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曲轴零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

连杆-曲轴零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

一、连杆-曲轴机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强[1](2020)在《基于粗糙集和优化DAG-SVM的船舶主机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舱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的发展,机舱机械设备的故障产生机理复杂多变。船舶主机作为机舱内的核心设备,对船舶的安全航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船舶主机包含的众多子系统之间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主机上众多测点在短时间内采集的大量数据,若不加处理将大大增加诊断系统的运算开销,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难以高效地完成任务。本文以船舶主机的燃油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和优化有向无环图—支持向量机(DAG-SVM)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数据挖掘中的粗糙集理论引入传统的支持向量机(SVM)诊断模型,并通过差别矩阵对离散化数据进行降维,在每2种故障之间建立支持向量机分类器,从而构建DAG-SVM拓扑网络;然后,以类间的分类精度为依据,优化有向无环图中根节点和其他叶节点的位置,从而有效避免“误差累积”;最后,基于某超大型油轮模拟器,开展数值实验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对四种典型的分类模式进行仿真实验,分别是1-vs-1 SVM、1-vs-a SVM、DAG-SVM 和本文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粗糙集与优化DAG-SVM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对船舶主机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决策,其分类精度比传统的DAG-SVM方法提高了3.4%,而时间消耗也降低了2.42s,本文方法在诊断精度和时间消耗上也远优于1-vs-1 SVM和1-vs-a SVM。该诊断方法对船舶主机的故障诊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SVM在其他小样本分类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刘岩[2](2019)在《基于振动信号的柴油机关键节点提取与诊断》文中提出柴油机燃烧过程是柴油机动力产生的决定性过程。柴油机燃烧过程含有丰富的柴油机状态信息,对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检测,可检测出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燃烧不良及其诱发的故障。常见的柴油机燃烧过程检测方法有三种:瞬时转速法、缸内圧力曲线法和振动信号法。其中,由于传感器限制,瞬时转速法难以对于高转速柴油机进行检测;而缸内圧力曲线法压力传感器昂贵且难以实现非侵入式检测,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振动是柴油机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现象,其测量简便且包含了大量的燃烧过程信息,是实现燃烧过程不解体检测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潜力。本文以直立两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使用振动信号检测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排除其他激励源对燃烧过程分析的影响,确定燃烧窗口期,本文利用Wigner-Ville谱矩抑制其它激励快速确定了燃烧窗口期,实现了燃烧冲击与其它成分的分离。其次,考虑柴油机具有二阶循环平稳特性,针对其加速度振动信号使用谱相关密度函数自适应寻找与燃烧过程有关的频带,利用优选频带对燃烧冲击进行滤波。对滤波后信号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其振动速度信号。最后,利用鉴相信号对速度信号进行角域采样,将速度信号与柴油机曲轴转角关联。再使用同步角域平均消除随机干扰对速度信号特殊点位(始燃点、压力最速上升点、最大压力值点)提取的影响,从而将燃烧中几个关键点位与曲轴转角关联起来,通过对关键点位出现时的曲轴角度进行分析对发动机燃烧迟滞、早燃、共轨压力异常等故障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畅志明[3](2018)在《基于EEMD分解和多信息熵的气门间隙故障信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油机作为一种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见的动力装置,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内燃机,其结构不仅复杂而且工作状态多变。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柴油机故障的各种因素中,气门间隙引起的故障比较多,而且在经常维护下可以避免。本文从柴油机故障诊断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柴油机中对影响燃烧较大的气门间隙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缸盖振动的原理为基础,对柴油机气门的间隙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大功率柴油机有着很多的运动机构,其结构紧凑复杂。工作过程中振动激励源多、频率分布广,工作时间长,高负载,如果采用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振动信号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信号。目前大多数对内燃机的振动信号特征的研究结果适用于一些单缸,激励源少的内燃机的简易故障诊断。但是,对大功率柴油机振动信号处理和提取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针对大功率柴油机工作时信号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设计开发了大功率柴油机械振动信号收集装置,提出使用经验模态分解(EMD)以及聚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对大功率柴油机气门间隙故障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运用多种信息熵进行特征提取。通过本文最后的试验表明,聚合经验模态分解信号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特征参数,对其利用非常适合小样本故障识别的支持向量机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的设计方案,能对内燃机振动信号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分析。通过对模拟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EEMD方法对解决非线性、非平稳问题具有良好效果,分解后得到的每个IMF表现了原信号不同的局部特征信息,之后通过对各IMF的分析,提取能够描述故障信息的特征变量,通过各层所占能量比可以有效地描述不同工作状态振动故障特征。经过计算,通过聚合经验模态分解得到的相关系数区分性明显,能分辨真实IMF分量和包含噪声的IMF分量,达到的降噪效果十分有效,结合多信息熵特征,能准确地对大功率柴油机气门间隙进行状态识别与故障诊断,同时对内燃机的其他复杂工作状态下的故障特征提取和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肖志滨[4](2015)在《LYCOMING发动机部件寿命规律及维修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通用航空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航空市场对通航飞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通用航空领域有数量庞大的飞机选用航空活塞发动机作为其动力装置。