验证
4 结论

(2)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
        1.2.1 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应用
        1.2.2 钢-PVA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1.3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研究现状
        1.3.1 不同配筋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2 不同截面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3 不同基体材料钢筋混凝土连梁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概况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材料性能
        2.2.3 试件设计
        2.2.4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2.2.5 试验测试及记录内容
    2.3 试验破坏过程及特征分析
        2.3.1 试验破坏过程及现象
        2.3.2 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
        2.4.3 延性
        2.4.4 剪压比
        2.4.5 承载力退化
        2.4.6 刚度退化
        2.4.7 耗能能力
        2.4.8 钢筋应变
    2.5 本章小结
3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数值计算及参数分析
    3.1 ABAQUS简介及材料本构
        3.1.1 有限元理论及ABAQUS简介
        3.1.2 ABAQUS有限元建模
        3.1.3 材料本构关系
    3.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
        3.2.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验证
    3.3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参数分析
        3.3.1 跨高比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2 配箍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3 纵筋配筋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4 配置斜箍筋的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
    3.5 单元小结
4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4.1 引言
    4.2 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2.2 采用ACI318-19拉压杆模型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3 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2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参数分析
        5.1.3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2:硕士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3: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3)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1.3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作与种类
    1.4 加固法优缺点分析
    1.5 碳纤维织物网增强的高性能复合砂浆(CTRM)加固
    1.6 国内外加固研究现状
        1.6.1 国内加固研究现状
        1.6.2 国外加固研究现状
        1.6.3 国内二次受力加固研究现状
        1.6.4 国外二次受力加固研究现状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CTRM加固二次受力T型RC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研究内容
    2.2 试验材料性能
        2.2.1 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
        2.2.2 钢筋材料性能测试
        2.2.3 CFRP网格材料性能测试
        2.2.4 高性能复合砂浆材料性能测试
    2.3 试件设计和制作
        2.3.1 试件设计
        2.3.2 试件制作
    2.4 CTRM抗剪加固施工工艺
    2.5 试验仪器
        2.5.1 试验仪器
        2.5.2 试验装置、加载制度及数据测量内容
    2.6 预损加载
    2.7 钢筋混凝土T型梁试验
        2.7.1 各试验梁试验现象
        2.7.2 各试验梁最终破坏对比
    2.8 试验结果分析
        2.8.1 CTRM在抗剪加固过程中的贡献
        2.8.2 裂缝开展及分布简图
        2.8.3 荷载-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分析
        2.8.4 荷载-钢筋应变变化规律及分析
        2.8.5 碳纤维网格应变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TRM加固二次受力T型RC梁的ANSYS数值模拟分析
    3.1 简介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2.1 各材料单元及参数的选取
        3.2.2 材料的本构模型
        3.2.3 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
    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求解
        3.3.1 模型边界条件与加载
        3.3.2 模型的求解及收敛控制
    3.4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3.4.2 对比梁与CTRM加固梁的应力云图
        3.4.3 对比梁与CTRM加固梁最终破坏裂缝分布
    3.5 钢筋混凝土T型梁与钢筋混凝土矩形梁对比
        3.5.1 钢筋混凝土T型梁与钢筋混凝土矩形梁应力云图
        3.5.2 未加固矩形梁与CTRM加固矩形梁的钢筋应力对比
    3.6 未加固钢筋混凝土T型梁和矩形梁的钢筋应力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RM加固二次受力T型RC梁抗剪理论计算
    4.1 基本理论与假设
        4.1.1 斜截面受力及破坏分析
        4.1.2 钢筋混凝土梁受力及破坏分析
        4.1.3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力性能影响的主要因素
        4.1.4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破坏的主要形态
        4.1.5 钢筋混凝土T型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2 CTRM加固梁抗剪承载力计算
        4.2.1 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力传递机理
        4.2.2 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分析
