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玥[1](2021)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活血祛湿颗粒剂是卢秉久教授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NASH)的常用经验方。本研究以NASH小鼠模型为实验对象,以活血祛湿颗粒剂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方法以建立NASH小鼠模型,通过小鼠肝组织的病理状态作为评价标准来验证模型。中药组中,分别给予各组小鼠低、中、高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给予西药对照组小鼠易善复,连续给药干预4周。通过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肝功和血脂指标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活血祛湿颗粒剂的治疗效果。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活血祛湿颗粒剂给药前后NF-κB p65、p-NF-κB p65、STING、TBK1、IRF3蛋白及IL-6、IL-1β、TNF-α、NF-κB p65、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结果:1.成功构建NASH小鼠模型。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病理状态。其中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3.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西药对照组,活血祛湿颗粒剂的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TG、TC、LDL水平均可见显着降低(P<0.05),小鼠血清HDL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IL-6、IL-1β、TNF-α、NF-κB p65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STING蛋白表达量及其信号通路下游的IRF3、TB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结论:1.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小鼠肝功能,调节血脂以及改善肝组织病理等方面治疗NASH。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下调肝脏IL-6、IL-1β、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3.活血祛湿颗粒剂可增强小鼠肝组织抗炎症反应能力,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可能机制为调节NF-κB信号传导通路。4.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组织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以及改善肝损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可能机制为活血祛湿颗粒剂调控STING-IRF3信号传导通路。5.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较中、低剂量效果更佳。
刘云[2](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邢英[3](2021)在《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代谢紊乱,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的疗效、炎症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GLP-1在体外细胞模型水平、肠道微生态上对NAFLD的作用机制。为NAFLD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121例NAFLD患者与121例正常人群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NAFLD患者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从公共数据库即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脂肪肝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查找差异靶基因和通路。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游离脂肪酸(FFA)和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通MTT测定细胞活性,结合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测定,确定NAFLD体外模型的建立。模型确立后给予不同浓度GLP-1干预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相关通路脂联素(APN)、脂联素受体(Adipo R)、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法(Westren Blot)检测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分析GLP-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比30例NAFLD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将6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平均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深入探究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共变化机制,并通过功能预测评价和验证利拉鲁肽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中NAFLD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WHR))、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但高密度脂蛋白C(HDL-C)显着低于健康人群(P<0.05)。对比分析发现,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胰岛素(FINS)、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极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5),IL-6、TNF-α均与HOMA-IR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2)利拉鲁肽治疗NAFLD患者前后诸多指标变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对患者一般资料(BMI、WHR、DBP、SBP)、胰岛β细胞功能(FPG、2hPG、FINS、HbA1c、HOMA-IR)、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和APN)、脂代谢(TC、TG、LDL-C)、肝功能(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脂肪衰减值(CAP)均产生极显着影响(P<0.001),对HDL-C、LSM影响不显着(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与炎症因子下降、APN升高呈正相关。第二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NAFLD差异基因富集的AMPK、过氧PPARα信号通路为APN及Adipo R下游通路。(2)通过油红O染色、TG的测定及结合MTT结果显示:(油酸)造模液浓度为1mM,造模时间为24h时,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条件。(3)TG含量测定:不同浓度GLP-1处理组与模型组细胞比较,TG含量显着下降,并且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蓄积的脂滴,尤其1000nM效果明显。(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6)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明显。NAFLD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典型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均低于健康人群,同时包含多种机会性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利拉鲁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利拉鲁肽治疗后,肠道细菌丰度变化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脂代谢、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脂肪沉积等多项指标密切相关。此外,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肠道中多个基因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胆汁酸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显着减弱,丙酸代谢、丁酸代谢显着增强等(P<0.05)。结论:(1)NAFLD患者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有炎症指标偏高及胰岛素抵抗。故NAFLD患者应全面评估并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即控制糖脂等代谢紊乱、合理降压等,GLP-1可显着改善NAFLD患者临床指标,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着。(2)脂肪肝存在APN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1Mm FFA培养HepG2细胞24h,可诱导细胞脂肪变,可作为脂肪肝细胞模型;GLP-1通过激活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的表达,从而缓解HepG2细胞脂肪变,减少细胞内脂滴,因此GLP-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有一定缓解作用。(3)利拉鲁肽对NAFLD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且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相对较小,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相关,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可能是其改善脂肪肝重要突破口。
