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筹帷幄于异度空间——国外先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于心可[1](2019)在《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7年,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自此,人类终于首次打造出可以无视国界的军用资产,进入太空新时代。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高度重视太空安全,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将确保太空安全与稳定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其太空安全。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战略是美国为保持其在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维护其在太空的行动自由及确保太空安全而制定的国家战略。该战略以“美国优先”为原则,强调在太空领域以实力求和平,提出将与私营部门和美国盟友一起,筑牢弹性能力、威慑实战、基础设施以及国内外环境4大支柱,以确保美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和必胜态势。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快太空力量建设与发展,于2019年8月正式成立了太空司令部,并加快太空军的组建进程,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有鉴于此,本文以“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该战略的目标、手段、实施为研究重点,聚焦战略特征,在梳理其起源动因的基础上,围绕特朗普太空战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几个主要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力求从中发现特点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弥补此前对该问题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并为后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参考了大量官方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文章从宏观视角通览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发展逻辑与特点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太空战略的规律性认知,这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战略支援部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框架设计上,本文主体包括四章,前三章分别对特朗普太空战略的起源动因、主要内容、特点趋势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在贯穿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在吸收美国太空发展有益经验和矛盾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顾纯钰[2](2018)在《美军“海神之矛”行动情报支援研究》文中认为美军“海神之矛”行动一举击毙高价值目标——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为全球反恐战争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突袭行动的巨大成功展现了大国决心和能力,强大的情报支援能力在幕后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情报支援在计划制定、分析研判和行动执行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优秀扎实的情报工作成为该场军事杰作的点睛之笔。美军对此次战术行动大肆渲染,却对背后的情报支援工作讳莫如深。美军在行动过程中始终注重情报支援与作战计划、作战实施的整合,情报行动与作战行动的同步化、实时化与一体化,真正体现了情报支援与作战行动的无缝连接与优化整合。若是没有高效准确的情报支援,便不会有此次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美军此次远距离跨国行动,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在情报工作,尤其是对高价值目标情报支援层面的深度剖析,对我军维护海外利益、执行海外行动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论文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还原复盘此次行动概貌,推导出此次行动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情报支援保障特点。其次从情报需求、搜集、分析、合作等方面剖析高价值目标情报支援的主要流程和环节。最后从情报认知、情报建设、情报融合等方面努力为我军未来遂行海外行动提出相关参考性意见。
刘雪[3](2018)在《论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隋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故事类型。其中,李世民故事是隋唐故事中的重要一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从分散到整合的趋势。唐宋史书对于李世民的记载已颇为详细,但缺乏情节性和生动性。同时,唐宋时期的笔记、传奇、话本中不乏李世民故事的记载。元杂剧、话本以及明清小说、曲剧中更是留下了大量的与李世民相关的隋唐故事。但由于保存完整的作品较少,本文只能从可查的文献资料入手,对李世民故事进行一番梳理,分析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的演变轨迹和塑造技法,重点探析影响其形象演变的因素。唐至清中后期,李世民的形象经历了从明君到昏君、从主角到配角、从多样化到类型化、世俗化的演变过程。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情节的套用,虚与实、现实性与传奇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李世民形象的塑造。另外,随着唐太宗“以旱蝗责躬”和“吞蝗”故事的传播,李世民又多了“虫王”的身份,而这形象的定型与民间对丰收的期望相契合。由于学术界对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演变的研究较为薄弱,且没有整体的、专题性的研究,故笔者希望能通过对该选题的研究吸引部分学者的目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集众人之力对隋唐故事的文本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林少骏[4](2018)在《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外扩张的第一战,有日本学者将其称为“大日本帝国开幕剧”,这是近代日本正式走向对外侵略道路的开始,也是近代中日关系交恶的开始。本文选择以日本侵台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策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涉事各国(中日英美)官方档案,中外涉事官员日记、书信和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论文先对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做了简要概述,还原了日本侵台事件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大背景,阐述了日本悍然发动军事行动、中日双方对峙交涉,最终在英国调解下签订《北京专条》的全过程。