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中IL-2、sIL-2R、TNF-α的表达以及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叶壮[1](2021)在《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以负性调节功能为特征的B细胞亚群,具有抑制炎症免疫反应、预防自身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参与多种免疫病理过程。Bregs既可通过分泌大量的抑制性细胞因子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亦可通过连接负性共刺激因子以接触依赖的方式发挥其功能。Bregs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Bregs在SLE病程中的分布规律、对于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1)明确SLE患者外周血Bregs亚群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比较SLE患者中Bregs的功能变化,分析Bregs亚群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明确治疗前后SLE患者外周血Bregs的转归。(3)探索Bregs及其功能分子对CD4+T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功能的影响,探讨Bregs参与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取新发初治的SLE患者(n=72),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统计SLEDAI-2K、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尿蛋白等临床指标。(2)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Bregs亚群、B细胞亚群、Th细胞亚群等细胞群的表达和分布进行分析,利用细胞内染色流式对Bregs亚群进行功能分析。应用ELISA技术测定了外周血中IL-10、IL-35、TGF-β1以及BAFF水平,CBA技术测定Th细胞功能分子水平。(3)分析Bregs亚群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4)随访规范治疗的SLE患者,研究治疗前后Bregs亚群细胞水平和IL-10、IL-35、TGF-β1水平的变化。(5)通过在体外模拟SLE患者Bregs与CD4+T细胞的作用环境,建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研究SLE中Bregs对CD4+T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中IL-10+Bregs以及IL-35+Bregs亚群细胞比例降低,TGF-β1+Bregs比例无明显变化。CD19+CD24hiCD38hi过渡期Bregs和CD19+CD24hiCD27+记忆Bregs细胞比例减低。CD19+CD24hiCD38hiBregs在外周血总CD3-CD19+B细胞中的比例要低于CD19+CD24hiCD27+Bregs。相关性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IL-10+Bregs的比例与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IL-35+Bregs的比例与CD19+CD24hiCD38hiBregs、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2)SLE患者血浆中IL-35、TGF-β1水平明显减低,IL-10水平升高。IL-35水平与IL-35+Bregs亚群比例、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明显相关。(3)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SLE患者CD19+CD24hiCD27+Bregs产IL-10以及IL-35水平均高于CD19+CD24hiCD38hi Bregs。(4)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频率明显升高,血浆中TNF-α、IL-6、IL-17A、BAFF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SLE患者血浆中IL-17A水平与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BAFF水平与外周血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负相关。(5)SLE患者CD27+CD38-/lo MB、CD27+CD38hi PB和CD27-CD38hi TB的频率增高,CD27-CD38-/lonaive B细胞的频率下降。IL-35+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loMB、CD27-CD38-/lonaive B细胞比例负相关。TGF-β1+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hiPB细胞比例负相关。CD19+CD24hiCD38hi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lonaive B细胞比例正相关。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hi TB细胞比例负相关。(6)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的IL-35+Bregs亚群比例与ESR呈负相关,IL-10+Bregs亚群比例与CRP呈负相关。IL-35+Bregs、CD19+CD24hiCD38highBregs亚群比例与血清中C3水平呈正相关。外周血的IL-10+Bregs亚群比例与血清中C4水平呈正相关。外周血的IL-10+Bregs、IL-35+Bregs亚群比例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水平呈负相关。(7)与轻中度活动的SLE患者相比,重度疾病活动的SLE患者IL-35+Bregs、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明显降低。(8)与不伴有肾脏受累的患者相比,伴有狼疮性肾炎SLE患者的IL-10+Bregs、IL-35+Bregs、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以及IL-35水平明显降低。(9)经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后,IL-10+Bregs、IL-35+Bregs以及CD19+CD24hiCD38hi Bregs、CD19+CD24hiCD27+Bregs细胞频率,IL-10、IL-35水平较基线升高。(10)Transwell共培养CD19+B细胞与CD4+T细胞实验发现,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水平,这种功能的发挥不完全依赖于细胞间的接触,但细胞间的接触可以强化这种抑制作用。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功能。IL-10m Ab或rIL-35的刺激均可明显增强Bregs对Th细胞及其功能的抑制作用。SLE患者Bregs对健康人Th细胞的抑制作用受损。IL-10m Ab、rIL-35可以协助SLE患者受损的Bregs恢复对Th1、Th17细胞水平及功能的抑制作用。Th细胞IL-2、IFN-γ及IL-6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IL-10和IL-35的调控。结论:(1)SLE患者外周血IL-10+Bregs、IL-35+Bregs、CD19+CD24hiCD38hi Bregs以及CD19+CD24hiCD27+Bregs细胞比例减低,产生IL-35、TGF-β1功能减弱。Bregs分泌功能的发挥主要以CD19+CD24hiCD27+Bregs为主。(2)外周血IL-10+Bregs、IL-35+Bregs以及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IL-35水平的降低可能与SLE患者合并LN有关。(3)SLE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其外周血Bregs和IL-10、IL-35水平可部分恢复。(4)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水平及细胞功能,IL-10m Ab或rIL-35的刺激均可明显增强Bregs的抑制作用。(5)SLE患者Bregs抑制功能受损。IL-10m Ab、rIL-35可以协助SLE患者受损的Bregs恢复功能。(6)Th细胞IL-2、IFN-γ及IL-6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IL-10和IL-35的调控。
杨雨宇[2](2021)在《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综合征,由活化异常的巨噬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所致。HLH常常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易误诊。为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总结HLH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现状、转归等,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验证目前HLH诊治专家共识的可行性,并为优化HLH的诊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资料。[方 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审查了相关电子病历,收集整理2018年01月--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首次被确诊的、满足“HLH-2004”诊断标准的145例儿童、40例成年HLH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并使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 果]1.145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27,中位发病年龄为3.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3岁。40例成人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中位年龄为37岁,高峰期15-45岁。以感染相关HLH最多见(EB病毒感染为主),其余为免疫性疾病相关HLH、肿瘤相关HLH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显示骨髓发现噬血现象、SF升高多见。生存曲线可见,半年内HLH患者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早期下降较快,中期趋于平稳,后期基本未再出现死亡病例。