        4.2.3 CTRM加固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4.2.4 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二次受力影响系数δ
        4.2.5 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2.6 试验值、模拟值及理论值的极限抗剪承载力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4)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常用的RC结构加固方法
    1.3 国内外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用FRP网加固RC结构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用FRP对RC受弯构件加固性能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TRM加固RC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2.2.1 试件尺寸及配筋设计
        2.2.2 试验模型制作及加固方案
        2.2.3 试件修复及加固施工工艺
    2.3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2.4 试验装置、加载方法、测量方案、加固方案
        2.4.1 试验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2.4.3 量测方案内容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分析
        2.5.2 荷载位移曲线
        2.5.3 沿梁截面高度分布的应变
        2.5.4 纵筋荷载应变曲线
        2.5.5 跨中CFRP网应变
        2.5.6 各试件跨中钢筋和CFRP网应变对比
        2.5.7 抗弯承载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TRM加固RC梁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2.1 基本假定
        3.2.2 T形梁建模方式的选取
        3.2.3 单元的选取
        3.2.4 材料的本构关系
        3.2.5 材料参数
        3.2.6 建模
        3.2.7 网格划分
        3.2.8 施加约束与荷载
        3.2.9 载荷步的设置和求解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混凝土裂缝图对比分析
        3.3.2 Y方向位移云图对比分析
        3.3.3 钢筋应力对比分析
        3.3.4 荷载挠度图对比分析
    3.4 承载力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RM加固RC梁的理论分析
    4.1 CTR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机理
    4.2 加固后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4.2.1 基本假定和材料的本构关系
        4.2.2 加固层滞后应变的计算
        4.2.3 适筋破坏a时M_u的计算
        4.2.4 适筋破坏b时M_u的计算
        4.2.5 抗弯承载力计算
    4.3 试验值和理论值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5)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载铁路概述
        1.1.2 我国重载铁路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大秦铁路基本概况及列车轴重特征
    1.2 重载运输条件下既有铁路简支梁桥病害
        1.2.1 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桥典型病害
        1.2.2 斜裂缝病害主要特征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混凝土简支梁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抗剪性能研究
        2.1.1 国外抗剪研究概况
        2.1.2 国内抗剪研究概况
    2.2 抗剪承载力分析计算方法
        2.2.1 主要影响因素
        2.2.2 分析理论方法
        2.2.3 计算公式
    2.3 混凝土抗裂及疲劳抗拉性能
        2.3.1 混凝土梁抗裂性能
        2.3.2 混凝土梁疲劳性能
    2.4 小结
3 重载铁路T梁抗剪计算分析
    3.1 检算内容
        3.1.1 检算梁型概况
        3.1.2 荷载组合
    3.2 检算结果分析
        3.2.1 32m预应力混凝土梁正应力及剪应力检算结果
        3.2.2 32m预应力混凝土梁主拉应力计算结果及应力方向
    3.3 斜裂缝成因及分布特征分析
        3.3.1 斜裂缝成因分析
        3.3.2 斜裂缝主要分布特征原因分析
    3.4 小结
4 重载铁路T梁静动载受力测试
    4.1 桥梁概况
    4.2 静载试验测试
        4.2.1 测点布置
        4.2.2 试验工况与加载效率
        4.2.3 跨中挠度分析
        4.2.4 跨中应变分析
        4.2.5 梁端斜截面受力
    4.3 动载试验测试
        4.3.1 测点布置
        4.3.2 动载测试数据分析
    4.4 小结
5 重载铁路T梁抗剪状态运营监测
    5.1 监测桥梁概况
        5.1.1 桥梁整体概况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系统布设
    5.4 监测结果分析
        5.4.1 梁体表面应变
        5.4.2 梁体箍筋应变
    5.5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加固RC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关于混凝土试件不同的加固方式
    1.3 钢绞线(钢丝绳)-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4 钢板箍(钢带)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5 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
    1.6 现有抗剪理论分析计算方法
    1.7 楔形钢板箍-钢绞线-聚合物砂浆组合加固技术的提出背景
    1.8 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组合加固技术介绍
    1.9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设计
    2.3 材料力学性能
    2.4 混凝土试件制作过程
    2.5 加固试件
    2.6 试验测试内容以及研究思路
    2.7 加载方式以及数据收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梁破坏形态及试验现象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现象
    3.3 破坏形态及现象对比分析
    3.4 破坏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荷载-挠度曲线
    4.3 箍筋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4.4 钢绞线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4.5 荷载-斜裂缝宽度对比分析