梅颖[4](2020)在《STVNa对高脂饮食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高糖、高脂、高热量等“三高”食物过多摄入,导致了脂肪肝、心脏病、慢性肾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地危害了人类健康[1]。而目前,由于高脂饮食引起的心、肝、肾损伤还没有疗效很明显的特效药,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研究了异甜菊醇钠(STVNa)对由高脂导致脂肪肝及心肾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因此,本课题选择由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而导致的心肝肾损伤为模型,分析了 STVNa在对抗这类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且对其可能作用机制进行讨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体内通过采用5-6周龄约100g健壮雄性SD大鼠持续高脂饮食10周建立稳定的NAFLD及心肾损伤模型,研究STVNa对大鼠高脂饮食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损伤和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灌胃给予1,10,20 mg/kg STVNa后,肝脏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有所降低。同时结果发现不同剂量的STVNa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糖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另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及其它相关结果较模型组都有显着差异(P<0.05)。另外也发现STVNa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及促炎因子(IL-1β)的分泌从而抑制炎症。同时也降低了 TGFβ、collgenI、collgenⅢ的表达抑制胶原沉积。此外结果还发现,STVNa给药组抑制Sirt3的表达激活Sirt1,同时抑制自噬蛋白P62的表达促进LC3来促进脂肪自噬。2.体外通过采用L02人的肝细胞株建立FFA诱导的脂肪肝损伤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STVNa对体外的脂肪肝细胞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所得结果表明1 mM的FFA能够抑制LO2细胞活力达50%左右,满足相关体外细胞的保护作用的要求。对比各浓度STVNa干预下,FFA损伤LO2细胞活性变化,发现1,5,10 μM的STVNa在缓解由于脂肪积聚引起LO2细胞损伤中效果显着。另外实验研究发现,当给予STVNa后,能够降低因脂质毒性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和ROS水平的增加,减少细胞凋亡。3.由于LO2细胞脂肪积累、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紊乱、ROS增加等都和脂肪自噬相关,因此我们接下来采用westernblot方法研究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探究STVNa对相关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以了解其作用机理。该实验结果表明,STVNa的其中一方面作用机制为抑制sirt3激活sirt1,另外抑制P62促进LC3进而促进脂肪自噬。此外我们为了进一步明确STVNa是否作用于“自噬流”的环节,我们通过mRFP-GFP-LC3双荧光标记腺病毒感染脂肪肝细胞,发现FFA诱导的模型组,自噬流受阻,自噬溶酶体的降解,表明自噬流不通畅导致其自噬活性的增强;而STVNa干预后黄、红斑点的数量明显增加,表明STVNa可促进自噬流通畅。综上STVNa是通过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阶段来使整个细胞“自噬流”的畅通来增强自噬活性。4.探究STVNa对于高脂高胆固醇引起的心肌损伤问题所产生的保护效应。首先以小动物超声影像检测STVNa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其次从病理学的角度(HE)分析高脂高胆固醇及STVNa对大鼠心脏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手段研究STVNa对高脂高胆固醇引起的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5.探究STVNa对由高脂高胆固醇引起的肾损伤所产生的保护作用。主要从病理学的角度及STVNa抗氧化、抗炎、抗凋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STVNa发生保护效应的可能机制。结论:STVNa对高脂高胆固醇导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STVNa对脂肪肝具体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Sirt3进而上调LC3B下调p62促进代谢脂肪自噬。从而降低脂质毒性减少ROS的释放提升细胞活力,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紊乱,达到促代谢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廖媛[5](2020)在《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是全球流行的主要肝脏疾病之一,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将不断扩大。目前,临床上国内外尚无针对NAFLD的特效药品。中药现代化启发我们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选择开发合理的原药材或原有方剂,从中寻找既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保肝抗炎的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基础研究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基础研究部分通过高脂高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脂必泰干预NAFLD的作用效果,及对MAPK-ERK-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脂必泰应用于临床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脂必泰治疗NAFLD患者,观察脂必泰对患者肝脏硬度(LSM)、脂肪衰减(CAP)、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及对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脂必泰对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基础研究部分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模型,观察脂必泰在疾病动物模型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实验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10%果糖和高脂饲料诱导伴有IR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脂必泰低剂量组(100 mg/kg/day),脂必泰高剂量组(200 mg/kg/day),二甲双胍组(200mg/kg/day),水飞蓟宾组(100 mg/kg/day),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期间,监测动物体重变化。