2.ROC 分析得出 145 例 HLH 患儿 FIB、ANC、PLT、Hb、TG、SF 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1.425、87.5、101.5、2.18、796.5;40 例成人HLH FIB、ANC、PLT、Hb、TG、SF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55、1.55、100、101、2.515、1297。3.对比阳性对照组,HLH患儿CD3+CD8+细胞增加,CD16+CD56+NK细胞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IL-17、IFN-γ、IL-10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阴性对照组,HLH成人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IL-6、IL-8、IL-10、IL-12P70、IFN-γ、TNF-α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LH患儿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脾脏变小例数、体温恢复正常例数高于非标准方案组,SF数值低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LH成人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患儿的Hb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COX分析得出:HLH患儿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HLH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示:患儿T3、FT3水平与其预后呈正相关。[结 论]1.HLH病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肝功能酶学变化、呼吸道等受累表现。尤其是我们发现部分HLH患者出现低T3、FT3,此结果之前并未有相关文献报道,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在不同水平上抑制甲状腺功能相关;我们推测低T3、FT3可能是HLH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标准治疗方案对于HLH的治疗有其理论基础及积极的临床价值。2.我们运用ROC分析进行探索了各诊断指标的最佳截断值,以往文献只提及铁蛋白的截断值预判,而我们尝试得到了多个指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的截断值。相比现行的诊断标准,该截断值在及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应努力向更佳的截断值修正。3.当患儿出现CD3+CD8+细胞比例升高、CD16+CD56+NK细胞比例降低、IL-4、IL-6、IL-17、IFN-γ、IL-10 升高;成人出现 CD3+CD4+细胞比例降低,CD4+/CD8+降低、IL-2、IL-12P70、IL-4、IL-6、IL-8、IL-10、IFN-γ、TNF-α升高对早期及时诊断HLH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规范化使用“HLH-94、HLH-2004”方案治疗优于非标准方案治疗(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根据患者病因分类、病情轻重,探索分层的治疗方案,是未来HLH治疗的新方向。5.儿童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治疗和评估临床预后提供了基础。
陈子聪[3](2021)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与脏器损害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高度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因子失衡等为其病理机制,常有多器官或系统损害,疾病预后差异极大。本文通过观察不同疾病活动状态和脏器受累SLE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谱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病情活动和脏器损害的关系,旨在为早期筛查SLE与疾病活动相关的血清标记物、精准防治脏器损伤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活动期SLE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学会分类诊断标准或2012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临床协作组标准,同时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4分;依据患者治疗史、疾病活动程度、病程、SLE国际临床协作组/美国风湿病学会损伤指数(SDI)、有无系统受累情况分成不同亚组,对各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严重程度、脏器受累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初治组、复发组细胞因子TNF-α、IFN-α、IL-1β、IL-8、IL-12p70、IL-2、IFN-γ、IL-4、IL-5、IL-6、IL-17、IL-10水平及Th1与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初治组相比,复发组IL-5、IL-17水平升高,IFN-α、IL-10、IL-8水平降低(P<0.05或P<0.01)。2.与复发组相比,初治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抗ds-DNA(ELISA法)抗体水平升高,补体C4水平降低(P<0.05或P<0.01)。3.与轻度活动组相比,中度活动组细胞因子IL-4、IL-8水平显着升高,重度活动组TNF-α、IFN-α、IL-8、IL-4、IL-6、IL-10、IL-17水平显着升高(P<0.01),且重度活动组IFN-α、IL-6水平显着高于中度活动组(P<0.01)。IFN-α、IL-8、IL-6、IL-10水平与SLEDAI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4.根据SDI分为2组,>1分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1分组(P<0.01);>1分组细胞因子IL-8、IL-6、IL-17、IL-10水平明显高于≤1分组(P<0.01)。5.复发患者根据病程分为2组,>60月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60月组(P<0.01);与≤60月组相比,>60月组细胞因子IFN-α、IL-8、IL-2、IFN-γ、IL-5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或P<0.01)。6.与无肾脏受累组相比,肾脏受累组细胞因子IFN-α、IL-8、IL-10水平升高,IL-17/IL-10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相比,血液系统受累组细胞因子IL-8、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7、IL-17/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无神经系统受累组相比,神经系统受累组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无肺间质性病变组相比,肺间质性病变组细胞因子IL-12p70、IL-6水平升高(P<0.01、P<0.05),IL-10水平降低(P<0.05)。结论: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α、IL-8可能触发了SLE发病,并与SLE的疾病活动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疾病处于复发状态时,Th17细胞活化表现更为突出。2.不同受累脏器患者细胞因子表达优势不同,其中巨噬细胞活化相关细胞因子IFN-α、IL-8、IL-12p70的作用应当被重视。
刘锋[4](2020)在《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慢性精神障碍,表现为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多于成年早期(16~25岁)缓慢起病,病程迁延呈现慢性化和精神衰退的倾向,可导致明显的职业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为主,以社会心理干预为辅。目前精神障碍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出抗炎药物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价值。塞来昔布作为新一代最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来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发挥疗效,前列腺素进一步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目前已有文献指出,和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塞来昔布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疗效更佳,不良反应也未见明显增加。本研究通过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的差异,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副反应。并对比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对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估塞来昔布可否用于复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的辅助药物。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纳入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1]的复发患者72例,随机分为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组(塞来昔布组)和利培酮治疗组(对照组),塞来昔布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胶囊0.4g/d合并利培酮4~6mg/d,对照剂组治疗方案为利培酮4~6mg/d,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4周末、第6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6周末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2.