论文分别从“舆论操控”、“军事部署”和“外交运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明治政府在这三大领域所秉承的指导思想、所采用的策略。在“舆论操控”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拉拢国际传媒”和“管控国内舆论”双管齐下扭转舆论方面被动局面,成功操控国内外舆论为其侵台开辟道路。在“军事部署”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改制军队建制”、“革新军需保障体制”和“设立情报系统”等举措,积极为日本侵台做好军事准备。在“外交运筹”领域,日本主动学习国际法、聘请国际法专家,利用以西方为主导的近代国际秩序挑战以中国为主导的传统的亚洲宗藩体制,并通过假借国际法合理化战争借口、利用英美中等国家之间国际矛盾等策略,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1874年日本侵台过程中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三大策略,为日本之后的对外扩张战争积累了经验,对日本一步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策略不仅可以在其后日本每一次海外扩张行动中觅得踪迹,而且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加以改进、升级、完善,成为日本海外扩张战略中的核心策略,影响至今可见。
袁鹏[5](2017)在《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文中提出军工企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安全保障力量,而青年是军工企业的未来,其价值观认同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年的军工价值观认同,是一项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只有价值观认同了,才能实现对企业理念愿景的认同、事业情感的认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发展环境的认同,才能全身心地投身岗位、奉献事业,实现军工事业和青年的共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揭示出当代青年员工军工价值观认同现状,针对现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力图探索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军工企业价值观新内涵,建构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新体系,实现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本文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从军工企业的发展谈起,综合论述了选题缘起和研究的意义,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发、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年军工企业价值观培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提炼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构建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评估体系的设想,提出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保障机制的建立,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指出了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研究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价值观理论,坚持毛泽东认识与实践的理论,坚持十八大以来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相统一。第三章,分析了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背景,对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进行了探究,同时对新的社会发展、军工企业发展环境中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结合具体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比较全面地展示出了当今社会环境下,青年尤其是军工企业青年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问题背后的问题,原因背后的原因”。第五章,论述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意义。提出了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为军工企业培育合格的员工,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军工企业的发展确立文化基础,为军工企业价值观的传承积累经验。第六章,揭示了当代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即培育青年员工“报国”、“奉献”、“担当”和“创新”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工企业找到了“落地点”,这也是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的主要内涵。第七章,围绕主要培育内容,提出了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和途径,即以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员工头脑,以事业发展凝聚青年员工意志,以科学管理规范青年员工行为,以组织吸纳促进青年员工进步。同时,提出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方法,即坚持理论学习的方法、组织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典型激励的方法、生活陶冶的方法,这些培育途径和方法,既互有区别、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全方位塑造青年的价值观念。第八章,针对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培育的保障机制,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和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逻辑上看,全文厘清了对军工企业价值观从宏观描述到微观分析、从理论概念到实际操作、从上级倡导到基层落实的关系,通过层层递进和深入,勾画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这一工作“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抵达”的清晰路径,直观地介绍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的工作内容。本文所涉及的工作理念、工作载体,不少已经在军工企业有关单位得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国党、工、团组织交流推广,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理论的指导性、思路的正确性、方法的创新性、实践的有效性。