连续给药9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及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III型前胶原(PC-Ⅲ)水平,并计算称量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冰冻切片脂滴沉积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肝组织TLR4、P-ERK1/2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HDL-C、LDL-C、HA、LN、IV-C、PC-Ⅲ、肝脏指数及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且明显上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脂必泰低、高剂量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LDL-C、肝脏指数和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HDL-C和AST/ALT明显升高,明显下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E染色、油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脂必泰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和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脂必泰高、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模型动物血清HA、LN、IV-C、PC-Ⅲ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结论:脂必泰可通过下调TLR4、P-ERK1/2蛋白的表达,影响MAPK-ERK-TLRs通路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转导,阻止炎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拮抗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空泡变性,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脂必泰可明显降低血清纤维化标记物水平和肝组织胶原纤维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综合评价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为脂必泰临床应用于NAFLD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9.1-2019.12在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符合痰瘀互结证的75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组)37例,试验组(脂必泰组)38例。试验过程中脱落9例患者,实际有效病例数66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仅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试验组患者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脂必泰胶囊,每次1粒(0.24g),每天2次,12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值(CAP)、肝脏硬度值(LSM)、体重、BMI指数、肝功(ALT、AST、GGT、ALP)、血脂(CHOL、TG、LDL-C、HDL-C)、血糖(GLU、Ins、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改善情况。临床试验以肝脏CAP值、LSM值、体重、BMI指数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肝功、血脂、血糖和HOMA-IR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和CAP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和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前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患者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但是对肝脏功能、血脂调节和胰岛素抵抗未见明显改善。脂必泰干预加上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试验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且脂必泰对肝功能、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脂必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终点和次要治疗终点。
李竹苑[6](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程梦凡[7](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网膜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T2DM合并NAFLD)患者血网膜素、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测定,探讨血网膜素、糖脂代谢、肝肾功能等指标与T2DM合并NAFLD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影响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为T2DM合并NAFLD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并针对上述影响NAFLD发生的因素制定可行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共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179例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98例合并NAFLD为病例组,81例不合并NAFLD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糖尿病病程,测定并计算相关肥胖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高比(WHt R));记录糖代谢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记录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测定血网膜素;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内脏脂肪指数(VAI);计算肝/脾CT值。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性别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Hb A1c、FPG、BUN、Cr、e GFR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3两组间糖尿病病程、BMI、WHR、WHt R、HOMA-IR、TC、TG、HDL、AST、ALT、GGT、UA、VAI、血网膜素、肝/脾CT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上述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4两组间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进行χ2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进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6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血网膜素水平在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以血网膜素1650ng/L为暴露界限,<1650ng/L为暴露,≥1650ng/L为非暴露,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血网膜素水平降低者发生NAFLD的风险增加了8.7倍(P<0.05)。7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有无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血网膜素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网膜素与T2DM合并NAFLD的发生有关联,当血网膜素降低时,T2DM合并NFALD的风险增加。与此同时还发现糖尿病病程、WHR、HOMA-IR、TC、VAI、肝/脾CT值、周围神经病变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上述指标仍为T2DM合并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网膜素水平与T2DM合并NAFLD有相关性。2 T2DM合并NAFLD患者体内血网膜素水平较低,较低水平的血网膜素增加了T2DM合并NAFLD的患病风险。图0幅;表11个;参考文献117篇。