然而,随着大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投入使用,维修和更换发动机部件的技术活动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传统的基于经验的视情维修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过度维修与维修不足的弊端,严重制约航空活塞发动机效能的发挥。本文主要针对LYCOMING发动机的使用与维修特点,对其典型零部件的故障机理及维修方式的优化、重要时寿件的寿命规律等问题,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整体上,了解国内外航空发动机部件寿命规律与维修优化的研究动态。研究了LYCOMING发动机典型零部件的故障模式,结合发动机实际使用与维修情况,从零部件材料性能、物理特点、化学性质及系统运动状态等多个方面,分析出典型零部件的故障机理,讨论了LYCOMING发动机典型部件的故障分析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维修优化措施。(2)研究了描述部件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借用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阐释了故障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如何凭借拟合数据识别分布的过程,讨论了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两种参数估计的方法,最后给出卡方(χ2)检验及K-S检验两种拟合优度检验的方法。(3)研究了在MINITAB软件平台上,分别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两种参数估计法计算出小样本数据的代表部件-发动机燃油调节器和大样本数据的代表部件-发电机的失效数据分布模型,并探究了LYCOMING发动机另外八个时寿件的寿命规律,预测了四个系统总计十个时寿件的可靠性变化趋势及航材储备量,对可靠性研究结论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4)对LYCOMING发动机时寿件可靠性数据预测平台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平台的主要模块图,根据该图详细介绍了本平台主要功能的实现方式,结合部分平台运行界面举例说明了平台功能的实现过程,并阐述了平台程序的编写过程。

王贤福[5](2015)在《计入缸套振动和活塞窜动的活塞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对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提高,发动机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动力机械,正朝着高效率、高速化和动力性强等方向发展。然而,发动机工作过程中频频出现的润滑失效、过度磨损和疲劳损坏等问题却成为了制约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活塞–缸套系统是发动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其工作的可靠性,并且实现高效率的动力传递,活塞–缸套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动力学与摩擦学特性。为此,本论文立足于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11]1568号)和重庆市教委项目(KJ08A11),综合考虑到缸套振动和活塞窜动等的影响,开展了发动机活塞–缸套系统的动力学与摩擦学耦合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文首先建立了活塞二阶运动模型、缸套振动模型以及活塞裙流体润滑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粗糙度、弹性变形、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royden算法,利用Fortran开发数值计算程序对各数学模型进行了耦合求解,得到了缸套振动响应、活塞偏摆运动、活塞裙膜厚变化及活塞裙摩擦功耗等特性。结果表明,计入缸套振动后,活塞横向运动速度、油膜厚度均出现波动,活塞裙摩擦功耗增加。接着,在前面所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充分研究了发动机工况及缸套振动参数(刚度k、阻尼c、质量m)对活塞二阶运动、缸套振动以及活塞裙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转速下,缸套振动、活塞二阶运动及活塞裙油膜厚度在做功冲程波动最为厉害,随着刚度k、阻尼c和质量m的增加,波动性减弱。最后,本论文还考虑了活塞的轴向窜动,建立了活塞的三维分析模型。同时,改进了缸套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缸套的二自由度振动模型,并修正了油膜厚度公式。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活塞的窜动特性进行了求解,并研究了发动机转速n、活塞销偏心距pc、润滑油粘度?以及连杆比?对活塞窜动、缸套振动和活塞裙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塞窜动量可以达到微米级,与膜厚量级相当;活塞窜动会导致油膜压力沿?方向(承载角方向)呈不对称分布;活塞窜动会导致平均油膜厚度减小,增大活塞与缸套的接触概率,增大活塞裙部的摩擦功耗。

杨振宇[6](2014)在《高强化内燃机活塞的摩擦磨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活塞在内燃机中承受着巨大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工作条件苛刻,同时也是内燃机最重要的摩擦副之一,对内燃机的可靠性及机械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内燃机强化程度的提高,活塞的工作状况将变得更加恶劣,从而对活塞的摩擦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精确预测活塞的混合润滑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活塞的设计原则,对于提高内燃机整机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活塞的摩擦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由于活塞的热变形和横向位移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对活塞热变形的精确预测就显得格外重要,采用红外遥测技术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强化前后活塞的热变形。2.结合活塞的热变形和弹性变形,对高强化内燃机活塞二阶运动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塞头部型面的设计准则。对活塞销偏置时的活塞二阶运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塞销偏置虽然会降低活塞的横向拍击力,但同时也会增大活塞的偏摆;活塞销向次推力侧偏置会使活塞在压缩上止点换向时头部先过渡到主推力侧,产生刮油作用,增大机油耗。3.采用活塞柔性多体动力学和混合润滑耦合的仿真方法,分析了不同活塞型面参数下的活塞二阶运动和混合润滑特性。对于高强化内燃机,活塞裙部的微凸体接触摩擦损失功率和活塞环岸的摩擦磨损特性有了大幅的增长,已经变得不可忽略。依据加权系数法建立了活塞裙部型面的评价模型,并基于正交设计理论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评价模型中全面考虑了型面对活塞环槽的摩擦磨损、活塞裙部的流体润滑及摩擦磨损、活塞摆动、活塞横向速度及加速度等评价目标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最终的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最后总结了不同裙部型面参数对活塞二阶运动和混合润滑特性影响程度的大小。4.研究了不同表面形貌参数对活塞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车削和电解两种不同的表面加工方式下的表面形貌特征及其混合润滑特性。提出了改善混合润滑的表面形貌应具有负偏态的特征。5.将活塞型面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高强化内燃机活塞,该活塞经受住了500h可靠性试验考核,从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发现内燃机活塞裙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将导致裙部的混合润滑特性趋于“劣化”。6.研究了钛合金材料用于活塞的优势、瓶颈及解决方案。针对钛合金抗磨损性能差这一制约钛合金材料应用于活塞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基于活塞环在环槽内的运动的特点,建立了活塞环槽的磨损寿命预测模型。并将此模型与摩擦磨损试验相结合,对镀有ECC膜的钛合金活塞磨损寿命进行了评估。文中提出的活塞裙部型面的评价模型、优化方法以及活塞环槽的磨损寿命预测模型为内燃机活塞的摩擦磨损设计提供了指导。