纳入对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末,在清晨6:30-7:30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ml,分离、分装血浆,保存于-40℃冰箱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TNF-α、CRP、IL-1、IL-4、IL-6水平。3.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正态性检验采用K-S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组内数据的比较,各随访时间点连续性变量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s,ANOVA),组内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PANSS评分、RBANS评分作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使用Mann-Whitney检验,组内治疗前后使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使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已通过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果1.共66例受试者完成研究,其中塞来昔布组32人,对照组34人;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PANSS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2组患者PANSS总分、PANSS 阳性分、PANSS阴性分和一般病理分与基线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PANSS总分、PANSS阳性分、PANSS阴性分和一般病理分与基线及治疗4周末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2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PANSS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PANSS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副反应方面,2组在第4周末、6周末TESS量表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TESS量表评分在治疗的第6周末较第4周末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6周后,2组患者即刻记忆、延迟记忆及RBANS总分评分均增加,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视觉空间结构、语言及注意力评分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基线时及治疗6周后RBANS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6周后,赛来希布组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1、IL-4、IL-6和CRP水平均下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TNF-α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1、IL-4、IL-6、TNF-α和CRP水平均增加,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6周后,对照组外周血IL-4的变化量与注意力评分变化量呈正相关,对照组外周血TNF-α的变化量与PANSS总分变化量呈正相关,对照组外周血CRP的变化量与语言、注意力、延迟记忆、RBANS总分变化量呈正相关,塞来昔布组患者外周血IL-4的变化量与PANSS一般病理分、PANSS总分变化量呈正相关;余下外周血炎性因子未发现相关趋势。结论1.塞来昔布不能显着增加利培酮对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2.塞来昔布不能显着增加利培酮对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3.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对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促进体内炎症水平恢复平衡。4.塞来昔布作为复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的辅助用药,可能存在潜在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智德[5](2020)在《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有浸润性生长和芽生增殖的特点,素有“虫癌”之称。第二信号中的抑制性信号参与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反应、寄生结局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本研究旨在:1)探讨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通过T细胞介导AE患者和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2)探讨阻断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PD-1/PD-L1信号通路后的作用及其机制,PD-1成为新的免疫靶点治疗E.multilocularis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经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感染C57BL/6小鼠,利用病理相关技术、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比与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病理与免疫的异同点。第二部分,1)采集20例AE患者的术后肝脏标本,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收集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明确肝脏病理损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纤维化;2)利用FCM明确病灶周围浸润的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1的表达并分析与肝功能的相关性;3)分析PD-1阳性与阴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第三部分,1)利用BALB/c、Nude和SCID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2)用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C57BL/6小鼠,注射抗CD4+T、抗CD8+T和对照组抗体,注射12周后,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3)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BALB/c小鼠,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肝脏T细胞表面的PD-1的表达情况,明确PD-1阳性与阴性群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情况。第四部分,1)利用PD-1基因缺陷(PD-1 knockdown,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经门静脉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等情况。利用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皮下感染模型,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对比病理改变;2)利用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12周后注射抗PD-1、抗PD-L1和对照组抗体,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脾脏、肝门淋巴结、外周血的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等情况。结果:第一部分,E.granulosus感染小鼠在早期,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在中、晚期,CD4+T和CD8+T细胞显着升高。第二部分,1)AE患者肝脏病灶周围存在“炎症免疫微环境”,以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点;2)AE患者病灶周围以T细胞为主(CD4+T和CD8+T),伴巨噬细胞等细胞;3)病灶周围区域T细胞表面的PD-1较远端高表达,病灶周围区域PD-1在CD4+T和CD8+T细胞表面的表达高于远端(21.11±1.15%vs 11.69±0.69%,22.31±1.15%vs 11.42±0.79%,P<0.05);PD-1-CD4+T、PD-1-CD8+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显着高于PD-1+CD4+T、PD-1+CD8+T细胞。第三部分,1)在Nude和SCID小鼠中,泡球蚴感染明显重于BALB/c小鼠,但Nude与SCID二者无明显差异。纤维化程度在BALB/c小鼠重于Nude和SCID小鼠(24周,天狼星红:29.35±2.56%vs 8.90±2.67%vs 9.90±1.56%,P<0.05;IHC:22.89±4.93%vs 3.84±0.98%vs 7.23±3.23%,P<0.05);2)与对照组对比,封闭CD4+T细胞和封闭CD8+T细胞后病灶显着增大(重量1523.00±288.50 vs1285.00±272.60 vs 375.00±83.24mg,P=0.012,P=0.044;体积2197.00±647.10 vs1744.00±367.20 vs 108.80±22.63mm3,P=0.013,P=0.048),但封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成功建立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BALB/c小鼠模型,感染早期,PD-1在CD8 Tcm表面高表达;感染晚期,PD-1在CD3+T、CD4+T、CD8+T和Treg细胞表面高表达;12周和24周时,PD-1+CD8+T分泌的IFN-γ显着低于PD-1-CD8+T(14.42±1.89%vs 32.26±0.47%,4.59±0.43%vs 10.17±0.74%,P<0.001,P=0.027);第四部分,1)敲除PD-1基因后,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296.20±26.15 vs 471.00±88.70mg,体积221.40±29.61 vs 451.40±113.20mm3,P<0.05),脾脏肿大,纤维化加重(24周,天狼星红:53.56±3.77%vs 32.64±0.83%,P<0.05;IHC:27.32±6.23%vs 10.99±1.83%,P<0.05)。