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节硬化的影像学表现(9例CT及MRI分析)

脑结节硬化的影像学表现(9例CT及MRI分析)

一、脑结节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附9例CT和MRI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张群[1](2021)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恶性且临床罕见的PEcoma,eAML误诊率极高,目前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相关诊治经验尚且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eAM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8月-2020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2例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历特征、治疗及随访,并结合查阅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该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治疗和展望。结果:12例eAML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1岁,均为单发肿块;8例症状为腰腹部疼痛不适,余4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中发现,其中一例出现肿瘤破裂出血。12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诊断考虑囊性肾癌或eAML,5例术前被诊断为肾癌,5例诊断为错构瘤,1例考虑为脂肪肉瘤。泌尿系彩超提示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增强CT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为稍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增强明显,部分呈现网格状强化,病灶内见畸形或粗大血管影;1例患者行MRI示短T1、T2信号,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内血管强化影。ECT肾动态显像示患处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肿瘤测量最大径2.4~21.5cm。平均肿瘤最大径8.2cm,6例患者行经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4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经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分别因急诊手术及肿瘤体积巨大行开放肾切除术。7例肾全切标本中,6例出现肿瘤侵袭性生长,肿瘤侵犯集合系统、肾包膜、肾皮质或肾髓质。光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多角形),其间大量厚壁血管及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交错排列而成,可见局灶坏死、出血表现。免疫组化提示HMA-45、Melan-A、SMA、Vim呈阳性,CK阴性,Ki67小于5%。随访时间3至56个月不等,暂未发现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EAML在临床上罕见,女性患者患病率较高,症状与肿块大小关系密切。影像学上表现多样,可以对疾病的初步诊断起到一定帮助,明确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光镜下出现特征性的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细胞核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专一性表达HMA-45,Melan-A和SMA。基因检测对于eAML的鉴别、肿瘤分型、靶向化疗药的使用上具有潜在价值。外科手术是eAML治疗的首选,随访结果没有患者出现不良预后,证实手术治疗能够为eAML带来良好的预后,但相关病例报道提示eAML可出现转移及复发,转移性eAML可在化疗、免疫治疗、TAE等诸多治疗手段上获益。考虑到eAML潜在恶性,仍建议长期密切随访。

方辉龙[2](2020)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EAML)是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一种罕见亚型,在临床上少见,肾脏EAML具有潜在的恶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目前肾脏EAML的生物学行为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并分析肾脏EAML的临床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2012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肾脏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一共10例患者。其中女性9例,男性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6±1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包括彩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10例患者既往均无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病史及临床表现。肿瘤位于右侧肾脏6例,左侧肾脏4例。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癌;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脏脂肪肉瘤;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脏囊实性占位:肾积脓可能性大;1例术前考虑左侧腹膜后恶性肿瘤;6例术前考虑肾脏AML,其中5例肾脏AML合并出血。1例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右肾切除术”;1例行“左腹膜后肿物切除术+左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标本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标本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8例病理诊断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病理诊断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部分呈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10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以及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20年1月,共有2例失随访患者,其余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3~5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35±14个月。随访的8例患者目前均存活,根据术后复查的影像学检查,暂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肾脏EAML被认为是一种潜在恶性的间叶性肿瘤,临床上少见,少数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甚至死亡;肾脏EAML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诊断,但容易与肾癌等其他肾脏肿瘤相混淆,需注意鉴别;术后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但目前诊断肾脏EAML的组织学标准以及良恶性鉴别标准尚不确定,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目前预后尚无统一的认识,需要长时间密切随访。