李文聪[7](2013)在《发动机主要摩擦副高温润滑性能研究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能源的不断枯竭,提高发动机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新型高效低耗的发动机研发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使得发动机主要的动力机构曲轴连杆活塞部分的优化也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将导致活塞产生裂纹、活塞环胶结以及拉缸等。主轴承部分的高温高速运转也造成这部分的加剧磨损,在加上润滑油在这些润滑系统的作用,使得这部分的工况更加复杂,其动力学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核心部件活塞曲轴连杆系统做动力学分析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因此本文针对发动机活塞缸套系统部分,发动机滑动轴承部分的主要摩擦副高温润滑性能进行分析,并建立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得到相关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分析了活塞缸套系统,滑动轴承(主轴承,连杆轴承)动力学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活塞-缸套间的流体动压润滑模型、曲轴-主轴承间的流体动压润滑模型、以及这部分的相关方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首先对曲轴-主轴承系统、活塞-缸套系统进行分析,建立流体动压润滑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以上模型进行整合,得到系统的总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适合发动机高温润滑下的Reynolds雷诺方程,并且推导了在此种情况之下的活塞缸套,轴承部分的等效温度等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三维制图软件Pro/E建立了活塞-缸套,主轴承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生成有限元模型。同时在结合有限元进行动力学缩减,根据缸套、活塞在温度载荷作用下的热变形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VL模拟出活塞缸套系统,主轴承,连杆轴承的高温润滑模拟,研究了内燃机主轴承的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TEHD)理论计算。对主轴承的润滑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将TEHD计算方法同EHD算法进行比较,比照在考虑温度影响与不考虑温度影响两种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规律,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吴浩[8](2013)在《微量润滑的摩擦学性能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制造企业对润滑油的需求有增无减。迫于节能、环保、降低成本、设备回收、设备维护以及人身健康的压力,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降低润滑油的用量成为研究人员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微量润滑技术中润滑油的用量约为0.03-0.2L/h,微量润滑可以视为润滑油用量低于0.2L的润滑。本文调查了几种润滑油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对其中两种润滑油的摩擦磨损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结论如下:(1)选用纯液体石蜡、聚α烯烃及全氟聚醚作为润滑油,分别对润滑油用量、时间、载荷及频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纯液体石蜡润滑时,用量在0.2ul时,减摩性最小为0.17;用纯聚α烯烃润滑时,用量在0.2ul时,摩擦系数最小且最平稳,为0.1;用全氟聚醚润滑时,用量在0.1ul时,减摩性最优,摩擦系数最小约0.05。同时发现,变载荷时,不同用量润滑油时,对摩擦系数影响不大。(2)当用聚α烯烃为基础油,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烷氧基磷酸铵盐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分别作为添加剂时,发现:用含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润滑油润滑时,用量在1ul时,减摩性最优,摩擦系数仅为0.1,同时抗磨性最好,磨损体积最小0.7E+7um3;用含烷氧基磷酸铵盐的润滑油润滑时,用量在1ul时摩擦系数最小,约为0.12,而用量在10ul和100ul时,抗磨性能最好,磨损体积最小为0.9E+7um3;用含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的润滑油润滑时,摩擦系数在0.1~0.15之间大幅波动,而用量在100ul时,抗磨性能最好,磨损体积最小10E+7um3。(3)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用含烷氧基磷酸铵盐的润滑油润滑时磨斑最小且表面光滑;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分析磨斑表面发现:随着润滑油用量的增加,磨斑表面S、P、N等元素的含量升高,摩擦副的抗磨和减摩性能提高。(4)基于Archard线性磨损定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磨损过程进行模拟。对比含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和含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的润滑油润滑时,两小时的实际磨损体积曲线和模拟磨损体积曲线数据吻合,说明有限元结果模拟正确。

杨跃滨[9](2012)在《国Ⅴ柴油机正向开发中润滑系统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润滑系统是内燃机的重要系统之一,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对内燃机的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能均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内燃机润滑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以某款正向开发中的四缸国Ⅴ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润滑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与优化设计。首先给出了满足润滑油流动的粘性流体基本控制方程,包括质量守恒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雷诺方程;其次,对该款内燃机润滑系统的结构组成与润滑油路进行了详细设计,根据整机实际润滑系统与零部件结构参数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基于计算结果对国Ⅴ柴油机润滑系统关键部位性能参数进行了初步的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主油道到机体排气侧副油道的压力损失0.25bar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润滑油路直径不合理导致的,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并且流经主轴承处的润滑油占到主油道流量的34.26%,是整个润滑系统中流过机油最多的部件,需要重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正交设计(OA)法对8个主要润滑油路参数进行试验设计(DOE),得到64组尺寸参数组合。