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演变及相关分析

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演变及相关分析

一、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演变及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战帅帅[1](2021)在《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Feruloyl arabinoxylan,FAX)大分子构架中的阿魏酰基团与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产生氧化交联最终形成凝胶,对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及其营养品质均能产生重要影响。FAX在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Arabinoxylan feruloyl transferase,AFT)催化作用下合成,而FAX含量的高低则对小麦AX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克隆FAX含量的关键酶(AFT)基因,开发功能标记并进行基因的表达机理分析是对小麦加工品质进行改良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253份来自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的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及124份新疆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同源克隆小麦3B、3D染色体上的TaBAHD基因,基于序列的差异性开发功能标记并验证,最后通过基因编辑对TaBAHD-A1和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进行分析鉴定,明晰小麦籽粒FAX含量相关的分子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以TaBAHD-A1基因序列为探针,分别克隆了位于3 BL和3 DL上的AFT基因TaBAHD-B1和TaBAHD-D1。TaBAHD-B1和TaBAHD-D1基因全长序列分别为1450 bp和1469 bp,各都包含一个1266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一个内含子及两个外显子,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构则符合GT-AG经典类型。不同材料间的TaBAHD-B1基因在1425bp位置有1处SNP位点,2个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8.08%,共编码氨基酸422个,预测其分子量是45.1k Da。不同材料的TaBAHD-D1基因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9.73%,具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且具有20 bp的5′非翻译区(Untraslated region,UTR)和44 bp的3′UTR。TaBAHD-A1和TaBAHD-B1、TaBAHD-D1基因存在10个氨基酸非同义突变,相同结构域是乙酰转移酶催化机制重要组分。基于TaBAHD-B1基因的等位变异序列SNP位点开发了一对显性互补型标记AFT 97/AFT 85。AFT 97标记与高FAX含量相关,在具有TaBAHD-B1a类型的材料中能扩增出539 bp片段,在黄淮冬麦区材料间不同基因型的FAX含量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基于TaBAHD-D1基因19 bp SNP处开发了2个互补显性标记AFT 19和AFT 27。AFT 27可分辨出的等位变异TaBAHD-D1a材料中能扩增出908 bp片段,与高FAX含量相关。总体分析表明,具有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FAX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基因型组合,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总体材料中,其FAX含量在不同麦区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且TaBAHD-B1基因对FAX含量催化合成的功能作用相对较小。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PCR)的方法,对12份基因型与表型值相符合的小麦材料,其开花后5个周期麦穗籽粒中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均在21 d时期表达量最高且稳定,且与其他7 d、14 d、28 d、35 d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差异(p<0.05),与小麦籽粒处于面团期特征表现一致。TaBAHD-A1a的相对表达量约为TaBAHD-B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1.3倍,TaBAHD-D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2倍,TaBAHD-B1b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5倍。12份材料分为两类,I类为高FAX含量品种,II类为低FAX含量品种。农大212(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小偃54(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b)是优异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高FAX含量材料,与淮麦18(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济麦21(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陕354(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a)低FAX含量的材料在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且相对表达量与前期研究的FAX含量表型特征相符合,以上结果表明第3染色体组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可能参与催化合成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FAX含量的交联反应,且不同基因型参与调控作用的功能程度存在差异,在转录水平上分析了TaBAHD基因表达机理。3.通过双酶切法构建p ET-28a(+)-TaBAHD-A1,p ET-28a(+)-TaBAHD-B1,p ET-28a(+)-TaBAHD-D1原核表达载体;37℃,215 rpm条件下,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 M,恒温培养2 h,全菌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所得结果与前期预测结果一致,初步验证TaBAHD蛋白已被成功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条件进一步优化表明,p ET-28a(+)-TaBAHD均在37℃表达最高,而p ET-28a(+)-TaBAHD-A1及p ET-28a(+)-TaBAHD-B1重组载体分别在1.0 m M、1.5 m M IPTG浓度条件下,p ET-28a(+)-TaBAHD-D1重组载体在诱导8 h时表达条件下最优。4.以中间载体pMETa U 6.1为模板成功构建双g RNA基因编辑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7株基因编辑植株突变类型主要为Bi和He,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222靶点上游3 bp、4 bp处以4 bp、5 bp的删除突变及下游2 bp处单碱基替换为主。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322靶点下游4 bp处以2 bp的删除突变及单碱基插入为主,且主要为TaBAHD-A1及TaBAHD-B1发生基因编辑。3个染色体TaBAHD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编辑的植株籽粒FAX含量为3.57×10-5mol/L,低于受体Fielder品种(4.07×10-5mol/L)。初步验证了TaBAHD基因可能与胚乳细胞壁FAX含量存在相关性。