孙思[3](2020)在《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中,HL 9例,NHL7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62例、16例),观察各种CT/MR特征在NHL、HL以及在两种不同细胞来源类型NHL中的出现率。(2)对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通过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分型分组:其中HL组9例、NHL组44例(含B细胞来源35例、T/NK细胞来源9例);53例按照起病部位分为原发淋巴结组34例、原发淋巴结外组19例;NHL44例按侵袭性分为侵袭性NHL33例与惰性NHL11例,统计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的平均SUVmax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性检验;(3)将行PET/CT检查的53例淋巴瘤患者通过Ann Anbor分期法进行分期,I、II、III及IV期患者分别有12、17、13、11例,获取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另搜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患者中疑似“淋巴瘤”患者共102例(CT检查、MR检查和PET/CT检查分别46例、31例、25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为淋巴瘤者81例,比较CT、MR和PET/CT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结内淋巴瘤在CT及MR上最常见的征象为淋巴结肿大,结外淋巴瘤征象各器官差异较大,共同特征为肿块出现率高,密度/信号多均匀。囊变、钙化及坏死等征象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的及T/NK细胞来源的NHL在显示肿块、形态、囊变、钙化、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这些CT特征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上)两组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瘤在MR中囊变、环形强化等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和T/NK细胞来源的两组NHL,其MR形态、信号均匀、信号混杂、囊变影像特征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两者的均匀强化、不均匀强、环形强化征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ET/CT检查者中,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SUVmax值分别为15.48±7.25、8.26±2.64,两组差异性检验t=3.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与NHL组、B细胞来源NHL与T/NK细胞来源NHL、原发淋巴结组和原发淋巴结外组之间的SUVmax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9、0.652、0.760)。(3)PET/CT检查中,各分期的SUVmax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6.23±2.45、6.58±4.12、11.12±5.04、10.55±4.38,各级之间F=5.086,P<0.05;两两比较示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I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CT、MR及PET/CT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分别为86.1%、88.0%、90.0%,特异度分别为40%、66.7%、8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1.7%、9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4%、57.1%、66.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641(P=0.0358)、AUC=0.744(P=0.0026)、AUC=0.807(P=0.0008)。结论: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征象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有肿块者多密度/信号均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各分类和分型之间征象缺乏特异性;PET/CT的SUVmax值对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判断及淋巴瘤临床分期上有一定价值。PET/CT在淋巴瘤检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CT及MRI,在淋巴瘤的检查及临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胡剑锋,王宇泽,李新春,包盈莹,雷强,万齐,邹乔[4](2019)在《伴多器官受累的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伴多器官受累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TSC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诊断的TS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9例TSC伴有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CT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薄壁囊腔。9例伴有多发骨质硬化改变,CT表现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骨质致密影。6例伴有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3例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合并多发肾囊肿。5例伴有特征性室管膜下结节,4例伴有脑白质异常信号改变,4例伴有皮质、皮质下结节。结论:TSC伴多器官受累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熟悉各系统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TSC的诊断。