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方法建立近似模型,结合多岛遗传算法(MIGA)进行优化,使得润滑油路直径趋于合理。在油路直径得到优化的基础上,对发动机主轴承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保证主轴承处可靠润滑的条件下,降低了主轴承处的机油流量与摩擦功损失,使得全转速范围内主轴承处平均降低16.2%的摩擦功。进行样机零部件试验,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的试验结果均显示各自压力流量性能曲线基本与输入边界值吻合,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机油泵压力特性试验表明在所有转速下的机油泵供油量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偏差在8%以内,模拟结果可靠。对国Ⅴ柴油机进行样机试制与初步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转速下主油道机油压力试验值与优化后计算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6%,表明系统仿真模型基本合理,可以有效指导润滑系统的开发工作。发动机额定转速时的功率接近110kW。总体上看,发动机各项动力性、经济性指标基本达到设计目标值。

董晓刚[10](2012)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真实机构动力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真实机构,运动副中的间隙和构件的弹性变形,常引起碰撞冲击、振动、噪声等破坏性现象的发生,这对高速、高精度机构的动力学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往复发动机中的曲柄滑块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虚拟样机技术,联合三维造型软件Pro/E、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考虑运动副间隙及构件弹性的真实机构模型,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对机构的真实运动规律及动态性能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将Pro/E中机构的几何模型导入ADAMS软件,建立含活塞-气缸间隙的机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动态仿真,其中,将间隙中构件的接触过程采用冲击副模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机构中活塞的往复运动及二阶运动分别进行了分析,获得不同工况下构件的各项运动参数及相关运动副反力,又分析了活塞拍击力随运动副间隙量变化的规律,进而确定了合适的运动副工作间隙,最终所得结论与实际基本吻合。第二,通过无缝连接设置,Pro/E中的构件直接进入ANSYS工作环境,利用分块兰索斯法进行连杆及曲轴的有限元自由模态分析,获得构件的低阶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结合发动机工作频率的分布范围进行构件的振动特性分析。最后,联合ADAMS与ANSYS进行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将ANSYS中构件模态分析结果分别以MNF文件的方式输入ADAMS中进行柔性体替换,建立考虑构件大范围刚性运动与微幅弹性变形刚柔耦合的机构多柔体模型,同时考虑活塞-气缸间隙的存在,进行曲柄滑块机构的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分析。与刚性分析对比,发现存在运动偏差,而且活塞拍击力峰值变小。

二、连杆-曲轴机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杆-曲轴机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粗糙集和优化DAG-SVM的船舶主机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课题理论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3.1 粗糙集理论
        1.3.2 支持向量机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主机的故障分析和数据采集
    2.1 主机工作原理及常见系统
    2.2 主机的工作参数及故障特点
        2.2.1 主机的工作参数
        2.2.2 主机的故障特点
    2.3 主机燃油系统数据采集
        2.3.1 燃油系统故障分析
        2.3.2 喷油器故障数据采集
    2.4 故障样本数据处理
        2.4.1 标准化处理
        2.4.2 离散化处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方法
    3.1 粗糙集理论
        3.1.1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3.1.2 属性约简的基本定义
    3.2 属性约简方法
        3.2.1 基于属性重要性的约简
        3.2.2 基于差别矩阵的约简
    3.3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4.1 统计学习原理概述
        4.1.1 VC维理论
        4.1.2 推广性的界
        4.1.3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4.2 SVM故障诊断模型设计
        4.2.1 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
        4.2.2 核函数的选取
        4.2.3 松弛变量
    4.3 SVM多类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3.1 1-vs-1 SVM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3.2 1-vs-a SVM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3.3 DAG-SVM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4 类间分类精度优化DAG-SVM结构
        4.4.1 算法步骤及优化流程设计
        4.4.2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粗糙集和优化DAG-SVM的船舶主机故障诊断
    5.1 粗糙集属性约简
        5.1.1 粗糙集属性约简步骤
        5.1.2 原始决策表的构造
        5.1.3 差别矩阵属性约简
    5.2 船舶主机故障诊断分析
        5.2.1 基于DAG-SVM故障诊断分析
        5.2.2 DAG-SVM拓扑结构优化
        5.2.3 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基于振动信号的柴油机关键节点提取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基于振动信号柴油机故障特征提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频域分析
        1.3.2 时频分析技术
        1.3.3 模态分解技术
        1.3.4 基于瞬时转速波动的柴油机诊断技术
        1.3.5 基于振动信号的气缸燃烧压力估计
    1.4 文献总结
    1.5 主要工作与总体框架
第二章 柴油机燃烧过程与振动信号特点
    2.1 柴油机组成
    2.2 柴油机工作原理
    2.3 柴油机燃烧过程
    2.4 柴油机振动信号特点
        2.4.1 柴油机振源
        2.4.2 柴油机信号的循环平稳性
    2.5 柴油机燃烧过程与其故障之间的关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Wignar-Ville谱矩的柴油机燃烧冲击提取
    3.1 时频分析
        3.1.1 Cohen类时频分布
        3.1.2 Wignar-Ville时频分布
    3.2 Wignar-Ville谱矩
        3.2.1 Wignar-Ville谱矩与Wignar-Ville谱累积量理论
        3.2.2 快速计算Wignar-Ville谱矩与Wignar-Ville谱累积量..