本文的形成,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深入研究和贯彻,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基于对军工企业青年的深入了解和新形势下军工企业改革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深刻关注。因此,文中所述及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工作思路、载体、方法、手段等对军工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其它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全社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公民价值观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贾珍珍[6](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李莹[7](2015)在《威廉·F·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无数个战争骁将应运而生,他们的战略战术、军事思想和用兵之道等,成了世界军事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威廉·F·哈尔西是这些将星中颇为璀璨夺目的一颗。在他投身美国海军为期46年的戎马生涯中,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舰队一路横扫南太平洋海域,从硫磺岛到冲绳,战事直抵日本,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这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哈尔西使用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独特的海军战略战术。论文试图分别从一战、一战与二战之间、二战三个时期,分别对哈尔西将军的海军战略战术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探究其战略战术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及个人因素,分析其战略战术对战后美国海军作战、海军建设和军事思想发展的影响,客观评价哈尔西在美国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中的历史地位。论文通过归纳介绍哈尔西在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和海军建设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为我们展现当时乃至其后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海军的作战以及发展建设,从而为我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四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择研究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缘由与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哈尔西及其海军战略战术的研究综述。第一章,以时间为序,概略勾勒出哈尔西的人生轨迹、使读者对哈尔西有一个初步的感应认识,为全面理解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奠定基础。第二章,概括总结了哈尔西的海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因素,探究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分别从军事教育和海军实践、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影响、科技因素和性格因素这几个层面揭示哈尔西军事思想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说明哈尔西海军军事思想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又是其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第三章,论述了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演变和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包括早期海军战略战术(1900-1918):“集中兵力”和“主动出击”的作战原则和情感纽带法,中期海军战略战术(1919-1941):积极防御战略和海军新技术的引进、航空母舰战术以及后期海军战略战术(1942-1945):“以攻为守”的防御战略、重视反击战略、“非线式”作战、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空立体化作战、建立航母特混舰队和三军联合指挥部、三打战术、“越岛作战”和精神胜利战等。其中,该部分着重论述二战时期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最后形成及主要内容。第四章,哈尔西海军军事战略战术的评述。首先,总结了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特点,把哈尔西与同时代人的相比较。其次,论述了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在美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最后,简要概述了哈尔西海军军事战略战术的历史局限性。
王延鹏[8](2015)在《基于MapInfo和MFC的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研究实现》文中指出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军事行动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及时的了解仿真演习战场的战略部署情况,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在军事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武器的更新换代使得现代军事行动速度相较过去大大加快了,军事行动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的重要指标。全面及时的了解战场的态势变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握战机,赢取战斗胜利。为了满足仿真战场中态势可视化的需求,本系统对电子地图技术及导航定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弊端,选择了应用VC++对MapInfo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完成基于MapInfo和MFC的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本系统可以将各种复杂的多维战术消息转化成清晰、直观、简洁的图像,迅速展示仿真战场的敌我态势,并对其中的海量作战信息进行分析,将多种作战信息在统一的大平台上进行展示,以最佳的视角为作战指挥人员提供排兵布阵、作战决策的依据,将信息的优势转化成决策的优势,从而提高决策速度,把握战斗时机,为赢取战斗的胜利奠定基