郭婷婷[2](2021)在《小麦淀粉组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三大谷物之一,作为世界上40%人口的主食,小麦及其面制食品约占食物总量的11%,为人类提供总热量的18.6%。筛选、培育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测定两个不同环境(E1、E2)下由205份小麦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材料籽粒的淀粉组分含量,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为小麦直链淀粉基因的挖掘奠定基础;同时测定360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的淀粉组分,并从自然群体材料和360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种质,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亲本资源;使用E1环境下自然群体材料的淀粉组分与粉质指标、沉降值、淀粉糊化特性、淀粉粒度、面筋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34份小麦材料淀粉组分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占小麦籽粒)的变幅分别为13.38%-24.24%、26.13%-54.16%和43.03%-72.16%。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的小麦品种是W43,最低的是川麦8号。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60%、11.60%和6.60%,淀粉组分中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说明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2、相关性分析发现直链淀粉含量与稳定时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A型淀粉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弱化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支链淀粉含量与低谷黏度(TV)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弱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总淀粉含量与低谷黏度(TV)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弱化度和峰值时间(PT)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淀粉总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淀粉组分与面筋、沉降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经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的基因位点共123个,其中有32个与直链淀粉含量显着相关的SNP标记,55个与支链淀粉含量显着相关的SNP标记,36个与总淀粉含量显着相关的SNP标记,表型变异率(PVE%)范围分别为5.80%-8.79%、5.99%-8.41%、6.08%-9.51%。两个环境下,检测到直链淀粉含量的重要关联位点为tplb0054d132445(PVE%:8.30%)和GENE-4944647,IAAV2921,Tdurumcontig62981470(PVE%:8.79%);支链淀粉含量的重要关联位点为Excaliburc4596883(PVE%:6.15%)和Tdurumcontig7623392(PVE%:8.41%);总淀粉含量的重要关联位点为TA005793-0515(PVE%:6.85%)和BS0006877951(PVE%:9.51%)。共检测到18个多效关联位点,包括BS0006877951、GENE-4608569、Kukric18531975、Kukric42522155、RFLContig5005761等10个与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的标记;1个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的标记RAC875c76611364;1个与支链淀粉含量和稀懈值密切相关的标记BS0010669551;3个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稀懈值密切相关的标记BS0003105751、BS0006763051、RFLContig51701904;3个与总淀粉含量和峰值面积密切相关的标记Excaliburc35611446、Kukric29358277、Kukric47664191。4、根据测定的直链淀粉含量,筛选出W232、新麦9号、轮选987、豫麦34、中育01095、周麦32、矮丰3号、W231、CENTAURD、W103、泛麦5、豫农949、郑麦7698、W125、W148、镇麦18、W43共17个直链淀粉含量>23%的小麦品种(系)。

鲁星[3](2021)在《小麦产量和抗旱性状的鉴定及GWAS分析》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第一大口粮作物,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近年来稳定在3.6亿亩左右,其中黄淮麦区是主产区和高产区,高产、节水品种选育是本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任务。本研究收集了近年来黄淮麦区育成的272个小麦品种(系),鉴定产量性状和抗旱性,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表型鉴定和RNA-seq分析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产量和抗旱性状鉴定。对27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11个产量性状和抗旱性的鉴定。变异分析表明各性状表现较大的变异(5.53%~98.10%),顶部不育小穗数(TSSS)变异最大,总小穗数(TSS)变异最小。各性状的遗传力都较大(52.51%~82.94%)。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三因素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以济麦22为对照筛选出各性状前30位的优异品种(系);基于株高、产量和产量三因素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筛选出周麦28等29个抗旱品种(系)。(2)对272份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12,650,150,333条Clean Reads,经变异分析得到1,687,861个原始标记,将原始标记按照MAF≥5%且U≤50%筛选,得到176,357个标记,包括163,223个SNP和13,134个In Del。(3)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小麦产量性状稳定显着关联的标记767个,分布在全部21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9%~21.39%。其中,检测到与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总小穗数、基部不育小穗数、顶部不育小穗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和籽粒产量性状显着关联的标记分别为127、91、55、49、52、61、58、100、50、43、81、75、54和70个。S_093223、S_093225、S_093226、S_093304、S_093314、S_093425和S_093439等7个标记同时与三个或以上性状显着关联,是多效性标记。(4)抗旱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株高抗旱系数、穗数抗旱系数、穗粒数抗旱系数和千粒重抗旱系数显着关联的标记207个,分布在除6D和7D以外的19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70%~13.22%。其中,检测到与株高抗旱系数、亩穗数抗旱系数、穗粒数抗旱系数和千粒重抗旱系数显着关联的标记分别为94、19、69和25个。

