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解决方案

推出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解决方案

一、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方案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卢昌达[1](2021)在《基于无人机的水面浮标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浮标是一种用于获取现场水域水文信息的实况监测装置,是江河湖海等水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浮标长期工作于复杂、恶劣的水域环境中,难免出现能源耗尽、损坏等导致失联、失效的情况,需要对其打捞维护。除此之外,临海各国投放非法的漂流浮标恶意侦听我国边海防部署信息,侵害我国合法海洋权益。因此,水面浮标检测在民用和军事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人工打捞方式存在随机性高、成本高和时效性差等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载平台的目标检测成为军事、民用的重要侦查手段。传统的图像目标检测方法通常是人工进行特征提取,计算量庞大、抗干扰能力较差。另外,无人机受限于续航能力和负载能力,无法搭载重量大、能耗高的大型GPU计算设备,且目前的机载通信技术限制了无人机可覆盖的巡查范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海洋浮标监测的无人机载智能感知终端研制”的支持下,设计了基于无人机的水面浮标检测系统,具体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无人机视角下水面浮标成像像素小导致特征微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ACB-DSE-YOLOv3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使用非对称卷积(Asymmetric Convolution Block,ACB)替换YOLOv3中特征提取网络的标准方形卷积,进一步,在特征提取网络的后端引入基于SENet改进的双支路特征增强模块(Dual Squeeze and Excitation,DSE),以获取图像通道之间的依赖性,提升有效特征表达能力的同时弱化无效特征,达到了特征增强的效果。实验验证了本文的ACB-DSE-YOLOv3目标检测算法相比原始YOLOv3算法提升了10.4%,并对模型进行Tensor RT加速,在保证算法实时性的前提下提升了算法精度,以适应机载嵌入式应用环境。(2)为验证ACB-DSE-YOLOv3算法在机载嵌入式系统的可行性,并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设计了具备嵌入式处理、图像识别、远程无线通信等技术的水面浮标检测系统。系统采用英伟达的高性能小型嵌入式设备Jetson AGX Xavier作为机载感知系统的处理核心,采用重量轻、体积小的可见光摄像头感知环境,远程无线通信采用“宽带+窄带”通信模式,其中宽带通信负责图像实时传输,窄带通信负责GPS定位信息和检测结果报文回传,实现了水面浮标实时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和地图定位功能。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ACB-DSE-YOLOv3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无人机载系统的测试结果完全符合“面向海洋浮标监测的无人机载智能感知终端研制”要求的水面浮标实时检测和远距离通信需求。

叶羿阳[2](2019)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频段收发前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无线电,也被称作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既能兼容多种制式的无线通信设备,也能够满足未来个性化通信需求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及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一种模块化的硬件平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无线通信系统与设备的思想。它不必受限于硬件,把系统业务从完全依赖硬件的传统无线电技术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设计具备可编程,易修改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将把无线通信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AD9361是一款无线收发芯片,具备高集成度,高性能的特点。AD9361内部集成了无线收发系统的大多数部分,包括ADC/DAC,LNA,锁相环,滤波器等部分,可以实现70MHz至6GHz内的无线收发需求。AD9361具有可编程性的特点,同时通信频段宽、系统集成度高的优点,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优秀芯片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收发系统概述,同时介绍了AD9361的构成及工作原理,设计了一个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频段收发前端,实现了相关电路,包括AD9361的数字接口、输入输出接口、时钟接口、控制接口和供电等模块。本文的BBP芯片使用的是ZYNQ-7000系列的XC7Z045-2FFG900E芯片,设计了包括DDR3模块,HDMI模块,SD卡模块和配置模块在内的相关功能电路,同时实现了几个中频接口以便于和系统中的中频板实现通信。最终,板子通过一系列DC-DC和LDO构成的电源模块进行统一供电,本文介绍了这些电源模块的设计思路。本文给出了电路的原理图,分析了PCB布板时的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等问题,根据FPGA的bank分配位置进行了IO口分配,最终给出电路板图。该电路板集成了AD9361的相关功能,同时还集成了ZYNQ-7000系列FPGA开发板的相关功能,可以实现L频段的无线收发前端功能。

肖龙光[3](2013)在《国产电视芯片HS2801的FPGA验证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机的核心器件之一就是电视显示处理SOC (System on Chip)芯片,此核心处理芯片以前一直被台湾及欧美企业所垄断,台湾公司有Mstar、Mtk、Realtek、 NovaTek等,欧美公司有Philips、Trident、Marvell、QualComm、Broadcom等。这些公司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掌握处理器、解码器和画质处理等核心技术,并且方案配套软件比较完备。为了打破国内企业对外来电视SOC芯片的依赖格局,海信集团率先从事电视芯片的自主研发。通过多年的研发,海信成功开发了国内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视频后处理芯片VPE1X,并通过成功开发系列化视频处理芯片,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数字电视领域的垄断地位,促进了国产数字电视SOC芯片方案的推广应用。芯片设计需要集成各种复杂的多媒体处理算法;因为SOC的高集成度,可测试设计、低功耗设计是个很大的挑战;深亚微米生产、制造工艺要求高;芯片内嵌操作系统,软件集成度、复杂度迅速增长;芯片设计、验证的方法也随着工艺的进步有很大的改变。可见,多媒体芯片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算法、硬件、软件、系统、制造等各个部门的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各种工具软件的支持,设计后的流片验证也必须积极和外包厂家进行交流配合。为了提高国内IC (integrated circuit)设计及验证水平,本课题针对芯片的设计验证平台进行研究开发,目的在于提高芯片的开发效率,降低芯片的流片风险,提高芯片开发的技术积累。本课题基于海信集团液晶电视SOC系列芯片的开发,主要承担电视芯片的FPGA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及SOC整机平台的开发。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FPGA系统设计、模块设计及测试验证,重点完成了电视SOC芯片系统原理知识总结、FPGA硬件系统设计、FPGA仿真验证平台Xilinx Virtex-5的开发设计、FPGA软件系统设计、FPGA仿真系统平台性能对比等工作。FPGA验证平台覆盖了大多数芯片的模块功能的验证,同时严格按照《海信内销机开发规范》的要求,完成了SOC芯片方案整机平台的开发,保证了SOC芯片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实现产业化。