    3.3 基于Wignar-Ville谱矩的柴油机燃烧冲击提取
        3.3.1 实验数据来源
        3.3.2 实验数据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循环统计理论的柴油机燃烧振动信号增强
    4.1 柴油机燃烧振动信号与共振解调
        4.1.1 柴油机燃烧冲击信号特点
        4.1.2 共振解调理论
    4.2 循环平稳理论介绍
        4.2.1 循环平稳在故障诊断中的发展概况
        4.2.2 一阶循环平稳
        4.2.3 二阶循环平稳
    4.3 基于循环统计理论的柴油机燃烧信号增强
        4.3.1 基于约束SCDF共振带搜索算法的柴油机燃烧信号增强
        4.3.2 基于约束SCDF共振带搜索算法鲁棒性与计算速度
        4.3.3 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振动信号柴油机燃烧过程关键节点识别
    5.1 阶比跟踪与角域重采样
        5.1.1 阶比跟踪技术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5.1.2 计算阶比跟踪
    5.2 振动信号与气缸燃烧压力的关系
    5.3 柴油机燃烧过程关键节点识别
        5.3.1 燃烧过程关键节点
        5.3.2 同步角域平均
    5.4 基于柴油机燃烧过程关键节点识别的燃烧故障诊断
        5.4.1 喷油提前角与喷油压力对燃烧情况的影响
        5.4.2 故障征兆与燃烧关键节点
        5.4.3 喷油提前角与喷油压力实验
        5.4.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基于EEMD分解和多信息熵的气门间隙故障信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内燃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激励源与振动分析
    2.1 柴油机结构与动力性能
        2.1.1 柴油机的基本结构
        2.1.2 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分析
    2.2 柴油机振动特性分析
        2.2.1 振动激励源分析
        2.2.2 振动传播路径分析
        2.2.3 振动信号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气门间隙一维模拟及实验测试系统
    3.1 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3.1.1 内燃机热力学模型
        3.1.2 燃烧模型
        3.1.3 气缸的传热模型
    3.2 一维工作循环仿真模型的建立
    3.3 一维仿真模型的验证
    3.4 一维工作循环仿真结果分析
        3.4.1 内燃机气门间隙设置
        3.4.2 气门间隙改变后的内燃机分析
    3.5 柴油机试验测试系统
    3.6 方案具体调整
        3.6.1 实验系统的采样频率
        3.6.2 内燃机实验工作状态设置
    3.7 实验测点布置
    3.8 柴油机时频信号采集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EMD与多信息熵的气门间隙信号特征提
    4.1 经验模态分解的理论基础
        4.1.1 希尔伯特变换
        4.1.2 瞬时频率
        4.1.3 固有模态函数(IMF)和经验模态(EMD)的提出
        4.1.4 EEMD分解的原理
    4.2 EEMD方法改进对比
    4.3 相关系数计算及分解
    4.4 IMF分量和能量比的计算
    4.5 熵与信号
    4.6 信息熵的发展
    4.7 信息熵的定义
        4.7.1 信息熵的特点
    4.8 信号时域的奇异谱熵
        4.8.1 奇异谱概念
        4.8.2 奇异谱熵计算
    4.9 频域模糊熵
    4.10 空间谱熵概念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门间隙故障识别
    5.1 理论介绍
        5.1.1 非线性SVM平面划分
    5.2 映射原理
    5.3 EEMD-奇异谱熵下的气门间隙故障识别
    5.4 EEMD-模糊熵下的气门间隙故障识别
    5.5 EEMD-空间谱熵下的气门间隙故障识别
    5.6 基于EEMD信息熵融合的内燃机气门间隙故障识别对比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LYCOMING发动机部件寿命规律及维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航空发动机部件寿命规律研究现状
        1.4.2 航空发动机维修优化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LYCOMING发动机典型部件的故障分析与维修优化
    2.1 LYCOMING发动机概述和基本组成
        2.1.1 LYCOMING发动机概述
        2.1.2 LYCOMING发动机的基本组成
        2.1.3 LYCOMING发动机的工作系统
    2.2 LYCOMING发动机典型部件的故障模式与分类
        2.2.1 故障分析的概念和定义
        2.2.2 故障数据来源与统计
        2.2.3 故障模式与分类
    2.3 LYCOMING发动机本体典型部件的故障分析与维修优化
        2.3.1 汽缸活塞组件
        2.3.2 连杆曲轴组件
        2.3.3 气门机构
    2.4 LYCOMING发动机附件系统典型部件的故障分析与维修优化
        2.4.1 燃油调节器
        2.4.2 磁电机
        2.4.3 调速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靠性与故障数据分析基础理论
    3.1 可靠性特征量及分布模型
        3.1.1 可靠性特征量
        3.1.2 可靠性分布模型
    3.2 故障数据的收集与分类
        3.2.1 故障数据收集
        3.2.2 故障数据分类
    3.3 识别候选分布模型
        3.3.1 经验分析法
        3.3.2 概率图
        3.3.3 Anderson-Darling统计量与Pearson相关系数
    3.4 参数估计
        3.4.1 极大似然估计
        3.4.2 最小二乘估计
    3.5 拟合优度检验
        3.5.1 卡方(χ~2)检验
        3.5.2 Kolmogorov-Smirnov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INITAB的LYCOMING发动机典型部件的寿命规律研究
    4.1 发动机典型部件可靠性分析与寿命规律研究
        4.1.1 燃油调节器的可靠性分析与寿命规律研究
        4.1.2 发电机的可靠性分析与寿命规律研究
    4.2 可靠性研究的应用初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YCOMING发动机时寿件可靠性数据预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需求分析
    5.2 平台的主要模块与功能
    5.3 平台软件的编写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计入缸套振动和活塞窜动的活塞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活塞–缸套系统分析模型
    2.1 活塞–缸套动力学模型