霍丽花[4](2021)在《32份小麦新品系产量、品质、抗病性评价》文中指出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上迫切需求优质、高产、多抗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本试验对32个小麦新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性进行鉴定与评价,并对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进行了挖掘,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株高、穗下节间长成显着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穗粒重,其次是有效小穂数、穗下节间长、穗长和穗数。32个小麦新品系中,2011330-42-13-18-1-2、2011487-12-5-7-2-14、20121081-1-6-8-6、2013736-3-3-13、南22的产量比对照品种高。千粒重在40g-45g之间的有3个,占9.38%;45g-50g之间的有13个,占40.63%;50g-55g的有13个,占40.63%;千粒重超过55g的有2个,占5.88%。2.在32个小麦新品系中有28个品系为硬质麦。对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硬度与吸水率成显着正相关关系,粗蛋白干基与面筋湿基和沉降值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2份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容重,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稳定时间。2011026-28-10-12-3-9,2011026-28-27-2-10,2012046-3-5-5-1,2011330-42-3-12-12-3和南44的综合品质性状较好。3.小麦新品系苗期对条锈病表现出抗性的占96.87%,其中表现为免疫的占9.38%,近免疫的占15.63%,高抗的占12.5%,中抗的占59.38%。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的占12.5%,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感的占9.38%,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感的占78.13%。对赤霉病表现中抗的占6.25%。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感的占62.5%,高感赤霉病的品系占31.25%。综合抗病性表现好的有两个品系,2011026-16-9-8免疫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2011330-42-3-12-12-3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4.Glu-1A位点上包含的亚基类型有1Ax1和Null两种类型。Glu-1Bx位点有1Bx7、1Bx13、1Bx20、1Bx21四种亚基类型。Glu-1By位点有1By8、1By9、1By16三种亚基类型。Glu-1Dx位点有1Dx2、1Dx4、1Dx5三种亚基类型。Glu-1Dy位点有1Dy10和1Dy12两种亚基类型。