俞剑峰[9](2014)在《A公司浙江市场大屏拼接系统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大屏拼接显示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各行业各客户对大屏幕拼接产品的使用要求不同,使用环境差异复杂不同,使用的周期不同等等原因,因此其对产品的需求状况各有不同。必须结合客户特征和其具体需求问题来对显示使用方案进行设计,按照要求和客户实际配备相应的显示辅助器材,这样才能够实现显示效果的最优化。A公司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的专业技术和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翘楚地位。随着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格局竞争激烈,公司必须对当前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进行分析,对自身的战略规划加以调整,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够确保市场份额的稳定增长。本文主要是对浙江省市场大屏拼接系统的营销现状进行探究,以营销的基本理论为参考,借助于PEST、SWOT、STP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了在当前大屏拼接系统市场领域中A公司的实际位置、公司内部管理实际和营销现状等,并以4R策略为营销策略依据,详细说明了 A公司应当怎样从产品特征、价格高低、营销方式、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入手,建造客户营销全流程,实现客户营销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最后提出客户体验管理框架体系,以改变当前粗放式的营销方式,提升营销能力和营销水平。
王宗涛[10](2014)在《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走向世界之巅的垫脚石,同时,也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战功卓着的世界名将,切斯特·尼米兹(1886.2.24-1966.2.20)是这些璀璨将星中较为耀眼夺目的一颗。尼米兹不但是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是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率领美国太平洋舰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同时以超凡卓越的指挥才华和低调谦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景仰。其海军思想不但为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美国海军建设和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海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言部分系统梳理了关于尼米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47年戎马生涯间,尼米兹身经百战,战功卓着,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包括独特的战争观,对海权新诠释,海上实力和平论、海军战略、战术、建军、后勤保障、军事教育和军事指挥等多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内容。该部分首先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尼米兹的人生轨迹的简要勾勒,使读者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全面理解尼米兹的军事思想奠定基础。然后从教育因素、马汉的影响来分析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尼米兹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他发展了柴—电潜艇,改进了海上补给技术,首创了航母编队方式,海军教育思想与建设思想,实践了自己的治军原则。这些是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主要内容,它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尼米兹军事思想形成既是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反映,也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极具生命力。第二章重点论述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算无遗策,审时度势,根据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对日作战的攻势,不断调整战略。采用航母编队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海上破交战、信号情报战、轰炸等战术对抗日军,促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尼米兹不但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海军建设装备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参与了海军后勤改革,成立了“服务十队”勤务部队,并研究出来新式组合式船坞等设施;在治军方面,尼米兹作为统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一方面镇定自若,富有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强;另一方面他既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又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军人素质,并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认可。第三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时期的内容。尼米兹本人崇尚和平,但也认识到正义战争对于维护和平和人权的重要性。他反对“先发制人”的战争,主张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器的“遏制威胁”扞卫和平。在“海权”方面,他与时俱进,强调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对制海权的意义。面对二战后裁军的高潮,他竭力维护海军的独立地位,并提出了“海上实力和平论”。与此同时,他极度重视海军装备革新,尤其是核动力的应用。第四章,对尼米兹军事思想进行了评析。首先尼米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美军,实施区域联合作战;根据海军作战特点,他独具匠心把一个舰队分作两个战斗群来用,并且不干涉手下将领的现场指挥;在实战当中,注重集中兵力与奇袭灵活破敌;其次,通过与同时代麦克阿瑟、邓尼茨和山本五十六三位军事统帅比较,分析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优缺点,总结出它的特点,也让本文更加立体饱满。从整个美国军事史来看,特别是从传统大舰巨炮的舰队决战到开启“海空致胜”航母时代来分析,尼米兹的军事思想是美国现代海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事实上,尼米兹是一位潜艇动力专家,海上补给鼎新的先驱,航母大规模作战奠基人,越岛作战的创始人,海上和平实力论缔造者,是领导美国海军不断胜利的卓越统帅。他的军事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尼米兹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本章最后兼论一些他军事思想的不足之处。
二、运筹帷幄于异度空间——国外先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筹帷幄于异度空间——国外先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1)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起源和动因 |
第一节 美国太空战略形成的历史演进 |
一、初步形成阶段 |