贾娟[8](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糖波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糖波动及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至2020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连续三天7点指尖血糖值及中医四诊资料等资料。根据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组)和2性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T2DM+NAFLD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比较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在两组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2DM+NAFLD组的BMI、腰围明显大于单纯T2DM组(P<0.001)。2.比较肝功能相关指标,T2DM+NAFLD组的ALT、AST和GGT水平均高于单纯T2D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脂代谢相关指标,T2DM+NAFLD组TG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HDL-C平均水平低于单纯T2DM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血糖水平,两组间在Hb A1c及餐后血糖(1h PG、2h PG、3h PG)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T2DM+NAFLD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平均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患者(P<0.05)。5.比较血糖波动水平,T2DM+NAFLD组的SDBG、PPGE和LAGE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比较胰岛功能相关指标,T2DM+NAFLD组患者在HOMA-IR、FINS水平上均高于单纯T2DM组(P<0.05)。7.两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有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2DM+NAFLD组的中医证型主要集中在痰湿互结证和肝郁脾虚证,单纯T2DM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8.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1)SDBG、腰围、BMI、TG、HOMA-IR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且SDBG为独立危险因素。(2)肝郁脾虚证、痰湿互结证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合并非酒精性脂肝。9.根据SDBG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组,随着SDBG水平增高,NAFLD患病率、TG、腰围、BMI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TG水平越高,痰湿互结证T2DM合并NAFLD的概率越大;腰围越大和HOMA-IR越高,气阴两虚证T2DM合并NAFLD的概率越高;FPG、HOMA-IR水平越高,肝郁脾虚证T2DM合并NAFLD的概率越大;TG水平越高,热盛伤津证、气虚血瘀证合并NAFLD的概率越大。结论:1.血糖波动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2.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并发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腰围、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关联高于BMI。3.2型糖尿病患者NAFLD的发生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联。且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湿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可能为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王雯娟[9](2020)在《TG/HDL-C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将取代病毒性肝炎致慢性肝病,成为肝移植最重要的病因。有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预测NAFLD的发生,其中一项为: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Triglycerid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TG/HDL-C)与NAFLD患病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血脂水平正常的非肥胖人群中,TG/HDL-C比值与NAFLD的相关性仍难以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无脂代谢异常的非肥胖人群中TG/HDL-C比值与NAFL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内住院的非肥胖的无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为300名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白蛋白(Albumin,ALB)、肌酐(Creatinine,CRE)、尿酸(Uric Acid,U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收集腹部彩超结果。NAFLD的诊断标准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根据TG/HDL-C比值用四分位数对受试者进行分为四组,并对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对四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示年龄、体重指数、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TG/HDL-C比值的NAFLD患病率比较结果表明:随着TG/HDL-C水平上升,NAFLD患病率逐渐增高。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在模型1和模型2(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血脂正常的非肥胖人群中TG/HDL-C比值与NAFLD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BMI,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肌酐,尿酸盐,直接胆红素等因素后,TG/HDL-C比值>0.94是NAFLD的危险因素,其中当TG/HDL-C比值在0.94-1.21(OR=15.12,95%CI=1.75-130.63),当TG/HDL-C在≥1.22(OR=37.58,95%CI=4.13-341.80),且随着TG/HDL-C比值增高,NAFLD的风险有增高的趋势。4、女性的ROC曲线下TG/HDL-C比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0(0.755-0.904)。男性的ROC曲线TG/HDL-C比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880(0.817-0.944)。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TG/HDL-C比值较其他脂质参数可以更好的预测NAFLD。结论:1.TG/HDL-C比值越高,NAFLD的风险越大。2.TG/HDL-C比值对NAFLD有显着的预测价值。
倪妙玲[10](2020)在《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血尿酸(uric acid,UA)等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与这些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为初诊T2DM合并NAFLD的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预防和治疗以及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集在2019年01月2019年12月期间住院的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289例,采集研究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及四诊资料。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肺胃热盛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5个证型。所有参与研究患者检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cy、UA、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收集数据并且将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以多分类Logistic回归来分析中医证型和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89例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布:肺胃热盛证44例(占15.2%),肝郁气滞证51例(占17.6%),气阴两虚证64例(占22.1%),湿热内蕴证70例(占24.2%),痰瘀互结证60例(占20.8%)。性别方面男性较多,占总体的60.90%。年龄分布以5675岁为主,占总体的57.79%,其中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年龄较大,与其余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研究患者UA水平为湿热内蕴证最高,且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为痰瘀互结证最高,且痰瘀互结证>肺胃热盛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Hcy与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12、0.091。