杨子光,孟丽梅,孙军伟,张珂[5](2020)在《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连慧达[6](2020)在《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陕西省是冬小麦品种改良和冬小麦良种繁供的传统优势基地之一,该区域为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水分亏缺同样成为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氮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性状变化趋势,为小麦产量提升及育种工作中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用1940s-2010s年间陕西省麦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旱地冬小麦品种,在2017-2019年采用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旱地冬小麦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的产量及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旗叶及穗部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演变规律;并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交互作用下植株生理、水氮利用率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陕西1940s-2010s年代的旱地冬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氮肥施入水平的提高而显着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品种改良进程逐步提高,现代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增强;N180处理下籽粒产量变化从4258 kg·ha-1(1940s)到6578 kg·ha-1(2010s)。两年平均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无论在何种氮素条件下,产量均与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N180条件下,产量与总穗粒数也呈现显着水平,说明在氮充足条件下,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品种改良过程中,现代小麦品种接近理想株高,2000s后育成品种的株高逐步趋于稳定;冬小麦各时期分蘖数的变化随着品种改良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氮素后小麦的株高和分蘖数增加;现代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干物质累积能力及对氮素的适应性;促进冬小麦开花前营养生长是产量改良的生物学基础之一。(2)小麦氮素利用效率随品种改良进程逐渐提高;2000s和2010s的品种比其他年代的品种,在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偏相关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及籽粒蛋白产量中表现出的能力较高。各品种在返青到开花期间,氮素积累量最多、积累速率最大,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小麦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5.38%和21.75%;随着品种改良及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氮积累量同样增多;另外各生育阶段氮素的分配在小麦品种改良中起到重要作用,使花前和花后氮素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更加平衡。叶片氮素分配率的提高可能是氮素运转改善的主要原因,选择开花前叶片氮素积累量较高、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低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多的冬小麦品种,可以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无论哪种氮素水平下,现代品种的籽粒氮氮素分配量总体仍高于过去的早期品种。(3)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冬小麦旗叶SPAD值和光合作用均持续升高。而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品种改良进程SPAD值表现出波动变化,现代品种于灌浆后期仍保持着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净光合速率并未随着品种更替而升高,早期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也处于较高的值;而灌浆期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9.11%和18.42%(开花期)、8.78%和14.85%(灌浆期)。各时期穗部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现代品种的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净光合速率相比早期品种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在氮素充足条件下;在穗部农艺性状中,2010s的现代品种尤其是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均表现出优良的品种特性;增加氮素后,各小麦品种的穗长,芒长,穗粒数及穗部籽粒重均增加;遮穗后,小麦的穗长生长受到抑制,穗部籽粒重降低,而小穗数和芒长增加。(4)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减轻水分胁迫下作物的光抑制作用,提高冬小麦产量相关参数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旗叶光合能力。在水氮交互各条件下现代品种比早期品种可以产生更高的产量。当氮水平较高时,现代冬小麦品种通过吸收更多的氮素改善旗叶的伸长和光合速率,并获得更多的干物质,而早期品种变化幅度较低;干旱和低氮条件下,均降低了各年代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现代品种在响应水氮运筹过程中的氮素积累量、水分和氮素利用率及偏相关生产力均高于早期品种。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也随氮素的增加和品种改良逐渐增加,但在干旱及低氮条件下,由于降低了光合作用及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各年代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较高的氮肥施用并不能显着提高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然而在过去80年旱地冬小麦品种改良进程中,在适量氮素施入状态下,现代冬小麦品种能够优化组织器官氮素分配,增加旗叶、穗部光合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小麦水氮利用效率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干旱低氮条件下,与老品种相比现代品种也能够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降低蒸腾速率,最终提高了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增加最终的产量。了解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对水氮供应的综合响应机制,能够为提高旱地冬小麦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产量潜力及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郭凤芝,林坤,葛振勇,曹光,李延坤,刘凤洲,郭凌云,李思同[7](2019)在《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给山东省小麦生产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统计了山东省2001—2017年审定的83个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呈显着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3.30 kg/hm2;单位面积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演变趋势不明显;生育期明显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8 d;株高的演变趋势不明显。面团稳定时间、沉淀值、吸水率呈上升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面粉白度、湿面筋含量的演变趋势不明显。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不显着,与单穗粒数负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及面粉白度均为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可协调。小麦高产育种必须通过产量三因素协调改良、综合提高来实现。从产量三因素看,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省的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穗数600万~70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50 g、株高75~80 cm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蒋永超[8](2016)在《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利用引进的春小麦种质资源,明确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春小麦育成品种的差异。本试验以所收集该省育成的小麦品种以及外省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与籽粒品质性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试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类群,供试小麦材料间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第I类群材料均为引进种质资源,材料表现为小穗排列较密、多粒性较好和不孕小穗数较少等特征,第II和第III类群材料由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和引进种质资源共同构成,其中第II类群材料表现为穗下节间较长和千粒重较高等特征,第III类群材料表现为单株产量较高、植株较高和穗部较长等特征。引进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20.61%和2.44)均高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17.91%和1.95),表明引进种质资源的变异程度和遗传丰富度较高,可以丰富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遗传资源。2.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主穗粒数、单株粒数、主穗重、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均高于2000年以前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引进种质资源的平均株高和穗下节间长均低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平均旗叶长、旗叶面积、千粒重和穗密度均高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且多粒性较好、主穗粒重较大和收获指数较高,可以利用引进种质资源对黑龙江省小麦品种进行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改良。在高产育种中,可以通过增加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使粒数增多,提高小麦的穗重,进而提高粒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3.2000年以后与2000年以前黑龙江省育成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容重均无明显差异。而引进种质资源的平均湿面筋含量高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且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利用引进种质资源对黑龙江省小麦品种进行品质改良。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制约关系,相互影响较小。