PD-1-/-鼠肝脏区域CD69阳性CD4+T细胞和效应性CD4+T细胞早期显着增加(46.44±2.06%vs 29.86±4.60%,67.12±3.96%vs 42.68±5.17%,P<0.05),肝脏Th1型细胞增加(24周,IFN-γ+CD4+T 19.26±1.90%vs 7.21±0.88%,P<0.05),Th2型细胞减少(24周,IL-4+CD4+T 2.83±0.12%vs 5.53±0.92%,P<0.05);2)敲除PD-1基因后,经皮下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101.20±43.12 vs 393.70±123.5mg,体积82.17±28.43 vs429.30±148.30mm3,P<0.05);3)抗体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后,E.multilocularis生长未显着抑制,纤维化加重(α-PD-1,天狼星红:37.72±2.24%vs 28.39±1.60%,P<0.05;α-PD-L1,天狼星红:34.15±1.70%vs 22.56±4.26%,P<0.05,IHC:25.52±3.23%vs 13.65±1.94%,P<0.05),Th1型细胞增加(IL-2+CD4+T 10.75±0.74%vs 7.85±0.60%,TNF-α+CD4+T 22.43±1.94%vs 13.73±1.99%,P<0.05),Th2型细胞减少(IL-4+CD4+T 4.96±0.29%vs 7.00±0.62%,P<0.05)。结论:1)PD-1在AE患者病灶周围T细胞表面高表达介导T细胞免疫耗竭,导致肝脏区域免疫耐受;2)T细胞在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纤维化形成的过程;PD-1在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T细胞表面高表达;3)阻断PD-1抑制泡球蚴的生长,增加肝纤维化,逆转Th1/Th2和Th17/Treg失衡。
李建[6](2020)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合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临床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观察HSP患儿与外周血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受体(IL-2R)、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关联性,探讨HS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从而对患儿的病情做出评估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26例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单纯皮疹组27例、腹型组31例、肾型组28例、混合型组40例,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儿童入院2天内(急性期)及出院后1个月(恢复期)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各组儿童血清IL-1β、IL-2R、IL-10、TNF-α。收集HSP各组儿童临床指标(皮疹及腹痛消退时间,肾损害恢复时间)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生化、凝血项、尿常规、尿敏感肾功能六项),健康对照组儿童收集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急性期与对照组,急性期与恢复期各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和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患儿在急性期与对照组、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IL-1β、IL-2R、IL-10、TNF-α水平均有差异(P<0.05);其中,急性期血清IL-1β、IL-2R、TNF-α水平在皮疹组、腹型组、肾型组、混合型组中不断升高,恢复期下降,组间有差异(P<0.05),恢复期单纯皮疹组IL-1β、IL-2R、TNF-α最低,另外三组IL-1β、IL-2R、TNF-α仍处于较高水平;急性期与恢复期患儿肾型组、混合型组血清IL-10水平均低于皮疹组、腹型组(P<0.05),恢复期水平均高于急性期。2.IL-1β与IL-2R、TNF-α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2,0.412);IL-2R与TNF-α呈正相关(r值为0.486);IL-10与IL-1β、IL-2R、TNF-α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309,-0.265)。3.急性期患儿腹型组、肾型组、混合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均有差异,且肾型组患儿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恢复期白细胞计数下降,与急性期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期与对照组、恢复期与急性期四组患儿D-D二聚体比较、组内、组间均有差异(P<0.05);4.四组患儿急性期与对照组在SCr、BUN、Cysc上有差异(P<0.05),肾型组、混合型组患儿组内有差异(P<0.05),恢复期SCr、Cysc与急性期相比有差异(P<0.05);四组患儿血清Ig A、Ig M、Ig G、ASO在急性期与对照组、恢复期与急性期均有差异(P<0.05);肾型组、混合型组患儿在急性期与对照组、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C3、C4均有差异(P<0.05)。5.急性期患儿肾型组、混合型组在尿蛋白水平、尿红细胞计数上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混合型组尿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组内比较均有差异;恢复期肾型组患儿尿蛋白阳性、隐血阳性者与急性期相比差异均显着(P<0.05);肾型组、混合型组患儿尿红细胞计数与急性期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混合型组尿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期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肾型组、混合型组患儿尿β2-MG、U-MA、UIg G、URBP、NAG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IL-1β、IL-2R、IL-10、TNF-α均可能参与了HSP早期炎症反应的发生。2.IL-1β、IL-2R、IL-10、TNF-α与HSP病情活动及消化道、肾脏等重要脏器损伤相关。3.IL-1β、IL-2R、TNF-α是HSP的促进因素;IL-10抑制相关炎症细胞产生IL-1β、IL-2R、TNF-α等促炎因子产生,对HSP消化道、肾脏损害起保护作用,为儿童HSP的免疫学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舒曼[7](2019)在《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走罐治疗前后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及体内炎症因子、干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旨在探究走罐对慢性腰背疼痛的疗效与促进组织再生作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针灸促进组织再生作用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招募2018年9月-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腰背疼痛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走罐实验组及针刺对照组,根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受试患者63例。走罐组由同一医生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位置行走罐治疗,每4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常规针刺治疗组由同一名医生沿夹脊穴及膀胱经线上疼痛局部穴位行针刺治疗,每2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和整个疗程结束后的第三天(即11天)采用VAS疼痛评分、ODI指数、JOA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使用红外人体运动功能分析仪检测腰椎活动度(前屈、后仰、左右侧屈);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IL-2、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omekine receptor 4,CXCR4)mRNA的相对表达量,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当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指标(1)主观指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2)客观指标:①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②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IL-2、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③治疗前后外周血中促组织再生趋化的细胞因子: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主观指标:走罐和针刺治疗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走罐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在改善日常生活和功能障碍上均有明显疗效,针刺的作为治疗腰痛的常规疗法,其有效率较走罐稍好;(2)客观指标:走罐治疗后腰椎活动度在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四个角度上较之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走罐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中,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1);走罐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较治疗前升高,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omekine receptor 4,CXCR4)较治疗前下降(P<0.001)。