3.本组研究患者BMI水平为湿热内蕴证最高,且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为湿热内蕴证最高,且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证、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之间HDL-C水平、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为痰瘀互结证最高,且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肺胃热盛证>肝郁气滞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水平为湿热内蕴证最高,且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HOMA-IR与肺胃热盛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0.251、0.182。HbA1c水平为湿热内蕴证最高,且湿热内蕴证>肺胃热盛证、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证、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是HbA1c与湿热内蕴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4。结论:1.湿热、痰瘀是初诊T2DM合并NAFLD的关键病机。2.Hcy与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密切相关,UA水平在湿热内蕴证时最高,Hcy、UA可以作为本病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湿热内蕴证辨证的客观依据;BMI、HOMA-IR、HbA1c、TG、LDL-C、年龄对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药效学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样本量计算 |
6 质量控制 |
7 调查内容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10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
3 巨噬细胞极化 |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
致谢 |
(3)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1 IL-6、TNF-α在NAFLD的水平变化及与HOMA-IR相关关系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治疗前后NAFLD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LP-1对Hep G2 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影响 |
1 生信分析及细胞试验 |
1.1 数据来源与差异分析 |
1.2 GO富集分析 |
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1.4 细胞培养 |
1.5 实验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LP-1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试验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对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STVNa对高脂饮食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脂高胆固醇导致的代谢综合征概述 |
1.1.1 高脂高胆固醇对机体的影响 |
1.2 高脂高胆固醇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述 |
1.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 |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自噬 |
1.3.1 自噬概述 |
1.3.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自噬关系简述 |
1.3.3 自噬相关信号通路 |
1.4 高脂高胆固醇导致心肌损伤 |
1.4.1 心肌损伤的研究概况 |
1.4.2 sirt1信号通路在心肌中作用 |
1.5 高脂高胆固醇导致肾损伤 |
1.5.1 肾损伤概述 |
1.5.2 高脂诱发肾损伤的可能机制 |
1.6 异甜菊醇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研究的方案 |
第二章 异甜菊醇钠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2.2.4 实验仪器设备 |
2.2.5 本研究用到的试剂盒清单 |
2.2.6 qPCR引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组与给药 |
2.3.2 体重与生理常数测定 |
2.3.3 血糖浓度测定 |
2.3.4 内脏分离与血浆制备 |
2.3.5 血浆甘油三酯(TG)分析 |
2.3.6 血浆总胆固醇(T-CHO)检测 |
2.3.7 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测定 |
2.3.8 谷丙转氨酶(ALT)测定 |
2.3.9 血浆中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 |
2.3.10 组织总抗氧化(T-AOC)能力 |
2.3.11 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2.3.12 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检测 |
2.3.13 血清及组织丙二醛(MDA)浓度测定 |
2.3.14 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测定 |
2.3.15 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测定 |
2.3.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
2.3.17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2.3.18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3.19 H&E染色结果 |
2.3.20 组织冰冻切片的制备 |
2.3.21 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 |
2.3.22 masson染色 |
2.3.23 tunnel染色 |
2.3.24 组织总RNA提取 |
2.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
2.3.26 蛋白裂解与浓度测定 |
2.3.27 蛋白电泳(SDS-PAGE/Western blotting) |
2.3.28 免疫组化染色(IHC) |
2.3.29 阳性区域面积 |
2.3.30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4 结果 |
2.4.1 高糖高脂引起肝脏形态的变化 |
2.4.2 高糖高脂引起大鼠血清中血脂及肝损伤指标的变化 |
2.4.3 高脂饮食引起大鼠体重增加及STVNa对体重的影响 |
2.4.4 STVNa对肝脏表观及病理形态上的变化 |
2.4.5 STVNa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2.4.6 STVNa对血浆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2.4.7 STVNa对大鼠体内脂质的影响 |
2.4.8 STVNa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氧化应激 |
2.4.9 STVNa可有效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肝脏纤维化 |
2.4.10 STVNa可显着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炎症反应 |
2.4.11 STVNa可显着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细胞凋亡 |
2.4.12 药物作用的自噬相关分子信号通路检测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甜菊醇钠对体外FFA诱导的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游离脂肪酸诱导LO2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
3.3.3 实验分组 |
3.3.4 CCK8方法检测LO2细胞活性 |
3.3.5 油红O脂肪染色 |
3.3.6 ROS(活性氧)检测实验 |
3.3.7 LO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3.3.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LO2)凋亡 |
3.3.9 细胞总RNA的提取 |
3.3.10 RNA逆转录及real-time PCR |
3.3.11 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 |
3.3.12 AAV双荧光标记检测自噬流 |