武利峰[9](2014)在《近期山东省小麦区试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增加小麦总产的出路在于提高单产。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品质育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2004-2011共8个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生育期、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亩产量随年份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有效分蘖率呈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千粒重呈明显下降趋势;株高、穗粒数呈下降趋势,趋势不明显。主要产量性状依年份进行回归分析,有效穗数平均每年增加0.795万,相关显着,说明近年来小麦群体增加显着,是育种者注重多穗型小麦品系选择的结果,也代表了当前山东小麦育种的趋势。(2)产量性状对亩产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生育期、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穗粒数、千粒重显着正相关,与分蘖率、株高无明显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通径系数达到0.984;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仅次于有效穗数,通径系数为0.731;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次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通径系数为0.504。(3)容重、湿面筋、吸水率整体较高,沉降值、稳定时间整体偏低。容重均值807.40g/L,达到一等麦标准;67.19%的品系达到硬质白小麦标准。出粉率均值为70.32%。面粉白度均值为75.21,还有待提高。湿面筋含量均值为36.07%,达到强筋指标。面筋指数平均值为48.98,变异幅度最大,说明品系间差异大,改良潜力大。蛋白质含量均值为13.50%,达到中筋以上指标。沉降值均值达31.50mL,接近弱筋指标。吸水率均值63.14%,达到强筋以上指标,接近国外优质小麦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均值为3.59min,仅为中筋小麦的中等偏下水平;形成时间平均3.61min,变异系数较大。(4)品质性状对亩产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容重、吸水率相关极显着,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和0.411;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显着,回归系数为0.140;沉淀值与湿面筋含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70和-0.319,回归系数为负值,相关极显着。说明容重、吸水率对产量呈极显着正效应,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产量呈显着正效应,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对产量呈极显着负效应。(5)参试品系生育期、千粒重、亩产量对湿面筋含量相关极显着,回归系数分别为0.369、0.235、-0.182。生育期、千粒重、亩产量对稳定时间相关极显着,穗粒数相关显着,回归系数分别为-0.262、-0.253、-0.241、0.118。(6)中大穗型品系是今后小麦品种选育的重要类型。476个品系中,中大穗型品系占82.77%,且中大穗型品系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大穗型品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中大穗品系产量相关极显着;生育期与中大穗品系产量相关显着。

宋健民,戴双,李豪圣,程敦公,刘爱峰,曹新有,刘建军,赵振东[10](2013)在《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变情况,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方法】统计1999年至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的18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着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61.65 kg.hm-2,但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只有粒重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尽管相关系数非常低。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57 d,株高、最大分蘖数呈下降趋势,成穗率逐年上升。高产品种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显着较高,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指标相对较高,但Zeleny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指标间不协调。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指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下降的趋势。优质品种粒重显着较低,这也是提高其产量潜力的重点改良性状。总体来看,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协调的,山东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育种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气候和生产条件,单位面积穗数接近600 m-2、穗粒数40粒、粒重40 mg以上。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品种总体品质状况较差,而且各项品质指标非常不协调,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急需加强。

二、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演变及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演变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品质重要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1.2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结构及其功能特性
    1.3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与BAHD基因密切相关
    1.4 小麦籽粒TaBAHD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1.5 表达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目的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麦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6.2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6.3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6.4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021年5月作者简历