结论(1)走罐可有效缓解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腰椎活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走罐法和针刺法均有改善慢性腰背痛症状的疗效,并对日常功能受限及主观的症状、体征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组在治疗疼痛的有效率方面较走罐组稍高,说明对于改善主观症状体征和功能受限方面,针刺较走罐更有优势。但在临床上,对于针刺有抵触感的患者,可以选取走罐作为替代治疗。(2)走罐治疗后通过上调IL-2的水平,下调促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水平,调节人体免疫环境,进而改善患者体内免疫功能;(3)走罐治疗后外周血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升高,可能是由于骨髓与外周血产生了促进细胞衍生因子迁移的浓度梯度,趋化骨髓中的SDF-1因子向外周血中迁移,进而参与促进组织再生的过程。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较治疗前下降,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沈雪宁[8](2019)在《炎症及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痴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家庭经济负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患者是进展为痴呆疾病的高危群体,为此开展MCI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且低成本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MCI及各种类型痴呆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了,神经炎症和代谢异常等病理生理机制在MCI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新加坡亚裔MCI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老年人群血浆中炎症及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水平,并探讨这些生物标志物的血浆水平是否与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方法:经严格质控筛选后,本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14例样本(57例MCI患者和57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对照人群)。我们查阅了现有的相关文献,根据研究结果选定了共21种炎症及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测定其血浆浓度水平。我们使用SPSS软件和Graphpad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作图阐述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我们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MCI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我们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然后,我们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血浆中神经炎症及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水平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可能关系。最后,考虑到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我们使用了PASS15软件计算了研究的检验效能。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相比,MCI患者相对年龄较大(P<0.001)、受教育程度较低(P=0.004),其余因素如糖尿病患病率、吸烟饮酒史、婚姻状况等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CI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45)和C肽(C-peptide)(P=0.004)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P=0.042)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P=0.019)水平低于对照组。对这些生物标志物血浆浓度与认知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样本人群和MCI患者血浆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α(sIL-2R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的浓度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MCI患者血浆TNF-α、C-peptide水平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而VEGF-A、PAI-1血浆浓度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这些发现支持了炎症和血管、代谢改变在MCI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血浆sIL-2Rα和sTNFR-1作为可能的MCI认知评价指标,对于疾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监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徐静[9](2019)在《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到目前为止,银屑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本公认免疫功能紊乱、精神调节失常及遗传易感性等是其主要病因。在对银屑病的病机认识和长期治疗实践中,中医药的疗效特点日益受到医学界同仁的重视。柔肝清肺法是依据魏雅川老师提出的“肝肺气交”理论和她的40余年临床治疗实践为基础,并在近十余年相关研究团队完成的多项中医方证基础研究课题印证的中医治法,得到临床治疗效果及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肝肺气交”功能作用虽然不能等同于神经-免疫-内分泌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但不妨碍用中医“肝肺气交”理论来分析、探讨神经-免疫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柔肝清肺法,本实验研究选用柔肝清肺法代表成方银屑康,并根据对照比较、研究需要,确立古典名方一贯煎及“肝肺气交”理论科研方“一贯柔肝方”为研究受试对象药物,应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观察三个受试方对实验模型小鼠相关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脑中枢皮层、核团中神经递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不同受试方在银屑病病症时免疫、精神调节等方面的变化,以求探索不同组方对银屑病不同治疗效果下,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时在免疫功能变化、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等方面的部分机制。同时印证中医治疗疑难疾病(银屑病)时,临床治法与治疗效果间的相互表征,促进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0只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2-3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分别称重,记录。组别:正常组(NC),模型组(MC),雷公藤组(LC),银屑康高剂量组(YG),银屑康低剂量组(YD),一贯煎高剂量组(JG),一贯煎低剂量组(JD),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SG),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SD)。受试药物:一贯煎为清代着名医家魏之琇(1722年-1772年)所创,实验用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一批》原方组成。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科研核心方。银屑康是柔肝清肺法的代表成方,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060001。研究选择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实验开始,正常组小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按组别预防性给药3天;第三天,各组小鼠用硫化钡配成的脱毛膏背部脱毛,形成2cmX 1.5cm的暴露面积;第四天开始,各组小鼠先灌胃,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小鼠背部脱毛部位涂抹IMQ乳膏,35mg/只,连续11天。正常组、模型组依据体重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按照人与小鼠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分别按体重多少确定给药量。实验第十五天采集样品,随机选取小鼠眼眶取血约0.6ml,每只小鼠血样分成2份,每份约0.3ml,一份血样EDTA抗凝,冷藏保存,24hr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指标;另一份血样不抗凝,室温静置2hr后,离心(4℃,15min,10000r/min),吸取血清、分装,-78℃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定量测定TNF-α、IL-6和IL-10。