刘子骥[4](2013)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及验证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诞生及发展是红外技术领域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其衍生的非制冷红外热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其应用技术正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测试验证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微测辐射热计和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测试验证技术的系统化设计,突破了测试验证技术中的各种关键技术,研制了的高速、高精度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系统,同时基于项目组自主研发的320×240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设计和开发了多功能、高性能的红外热成像仪并实现了验证成像。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综述如下:(1)在微测辐射热计测试技术方面,深入研究了微测辐射热计的传感机理,建立了微测辐射热计的光学、热学和电学的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模型提炼了微测辐射热计的关键指标,提出了通过锁相放大技术(LOCK-INAMP)测试微测辐射热计响应电压和噪声电压的方法,克服了微测辐射热计微弱信号提取的技术难题。在热学性能参数的测试方面采用了I-V测试热导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减小偏置电流的手段,可忽略有效热导和总热导误差的技术问题,同时提出了变频锁相放大技术测试响应时间的方法。对比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数据,确认了该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技术方面,研制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系统,细阐述了该测试系统的组成结构、板级系统工作原理,各模块参数指标以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利用标准探测器进行验证测试,主要指标测试精度可≤1%。在测试系统中,低噪声偏置电压源模块采用了网络反馈控制结构和数字电位器技术,解决了电压源的低噪声、高精度调节以及宽温度适应性的技术难题。同时,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还采用了PCIE总线技术和DMA的工作模式,解决了多规格、大规模、高帧频的红外图像实时采集的技术难题,克服了采集过程中由于CPU响应速度原因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3)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验证成像技术方面,研制了基于国产320×240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热成像仪系统,系统采用了最新的FPGA+ARM的硬件结构,并实现了参数标定和实时成像一体化的集成设计理念。在图像算法设计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神经网络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克服了传统神经网络算法目标退化和伪像的不足。在图像增强算法中,本文采用了改进的二叉堆算法,本算法大大提高了图像增强算法的效率,克服了由于探测器状态变化而导致拉伸畸变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修饰细节,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梯度信息自适应权值调整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DDE)算法技术,通过去除噪,计算图像梯度信息,修正此梯度信息,计算灰度统计权值,细节图像直方图均衡达到图像细节增强的效果。通过测试,该热成像系统的NETD达到98mK。

成杰[5](2012)在《基于FPGA的裸眼3DTV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电视的不断普及和国家建立3D电视频道,裸眼3D技术逐渐应用于液晶显示设备中,裸眼3D电视不仅能呈现图像的深度信息,而且能使观看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裸眼3DTV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将成为下一代电视的主流。裸眼3D驱动电路的研究涉及到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程序开发等多个环节,在研究了国内外裸眼3D技术和液晶电视技术的基础上,依据裸眼3D显示原理,提出裸眼3DTV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该方案实现立体对图像与3D液晶屏像素点之间映射可行性。通过主控芯片选型与外围电路的设计,完成3D驱动电路原理图设计与PCB布线工作。系统设计完毕后对多引脚高密度电路板进行了手工焊接,并进行了3D驱动板的测试。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了驱动程序,对重要的程序代码进行了仿真与测试。使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编程FPGA芯片对SD卡图像文件进行读取和解码,将图像数据送入到SDRAM芯片中缓存以备处理,再由主控芯片FPGA处理后输出图像数据到VGA硬件编码电路,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3D驱动电路工作稳定,图像显示效果较好。该项工作为硬件图像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最终实现3D液晶屏驱动奠定了基础。