(2)小麦淀粉组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淀粉品质研究进展
        1.1.1 淀粉组分
        1.1.2 淀粉糊化特性
        1.1.3 淀粉粒度
    1.2 面粉品质研究进展
        1.2.1 面团粉质指标
        1.2.2 沉降值
        1.2.3 面筋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面粉磨制
        2.2.3 淀粉组分测定方法
        2.2.4 面团粉质指标测定方法
        2.2.5 沉降值测定方法
        2.2.6 淀粉糊化特性测定方法
        2.2.7 淀粉粒度测定方法
        2.2.8 面筋测定方法
    2.3 遗传图谱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环境小麦种质淀粉组分表型分析
    3.2 淀粉组分与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1 淀粉组分与粉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2 淀粉组分与沉降值的相关性分析
        3.2.3 淀粉组分与淀粉糊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淀粉组分与淀粉粒度的相关性分析
        3.2.5 淀粉组分与面筋的相关性分析
        3.2.6 淀粉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麦淀粉组分的表型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1 淀粉组分表型分析
        3.3.2 淀粉组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3 小麦淀粉组分主要关联位点的基因功能预测
        3.3.4 小麦淀粉组分多效性关联位点
        3.3.5 小麦淀粉组分多效性关联位点的基因功能预测
        3.3.6 小麦高直链淀粉种质
4 讨论
    4.1 小麦淀粉组分与面粉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4.2 小麦淀粉组分的重要关联位点
5 结论
    5.1 淀粉组分表型分析和种质筛选
    5.2 淀粉组分与面粉品质相关性分析
    5.3 淀粉组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麦产量和抗旱性状的鉴定及GWA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产量构成及其鉴定
        1.1.1 单位面积穗数
        1.1.2 穗粒数
        1.1.3 千粒重及粒形
        1.1.4 其他性状
    1.2 小麦抗旱性及其鉴定
        1.2.1 抗旱节水的概念
        1.2.2 抗旱的鉴定指标
        1.2.3 抗旱的鉴定方法
    1.3 小麦高通量测序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
        1.3.2 小麦基因组测序
        1.3.3 小麦转录组测序及其应用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述
        1.4.2 小麦产量性状的GWAS分析
        1.4.3 小麦抗旱性的GWAS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2.1 田间种植
        2.2.2 性状调查
    2.3 RNA-seq分析
        2.3.1 取样
        2.3.2 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2.3.3 测序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4 变异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1 表型数据分析及抗旱系数的计算
        2.5.2 群体结构分析、亲缘关系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产量性状、抗旱性鉴定
        3.1.1 表型变异分析
        3.1.2 相关性分析
        3.1.3 产量优异种质的鉴定与筛选
        3.1.4 抗旱优异种质的鉴定与筛选
    3.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2.2 变异位点筛选
        3.2.3 群体结构分析、亲缘关系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1 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2 抗旱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3 多效性标记
4 讨论
    4.1 产量和抗旱性状的鉴定
    4.2 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4.3 抗旱性的关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32份小麦新品系产量、品质、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研究进展
        1.1.1 株型
        1.1.2 穗部性状
        1.1.3 籽粒性状
    1.2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及研究进展
        1.2.1 磨粉品质的评价指标
        1.2.2 面粉品质的评价指标
        1.2.3 面团品质的评价指标
    1.3 小麦病害
        1.3.1 小麦条锈病
        1.3.2 小麦白粉病
        1.3.3 小麦赤霉病
    1.4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1.4.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1.4.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定位与等位变异
        1.4.3 HMW-GS与品质的相关性
        1.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鉴定HMW-GS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对照材料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措施
    2.3 主要试验工具及设备
    2.4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5 小麦籽粒大小的测定
    2.6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
    2.7 小麦抗病性鉴定
        2.7.1 小麦条锈病苗期抗性鉴定
        2.7.2 小麦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
        2.7.3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
    2.8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鉴定
        2.8.1 HMW-GS样品制备
        2.8.2 SDS-PAGE分析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小麦的农艺性状及相关性
        3.1.1 不同品系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
        3.1.2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1.3 株高等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3.1.4 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性
    3.2 小麦新品系的千粒重、产量、籽粒性状
        3.2.1 小麦新品系的千粒重变异
        3.2.2 不同品系小麦的产量
        3.2.3 不同品系小麦籽粒大小
    3.3 不同品系小麦品质性状
        3.3.1 不同品系小麦籽粒的品质
        3.3.2 不同品系小麦硬度值
        3.3.3 小麦新品系面粉粉质性状
        3.3.4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3.5 小麦新品系品质性状变异
    3.4 小麦新品系抗病性鉴定
        3.4.1 小麦新品系条锈病苗期抗病性
        3.4.2 小麦新品系白粉病抗病性
        3.4.3 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病性
    3.5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
    4.2 小麦新品系籽粒性状
    4.3 小麦新品系品质性状
    4.4 小麦新品系综合抗病性
    4.5 小麦新品系HMW组成
    4.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育参试品系主要表观性状及其变化趋势
    2.2 新育参试品系性状简单相关性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与抗逆广适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2.2 抗逆稳产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2.3 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3 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应用
        2.3.1 典型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测验
        2.3.2 典型性状因子变量的相关性及分析
        2.3.3 典型相关性状在育种选择与评价应用中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类型品系性状演变趋势
    3.2 不同类型品系性状的简单相关关系
    3.3 不同类型品系典型相关性状因子变量规律
    3.4 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在提升性状指标值中的作用