沈慧,潘婷,张璇,施海彬,洪汛宁[5](2019)在《结节性硬化症多器官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多器官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均有典型的室管膜下结节,3例伴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4例有皮层及皮层下结节,其中3例伴有小脑结节,12例有脑白质病变。腹部CT检查12例,9例有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有双肾多发囊肿,3例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有后腹膜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胸部CT检查9例,5例有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hangioleiomyomatosis,LAM),3例有多灶性微小结节性肺泡细胞增生症(multifocal micronodular pneumocyte hyperplasia,MMPH);12例胸部和(或)腹部CT中可见8例累及骨骼,表现为骨骼多发局灶性骨质硬化。结论:TSC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器官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并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并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汪珊[6](2019)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及多模态术前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癫痫是以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特征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约30%即使通过规范及合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发作的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脑皮质发育畸形的一类亚型,是儿童最常见、成人第二常见的局灶性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病因。手术切除致痫区是药物难治性FCD癫痫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癫痫无发作率在40%-75%之间。2011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将 FCD 分为三型:Ⅰ型为存在皮质分层异常的皮质畸形,根据放射状、切线状和两者都有的异常皮质分层,依次分为Ⅰa型,Ⅰb型和Ⅰc型;Ⅱ型为存在皮质分层异常及异形神经元,根据伴或不伴气球样细胞分为Ⅱa和Ⅱb型;Ⅲ型为皮质分层异常伴紧临的其他可能致痫区,如海马硬化、肿瘤、血管畸形及出生后早期任何获得性损害(感染、围产期缺血性损害等),并依次分为Ⅲa型、Ⅲb型、Ⅲc型及Ⅲd型。目前多数脑皮质发育畸形的研究都是基于FCD Ⅱ型展开,对FCDⅠ型及其亚型了解甚少;且既往研究关于FCD分型的依据较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基于2011年ILAE的最新分型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拟通过大样本病理证实的FCDⅠ型和Ⅱ型患者观察其临床特征及术后一年预后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高分辨MRI是检测FCD致痫区的常用检查工具,但仍有50-80%患者因病灶太微小而不能在MRI上被肉眼识别,尤其是FCDⅠ型。准确评估致痫区的位置及范围是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术成功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MRI阴性是FCD癫痫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MRI阴性患者术后癫痫发作控制率仅为MRI阳性患者的30%-50%。近期研究表明MRI后处理技术对FCD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的帮助。形态学分析程序(Morphometry analysis program,MAP)是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的多种MRI后处理方法集合的有助于提高FCD检出率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目前研究发现MAP对MRI 阳性的FCD(尤其是FCDⅡ型)的检出率达98%-100%,对MRI阴性的FCD检出率为43%-48%。然而目前研究的样本基于MRI阴性为主,且样本量较小,尚没有基于FCDⅠ型检出率的研究。因此,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拟使用MAP去检测大样本病理诊断为FCDⅠ型及Ⅱ型的致痫区,并评价该方法在临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FCD癫痫患者的头颅MRI多为阴性,其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术前评估均极具挑战性。开展多模态检测技术来初步制定致痫区的假设并完善颅内电极植入的方案是术前评估最重要的步骤。因此,在本文的第三、四部分,我们主要探索多模态检测技术在颞叶外癫痫深部脑区—两类特殊部位(岛盖区和扣带回)的MRI阴性患者致痫区的定位价值,综合了解目前多模态检测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第一部分 药物难治性FCD Ⅰ型和Ⅱ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FCD Ⅰ型和Ⅱ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行切除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CDⅠ型及Ⅱ型。手术后至少随访1年(EngelⅠ级被定义为术后无发作)。采用单及多因素分析FCDⅠ型及Ⅱ型的临床特征,手术后无发作的比率及其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38例患者(FCD Ⅰ型147例;FCD Ⅱ型91例),术后一年无发作率为65.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59.5%-71.5%],FCD Ic型(P=0.029)和术后3-6个月头皮脑电图出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相比于FCD Ⅱ型组,癫痫发病年龄晚(P=0.043),发作类型多(P=0.004),行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m,ICEEG)监测比例高(P=0.001)以及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P<0.001)是FCD Ⅰ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发现,FCD Ⅰ型术后一年无发作率为62.6%(95%CI,54.8%-70.4%),多脑叶切除术(P=0.013)和术后3-6月脑电图IEDs(P=0.002)是FCD Ⅰ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先兆发作(P=0.037)是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FCD Ⅱ型术后一年无发作率为70.3%(95%CI,60.9%-79.