邓德强[6](2010)在《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文中指出世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发整个电视广播产业链的变革,数字电视的发展是这一变革中的关键环节。伴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高清晰度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从而形成全新的、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电视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数字电视广播主要分为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三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拥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形成了国家标准,在未来十年中将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与发展空间。因此,作为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重要部份,接收端芯片组件的设计与研发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Tuner-SiP芯片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因其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和体积小的特点,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本课题针对当前热门的CMMB标准系统,详细分析了调谐器在增益、噪声和镜像抑制的性能指标,在系统架构方面,通过分析现有的几种主流架构,分析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选用最佳解决方案,实现全集成目标,不需要片外的声表面滤波器,大电容电感等元器件,最大程度上减小体积。通过分析各个模块的性能指标,进行射频前端各模块的电路设计。综合比较,我们选择性能可靠、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可实现量产的RFMC-AR7810调谐器芯片和泰合志恒的TP3001B解调器芯片。同时,通过对现有封装技术的研究,结合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的封装工艺要求,提出SiP封装工艺方案,利用现有的封装设备对接收端芯片进行试封装,然后搭建测试平台,给用户提供一个参考应用环境。最后,通过测试软件对接收端芯片进行检测,效果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本项目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基于CMMB标准的移动数字电视的接收与播放。目前,在国内移动数字电视方兴未艾之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本人在项目中主要工作是针对SiP技术实现含有调谐器与解调器双功能的低成本单一芯片的多种设计方案,展开研究与讨论,寻找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

梁先国[7](2010)在《城市污水监测系统中的无线视频传输研究与关键技术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截污率地区和城市,排水管网对城市水环境水质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排水管网雨污混接、雨天溢流、管网渗漏等问题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正逐步得到重视。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和运行调控等关键技术。城市雨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得高质量无线视频通信成为城市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的新需求。本论文就是基于以上要求和现状对无线视频通信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高效实用的无线视频通信方案。目前已经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验证版和视频压缩的部分关键技术验证。该系统方案采用的是基于FPGA的硬件视频编解码和软件无线电系统,其中视频编解码方式采用适合无线传输、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现相对简单的AVSM,而无线传输系统采用的是16QAM调制方式的射频工作在5.8Ghz免费频段的最远传输20Km方案。而目前只做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验证版和视频压缩的部分关键技术验证。实现部分包括:(1)基于DE2开发板的硬件平台研究PAL制式图像的AVSM编解码的关键技术:视频采集,AVS-M中的部分关键技术、VGA显示等。采用PAL标准制式摄像头作为视频采集硬件,然后通过E2开发板板载的视频解码芯片ADV7181进行解码得到CCIR656制式的视频数据,再在FPGA中进行AVS-M视频编解码;(2)基于Xilinx Spartan3 FPGA的基带速率达到2Mhz,传输距离在10米左右的中频收发系统。该系统采用100M以太网进行PC机与FPGA板的通信,在FPGA中进行16QAM基带调制解调,然后发射时通过AD9860芯片的DAC以及自带的上变频变频到32M的中频以进行射频发射,在接收时通过射频接收后通过AD9860芯片自带的下变频以及ADC进行接收。整个方案是将数字摄像头的视频信号采集、压缩,并用无线发送,在接收端采用无线接收到视频编码后的信息,再进行解码传给PC机。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案的高效实用性。

黄振强[8](2009)在《电视视频后处理系统芯片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视频后处理芯片,该芯片应用于海信的电视产品中,可以替代国外芯片公司的同类产品,可以降低整机电路板的成本,提升整机产品竞争力。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该芯片的功能定义,以及几个子模块所完成的功能。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在系统集成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管脚定义等问题。随后,本文重点讨论了目前电视视频后处理中比较关键的模拟电视数字解码技术、图像缩放技术以及画质增强技术。针对模拟电视的数字解码,本文详细讨论了如何进行亮色分离的问题。经过流片验证,可以完成解码功能。图像缩放技术可以满足将视频信号在任意大小的屏上显示的要求。本文在总结对比了常用的缩放技术后,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双三次插值的缩放方法,很好地平衡了缩放效果和实现成本之间的矛盾。最后,讨论了自主设计的画质增强技术:色度瞬态增强(CTI)和动态对比度提升。其中CTI算法比较好地克服了边缘增强时容易产生锯齿和过冲问题,以及比较好的抗噪声能力。

陈卫东[9](2009)在《液晶电视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液晶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电视接收机已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液晶电视接收机是企业现阶段的目标。基于此目标要求对现有的各种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于此,本文在液晶电视接收机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输入器驱动器模型,处理来自不同硬件信号路径和设备的输入信号。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现有产品的解决方案的特点,针对现有的液晶电视接收机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和设计新机型,引入的新功能有Scart接口、HDMI接口、USB接口功能、自动判断暴力等级功能等。2.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输入器驱动器模型,处理来自不同硬件信号路径和设备的输入信号。大大简化了应用软件的结构,而且使应用软件可以同时支持不同的译码器和设备。有效提高了软件系统的适用性,增强了软硬件系统的匹配能力。3.实现了液晶电视接收机的主电路的结构以及控制软件的设计。论文提出图像处理的有关算法。研究和开发了液晶电视接收机的有关功能的实现技术,包括信号格式、图像处理、音频设计、软件开发、通信接口和整机的白平衡调整等几个部分。表明单片机控制系统结合图像处理芯片组能有效解决液晶电视接收机应用上的问题,在显示技术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整机的性能。