二、全面发展阶段 |
三、调整转型阶段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形成的现实动因 |
一、太空环境本身的特殊性 |
二、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中俄对美国太空霸权的挑战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目标 |
一、经济目标: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繁荣 |
二、科技目标:催生新的尖端技术,确保美国太空技术的绝对领先 |
三、安全目标:以实力求和平,保障美国国家和人民安全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手段 |
一、增强弹性能力 |
二、注重威慑实战 |
三、改善基础设施 |
四、塑造国内外环境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实施 |
一、太空力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
二、太空力量组建的阶段演进 |
三、太空作战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特点 |
一、以“美国优先”为根本原则 |
二、以“太空军事化”为发展方向 |
三、以“太空弹性”为评价标准 |
四、以“作战体系化”为建设目标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发展趋势 |
一、太空开发从火星重返月球 |
二、太空领域公私伙伴关系走向战略化 |
三、“太空军”组建在波折中继续推进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影响及对我启示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影响 |
一、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
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
一、政治领域:注重太空战略的顶层设计,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
二、军事领域:抢占太空技术制高点,适当保持战略威慑 |
三、外交领域:加强太空领域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 |
四、经济领域: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推进太空科技的军民双向转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美军“海神之矛”行动情报支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
1.4.1 预期创新点 |
1.4.2 研究中的主要难点 |
第二章 “海神之矛”行动概述 |
2.1 “海神之矛”行动基本情况 |
2.1.1 概况 |
2.1.2 影响 |
2.2 “海神之矛”行动特点 |
2.2.1 战术行动,战略影响 |
2.2.2 高层决策,全程参与 |
2.2.3 精锐奔袭,精确分工 |
2.2.4 快打快收,收放自如 |
2.2.5 本土海外,支援顺畅 |
2.3 “海神之矛”行动的情报支援特点 |
2.3.1 行动前的情报支援——不断线长期跟踪,逐步聚焦 |
2.3.2 行动中的情报支援——技术与人力并重,实时保障 |
2.3.3 行动后的情报支援——重敏感证据收集,检讨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神之矛”行动中高价值目标情报支援 |
3.1 “海神之矛”行动高价值目标情报需求 |
3.1.1 决策层面的情报需求 |
3.1.2 情报部门的情报需求 |
3.1.3 作战部队的情报需求 |
3.2 “海神之矛”行动高价值目标情报搜集 |
3.2.1 国防部机构 |
3.2.2 非国防部机构 |
3.3 “海神之矛”行动高价值目标情报分析 |
3.3.1 分析融入作战,情报人员“在场” |
3.3.2 发挥想象空间,细究蛛丝马迹 |
3.3.3 突出女性优势,打破思维定势 |
3.4 “海神之矛”行动高价值目标情报合作 |
3.4.1 国家间合作 |
3.4.2 跨机构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我启示 |
4.1 提高对高价值目标情报认识 |
4.1.1 决策层需统一认识 |
4.1.2 情报部门前瞻布局 |
4.1.3 行动单位需有情报意识 |
4.1.4 协同单位需有大局观念 |
4.2 明确高价值目标情报清单 |
4.2.1 明确概念 |
4.2.2 制定标准 |
4.2.3 划分种类 |
4.3 加快高价值目标情报建设 |
4.3.1 构建目标中心的情报机制 |
4.3.2 培养高价值目标情报队伍 |
4.3.3 深化高价值目标情报评估 |
4.4 融合共享高价值目标情报 |
4.4.1 国家之间合作 |
4.4.2 打破部门壁垒 |
4.4.3 加快军民融合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论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理由及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与框架设计 |
第一章 唐宋时期的李世民故事 |
第一节 史传:李世民故事的基础资料 |
第二节 《虬髯客传》《唐太宗入冥记》:李世民形象的两极分化 |
第三节 唐宋笔记:李世民形象的多元化 |
第二章 元代的李世民故事 |
第一节 元杂剧:贤君明主形象的彰显 |
第二节 《薛仁贵征辽事略》:李世民性格的进一步丰富 |
第三章 明代的李世民故事 |
第一节 明代小说:从主角到配角的传奇式君王形象 |
第二节 明代戏曲:李世民形象的多样化 |
第三节 明代曲艺:李世民形象的负面描写 |
第四章 清代的李世民故事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从明君到昏君的转化,故事内容趋向贫乏 |
第二节 清代戏曲:李世民故事的类型化 |
第三节 清代曲艺:李世民形象的多面性与矛盾性 |
第四节 清代“小说戏曲曲艺类作品”中李世民形象演变的特征 |
第五章 李世民形象演变中的塑造技法和重要情节的不同书写 |
第一节 隋唐系列小说中李世民形象的塑造技法 |
第二节 李世民重要情节的不同书写 |
第六章 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演变的深层动因 |
第一节 李世民形象从明君过渡到昏君的原因 |
第二节 李世民从“主角”降低到“配角”的原因 |
余论:李世民形象演变中的特殊形象—虫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甲午战争至二战结束 |
二、二战后至冷战结束 |
三、冷战结束后至今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资料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使用的主要史料 |
第一章 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 |
第一节 日本侵台的历史背景 |
一、西方列强觊觎台湾已久 |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
第二节 中日交涉与《北京专条》 |
一、日本出兵侵台 |
二、中日双方对峙与交涉 |
三、《北京专条》的签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侵台之舆论操控 |
第一节 明治初年的日本新闻业 |
第二节 日本欺瞒国际舆论的手段 |
一、拉拢各大目际媒体 |
二、设立专用英文报刊 |
三、利用西方随军记者 |
第三节 日本对国内舆论的管控 |
一、实行严苛的新闻管制政策 |
二、扶植亲官方的各种传媒 |
三、建立舆论管控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侵台之军事部署 |
第一节 军队建制与海外扩张 |
一、建构中央军事管理体系 |
二、地方镇台制的设立 |
三、征兵制的实施 |
四、改革军事指挥制度 |
第二节 军需保障与对外战争 |
一、战前的经济准备 |
二、运输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情报系统与侵台布局 |