3.3.13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不同浓度的STVNa对LO2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浓度FFA诱导脂肪肝细胞对LO2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3 STVNa对FFA诱导LO2细胞脂肪含量的影响 |
3.4.4 STVNa对FFA诱导脂肪肝细胞条件下LO2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3.4.5 STVNa对FFA诱导条件下LO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4.6 STVNa对FFA诱导条件下LO2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7 STVNa对FFA诱导条件下对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8 STVNa对FFA诱导条件下对自噬的影响 |
3.4.9 STVNa对FFA诱导条件下对自噬流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甜菊醇钠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导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2.1 动物 |
4.2.2 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耗材 |
4.2.5 本研究所用到试剂盒清单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分组 |
4.3.2 内脏分离与血浆制备 |
4.3.3 活体小动物心功能检测 |
4.3.4 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分析 |
4.3.5 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FA)检测 |
4.3.6 组织抗氧化功能检测 |
4.3.7 HE染色 |
4.3.8 masson染色 |
4.3.9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
4.3.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心肌酶同工酶CK-MB |
4.3.11 心脏组织RNA的提取 |
4.3.12 实时定量PCR (QPCR) |
4.3.13 western blot实验 |
4.3.14 数据统计 |
4.4 实验结果 |
4.4.1 高脂高胆固醇诱导3、5周时对大鼠心肌的影响 |
4.4.2 高脂高胆固醇及药物STVNa对大鼠心重与体重比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
4.4.3 高脂高胆固醇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药物的保护作用 |
4.4.4 STVNa可促进脂质代谢降低高脂高胆固醇引起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 |
4.4.5 STVNa可有效缓解高脂高胆固醇引起的心肌纤维化 |
4.4.6 STVNa可显着抑制高糖高脂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 |
4.4.7 STVNa作用的分子信号通路检测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甜菊醇钠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发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试剂 |
5.2.1 动物 |
5.2.2 试剂 |
5.2.3 仪器设备 |
5.2.4 耗材 |
5.2.5 本研究所用到试剂盒清单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分组 |
5.3.2 内脏分离与血浆制备 |
5.3.3 HE染色 |
5.3.4 组织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分析 |
5.3.5 PAS染色 |
5.3.6 组织抗氧化功能检测 |
5.3.7 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FA)检测 |
5.3.8 血清肌酐(Cre)测定 |
5.3.9 血清中尿酸(UA)检测 |
5.3.10 数据统计 |
5.4 结果 |
5.4.1 高脂高胆固醇肾脏形态及脂质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
5.4.2 STVNa对肾重比及肾功能的影响 |
5.4.3 STVNa可降低高糖高胆固醇引起肾氧化应激 |
5.4.4 STVNa对肾脏脂质积累的影响 |
5.4.5 STVNa对肾脏炎症的影响 |
5.4.6 STVNa可减少肾脏细胞凋亡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发病机制 |
1.1.3 NAFLD常用的诊断方法 |
1.1.4 NAFLD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中医辨证施治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 |
1.2.5 专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6 复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7 其他方法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3 脂必泰来源与组方思路 |
第二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药物与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管理 |
2.3.2 疾病模型建立、模型验证及实验分组 |
2.3.3 剂量设计 |
2.3.4 检测指标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临床观察 |
2.4.2 脂必泰对动物体重增长的影响 |
2.4.3 脂必泰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2.4.4 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
2.4.5 对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大体解剖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 |
2.4.6 脂必泰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4.7 对TLR4、P-ERK1/2、ERK1/2 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及结论 |
2.5.1 NAFLD模型建立评价 |
2.5.2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脂、血糖代谢的治疗效果 |
2.5.3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5.4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肝组织TLR4、P-ERK1/2、ERK1/2 蛋白和TLR4、ERK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三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价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病例选择 |
3.3.1 诊断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3 排除标准 |
3.3.4 治疗方案 |
3.3.5 疗效评价指标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临床试验实施概况 |
3.5.2 主要疗效指标:肝脏脂肪衰减(CAP)、肝脏硬度(LSM)、体重及BMI指数 |
3.5.3 次要疗效指标:肝功能、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
3.6 安全指标的评估 |
3.7 讨论及结论 |
3.7.1 NAFLD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效果 |
3.7.2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体重、BMI、LSM、CAP的效果 |
3.7.3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的效果 |
3.7.4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效果 |
结语 |
4.1 论文研究成果 |
4.2 不足之处 |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依据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一般基础治疗 |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
1.4.5 观察指标 |
1.4.6 疗效评定 |
1.4.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资料 |
2.2 症状评分比较 |
2.3 肝功能比较 |
2.4 血脂比较 |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
2.6 肝脏CAP值比较 |
2.7 综合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因病机 |
3.2.2 中医治疗 |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
3.5 观察结果分析 |