叶文鑫[10](2008)在《机卡分离有线数字电视模/数接收一体机》文中认为数字电视的传输有三种通道:有线、卫星和广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具有比较宽阔的前景。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数字电视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06年,国内机顶盒销量超过800万台。但是,要真正发展中国的数字电视,机卡分离是个必然的选择。采用机卡分离接收机技术,必将与我国现阶段数字电视市场协同发展。“机卡分离”是指接收机与条件接收(CA)控制卡实现完全分离的一类数字电视用户端产品体系结构。“机卡分离”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数字电视的终端显示需要依赖通过机顶盒产品来接收、解码数字信号的问题。通过“机卡分离”的方案,整机产品可以不再依赖各地方的不同的条件接收技术,整机生产厂商不需要再针对各地方不同的CA系统来进行一一对应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国家数字电视产业的推广和发展。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背景,第二章初步介绍了数字电视的一些原理和技术,第三章介绍了机卡分离数字电视一体机的一些整体状况。第四章阐述了采用Trident公司的HiDTVPROLX芯片作为主芯片的机卡分离有线数字电视模数接收一体机的详细处理方案。本章详述了该方案的电源、高频板、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后端信号处理和显示电路、音频电路等。第五章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价值。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为我国数字电视的转换准备好终端产品,推动数字电视的整体发展。

二、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方案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方案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的水面浮标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无人机载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的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人机水面浮标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无人机载感知终端设计
        §2.2.2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2.2.3 远程地面站设计
        §2.2.4 开发工具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CB-DSE-YOLOv3的无人机载水面浮标检测算法
    §3.1 YOLOv3基本原理
    §3.2 ACB-DSE-YOLOv3算法框架
        §3.2.1 基于ACB的特征提取网络
        §3.2.2 DSE双支路特征增强模块
        §3.2.3 锚框聚类
    §3.3 面向浮标检测的数据集制作
        §3.3.1 视频数据采集
        §3.3.2 FFMpeg视频抽帧
        §3.3.3 数据集标注
    §3.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载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1 无人机平台
        §4.1.2 机载嵌入式模块
        §4.1.3 无线通信模块
        §4.1.4 电源模块
        §4.1.5 系统硬件集成
    §4.2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目标检测
        §4.2.2 无线通信
        §4.2.3 目标地图定位
        §4.2.4 数据报文传输
        §4.2.5 视频实时传输
        §4.2.6 数据存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验证
    §5.1 系统功能测试验证
        §5.1.1 无人机载感知终端测试
        §5.1.2 无线通信系统测试
        §5.1.3 远程地面站测试
        §5.1.4 系统整体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频段收发前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收发系统结构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无线收发系统结构
        2.1.1 无线收发系统架构
        2.1.2 接收机常用方案
    2.2 软件无线电
        2.2.1 软件无线电定义
        2.2.2 软件无线电系统结构形式
        2.2.3 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
        2.2.4 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体系
    2.3 主要芯片选型
        2.3.1 SoC芯片
        2.3.2 主要芯片选型
    2.4 系统方案设计
        2.4.1 收发前端总体方案
        2.4.2 接收通道方案
        2.4.3 发射器通道方案
        2.4.4 频率合成器
    2.5 小结
第三章 收发前端电路设计
    3.1 典型电路原理图
    3.2 收发前端电路原理图设计
        3.2.1 数字接口原理图设计
        3.2.2 输入输出接口原理图设计
        3.2.3 时钟输入接口原理图设计
        3.2.4 控制接口原理图
    3.3 数字电路原理图设计
        3.3.1 ZYNQ-7000 系列FPGA
        3.3.2 DDR3 电路原理图设计
        3.3.3 SD卡原理图设计
        3.3.4 配置电路原理图设计
        3.3.5 GTP接口原理图设计
        3.3.6 HDMI电路原理图设计
        3.3.7 UART电路原理图设计
        3.3.8 ETHERNET电路原理图设计
        3.3.9 FPGA的引脚分配
    3.4 电源电路原理图设计
        3.4.1 数字板电源原理图设计
        3.4.2 中频板电源原理图设计
    3.5 收发系统电路设计
        3.5.1 电路设计
        3.5.2 电源完整性分析与设计
        3.5.3 信号完整性分析与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收发前端测试
    4.1 IIO Oscilloscope简介
    4.2 发射通道测试