    4.6 刚度和延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固梁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抗剪承载力公式
    5.3 实际工程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ECC的力学性能
        1.2.1 直接拉伸性能
        1.2.2 单轴压缩性能
        1.2.3 弯曲性能
        1.2.4 剪切性能
    1.3 RC/ECC组合梁研究现状
        1.3.1 RC/ECC组合梁弯曲性能研究
        1.3.2 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研究
    1.4 R/ECC梁剪切性能研究现状
    1.5 ECC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1.5.1 R/ECC柱
        1.5.2 ECC梁柱节点
        1.5.3 ECC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1.5.4 结构物表面的修复
        1.5.5 桥面板
    1.6 本文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研究基础
    2.1 钢筋混凝土梁剪切特性
        2.1.1 剪切破坏类型
        2.1.2 影响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2.1.3 剪切破坏机理的发展
    2.2 各国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公式
        2.2.1 中国GB50010-2010 规范公式
        2.2.2 美国ACI318-11 规范公式
        2.2.3 欧洲EN1992-1-1:2004 规范公式
        2.2.4 德国DIN 1045-1-2001 规范公式
        2.2.5 各国公式对比分析
    2.3 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公式研究现状
    2.4 R/ECC梁抗剪承载力公式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试验概述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梁设计
        3.2.2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3.2.3 试件制作
        3.2.4 材料基本力学性能
    3.3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3.3.1 试验装置
        3.3.2 测量方案
    3.4 试验结果
        3.4.1 平截面假定验证
        3.4.2 试验现象
        3.4.3 破坏形态
        3.4.4 开裂荷载
        3.4.5 抗剪承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各试验因素对裂缝间距及宽度的影响
        4.1.1 裂缝宽度
        4.1.2 裂缝间距
    4.2 各试验因素对试验梁剪切开裂荷载的影响
        4.2.1 ECC位置的影响
        4.2.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2.3 剪跨比的影响
        4.2.4 配筋率的影响
    4.3 各试验因素对试验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4.3.1 ECC位置的影响
        4.3.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3.3 剪跨比的影响
    4.4 各试验因素对试验梁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
        4.4.1 ECC位置的影响
        4.4.2 配箍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ECC梁及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R/ECC梁抗剪承载力公式
        5.1.1 桁架模型
        5.1.2 拱模型
        5.1.3 桁架-拱模型R/ECC梁抗剪承载力公式
    5.2 基于我国规范提出的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公式
        5.2.1 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公式一
        5.2.2 RC/ECC组合梁抗剪承载力公式二
    5.3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5.3.1 R/ECC梁
        5.3.2 RC/ECC组合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含裂隙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及碳纤维布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腹筋梁抗剪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含裂隙无腹筋梁三点弯曲及碳纤维布加固试验
    2.1 试验方案
    2.2 含裂隙无腹筋梁试件的制作
        2.2.1 试验模具加工
        2.2.2 试件的制作原料
        2.2.3 试件的浇筑和养护
        2.2.4 碳纤维布的粘贴加固
    2.3 三点弯曲加载试验的过程
        2.3.1 粘贴应变片
        2.3.2 三点弯曲加载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
    3.1 含裂隙三点弯曲梁的各工况试验结果
        3.1.1 既有裂隙在梁跨中的各工况试验结果
        3.1.2 既有裂隙在梁侧基本拱体范围内的各工况试验结果
    3.2 既有裂隙处碳纤维布加固的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裂隙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及碳纤维布加固机理分析
    4.1 含裂隙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4.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2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2 含裂隙梁的抗剪机理及拉杆拱模型的理论分析
        4.2.1 含裂隙梁的抗剪机理分析
        4.2.2 拉杆拱模型的理论分析
    4.3 碳纤维布加固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筋材连接
        1.2.2 配置连接套筒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
        1.2.3 FRP筋混凝土梁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
    2.1 连接套筒
    2.2 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材性试验
        2.2.4 加载系统
        2.2.5 量测方案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力
        2.3.2 裂缝发展与破坏形态
    2.4 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荷载与挠度关系
        2.4.1 荷载-挠度曲线
        2.4.2 各因素对挠度的影响
    2.5 FRP筋混凝土梁抗剪抗剪承载力计算
        2.5.1 FRP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机理