将小鼠断头,冰浴下分离脑额叶皮层(约30mg)及纹状体(约20mg)组织。皮层、纹状体组织称重后,-78℃低温保存,待测。采用库伦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AO、AA等中枢神经递质。实验一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0结果模型组相比正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该组小鼠发生明显免疫炎症反应,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小鼠免疫炎症反应明显缓解。相比模型组,除外一贯煎低剂量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出明显降低TNF-α含量作用(P<0.01),一贯煎低剂量组也有均数趋势。模型组相比正常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均显着降低IL-6含量(P<0.01),但高、低剂量间都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雷公藤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升高IL-10含量(P<0.05);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表现出显着升高IL-10含量作用(P<0.05),但一贯煎无统计差异。2各组小鼠红细胞膜CD35、CD59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的CD35阳性率(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银屑康高剂量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基本接近,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升高CD35含量(高,P<0.01;低,P<0.05);但一贯煎高低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显示出受试三方药效的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CD59显着降低(P<0.01);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CD59数值显着升高(P<0.01),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作用与雷公藤多苷一致(P<0.01,P<0.05);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降低CD59含量(P<0.05);一贯煎高、低组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银屑病样模型本实验采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形成银屑病病样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小鼠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皮肤皮损变化符合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证明此模型具备为阐明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在免疫调节方面的部分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验的条件。2观察指标变化特点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片:具有降低TNF-α、IL-6,升高IL-10免疫炎症细胞因子的药效作用,达到调节免疫抑制作用。并通过降低红细胞膜上CD35,升高CD59的作用,影响调节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以此对比研究受试方药可靠。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影响不大;对红细胞CD35无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药效。表明: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影响红细胞免疫指标,但药效作用不强,若原方应用无法起到有效治疗银屑病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作用。表明:具有免疫调节、减轻免疫炎症反应的药效作用;同时对红细胞免疫指标起到一定调节作用,若原方使用应可起到减轻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TNF-α、IL-6具有降低作用,对IL-10具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具有降低作用,对红细胞CD59具有升高作用,与雷公藤多苷药效机制近似但有区别。表明: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等,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本实验说明: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临床银屑病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及过度角质细胞增生,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MAO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皮层NE含量显着降低(P<0.05),表明模型小鼠情绪发生异常,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NE含量显着升高(P<0.05)。受试药物各组均起到升高NE含量的药效作用,银屑康表现出高低剂量量效关系。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与对照药组一致。一贯煎也有升高NE含量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正常组,模型组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模型动物明显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雷公藤组较模型组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明显缓解模型动物情绪异常。各受试药物组不同程度升高DA含量,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代谢产物DOPAC、HVA变化与DA基本一致,一贯柔肝方对代谢物(DOPAC)调节都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各受试方对DA及其代谢产物有调节影响。模型组较正常组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雷公藤组较模型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模型动物情志发生改变。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组表现出一致性升高5-HT含量作用,除一贯柔肝方低剂量外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脑纹状体:纹状体中广泛存在神经肽Y,与情绪改变密切相关。模型组相比正常组,NE含量显着升高(p<0.01),雷公藤多苷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其无影响。而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显着降低NE含量(P<0.01),起到调节NE含量作用。一贯煎高低组均没有观察到相关药效。模型组相比正常组,DA含量显着下降(P<0.05),但DOPAC、HVA无明显影响(P>0.05);雷公藤多苷对DA、DOPAC、HVA也无统计影响(P>0.05)。银屑康高剂量组(DADOPAC),银屑康低剂量组(DOPAC),一贯煎高、低剂量组(DOPAC),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HVA)都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到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间存在高、低剂量量效关系。综合分析此指标变化特点,认为仍需进一步测定研究。模型组5-H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含量显着降低(P<0.05),受试药物组也表现出同样的作用趋势,降低5-HT含量,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但银屑康没有观察到相关调节作用。2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AA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雷公藤多苷对Glu基本无影响。分析各受试药仅有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显着升高Glu含量(P<0.05),具有调节影响作用;银屑康、一贯煎两方对Glu基本无影响。模型组比正常组GABA含量降低(P<0.05),调节模型小鼠情绪变化。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受试药物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表明GABA含量变化比较敏感,受试药物都有相关调节作用,应为氨基酸递质重点研究对象。脑纹状体: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银屑病病样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减弱。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组较模型组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中药受试药相比模型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均显着升高Glu含量,表明具有调节相关神经活动作用。但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没有观察到一致效果,有降低Glu含量现象,与模型比较,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P<0.01),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模型组较正常组GABA含量有所升高,表明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调节增强。