        4.2.1 FSK调制信号
        4.2.2 QPSK调制信号
        4.2.3 16-QAM调制信号
        4.2.4 64-QAM调制信号
        4.2.5 MSK调制信号
    4.3 接收通道测试
        4.3.1 接收通道第一次测试
        4.3.2 接收通道第二次测试
    4.4 收发前端通信功能测试
    4.5 收发前端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国产电视芯片HS2801的FPGA验证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介绍
    1.3 研究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电视SOC芯片的系统原理
    2.1 产品规格定义
    2.2 信号处理流程
    2.3 关键技术
第三章 电视SOC芯片HS2801的FPGA验证平台的硬件系统设计
    3.1 FPGA验证平台与芯片设计的相关性
    3.2 FPGA验证平台需求分析
    3.3 FPGA验证系统平台的搭建
    3.4 基于FPGA验证平台的电视SOC芯片子模块设计
        3.4.1 CVBS信号的电流箝位的电路设计
        3.4.2 8BIT拼接数据转化为10BIT数据的设计
        3.4.3 并行闪存传输转串行闪存传输的控制器设计
        3.4.4 一种像素锁相的可配置时钟频率发生器的设计
第四章 基于Virtex-5的电视SOC芯片验证平台的FPGA工程设计
    4.1 FPGA开发流程
    4.2 FPGA工程建立过程
    4.3 FPGA工程系统架构
    4.4 FPGA工程的下载
第五章 电视SOC芯片的FPGA验证平台的软件系统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5.1.1 系统软件层次结构
        5.1.2 系统软件主体流程
    5.2 系统软件模块说明
        5.2.1 电源控制模块
        5.2.2 初始化模块
        5.2.3 显示控制模块
    5.3 系统软件烧写实现
第六章 电视SOC芯片验证平台的发展及验证平台与电视SOC芯片测试对比
    6.1 电视SOC芯片与验证平台测试对比情况
    6.2 关键测试问题的解决—电视SOC芯片的SPI时钟配置
    6.3 电视SOC芯片验证平台持续开发及芯片产业化情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4)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及验证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外探测器概况
        1.2.1 光子探测器
        1.2.2 热探测器
    1.3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微测辐射热计
        1.3.2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
        1.3.3 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1.4 红外焦平面验证测试技术
        1.4.1 红外探测器的特性参数
        1.4.2 红外探测器测试流程
        1.4.3 验证测试技术现状
        1.4.4 验证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安排
第二章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工作原理
    2.1 红外辐射理论
        2.1.1 比辐射率
        2.1.2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
        2.1.3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2.1.4 维恩位移定律
    2.2 微测辐射热计的工作原理
        2.2.1 微测辐射热计的模型
        2.2.2 微测辐射热计的传感机理
    2.3 微测辐射热计的噪声
        2.3.1 Johnson 噪声
        2.3.2 Flicker 噪声
        2.3.3 热导噪声
        2.3.4 辐射噪声
    2.4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
        2.4.1 单元积分放大电路
        2.4.2 采样保持电路
        2.4.3 行/列选通控制及功率放大电路
    2.5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封装
        2.5.1 金属微杜瓦封装结构
        2.5.2 金属微杜瓦封装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测辐射热计测试技术
    3.1 微测辐射热计测试技术概述
        3.1.1 微测辐射热计测试的主要内容
        3.1.2 微测辐射热计的测试要求
    3.2 微测辐射热计的光电参数测试
        3.2.1 微测辐射热计响应的测试
        3.2.1.1 锁相放大技术
        3.2.1.2 微测辐射热计的黑体响应率
        3.2.1.3 微测辐射热计的响应的测试结果
        3.2.2 微测辐射热计噪声测试技术
        3.2.2.1 噪声的仿真
        3.2.2.2 噪声的频谱测试
        3.2.3 微测辐射热计的光谱响应
    3.3 微测辐射热计热学参数的测试
        3.3.1 微测辐射热计的 TCR
        3.3.2 微测辐射热计的热导
        3.3.2.1 热导的仿真结果
        3.3.2.2 I-V 法测试热导
        3.3.3 微测辐射热计的热容和响应时间
        3.3.3.1 热容和响应时间的仿真结果
        3.3.3.2 热容和响应时间的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技术
    4.1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技术
    4.2 测试依据
        4.2.1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4.2.1.1 时域 RMS 噪声
        4.2.1.2 空间噪声
        4.2.1.3 固定图像噪声
        4.2.1.4 响应率和峰值响应率
        4.2.1.5 探测率和噪声等效功率
        4.2.1.6 温度响应率和噪声等效温差
        4.2.1.7 动态范围
        4.2.1.8 响应线性度
        4.2.1.9 相对光谱响应
        4.2.1.10 串音
        4.2.2 测试模式
        4.2.2.1 浸没模式
        4.2.2.2 聚焦模式
        4.2.2.3 准直模式
        4.2.3 测试条件
        4.2.4 被测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4.3 测试系统
        4.3.1 测试系统结构
        4.3.2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4.3.2.1 偏置电压源
        4.3.2.2 时序控制电路
        4.3.2.3 数模转换电路
        4.3.2.4 温控电路
        4.3.2.5 数据采集模块
        4.3.3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3.3.1 驱动程序
        4.3.3.2 应用分析软件
        4.3.4 测试系统的性能评估