3.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造模与分组 |
1.4.2 给药方法 |
1.4.3 标本采集 |
1.4.4 指标与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肝脏形态观察 |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1.1 “二次打击”学说 |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3 动物造模分析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NAFLD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辩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网膜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因素 |
1.1.3 相关因素定义及标准 |
1.1.4 资料收集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
1.2.2 血网膜素与T2DM合并NAFLD的关系 |
1.2.3 T2DM合并NAFL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 |
1.3.2 血网膜素与T2DM合并NAFLD的关系 |
1.3.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网膜素与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2.1 网膜素的概述 |
2.2 网膜素与T2DM的关系 |
2.3 网膜素与NAFLD |
2.3.1 网膜素与NAFLD的研究 |
2.3.2 网膜素在NAFLD中的发病机制 |
2.4 T2DM、NAFLD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表 |
附录 B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糖波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实验室指标 |
3.3 胰岛功能相关指标收集 |
3.4 HOMA稳态模型评估胰岛功能 |
3.5 7点指尖血糖指标的收集 |
3.6 血糖波动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
3.7 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及分型 |
3.8 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1.病例采集情况 |
2.两组相关资料比较 |
3.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根据SDBG水平进行分组的相关指标比较 |
5.不同中医证型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2.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现代医学对血糖波动的认识 |
4.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中医四诊信息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TG/HDL-C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TG/HDL-C 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2.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制 |
2.1.1 二次打击学说 |
2.1.2 多重打击学说 |
2.1.3 其他机制 |
2.2 TG/HDL-C比值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
2.2.1 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胰岛素抵抗(IR) |
2.2.2 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2.3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LDL-C)对肾脏的影响 |
2.2.4 高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与2 型糖尿病 |
2.2.5 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高血压 |
2.2.6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 |
2.3 影响脂质代谢紊乱的因素 |
2.3.1 溶酶体酸性脂肪酶(Lysosomal acid fat,LAL)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
2.3.2 apoA1和apoB水平异常与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 |
2.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 |
2.4.1 临床诊断 |
2.4.2 病理诊断 |
2.4.3 影像学诊断 |
2.4.4 穿刺活检 |
2.5 管理非酒精性脂肪肝 |
2.5.1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 |
2.5.2 药物治疗 |
2.5.3 肝脏移植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2.1 NAFLD |
3.2.2 超重或肥胖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3.5.1 一般资料 |
3.5.2 临床指标 |
3.5.3 计算公式 |
3.5.4 参考值范围 |
3.6 资料统计分析 |
3.6.1 建立excel表,记录相关数据 |
3.6.2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受试者在基线时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4.2 NAFLD患病率%95%CI比较 |
4.3 非肥胖人群TG/HDL-C与 NAFLD的相关性研究 |
4.4 非肥胖人群TG/HDL-C与 NAFLD风险的ROC曲线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资料采集 |
1.6 调查方法 |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289 例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
2.2 289 例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3 289 例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研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4 289 例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观察指标间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
3.2 本研究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3.3 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Hcy的关系 |
3.4 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UA的关系 |
3.5 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的关系 |
3.6 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的关系 |
3.7 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HbA1c的关系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 马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邢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STVNa对高脂饮食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梅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5]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 廖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网膜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程梦凡.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糖波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贾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TG/HDL-C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D]. 王雯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D]. 倪妙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胰岛素抵抗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脂肪肝论文; 肝病饮食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