一、陆海军情报系统的建立 |
二、驻华使领馆的布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侵台之外交运筹 |
第一节 利用国际法伺机侵台 |
一、日本人开始重视国际法 |
二、日本人学习国际法别有用意 |
第二节 借助美英实现侵台目的 |
一、假借国际法合法化战争借口 |
二、利用国际矛盾达到本国目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侵台之历史影响 |
第一节 舆论造势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惯用手法 |
一、侵台后日本舆论导向的运用 |
二、媒体管控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
第二节 军事机制逐渐形成 |
一、军事二元制日臻完善 |
二、征兵备战屡试不爽 |
三、国民捐款只为备战 |
四、军事谍战备受关注 |
第三节 外交谋略运用于战争 |
一、甲午战事沿袭侵台外交策略 |
二、外交运筹与日俄战争 |
本章小结 |
附录1: 华族会馆组织的军资捐献 |
附录2: 明治政府购置的研究国际法的书籍 |
附录3: 波瓦索纳德所提供的19份咨询报告 |
附录4: 侵台期间美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
附录5: 侵台期间英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 |
1.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4.3 军工企业核心价值观 |
1.4.4 军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第2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的价值观理论 |
2.1.1 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的论述 |
2.1.2 马克思关于价值观的理论 |
2.2 毛泽东认识与实践的理论 |
2.2.1 毛泽东关于认识的理论 |
2.2.2 毛泽东关于实践的理论 |
2.2.3 毛泽东关于知与行辩证关系的理论 |
2.3 十八大以来党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指导方针 |
2.3.1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定位 |
2.3.2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 |
2.3.3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 |
第3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背景 |
3.1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 |
3.1.1 革命战争年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
3.1.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
3.1.3 改革开放以后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
3.2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社会背景 |
3.2.1 社会发展变化面临着新问题 |
3.2.2 军工企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和新阶段 |
3.2.3 军工企业青年价值观认同面临新挑战 |
第4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原因 |
4.1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和评估 |
4.1.1 调查设计 |
4.1.2 评估体系建立 |
4.2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
4.2.1 关于优秀传统军工文化的认同 |
4.2.2 关于军工企业改革的认同 |
4.2.3 关于军工企业新的发展理念的认同 |
4.3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
4.3.1 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
4.3.2 继承优秀传统军工文化的主动性不强 |
4.3.3 参与军工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
4.3.4 对军工企业新的发展理念理解有偏差 |
4.4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开放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 |
4.4.2 社会变革中多种因素的影响 |
4.4.3 成长环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
4.4.4 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欠缺 |
4.4.5 工作生活中新旧思想观念的冲击 |
第5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意义 |
5.1 为军工企业发展培育合格的青年员工 |
5.1.1 培育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 |
5.1.2 培育员工优秀的人文素养 |
5.2 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5.2.1 企业价值观认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
5.2.2 企业价值观认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
5.3 为军工企业发展确立文化基础 |
5.3.1 凝聚军工报国的思想共识 |
5.3.2 增强军工企业文化软实力 |
5.4 为军工企业价值观传承积累经验 |
5.4.1 进一步丰富军工企业价值观内涵 |
5.4.2 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价值观认同培育方法 |
第6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 |
6.1 培育青年员工“报国”的价值观 |
6.1.1 深植爱国主义精神 |
6.1.2 树立精品报国意识 |
6.1.3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理念 |
6.2 培育青年员工“奉献”的价值观 |
6.2.1 倡导“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
6.2.2 树立“不图名利、不计得失”的风范 |
6.2.3 养成“甘于寂寞、甘受清苦”的品格 |
6.3 培育青年员工“担当”的价值观 |
6.3.1 强化舍我其谁的意识 |
6.3.2 提高能打善赢的能力 |
6.3.3 树立爱岗敬业的品质 |
6.4 培育青年员工“创新”的价值观 |
6.4.1 增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
6.4.2 树立崇尚规律的科学精神 |
6.4.3 激发直面竞争的进取意志 |
第7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途径与方法 |
7.1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 |
7.1.1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渗透性 |
7.1.2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交互性 |
7.1.3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长期性 |