    4.4 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4.4.1 响应的测试
        4.4.2 噪声的测试
        4.4.3 线性度的测试
        4.4.4 光谱的测试
        4.4.5 串音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热成像技术
    5.1 红外图像处理技术
        5.1.1 红外图像缺陷及成因
        5.1.2 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5.1.2.1 基于标定的校正算法
        5.1.2.2 基于场景的校正算法
        5.1.3 盲元检测及补偿算法
        5.1.4 图像增强算法
        5.1.5 动态细节增强算法
    5.2 热成像仪的硬件设计
        5.2.2 驱动电路
        5.2.2.1 偏置电压源的设计
        5.2.2.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5.2.2.3 温控电路设计
        5.2.3 FPGA 逻辑电路
        5.2.3.1 FPGA 外围电路
        5.2.3.2 FPGA 逻辑设计
        5.2.4 ARM 控制电路
        5.2.4.1 ARM 核心电路
        5.2.4.2 ARM 外围电路
    5.3 热成像仪的软件设计
        5.3.1 ARM 软件架构
        5.3.2 红外图像驱动程序
        5.3.3 热成像仪应用程序
        5.3.3.1 红外端口类
        5.3.3.2 红外图像处理类
        5.3.3.3 参数定标
        5.3.3.4 偏压调节
        5.3.3.5 实时显示
    5.4 热成像仪的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FPGA的裸眼3DTV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立体显示技术原理
        1.3.1 视差理论
        1.3.2 3D图像获取
        1.3.3 立体显示方式
        1.3.4 多视点技术
    1.4 裸眼3D显示技术的应用
    1.5 论文章节结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裸眼3D电视技术
    2.1 电视技术
    2.2 液晶电视原理与结构
        2.2.1 液晶电视的硬件结构
        2.2.2 液晶电视工作原理
    2.3 裸眼3D液晶屏
        2.3.1 TFT LCD原理
        2.3.2 裸眼3D液晶屏光学结构
第3章 3D驱动电路设计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系统工作原理
    3.3 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
        3.3.1 FPGA管脚定义
        3.3.2 存储芯片电路设计
        3.3.3 电源设计
        3.3.4 接口电路设计
        3.3.5 LVDS信号转化电路
    3.4 PCB板设计
第4章 图像显示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立体对图像的亚屏幕映射
    4.2 3D图像实现算法
    4.3 FPGA技术
        4.3.1 芯片结构与开发流程
        4.3.2 Quartus Ⅱ软件
        4.3.3 硬件描述语言
    4.4 SD卡控制模块
        4.4.1 SD卡初始化
        4.4.2 BMP图像解码
        4.4.3 SPI通信
    4.5 SDRAM控制模块
        4.5.1 模块化设计思想
        4.5.2 芯片结构与工作原理
        4.5.3 SDRAM控制器设计
    4.6 VGA控制模块
        4.6.1 VGA显示原理
        4.6.2 VGA控制逻辑
第5章 仿真板中的软件测试
    5.1 仿真板的介绍
    5.2 SDRAM串口调试
    5.3 图像显示程序调试
第6章 系统的调试与分析
    6.1 系统硬件测试
    6.2 系统软件调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2.1 全球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2.2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3 移动数字电视广播发展概况
        1.3.1 国外发展概况
        1.3.2 国内发展概况
    1.4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1.4.1 国外数字电视标准
        1.4.2 中国数字电视标准
    1.5 市场前景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电视接收端整体架构
    2.1 数字电视传输过程
    2.2 接收端的整体架构
    2.3 调谐器的发展与现状
    2.4 数字电视调谐器性能分析
        2.4.1 增益分析
        2.4.2 噪声分析
        2.4.3 镜像抑制
    2.5 调谐器的系统架构
        2.5.1 一次变频和二次变频
        2.5.2 零中频和低中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设计
    3.1 接收端系统模块
    3.2 接收端功能模块设计
        3.2.1 前端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2 频率合成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3 锁相环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4 变频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5 增益控制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6 滤波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3.2.7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3.2.8 电容交叉耦合原理设计
    3.3 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选择
        3.3.1 调谐器RFMC-AR7810
        3.3.2 解调器芯片TP3001B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P 封装接收端芯片
    4.1 先进封装技术概述
        4.1.1 SiP 封装技术
        4.1.2 封装技术与IC 产业结构
    4.2 SiP 封装工艺方案
        4.2.1 SiP 封装工艺要求
        4.2.2 封装载体选择
        4.2.3 封装结构设计
        4.2.4 封装料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芯片测试分析
    5.1 测试系统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性能测试方法
        5.3.2 BER、RSSI、SNR 介绍
        5.3.3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3.4 TS 码流的正确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城市污水监测系统中的无线视频传输研究与关键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2 无线视频监测系统的功能介绍