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Secondary 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s,sGTCS)(P=0.010)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局灶性手术切除术是药物难治性FCD癫痫患者较为可靠的治疗手段,FCD Ic型和术后3-6月头皮脑电图出现IEDs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FCDⅡ型,FCDⅠ型患者手术预后稍差,发病年龄晚,癫痫发作类型多,颞叶癫痫多见,术前评估行ICEEG比例高。多脑叶切除术及术后3-6月头皮脑电图IEDs是FCDI型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先兆是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sGTCS是FCDⅡ型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形态学分析程序(Morphometric Analysis Program,MAP)在检测FCD癫痫患者致痫区的应用研究目的高分辨MRI是检测FCD致痫区的常用检查工具,但仍有83%FCDⅠ型和33%FCD Ⅱ型癫痫患者因病灶太微小而不能在MRI上被肉眼识别。本文探讨MAP在检测FCDⅠ型和Ⅱ型致痫区中的定位价值,以期提高MAP在临床实践中的认识及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行局灶性癫痫手术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CDⅠ型和Ⅱ型的238例患者。术后随访至少一年(Engel Ⅰ级被定义为术后无发作)。利用MAP通过Matlab2015b软件对术前MRI的3D T1序列进行一系列MRI后处理及整合,并将产生的图论与术前MRI其他序列(如Flair及T2)进行配准,盲法分析MAP在FCD各亚型致痫区中的检出率,并将MAP 阳性图论与术后MRI或CT(仅4例患者术后扫描了头颅CT)配准以分析MAP 阳性区是否被完全切除。结果在238例病理诊断为FCD患者(FCDⅠ型147例,FCD Ⅱ型91例)中,167例患者的头颅MRI报告为阴性;124例患者的术前MRI经过非侵入性术前评估及多学科患者管理会议(Patient management conferences,PMC)讨论后被认为是FCD。FCD Ib 型(P<0.001)和Ic型(P=0.002)病灶在MRI不易在PMC发现,FCD Ⅱb型在MRI容易被PMC识别(P<0.001)。MAP能准确定位118例患者(49.6%),其中FCDⅠ型检出率为32.0%(FCD Ⅰb型23.7%,FCD Ⅰc型46.3%),FCDⅡ型检出率为78%(FCD Ⅱa型55.6%,FCD Ⅱb型87.5%),沟底部皮质发育不良(25例)检出率为88.0%;亚组分析发现,在PMC上被发现微小可疑病灶的FCD更容易被MAP识别。MAP阳性区完全切除是FCD术后无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AP是数种MRI后处理方法集合的用于检测颅内微小FCD病灶的低成本无创的一个软件项目,致力于识别MRI上可疑或阴性的FCD病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及推广。第三部分 多模态非侵入性术前评估在MRI阴性岛盖癫痫致痫区中的定位价值研究目的MRI阴性岛盖癫痫致痫区的定位极具挑战,FCD是MRI阴性癫痫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本研究探索MAP,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odeoxy glucose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SPECT 减影成像和磁共振融合技术(Subtraction ictal SPECT co-registered to MRI,SISCOM)及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四种多模态检测技术在MRI阴性且ICEEG诊断为岛盖癫痫致痫区的定位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MRI阴性且ICEEG证实为岛盖区放电起源,手术切除范围均局限于岛盖区的22例患者。分别比较MAP/FDG-PET/SISCOM/MEG四种多模态检测技术单独及联合应用对MRI阴性岛盖癫痫致痫区的定位价值。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年(采用Engel分级评定手术疗效)。结果在22例岛盖癫痫患者中,MAP能检出10例患者致痫区(45.5%,10/22);FDG-PET能检出5例患者(23.8%,5/21);SISCOM可检出4例患者(26.7%,4/15);MEG可检出6例患者(30.0%,6/20)。任意两种模态联合应用,岛盖癫痫致痫区的检出率最高见于MAP+SISCOM(59.1%,13/22),其它依次为 MAP+FDG-PET/MEG(54.5%,12/22),MEG+SISCOM(45.0%,9/20),FDG-PET+MEG/SISCOM(36.4%,8/22)。若三种模态联合应用,检出率最高见于MAP+MEG+SISCOM组合(68.2%,15/22),其它依次见于MAP+FDG-PET+SISCOM(63.6%,14/22),MAP+FDG-PET+MEG(59.1%,13/22),FDG-PET+SISCOM+MEG(45.5%,10/22)。若四种模态同时应用,致痫区的检出率并没有提高(68.2%,15/22)。当其他模态均不能提供岛盖癫痫致痫区的定位信息时(表现为阴性或无法定位),单用MAP可检出5例患者,SISCOM能检出2例,MEG仅检出1例,而FDG-PET并不能检出任一患者。在22例患者中,术后一年无发作率为68.2%;在19例患者中,术后两年无发作率为47.4%。所有病理诊断为FCD Ⅱ型的患者,其致痫区均可被MAP检出;仅1例FCDⅠ型患者致痫区能被MAP检出。结论在MRI阴性岛盖癫痫致痫区术前评估中,MAP/MEG/SISCOM三种模态联合使用时通过提供结构像信息,发作间期及发作期功能像的定位信息对致痫区的检出率最高。当其他模态无法提供有用的定位信息时,单用MAP对致痫区的检出率最高。第四部分 多模态非侵入性术前评估在MRI阴性扣带回癫痫致痫区中的定位价值研究目的由于大脑中央深部的解剖位置及扣带回癫痫(Cingulateepilepsy,CE)非特异性的症状学表现,头皮视频脑电图难以准确定其致痫区。此外,作为边缘系统环路的组成部分,其同源皮质间的传导、与运动及感觉系统的复杂连接以及发作期继发双侧同步性痫样放电等因素进一步导致CE定侧及定位困难,尤其是在MRI阴性情况下。FCD是MRI阴性癫痫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本文通过探索MAP、FDG-PET、SISCOM以及MEG多模态检测技术在MRI阴性CE中定位价值,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MRI阴性CE术前评估的认识。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行癫痫术前评估的9例MRI阴性CE患者,且术后至少随访一年(术后发作达到Engel Ⅰ级和或Ⅱ级被认为手术有效)。利用MAP对术前3D T1加权像进行一系列MRI后处理及整合,将产生的图论与术前及术后其他MRI序列进行配准;并进一步比较其他非侵入性术前评估手段在MRI阴性CE中的定位价值。结果MAP能准确定位6例患者(66.7%,3例MRI严格阴性和3例MRI可疑微小病灶患者):4例患者在完全切除MAP阳性区后其发作得到完全控制;2例患者采用激光消融术部分损毁MAP 阳性区后没有完全控制发作。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为FCD(FCD ⅡA型2例,FCD ⅡB型3例,FCD IB型2例,2例激光消融术者无病理结果)。FCD自动检测图论仅检出2例患者。所有MAP 阳性区与ICEEG结果完全吻合,并经配准后在原始MRI上发现既往被肉眼忽视的微小病灶。9例患者行发作间期FDG-PET检查,仅2例患者低代谢区定位于扣带回或扣带回紧邻脑区(P1和P9);4例患者行发作间期及发作期SPECT(示踪剂注射时间范围在12-16秒)检查,仅1例患者高灌注定位在扣带回区(P1);5例患者行发作间期MEG检查,仅1例患者棘波定位于扣带回区(P1)。结论FDG-PET,SPECT及MEG在检测MRI阴性扣带回癫痫致痫区的定位价值有限。MAP是MRI后处理方法集合并用于检测颅内微小FCD病灶的低成本无创的软件项目,给予MRI阴性扣带回癫痫患者二次阅片的机会。FCD自动检测程序作为一种新方法在未来仍需进一步测试及改良以提高其FCD自动检测率。