        2.1.1 活塞动力学模型
        2.1.2 活塞–缸套耦合动力学模型
    2.2 考虑缸套振动的活塞裙流体动压混合润滑模型
        2.2.1 活塞裙平均流量模型
        2.2.2 活塞裙–缸套接触模型
        2.2.3 活塞裙–缸套综合弹性变形
        2.2.4 流量因子、接触因子与剪切应力因子
    2.3 活塞–缸套流固耦合数值计算过程
        2.3.1 无量纲平均Reynolds方程
        2.3.2 缸套振动及活塞二阶运动数值求解
        2.3.3 程序算例验证
    2.4 发动机燃气压力测试实验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缸套瞬态响应
        2.5.2 缸套振动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2.5.3 缸套振动对裙部润滑特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缸套振动求解及其对活塞裙润滑性能影响研究
    3.1 发动机转速n对活塞裙动力学及润滑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转速情况下缸套振动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1.2 不同转速对缸套振动的影响
        3.1.3 不同转速下缸套振动对活塞裙润滑的影响
    3.2 缸套刚度系数k对活塞裙动力学及润滑性能的影响
        3.2.1 刚度系数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2.2 刚度系数对缸套振动的影响
        3.2.3 刚度系数对活塞裙润滑特性的影响
    3.3 缸套振动阻尼系数c对活塞裙动力学及润滑性能的影响
        3.3.1 阻尼系数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3.2 阻尼系数对缸套振动的影响
        3.3.3 阻尼系数对活塞裙润滑特性的影响
    3.4 缸套质量m对活塞裙动力学及润滑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缸套质量下的缸套振动响应
        3.4.2 缸套质量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4.3 缸套质量对活塞裙摩擦功耗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发动机活塞窜动及缸套振动耦合分析模型
    4.1 数学模型
        4.1.1 活塞窜动动力学模型
        4.1.2 缸套振动动力学模型
        4.1.3 活塞裙润滑模型
    4.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3 结果对比分析
        4.3.1 窜动仿真结果分析
        4.3.2 缸套次振动仿真结果分析
        4.3.3 窜动对活塞裙润滑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发动机活塞窜动求解及其对活塞裙润滑性能影响分析
    5.1 发动机转速n的影响
        5.1.1 发动机转速对活塞窜动的影响
        5.1.2 发动机转速对缸套次振动的影响
        5.1.3 不同转速下活塞窜动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5.1.4 考虑窜动情况下发动机转速对活塞裙润滑性能的影响
    5.2 活塞销偏心距cp的影响
        5.2.1 活塞销偏心距对活塞窜动及缸套次振动的影响
        5.2.2 考虑窜动情况下活塞销偏心距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5.2.3 考虑窜动情况下活塞销偏心距对裙部润滑性能的影响
    5.3 润滑油粘度m的影响
        5.3.1 粘度对活塞–缸套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5.3.2 粘度对活塞裙摩擦功耗的影响
    5.4 连杆比J 的影响
        5.4.1 连杆比对活塞–缸套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5.4.2 连杆比对裙部油膜厚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高强化内燃机活塞的摩擦磨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混合弹流润滑研究进展
        1.2.1 粗糙表面的表征
        1.2.2 接触力学模型
        1.2.3 混合弹流润滑模型
    1.3 活塞组润滑与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活塞环的润滑研究进展
        1.3.2 活塞的动力学和润滑研究进展
        1.3.3 活塞组试验研究进展
    1.4 活塞裙部型面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活塞动力学及混合润滑理论基础
    2.1 活塞动力学模型
        2.1.1 基于向量分析的力学模型
        2.1.2 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
    2.2 活塞混合润滑模型
        2.2.1 平均流量模型
        2.2.2 边界条件
        2.2.3 润滑油的粘温关系
        2.2.4 微凸体接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燃机强化对活塞热变形及二阶运动的影响
    3.1 高强化对活塞热变形的影响
        3.1.1 活塞温度场测试
        3.1.2 活塞的有限元模型
        3.1.3 强化前后活塞的换热边界条件
        3.1.4 强化前后活塞的热变形
    3.2 活塞二阶运动的仿真方法
        3.2.1 活塞的刚度矩阵
        3.2.2 仿真流程
    3.3 二阶运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高强化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3.2 活塞头部的异常磨损
        3.3.3 活塞销偏置对活塞二阶运动的影响
        3.3.4 活塞头部型面的设计原则
    3.4 小结
第4章 高强化内燃机活塞裙部型面的评价与优化
    4.1 活塞裙部型面的数学描述
        4.1.1 裙部横截面椭圆
        4.1.2 裙部纵截面曲线
    4.2 动力学和混合润滑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模型
        4.2.2 仿真流程
    4.3 原型面仿真结果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原型面下活塞二阶运动和混合润滑的特性
        4.3.2 活塞裙部型面的评价内容
        4.3.3 活塞裙部型面的评价模型
    4.4 裙部型面的评价与优化
        4.4.1 裙部横截面椭圆的评价与优化
        4.4.2 裙部纵向曲线形式的评价与优化
        4.4.3 裙部纵向曲线参数的评价与优化
        4.4.4 配缸间隙的评价与优化
    4.5 小结
第5章 活塞裙部表面形貌设计
    5.1 活塞裙部表面形貌的表征
        5.1.1 统计表征参数
        5.1.2 平均表征参数
    5.2 表面形貌参数对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