        1.2.3 无线视频传输的主要难点问题
    1.3 本论文的实现方案
        1.3.1 图像压缩部分
        1.3.2 无线发送部分
        1.3.3 无线接收部分
        1.3.4 图像解压缩部分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现的硬件平台介绍
    2.1 视频编解码硬件平台的介绍
        2.1.1 视频输入接口设计
        2.1.2 视频输出接口设计
        2.1.3 SDRAM接口设计
        2.1.4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2.2 无线收发系统的硬件平台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
    3.1 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现状
        3.1.1 QAM技术发展概要及应用现状
    3.2 QAM调制解调技术
        3.2.1 QAM调制技术
        3.2.1.1 QAM调制的基本原理
        3.2.2 QAM映射的实现方法
        3.2.3 QAM调制的性能
    3.3 QAM的解调方法及原理
        3.3.1 QAM抗噪声性能
        3.3.2 基带成形滤波器设计
        3.3.3 时域成形的原理
        3.3.4 滤波器参数设计
    3.4 载波恢复环路设计
        3.4.1 载波恢复原理
        3.4.2 直接判决(DD)算法
        3.4.3 减星座(RC)算法
        3.4.4 极性判决算法
        3.4.5 加德纳(Gardner)相位检测算法(GFD)
        3.4.6 相位频率检测法(PFD)
        3.4.7 频率扫描
        3.4.8 载波恢复实现方法
    3.5 定时恢复设计
        3.5.1 定时恢复简介
        3.5.2 通用定时同步原理与设计
        3.5.2.1 内插器
        3.5.2.2 内插滤波器设计
        3.5.2.3 时钟误差提取模块
        3.5.2.4 控制器模块
        3.5.3 定时恢复实现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无线电基带的研究和实现
    4.1 16QAM发射部分的实现
        4.1.1 16QAM调制的实现
        4.1.2 DDS的原理
        4.1.3 成型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2 16QAM接收部分的实现
        4.2.1 载波恢复
        4.2.2 DD算法的实现
        4.2.3 解调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信号的AVS-M编解码研究
    5.1 概述AVS-M编解码和标准
        5.1.1 当前视频编解码技术及其发展
        5.1.1.1 H.261视频编码标准
        5.1.1.2 H.263视频编码标准
        5.1.1.3 H.264视频压缩标准
        5.1.1.4 MPEG-1视频压缩标准
        5.1.1.5 MPEG-2视频压缩标准
        5.1.1.6 MPEG-4视频压缩标准
        5.1.1.7 其它压缩编码标准
        5.1.2 AVS-M视频技术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5.1.3 视频压缩方面所做的内容
    5.2 AVS-M视频编解码标准技术
        5.2.1 引言
        5.2.2 编码过程
        5.2.2.1 帧内预测
        5.2.2.2 帧间预测
        5.2.2.3 变换/量化
        5.2.2.4 熵编码
        5.2.2.5 环路滤波
        5.2.2.6 网络适应性和抗误码机制
        5.2.3 解码过程
        5.2.3.1 引言
        5.2.3.2 环路滤波
        5.2.4 AVS-M与相关标准的性能比较
    5.3 视频处理以及AVS-M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电视视频后处理系统芯片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数字视频后处理芯片的选题背景
    1.2 市场背景
    1.3 芯片市场及竞争分析
    1.4 项目课题研究背景及论文结构
2 电视视频后处理芯片概述
    2.1 系统芯片概述
    2.2 芯片系统结构
    2.3 子模块说明
        2.3.1 信号输入部分
        2.3.2 视频前端处理部分
        2.3.3 视频后端处理部分
    2.4 芯片Floorplan及管脚定义
3 模拟电视数字解码器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模拟信号的采样
    3.3 行场同步信号的恢复
    3.4 彩色副载波的恢复
    3.5 亮色分离(Y/C separation)
    3.6 色度信号解调
    3.7 仿真及FPGA硬件验证
4 图像缩放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最邻近插值缩放
    4.3 双线性插值缩放
    4.4 双三次插值缩放方法
    4.5 双线性与双三次插值方法的对比
    4.6 双三次插值缩放实现方法
    4.7 缩放电路实现框架
    4.8 缩放电路仿真结果
5 画质增强技术研究
    5.1 色度瞬态改善(Chroma Transient Improvement/CTI)
    5.2 亮度瞬态改善(Luminance Transient Improvement/LTI)
    5.3 动态对比度增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芯片的管脚图
    附录2 Scaler电路的FPGA综合部分结果
    附录3 芯片的封装图
    附录4 芯片的整机系统板
    附录5 CVBS的经典测试Pattern
    附录6 CTI电路的FPGA综合部分结果
    附录7 CTI电路部分代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液晶电视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路结构
    2.1 系统的组成
    2.2 梳形滤波器视频处理
        2.2.1 功能介绍
        2.2.2 模块结构
        2.2.3 梳形滤波器的应用
        2.2.4 功能描述
        2.2.5 调整算法
    2.3 芯片组及外围电路特征
        2.3.1 MT82xx 系列芯片设计要求
        2.3.2 复位电路
        2.3.3 脉宽调制电路
    2.4 图象处理功能
        2.4.1 ADC 输入控制
        2.4.2 同步处理器
        2.4.3 内建的输入模式
        2.4.4 PIP 转换器
        2.4.5 向下定标的功能
        2.4.6 多画面处理
        2.4.7 隔行转逐行处理
        2.4.8 输出的信号格式
        2.4.9 YUV 域色彩调节(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调)
        2.4.10 RGB 域色彩调整
        2.4.11 Gamma 校正
        2.4.12 抖动(Dithering)处理
        2.4.13 ISP(在线编程)
        2.4.14 嵌入的引导ROM
        2.4.15 位图OSD 控制器
        2.4.16 基于区域的位图OSD