王开福,门杰,张展庆[7](2006)在《脑结节性硬化的CT、MRI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结节性硬化的CT、MRI特点及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结节性硬化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10例,3例伴有室管膜下等密度肿块,直径2~3cm,3例表现为大脑皮层及白质钙化,1例小脑钙化。MRI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室壁呈波浪状改变者9例,12例表现为大脑皮层、白质的多发线样、球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灶,2例小脑有异常信号。结论CT、MRI表现是脑结节硬化确诊的主要依据,二者互相结合对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肖家和,王大有,邓开鸿,白红利[8](1995)在《脑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诊断(附2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报告22例脑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诊断。其中CT扫描19例,MR扫描3例。主要发现有室管膜下结节,皮质结节,白质异常和脑萎缩。1例合并胶质瘤。结合文献,作者讨论了结节性硬化的CT、MRI表现特点以及与脑囊虫病,脑结核的鉴别,并比较了CT和MRI对脑结节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杜晓猛,李艳捧[9](2017)在《结节性硬化症多系统损害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结节性硬化症伴发多系统损害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系统损害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6例均出现典型的室管膜下结节,其中钙化结节11例,非钙化结节5例;7例出现皮层及皮层下结节,6例可见脑白质信号改变,1例伴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2例累及肾脏,表现为双肾多发大小不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3例同时出现双肾多发囊肿;2例累及肝脏,表现为肝脏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累及肺,表现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累及骨骼,表现为骨骼多发结节样及斑片状骨质硬化。结论了解结节性硬化症及其多系统损害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张定,牟奇猛,谭文,王凌,韩波[10](2016)在《CT与MRI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表现及CT与MRI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病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CT检查45例病人均可见室管膜下结节。MRI检查39例病人显示皮质及皮质下结节,可见脑实质内异常信号影,T1加权像(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MRI检查,8例(18.0%)见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20.0%)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4.4%)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6.7%)合并肺血管淋巴管肌瘤病。结论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征,CT显示室管膜下钙化结节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MRI对非钙化性结节比较敏感,能发现更多病变。CT及MRI联合检查对结节性硬化症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脑结节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附9例CT和MRI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结节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附9例CT和MRI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释义表
附录二 12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资料汇总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流行病学
        3.1.2 临床特征
        3.1.3 影像学表现
        3.1.4 手术方式
        3.1.5 病理学
        3.1.6 免疫组化
        3.1.7 随访及预后
    3.2 讨论
        3.2.1 流行病学
        3.2.2 临床表现
        3.2.3 影像学
        3.2.4 影像学鉴别诊断
        3.2.5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2.6 病理学鉴别诊断
        3.2.7 治疗
        3.2.8 预后及展望
        3.2.9 局限性
    3.3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临床资料
        1.1.2 影像学资料
    1.2 治疗方法
二、结果
    2.1 术后病理
    2.2 术后随访
三、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影像特点
    3.3 病理特征
    3.4 鉴别诊断
    3.5 治疗方法
    3.6 预后因素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
        1.2.2 MR检查方法
        1.2.3 ~(18)F-FDG PET/CT显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瘤在CT、MRI、PET/CT检查中各自影像学特点分析
        2.1.1 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点
        2.1.2 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点
        2.1.3 ~(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2.2 CT、MRI、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特征
    3.2 CT影像学表现
    3.3 MRI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4 PET/CT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5 CT、MRI、PET/CT对淋巴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不足之处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RI 和 PET/CT 在淋巴瘤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伴多器官受累的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情况及CT首次诊断
    2.2 多脏器受累影像表现
3 讨论