        5.2.1 粗糙表面接触对流体润滑的影响
        5.2.2 轮廓标准偏差的影响
        5.2.3 峰顶高度均值的影响
        5.2.4 峰顶高度均方差的影响
    5.3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活塞表面形貌及混合润滑特性
        5.3.1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表面形貌特征
        5.3.2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混合润滑特性
    5.4 小结
第6章 高强化内燃机活塞型面设计应用验证
    6.1 活塞型面的加工与检测
        6.1.1 活塞型面的精密机械加工
        6.1.2 活塞型面的质量检测
    6.2 可靠性试验
        6.2.1 试验总体方案
        6.2.2 可靠性试验规范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活塞的异常磨损与原因分析
        6.3.2 可靠性试验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高强化钛合金活塞摩擦磨损研究与寿命评估
    7.1 钛合金材料及钛合金活塞的优势
        7.1.1 活塞对材料的要求以及钛合金材料的特点
        7.1.2 钛合金活塞结构设计
        7.1.3 钛合金活塞强度分析
    7.2 钛合金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
        7.2.1 钛合金材料耐磨性试验对比
        7.2.2 耐磨(含硅)钛合金材料耐磨性试验对比
        7.2.3 耐磨涂层技术及耐磨性试验对比
    7.3 基于二阶运动的钛合金活塞环槽磨损寿命预测模型
        7.3.1 活塞环在环槽内的运动规律
        7.3.2 磨损的机理与影响规律
        7.3.3 环槽磨损寿命预测模型
        7.3.4 环槽磨损寿命预测模型参数的试验确定
    7.4 钛合金活塞 ECC 镀膜环槽磨损寿命评估
        7.4.1 ECC 镀膜环槽磨损寿命模型参数的修正
        7.4.2 使用钛合金活塞柴油机的工作状况
        7.4.3 钛合金 ECC 镀膜环槽磨损寿命评估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创新之处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发动机主要摩擦副高温润滑性能研究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活塞二阶运动研究现状
        1.2.2 流体润滑理论的发展变化
        1.2.3 活塞曲轴连杆主要摩擦副润滑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2.1 相关润滑知识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2.3 多体系统动力学于发动机的研究应用
    2.4 AVL-EXCITE轴系多体系统动力学
        2.4.1 AVL-EXCITE软件介绍
        2.4.2 AVL-EXCITE轴系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下活塞-缸套与曲轴轴承系统的油膜流动建模
    3.1 润滑区域的划分
    3.2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
    3.3 活塞缸套系统流体模型建立
        3.3.1 活塞系统运动方程建立
        3.3.2 活塞环载荷方程建立
    3.4 等效温度下的流体动压润滑
        3.4.1 瞬时温度的计算
        3.4.2 等效温度计算
    3.5 建立模型
        3.5.1 活塞裙部与缸套间的油膜厚度和变形数据的确定
        3.5.2 修正雷诺方程建立
    3.6 高温高速下曲轴-主轴承系统的流体动压润滑建立
        3.6.1 流体动压形成原理简介
        3.6.2 曲轴轴承雷诺方程建立
        3.6.3 油膜承载力与最大压强的求解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塞-缸套部分润滑仿真分析
    4.1 动压润滑模型研究
        4.1.1 平衡方程建立
        4.1.2 摩擦力与摩擦热的求解
        4.1.3 润滑油膜传热模型与黏温方程建立
    4.2 分析模型建立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和缩减
        4.2.2 定义体单元和连接体单元
    4.3 分析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4.3.1 坐标系统及几何模型
        4.3.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3.3 缸套部分变形
        4.3.4 活塞动力学模型的构造
        4.3.5 活塞系统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效应的滑动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研究及仿真分析
    5.1 有限元法(FEM)理论简介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求解
    5.3 多缸体发动机主轴承的TEHD计算
        5.3.1 TEHD计算结果及其与EHD解的比较
        5.3.2 油膜温度变化规律
        5.3.3 各档主轴承润滑状况的比较
    5.4 连杆轴承仿真分析
        5.4.1 连杆的动力学分析模型的构造
        5.4.2 润滑过程及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微量润滑的摩擦学性能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量润滑油
        1.1.1 背景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磨损仿真有限元分析
        1.2.1 背景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2章 几种基础油微量润滑时的摩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摩擦磨损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摩擦学性能
        2.3.2 结论
第3章 几种添加剂微量润滑时的摩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摩擦磨损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摩擦学性能
        3.3.2 表面分析
        3.3.3 结论
第4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1 引言
    4.2 有限元法简介
    4.3 ANSYS对球盘磨损模型的实现
        4.3.1 有限元接触分析
        4.3.2 ANSYS球盘磨损分析步骤
    4.4 球盘滑动磨损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5章 基于微量润滑的有限元分析实例
    5.1 引言
    5.2 磨损过程中的应力分布