雷公藤组GABA含量与模型组基本一样,无明显影响(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接近,有降低GABA含量趋势。但一贯煎、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却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此调节作用与银屑康相反,可能存在不同的调节通路,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小结:1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雷公藤多苷片作为阳性对照药,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病样模型中,具有升高小鼠脑额叶皮层NE、DA、5-HT含量;具有降低小鼠脑纹状体NE、5-HT含量,对DA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认为具有调节脑中枢MAO类神经递质分泌作用;在氨基酸递质上,除外升高皮层GABA含量,对皮层Glu、对纹状体的Glu、GABA影响均不明显,表明研究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以雷公藤多苷片作对照的分析度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对相关免疫指标的药效作用较明确。2受试三方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但对小鼠脑皮层Glu含量无明确影响,对GABA含量有升高作用;对纹状体Glu有降低作用,对GABA却有升高作用,有别于其他两方。表明:该方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小鼠脑皮层具有升高Glu、GABA作用;降低纹状体Glu、升高GABA作用。但药效综合作用比一贯煎明显,如对皮层Glu的影响,又别于银屑康降低GABA等。表明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应对银屑病病症中伴随精神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起到临床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有升高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脑皮层Glu含量基本无影响,可升高GABA,但发现升高脑纹状体Glu,却降低纹状体GABA作用特点,明显别于其他两方及雷公藤多苷对照药。表明:通过一致的调节中枢MAO递质,有别于他方特点的氨基酸神经递质调节,起到通过调节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病症的药效作用,促进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本中枢神经递质研究说明: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仍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根本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通过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原方,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结论1实验研究一、二表明:依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药物具有明确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的免疫调节作用,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药效作用近似;并且有通过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神精调节机制,实现了本研究的基本目的。2通过比较分析三个受试方分别具有的不同的药效作用特点:(1)在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标方面,都具有作用,但存在药效强度差异;(2)在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方面,特别是Glu、GABA指标,三方之间存在明显作用机制方面的不同。药效特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临床治疗病症间的差异。银屑康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治疗银屑病效果显着;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核心方,具有影响因肝肾肺俱虚、肺燥,伴精神焦虑症状明显的银屑病病症;一贯煎具有调节肝阴不足、肝气不疏导致肝失疏泄伴免疫功能紊乱,精神焦虑的临床病症为佳。通过本研究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三个方剂间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正确性,每个方剂均对应着中医临床特定证侯,其研究结果对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例证。3通过上述结论,认为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及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银屑康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晓璇[10](2019)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细胞因子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血清中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ukocyte cell-derived chemotaxin-2,LECT-2),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leukin-2 receptor,sIL-2R),IL-6,IL-8,IL-10,IL-17,IL-27,IL-3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变化,分析探讨上述细胞因子在DR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水平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研究对象87例,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49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15例及正常对照者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外周血中LECT-2,IL-1β,sIL-2R,IL-6,IL-8,IL-10,IL-17,IL-27,IL-35,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分析和比较各组间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在性别、年龄、总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等指标上未见显着差异(P>0.05),在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清蛋白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01;P=0.007)。PDR患者组血清sIL-2R水平显着高于NPDR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8;P<0.001),NPDR患者组血清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262)。PDR患者组IL-6的血清水平显着低于NPDR患者组、正常对照组(P<0.001,P<0.001),但NPDR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436)。PDR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4),但PDR患者组与NPDR患者组、NPDR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164,P=0.308)。PDR患者组血清LECT-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4),NPDR患者组血清LECT-2水平同二者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399;P=0.251)。血清IL-1β,IL-8,IL-10,IL-17,IL-27,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在NPDR患者组、PDR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L-2R,IL-6与DR独立相关(P<0.05),IL-35,LECT-2与DR发生无明显独立相关性(均P>0.05)。结论:PDR患者组血清sIL-2R、LECT-2的水平显着升高而血清IL-6、IL-35水平显着降低,其中sIL-2R、IL-6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中IL-2、sIL-2R、TNF-α的表达以及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中IL-2、sIL-2R、TNF-α的表达以及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SLE与自身免疫反应 |
1.2.1 固有免疫系统在SLE中的作用 |
1.2.2 适应性免疫系统在SLE中的作用 |
1.3 Bregs研究进展 |
1.3.1 Bregs的定义及表型 |
1.3.2 Bregs的来源及发育 |
1.3.3 Bregs的生成调节 |
1.3.4 Bregs的功能 |
1.3.5 Breg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1.3.6 Bregs与感染及肿瘤性疾病 |
1.4 小结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仪器和试剂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液样本采集 |
2.2.2 PBMC分离及培养 |
2.2.3 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Th细胞亚群 |
2.2.4 ELISA测定血浆标本和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分子水平 |
2.2.5 ELISA测定血浆标本和细胞上清液中的BAFF浓度 |
2.2.6 CBA试剂盒检测Th细胞功能分子水平 |