(5)结节性硬化症多器官受累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中枢神经系统
    2.2 腹部
    2.3 肺部
    2.4 骨骼
3 讨论
    3.1 中枢神经系统
    3.2 腹部
    3.3 肺
    3.4 骨骼系统

(6)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及多模态术前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药物难治性FCDⅠ型和Ⅱ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FCDⅠ型和Ⅱ型的基线临床特征及FCDⅠ型的预测因素
        2.3 总样本手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4 FCDⅠ型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FCDⅡ型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形态学分析程序在检测FCDⅠ型和Ⅱ型癫痫致痫区的应用
    引言
    1 方法学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MAP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FCD病理亚型,PMC结论及MAP检出率的关系
        2.3 MAP+,切除范围及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非侵入性多模态术前评估在MRI阴性岛盖癫痫致痫区中的定位价值
    引言
    1 方法
        1.1 纳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纳入对象基线情况
        2.2 症状学表现
        2.3 头皮脑电图变化
        2.4 MAP结果
        2.5 FDG-PET结果
        2.6 SISCOM结果
        2.7 MEG结果
        2.8 单个模态及多模态致痫区检出率
        2.9 手术,病理及1-2年手术预后结局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非侵入性多模态检测在MRI阴性扣带回癫痫中的应用
    引言
    1 方法
        1.1 纳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对象基线情况
        2.2 症状学及头皮脑电图
        2.3 多模态检测结果
        2.4 手术,病理及预后结局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脑结节性硬化的CT、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方法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MRI表现
3 讨论

(9)结节性硬化症多系统损害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头颅
    2.2 肾脏
    2.3 肝脏
    2.4 肺
    2.5 骨骼
3 讨论
    3.1 中枢神经系统
    3.2 肾脏及肝脏
    3.3 肺
    3.4 骨骼系统

(10)CT与MRI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及病理
    3.2 颅内影像学表现
        3.2.1 室管膜下结节
        3.2.2 皮质和皮质下结节
        3.2.3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3.2.4 脑白质区异常信号
    3.3 多系统多器官受累表现

四、脑结节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附9例CT和MRI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及研究进展[D]. 李张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方辉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D]. 孙思.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伴多器官受累的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诊断[J]. 胡剑锋,王宇泽,李新春,包盈莹,雷强,万齐,邹乔.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10)
  • [5]结节性硬化症多器官受累的影像学表现[J]. 沈慧,潘婷,张璇,施海彬,洪汛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6]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及多模态术前评估的临床研究[D]. 汪珊. 浙江大学, 2019(03)
  • [7]脑结节性硬化的CT、MRI诊断[J]. 王开福,门杰,张展庆. 罕少疾病杂志, 2006(02)
  • [8]脑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诊断(附22例报告)[J]. 肖家和,王大有,邓开鸿,白红利. 华西医学, 1995(S1)
  • [9]结节性硬化症多系统损害的影像学分析[J]. 杜晓猛,李艳捧.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3)
  • [10]CT与MRI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J]. 张定,牟奇猛,谭文,王凌,韩波. 齐鲁医学杂志, 2016(02)

标签:;  ;  ;  ;  ;  

脑结节硬化的影像学表现(9例CT及MRI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