7.2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途径 |
7.2.1 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员工头脑 |
7.2.2 用事业发展凝聚青年员工思想 |
7.2.3 用科学管理规范青年员工行为 |
7.2.4 用组织吸纳促进青年员工进步 |
7.3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方法 |
7.3.1 理论学习的方法 |
7.3.2 组织教育的方法 |
7.3.3 自我教育的方法 |
7.3.4 典型激励的方法 |
7.3.5 生活陶冶的方法 |
第8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保障机制 |
8.1 加强党组织的领导 |
8.1.1 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 |
8.1.2 优化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 |
8.1.3 全面活跃党的群团工作 |
8.2 丰富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阵地和载体 |
8.2.1 建设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宣教阵地 |
8.2.2 丰富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实践载体 |
8.2.3 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的培育作用 |
8.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
8.3.1 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 |
8.3.2 完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方式 |
8.3.3 探索与企业特点相符合的工作模式 |
8.3.4 做细做实青年的服务保障工作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中国航空工业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统计表 |
附录二 中国航空工业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状况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
2.1.1 物质存在 |
2.1.2 能量存在 |
2.1.3 信息存在 |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
2.3.1 材料对抗 |
2.3.2 能量对抗 |
2.3.3 信息对抗 |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
5.1.1 创新的含义 |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
6.1.1 体能较量 |
6.1.2 技能较量 |
6.1.3 智能较量 |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
(7)威廉·F·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哈尔西的生平 |
第二章 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因素 |
一、 军事教育和军事实践 |
二、 受到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影响 |
三、 科技因素 |
四、 性格因素 |
第三章 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主要内容及演变 |
一、 海军战略 |
(一) 积极防御战略(1904-1941) |
(二) “以攻为守”防御战略(1941-1942) |
(三) 重视反击战略(1943-1945) |
二、 海军战术 |
(一) 早期海军战术(1904-1918) |
1. 集中优势兵力和主动出击 |
2. 上下同心的情感纽带法 |
(二) 中期海军战术(1919-1941) |
1. 重视航空和航空母舰战术 |
2. 引进海军新技术 |
(三) 后期海军战术(1942-1945) |
1. 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空立体化作战 |
2. 建立航母特混舰队和三军联合指挥部 |
3. 三打战术 |
4. “越岛进攻”战术 |
5. 非线式作战 |
6. 精神胜利战 |
第四章 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评述 |
一、 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特点 |
(一) 未雨绸缪与先发制人 |
(二) 集中优势兵力与狠打、快打、常打 |
(三) 三军联合作战与统一指挥 |
(四) 灵活多变的非线式作战 |
(五) 鼓舞士气的精神胜利法 |
二、 与同时代人相比较 |
三、 在美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一) 越岛作战的奠基人和非线式岛屿攻略的先驱之一 |
(二) 海军引进新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
(三) 美国海军航母特混舰队和三军联合指挥部的创始人 |
四、 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MapInfo和MFC的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研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所取得的成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GIS技术 |
2.1.1 GIS的概念 |
2.1.2 GIS的应用 |
2.1.3 GIS开发技术 |
2.2. 卫星导航技术介绍 |
2.2.1 卫星导航系统概念 |
2.2.2 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 |
2.2.3 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4 星定位的原理和误差控制 |
2.2.5 GPS全球定位系统 |
2.2.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2.3 OLE技术简介 |
2.3.1 OLE概念 |
2.3.2 组件对象模型 |
2.3.3 OLE实现方法 |
2.4 MapInfo开发技术介绍 |
2.4.1 MapInfo简介 |
2.4.2 在VC++中集成MapInfo |
2.5 多进程和多线程 |
2.5.1 程序、进程和线程 |
2.5.2 多进程和多线程的选择 |
2.5.3 多线程实现方法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
3.1 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3.2 系统工作流程 |
3.3 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功能划分 |
3.4 数据格式设计 |
3.5 数据格式转化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4.1.1 硬件环境 |
4.1.2 软件环境 |
4.2 界面显示功能实现 |
4.2.1 界面显示框架搭建 |
4.2.2 数据收发功能实现 |
4.2.3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
4.2.4 位置调整功能实现 |
4.2.5 数据回放功能实现 |
4.2.6 数据检索功能实现 |
4.3 多线程机制实现 |
4.4 态势显示功能实现 |
4.5 GPS串口数据采集功能实现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系统测试 |
5.1 测试目的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 |