    5.3 磨损体积仿真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国Ⅴ柴油机正向开发中润滑系统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系统功用与润滑方式
        1.2.1 润滑系统功用
        1.2.2 润滑方式
    1.3 国内外润滑系统研究方法
        1.3.1 经验设计法
        1.3.2 外部特性设计法
        1.3.3 系统模拟分析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2.1 流体力学发展进程
    2.2 质量守恒方程
    2.3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4 能量守恒方程
    2.5 雷诺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润滑系统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润滑系统仿真模型
        3.1.1 润滑系统结构组成与油路
        3.1.2 润滑系统模型建立
    3.2 润滑系统参数分析
        3.2.1 润滑油参数
        3.2.2 机油泵参数
        3.2.3 机油泵限压阀参数
        3.2.4 机油滤清器参数
        3.2.5 活塞冷却喷嘴参数
        3.2.6 轴承参数
        3.2.7 油路直径参数
    3.3 润滑系统计算结果分析
        3.3.1 仿真模型初步验证
        3.3.2 润滑系统性能分析
        3.3.2.1 主要摩擦副流量与压力
        3.3.2.2 关键部位机油压力
        3.3.2.3 关键部位机油流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近似模型的优化设计
    4.1 试验设计基本理论
        4.1.1 试验设计基本概念
        4.1.2 试验设计方法
    4.2 优化计算基本理论
        4.2.1 近似模型基本概念
        4.2.2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4.2.3 优化算法基本概念
    4.3 润滑系统管路参数优化
        4.3.1 试验设计与润滑系统近似模型
        4.3.2 管路参数优化
    4.4 主轴承参数优化
        4.4.1 主轴承试验设计与近似模型
        4.4.2 主轴承参数优化
    4.5 润滑系统优化结果分析
        4.5.1 宏观机油压力与流量
        4.5.2 主轴承处性能分析
        4.5.3 活塞冷却喷嘴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零部件与样机试验验证
    5.1 机油滤清器性能试验
    5.2 机油冷却器性能试验
    5.3 机油泵压力特性试验
    5.4 样机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真实机构动力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述
        1.2.1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发展概述
        1.2.2 弹性连杆机构动力学发展概述
    1.3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1.3.1 虚拟样机技术定义及发展
        1.3.2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 ADAMS 软件简介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2.1 ADAMS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2.2 ADAMS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2.2.1 柔性体上点的运动表达
        2.2.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3 多体动力学与结构有限元法联合分析的软件问题
3 基于 ADAMS 的含间隙机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3.1 往复发动机工作环境及过程简介
    3.2 ADAMS 中的接触碰撞处理
    3.3 曲柄滑块机构虚拟样机的建立
    3.4 机构多体系统拓扑构型分析及冗余约束问题的处理
    3.5 ADAMS 中燃气驱动力的表示及仿真程序运行
    3.6 刚性机构往复运动特性分析
    3.7 刚性机构含间隙时活塞二阶运动与发动机横向拍击力分析
4 基于 ANSYS 的曲柄连杆机构结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与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4.1.1 有限单元法简介
        4.1.2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4.2 连杆、曲轴有限元模型建立过程
    4.3 连杆、曲轴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4.3.1 连杆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4.3.2 曲轴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5 基于 ADAMS 与 ANSYS 的机构多柔体系统联合仿真分析
    5.1 ADAMS 与 ANSYS 系统联合仿真过程
    5.2 连杆及曲轴的 MNF 文件输出
    5.3 机构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连杆-曲轴机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粗糙集和优化DAG-SVM的船舶主机故障诊断研究[D]. 刘国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基于振动信号的柴油机关键节点提取与诊断[D]. 刘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基于EEMD分解和多信息熵的气门间隙故障信号研究[D]. 畅志明. 中北大学, 2018(08)
  • [4]LYCOMING发动机部件寿命规律及维修优化研究[D]. 肖志滨.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5(08)
  • [5]计入缸套振动和活塞窜动的活塞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王贤福. 重庆大学, 2015(06)
  • [6]高强化内燃机活塞的摩擦磨损设计[D]. 杨振宇.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7]发动机主要摩擦副高温润滑性能研究与仿真分析[D]. 李文聪. 东北大学, 2013(05)
  • [8]微量润滑的摩擦学性能及有限元分析[D]. 吴浩.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国Ⅴ柴油机正向开发中润滑系统的分析研究[D]. 杨跃滨. 天津大学, 2012(07)
  •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真实机构动力学分析研究[D]. 董晓刚.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连杆-曲轴零件润滑数学模型的推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