2.2.7 Bregs亚群分选及培养 |
2.2.8 共培养系统的建立 |
2.2.9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SLE患者Bregs的表达情况 |
3.2.1 SLE患者外周血IL-10+/IL-35+/TGF-β1+Bregs亚群变化 |
3.2.2 SLE患者外周血不同表型Bregs的变化 |
3.2.3 SLE患者外周血IL-10、IL-35 以及TGF-β1水平 |
3.2.4 SLE患者外周血中Bregs功能变化的探索 |
3.2.5 小结 |
3.3 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及B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
3.3.1 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及其功能分子的变化 |
3.3.2 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变化 |
3.3.3 SLE患者外周血BAFF水平的变化 |
3.3.4 小结 |
3.4 Bregs及IL-10、IL-35、TGF-β1水平与SLE临床指标的关系 |
3.5 Bregs及IL-10、IL-35、TGF-β1水平与SLE器官受累的关系 |
3.6 免疫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Bregs及及IL-10、IL-35、TGF-β1水平的变化 |
3.7 体外研究Bregs对SLE患者Th细胞亚群的影响 |
3.7.1 Transwell体系内Bregs对Th细胞的影响 |
3.7.2 小结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在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检查意义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标准方案与非标准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流式细胞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与脏器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剂量IL-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材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精神分裂症 |
3.2. 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 |
3.3 塞来昔布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疗效 |
3.4 塞来昔布副反应 |
3.5 塞来昔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
3.6 塞来昔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疗效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炎药物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E.granulosus和 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小鼠模型对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PD-1 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D-1 在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阻断PD-1 在治疗泡球蚴感染小鼠中的疗效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PD-1和IL-10在泡型包虫病中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及其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炎症及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和伦理审查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
2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选取和浓度检测 |
2.1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选取 |
2.2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纳入人群特征 |
2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组间差异 |
3 认知水平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
4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浓度与认知水平的关系 |
5 检验效能和ROC曲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综述一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 |
1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
1.1 病因病机 |
1.1.1 免疫功能紊乱 |
1.1.2 精神因素 |
1.1.3 感染因素 |
1.1.4 代谢障碍 |
1.1.5 遗传因素 |
1.2 治疗 |
1.2.1 外用药治疗 |
1.2.2 口服治疗 |
2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
2.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治疗 |
2.2.1 风热血燥证 |
2.2.2 血虚风燥证 |
2.2.3 瘀滞肌肤证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银屑病临床研究现状 |
1.1 量表评分 |
1.2 血液学检验指标 |
1.3 免疫学检测研究相关指标 |
1.3.1 白介素-17 |
1.3.2 白介素-23 |
1.3.3 白介素-8 |
1.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2 银屑病实验研究现状 |
2.1 实验研究模型 |
2.1.1 医学生物模型 |
2.1.2 药物诱导模型 |
2.1.3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
2.1.4 异体移植动物模型 |
2.2 实验研究相关指标 |
2.2.1 免疫学相关指标 |
2.2.2 中枢神经递质相关指标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
2 实验步骤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品采集 |
2.5 皮肤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
2.6 指标检测 |
2.7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检测数据 |
3.2 IL-6、IL-10检测数据 |
3.3 CD35、CD59检测数据 |
4 讨论 |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血清TNF-a、IL-6、IL-10的影响 |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银屑病样模型分析 |
5.2 观察指标变化特点 |
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标准品及药物 |
1.3 仪器 |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 |
2.3 给药 |
2.4 样品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O类神经递质结果 |
3.2 AA类神经递质结果 |
4 讨论 |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3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4.4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5 小结 |
5.1 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 |
5.2 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细胞因子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收集临床资料 |
2.2.2 血清的分离与冻存 |
2.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
2.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NPDR患者组、PDR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3.3 DR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中IL-2、sIL-2R、TNF-α的表达以及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 叶壮. 吉林大学, 2021(01)
- [2]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杨雨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与脏器损害的关系[D]. 陈子聪.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塞来昔布联合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锋. 长江大学, 2020(04)
- [5]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李智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李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舒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8]炎症及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沈雪宁. 青岛大学, 2019(03)
- [9]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D]. 徐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细胞因子的初步研究[D]. 许晓璇.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