5.3.1 GPS串口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3.2 数据收发功能测试 |
5.3.3 态势显示功能测试 |
5.3.4 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
5.3.5 数据回放和检索功能测试 |
5.3.6 最佳位置调整功能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公司浙江市场大屏拼接系统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屏拼接系统营销策略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外理论发展 |
2.2 国内理论研究的发展 |
2.3 营销策略分析的方法 |
2.3.1 PEST模型 |
2.3.2 SWOT分析 |
2.3.3 STP分析 |
2.3.4 CEM分析 |
3 浙江省大屏拼接系统产业环境及发展分析 |
3.1 大屏拼接系统产业发展情况 |
3.2 大屏拼接系统市场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浙江市场STP分析 |
3.3.1 地理环境细分 |
3.3.2 消费者收入水平细分 |
3.3.3 消费者心理细分 |
3.3.4 消费者行业细分 |
3.3.5 浙江市场的定位 |
4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营销问题分析 |
4.1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1 A公司概况 |
4.1.2 A公司业务增长情况 |
4.1.3 A公司客户情况分析 |
4.2 A公司大屏拼接系统产品结构分析 |
4.3 A公司大屏拼接系统营销渠道状况 |
4.4 A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比较 |
4.5 营销SWOT分析 |
4.5.1 优势分析 |
4.5.2 劣势分析 |
4.5.3 机会分析 |
4.5.4 威胁分析 |
5 A公司大屏拼接系统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A公司大屏拼接系统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
5.2 以4R策略为核心构建A公司的营销战略 |
5.2.1 确保4R营销策略能够实现公司价值的增加 |
5.2.2 提升服务的4R营销策略设计 |
5.3 客户体验管理体系建设 |
5.3.1 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全面了解客户体验需求 |
5.3.2 充分了解客户体验,构建客户体验渠道 |
5.3.3 确定客户体验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对客户的接触管理 |
5.3.4 客户体验营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客户体验整合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萌芽(1901—1941) |
第一节 尼米兹的成长 |
一、 艰苦奋斗时期 1885-1901 |
二、 海军基层锻炼 1901-1922 |
三、 中高级岗位完善 1922-1941 |
第二节 军事思想萌芽条件 |
一、 军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海权论”影响 |
第三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重视技术进步思想 |
二、 完善海上补给思想 |
三、 创新海军战术新思想 |
四、 海军教育思想 |
五、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增加海军编制 |
(二) 扩充文职人员 |
(三) 统一预备役和现役人员服装 |
第二章 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1942-1945) |
第一节 形成军事思想条件 |
一、 经济因素 |
二、 军事科技因素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区战略 |
(一) 积极防御战略 |
(二) 进攻为主战略 |
(三) 重视战略反攻 |
二、 海军作战思想 |
(一) 航母编队作战 |
(二) 两栖登陆 |
(三) 海上破交战 |
(四) 重视信息情报 |
(五) 轰炸战术 |
三、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后勤保障 |
(二) 提高人员素质 |
四、 治军思想 |
(一) 治军严格,赏罚分明 |
(二) 委以重任,人尽其才 |
(三) 尊上爱下,知人善任 |
第三章 二战后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1945-1947) |
第一节 军事思想发展因素 |
一、 史无前例的裁军 |
二、 面临被合并危机 |
三、 空军与核武器至上的威胁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争观 |
二、 海权新诠释 |
三、 海上实力和平论 |
(一) 维护海军独立 |
(二) 维持强大海军 |
四、 武器装备思想 |
(一) 发展核动力航母 |
(二) 发展核动力潜艇 |
(三) 海军战舰核试验 |
(四) 均衡发展海军力量 |
五、 海军教育思想 |
第四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评价 |
第一节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特点 |
一、 战区联合作战 |
二、 一支舰队两套班子 |
三、 集中优势兵力与奇袭 |
四、 任务式指挥 |
第二节 与同时代海军将领的比较 |
一、 与麦克阿瑟军事思想的比较 |
二、 与邓尼茨“狼群战术”的比较 |
三、 与山本五十六军事思想的比较 |
第三节 在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
一、 航母大规模作战的奠基人 |
二、 越岛作战的创始人 |
三、 海上补给先驱之一 |
四、 海上实力和平论的缔造者 |
五、 太平洋战争中的卓越将领 |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
一、 早期战略战术过于保守 |
二、 联合作战不力 |
三、 对妇女参战存有偏见 |
四、 过分强调发展海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运筹帷幄于异度空间——国外先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D]. 于心可.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2]美军“海神之矛”行动情报支援研究[D]. 顾纯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3]论隋唐故事中李世民形象的演变[D]. 刘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D]. 林少骏.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D]. 袁鹏.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7]威廉·F·哈尔西海军战略战术研究[D]. 李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8]基于MapInfo和MFC的导航动态电子信息研究实现[D]. 王延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9]A公司浙江市场大屏拼接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 俞剑峰.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4)
- [10]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D]. 王宗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