(6)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
        1.2.1 小麦产量及构成
        1.2.2 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累积
        1.2.3 抗倒伏特性
    1.3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3.1 氮肥利用现状
        1.3.2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4 小麦品种改良对氮素的响应
    1.5 水氮互作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干物质累积对氮素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气候状况
        2.1.3 供试材料
        2.1.4 试验设计
        2.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1.6 株高、叶面积及分蘖数
        2.1.7 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
        2.1.8 干物质积累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2.2.2 氮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3 氮肥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2.2.4 氮肥对分蘖数及群体变化的影响
        2.2.5 氮肥对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分配及差异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及运转特性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氮含量及氮积累量的测定
        3.1.4 氮效率及氮转运的计算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特征的影响
        3.2.2 氮肥对地上部氮素分配的影响
        3.2.3 氮肥对花前、花后氮素转运及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
        3.2.4 氮素利用效率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品种更替过程中旗叶及穗部光合对氮素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旗叶光合能力及SPAD测定
        4.1.4 穗部农艺性状及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肥处理下旗叶SPAD的动态变化
        4.2.2 氮肥对开花期、灌浆期旗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氮肥对穗部农艺性状的影响
        4.2.4 氮肥对穗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5 氮肥处理下穗重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对水氮互作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5.1.2 样品收获及测定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2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5.2.3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氮吸收利用特性
        5.2.4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和与产量相关因素
        5.2.5 PCA分析
    5.3 讨论
        5.3.1 水氮互作对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2 水氮互作对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影响
        5.3.3 水氮互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3.4 水氮互作对产量及相关成分的影响
        5.3.5 PCA分析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响应水氮交互的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演变分析
    2.2 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2.3 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2.4 产量前10位和后10位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2.5 农艺和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山东省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
    3.2 关于山东省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3.3 关于山东省育成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4 结论

(8)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艺性状
        1.2.2 品质性状
        1.2.3 干物质积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农艺性状考察
        2.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
        2.2.2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2.2.3 供试材料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田间调查与考种
        3.1.4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3.1.5 籽粒品质的测定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2.2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植株性状的比较分析
        3.2.3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干物质积累的比较分析
        3.2.4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3.2.5 相关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品种改良方面的探讨
        3.3.2 产量与品质关系的探讨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4.2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4.3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近期山东省小麦区试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
        1.2.2 产量构成三要素
        (1)单位面积穗数
        (2)穗粒数
        (3)千粒重
        1.2.3 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1.2.4 产量和品质性状的 QTL 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来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
        3.1.1 产量性状表现概况
        3.1.2 产量性状随年份变化趋势
        3.1.2.1 生育性状的变化趋势
        3.1.2.2 产量及产量性状
        3.1.3 主要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3.1.4 产量性状依产量的回归分析
        3.1.5 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3.1.6 单穗重分析
    3.2 参试品系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3.3 参试品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
        3.3.1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
        3.3.2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回归分析
        3.3.2.1 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回归分析
        3.3.2.2 品质性状对产量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产量性状的改良
    4.2 品质性状的改良
    4.3 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提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2004-2011 各年度区试产量性状数据
附表2 -2008-2011 各年度区试品质性状数据

四、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演变及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 战帅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小麦淀粉组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郭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小麦产量和抗旱性状的鉴定及GWAS分析[D]. 鲁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32份小麦新品系产量、品质、抗病性评价[D]. 霍丽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J]. 杨子光,孟丽梅,孙军伟,张珂. 农学学报, 2020(09)
  • [6]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D]. 连慧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 郭凤芝,林坤,葛振勇,曹光,李延坤,刘凤洲,郭凌云,李思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3)
  • [8]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比较研究[D]. 蒋永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9]近期山东省小麦区试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分析[D]. 武利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10]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 宋健民,戴双,李豪圣,程敦公,刘爱峰,曹新有,刘建军,赵振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6)

标签:;  ;  ;  ;  ;  

山东省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演变及相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