        2.4.17 DRAM 中的OSD 数据
        2.4.18 VBI 显示
        2.4.19 基于字形的文本OSD 控制器
        2.4.20 JPEG 引擎
    2.5 USB 数据接口
    2.6 音频处理
        2.6.1 音频控制器
        2.6.2 AC’97 控制器
        2.6.3 向下采样滤波器
        2.6.4 ADPCM 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2.6.5 NICAM(数字丽音)
        2.6.6 MTS 立体声﹑双语声播出系统的结构
    2.7 升压器
        2.7.1 升压器的作用
        2.7.2 升压器的基本组成
第3章 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开发应用
    3.1 HDMI 及应用
        3.1.1 HDMI 标准
        3.1.2 HDMI 接口定义
    3.2 SCART 设计应用
    3.3 ITU601/656 标准
        3.3.1 CCIR 601 建议所确定的数字分量编码4:2:2 标准
        3.3.2 ITU 656 编码标准
第4章 软件开发
    4.1 输入器驱动器
        4.1.1 术语表和缩写词
        4.1.2 体系结构
        4.1.3 输入器驱动器接口
        4.1.4 输入器驱动器池
        4.1.5 图片槽
        4.1.6 接口、驱动器池和图片槽的用法
        4.1.7 输入器驱动器属性
        4.1.8 TDAPI 服务程序
    4.2 MCU 软件的开发流程
    4.3 初始化程序
    4.4 主循环程序
    4.5 子程序模块
        4.5.1 液晶屏的开关时序
        4.5.2 按键检测/OSD 菜单处理
        4.5.3 中断服务
        4.5.4 定标器线缓冲区溢出保护处理
        4.5.5 USB 总线接口
        4.5.6 USB 制造商命令
        4.5.7 音频缓冲区控制器
        4.5.8 红外遥控器的检测和处理过程
第5章 通信和自动调整
    5.1 通信接口
        5.1.1 I~2C 总线
        5.1.2 RS232 接口
    5.2 白平衡自动调整
        5.2.1 基准白与白平衡调整
        5.2.2 白平衡调整的系统结构
        5.2.3 测量的基本原理
        5.2.4 工作过程和测控程序
        5.2.5 白平衡调整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机卡分离有线数字电视模/数接收一体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表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 产业背景
        1.1.1 美国数字电视产业状况
        1.1.2 其他国家数字电视产业状况
        1.1.3 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状况
        1.1.4 一体机市场情况
    1.2 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
        1.2.2 国内
        1.2.3 机卡分离技术及发展
        1.2.4 各种方案比较
    1.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1.3.1 项目总体目标
        1.3.2 项目技术目标
    1.4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数字电视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2.1 数字电视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什么是数字电视
        2.1.2 什么是高清电视
        2.1.3 什么是网络电视
    2.2 信源编码
        2.2.1 MPEG-2标准
        2.2.2 MPEG-4标准
        2.2.3 H.264编码
        2.2.4 AVS编码
    2.3 数字电视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
        2.3.1 信道编码
        2.3.2 调制技术
    2.4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第三章 机卡分离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
    3.1 机卡分离机顶盒方案介绍
    3.2 机卡分离有线电视一体机的实现原理
        3.3.1 接收机内置CA方式
        3.3.2 机卡分离方式
    3.3 CAM卡简介
第四章 创维8DA1方案详述
    4.1 方案总述
        4.1.1 整机方案简介
        4.1.2 机芯简介
    4.2 各单元电路详述
        4.2.1 电源电路
        4.2.2 高频板电路
        4.2.3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
        4.2.4 后端信号处理电路
        4.2.5 音频电路
    4.3 软件开发介绍
第五章 项目成果形式及价值
    5.1 项目成果
    5.2 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四、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方案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的水面浮标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卢昌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频段收发前端设计[D]. 叶羿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国产电视芯片HS2801的FPGA验证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肖龙光. 山东大学, 2013(04)
  • [4]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测试及验证成像技术研究[D]. 刘子骥.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基于FPGA的裸眼3DTV驱动技术研究[D]. 成杰. 南昌大学, 2012(01)
  • [6]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D]. 邓德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7]城市污水监测系统中的无线视频传输研究与关键技术实现[D]. 梁先国. 江苏大学, 2010(08)
  • [8]电视视频后处理系统芯片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黄振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9]液晶电视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D]. 陈卫东. 清华大学, 2009(03)
  • [10]机卡分离有线数字电视模/数接收一体机[D]. 叶文鑫.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推出nDSP低成本数模兼容变频逐行电视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