        2.5.2 FRP筋混凝土抗剪承载力计算
        2.5.3 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纯弯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
    3.1 纯弯段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
        3.1.1 试验梁设计
        3.1.2 试件加载及测量系统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试验现象及裂缝发展
        3.2.2 弯矩与挠度
        3.2.3 开裂弯矩
        3.2.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分布及裂缝宽度
        3.2.5 连接套筒对纵筋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G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数值模拟与应变分析
    4.1 FRP筋混凝土梁数值模拟
        4.1.1 几何模型
        4.1.2 界面接触
        4.1.3 材料本构关系及单元选取
    4.2 数值计算与试验对比分析
        4.2.1 应力云图
        4.2.2 试验承载力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4.2.3 荷载-挠度曲线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 连接套筒对筋材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4.3.1 弯剪段配置连接套筒筋材受力云图
        4.3.2 纯弯段配置连接套筒筋材受力云图
        4.3.3 连接套筒对FRP筋受力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0)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1.2.2 钢筋混凝土构件尺寸效应加固研究现状
        1.2.3 梁-拱模型研究现状
        1.2.4 刚体弹簧元法研究现状
    1.3 现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尺寸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三维刚体弹簧元法
        2.1.1 三维刚体弹簧元模型
        2.1.2 混凝土材料模型
        2.1.3 钢筋模型
    2.2 梁-拱模型机理
        2.2.1 梁-拱模型分解方法
        2.2.2 典型试件的梁-拱模型分解
    2.3 三维刚体弹簧元法的适用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梁尺寸效应研究
    3.1 钢筋混凝土深梁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3.1.1 研究模型
        3.1.2 数值结果
        3.1.3 基于梁-拱模型的机理分析
    3.2 贯通裂缝对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
        3.2.1 研究模型
        3.2.2 贯通裂缝的导入
        3.2.3 数值模拟结果
        3.2.4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调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4.1 轴压比对尺寸效应的影响
        4.1.1 研究模型
        4.1.2 名义剪应力-位移关系
        4.1.3 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4.1.4 开裂变形模式
        4.1.5 基于梁-拱模型的机理分析
    4.2 剪跨比对尺寸效应的影响
        4.2.1 研究模型
        4.2.2 名义剪应力-位移关系
        4.2.3 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4.2.4 开裂变形模式
        4.2.5 基于梁-拱模型的机理分析
    4.3 抗剪承载力公式修正
        4.3.1 国内外抗剪承载力公式对比
        4.3.2 尺寸效应影响系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5.1 循环机制及对比方法
    5.2 轴压比对尺寸效应的影响
        5.2.1 荷载-位移关系
        5.2.2 开裂变形模式
        5.2.3 基于梁-拱模型的机理分析
    5.3 剪跨比对尺寸效应的影响
        5.3.1 荷载-位移关系
        5.3.2 开裂变形模式
        5.3.3 基于梁-拱模型的机理分析
    5.4 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5.4.1 骨架曲线
        5.4.2 延性
        5.4.3 刚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增强
    6.1 增强模型
    6.2 单调荷载作用下结果对比
        6.2.1 名义剪应力-位移关系
        6.2.2 开裂变形模式
        6.2.3 主应力分布
    6.3 循环荷载作用下结果对比
        6.3.1 荷载-位移关系
        6.3.2 开裂变形模式
        6.3.3 主应力分布
        6.3.4 抗震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抗剪计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研究[J]. 屈文俊,何松洋,刘文博. 铁道学报, 2021(06)
  • [2]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D]. 张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抗剪性能研究[D]. 刘奥.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4]CTRM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抗弯性能研究[D]. 龚鑫.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5]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D]. 窦俊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楔形钢板箍与钢绞线网复合聚合物砂浆加固RC梁抗剪性能研究[D]. 李玉成.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7]RC/ECC组合梁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 唐文涵.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8]含裂隙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及碳纤维布加固研究[D]. 刘文杰. 山东大学, 2021(09)
  • [9]配置连接套筒的FRP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 张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10]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尺寸效应的机理研究[D]. 郑家乐.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计算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