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季孕妇少用“电”(论文文献综述)
孙津[1](2021)在《结合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分布估计与个体暴露评估》文中认为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大气颗粒物,因其高污染水平和不良健康效应成为目前环境健康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表明PM2.5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存在不良影响,也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暴露是衡量人和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接触的物理量。PM2.5暴露评估能够为定量研究污染和疾病的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从而提供PM2.5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统计学证据和量化参数。除长期暴露外,一些研究也证明了PM2.5短期暴露的危害性,而在短期暴露评估研究中结合个体出行的动态暴露估计方法更为准确。这一方法除个体时空轨迹数据外,还需要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PM2.5浓度分布。但是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分布仍较为稀疏,难以满足获取城市内更精细的污染浓度时空分布的需求,也限制了个体短期暴露评估的研究。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利用与PM2.5浓度存在强关联的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使用多模型综合的随机森林方法估计全覆盖的高时空分辨率PM2.5浓度分布,并结合北京市的个体时空轨迹数据进行了个体短期暴露评估试验。本研究对于城市污染控制、居民健康建议以及后续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都具有参考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研究使用了2014-2019年北京市范围内的小时级、5 km分辨率的Himawari-8 AOD和日级、1 km分辨率的MAIAC AOD两种最新的高分辨率卫星AOD产品,并对二者进行质量和时空覆盖度的评估。地基观测AOD的评估表明二者的质量较好,时空覆盖度评估也说明了二者的时空代表性较充足,可用作PM2.5浓度估计的变量。但是两种卫星AOD仍存在显着的时空缺失问题,会对全覆盖的PM2.5浓度估计造成阻碍。(2)选择多模型综合的随机森林方法,将MAIAC AOD日均值、Himawari-8 AOD小时值、小时分辨率的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等数据作为估测变量,估计2014-2019年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公里分布。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的时空联系性,还加入了PM2.5站点监测值和地理要素的空间卷积层以及气象数据的时间积累效应作为模型输入。由于AOD时空缺失现象显着,为最大限度保留AOD的估测贡献,根据两种卫星AOD的有无建立4个数据集,在每个数据集上分别建立随机森林模型。4个模型拟合R2为0.975-0.982,RMSE在6.9-11.5μg/m3之间;CV R2为0.916-0.948,RMSE在14.1-16.9μg/m3之间;美国大使馆的独立测试R2为0.899-0.953,RMSE在18.7-19.9μg/m3之间。无论从测度的绝对值还是和前人研究相比较,都说明了本研究各模型有较高的估测精度。估测变量敏感性测试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用到的估测变量对于提高模型估计精度都有贡献;其中气象要素的时间积累效应在前人研究中较少使用,而在本研究中对时间趋势估计效果有显着提升。(3)根据空间分辨率和空间趋势估计贡献,确定了多模型估计结果结合的顺序,拼合得到北京市全覆盖的PM2.5小时浓度公里分布地图,对2019年4个季节的典型污染过程浓度分布进行估计。小时浓度公里分布能够呈现污染过程的诸多细节,可反映出不同机制下污染时空特征的复杂性,会为个体暴露评估带来更多动态的影响。(4)通过含浓度调整因子的个体暴露估计方法,结合个体时空轨迹与4个污染过程的小时浓度分布,计算得到北京市313人16天的个体日暴露量和小时暴露峰值。个体时空轨迹数据来自定位和健身类app用户在网站公开分享的上下班轨迹数据。对暴露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天的日暴露量和小时暴露峰值基本与当天的污染水平成正比,而一天中高浓度的时段和出行时段容易成为小时暴露峰值时段。相比工作地日均浓度,同一天中不同人的日暴露量与居住地日均浓度更为相关。而北京市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多为“南(东南)高北(西北)低”,因此居住在北部和西北区域的人对于PM2.5的日暴露量通常更低。出行方式上,受出行微环境调整因子影响,驾车出行的个体日暴露平均水平一般小于步行和骑行。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同一个体不同出行选择的研究,发现确定起终点的情况下,减小暴露的出行方式以驾车最优,步行最差;同样的出行方式下,通常出行时间越短,暴露越低。(5)研究比较了定位在住址的静态暴露估计与结合出行的动态暴露估计的差异,并提出了两种简化的动态暴露估计方法。在比较动态和静态暴露估计差异时,发现当白天空间污染浓度差异较大时,出行距离较大的人(浓度调整前)和出行时间较长的人(浓度调整后)用静态暴露替代动态暴露的误差较大。出于降低数据收集成本的需要,提出了两种简化的动态暴露估计方法:方法一需要获取个体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位置,可由手机信令数据收集;方法二除个体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位置外,还需要个体上下班出发和到达的时刻及出行方式,可由活动日志调查来收集。在完整的个体时空活动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作为动态暴露估计方法的简化版本进行使用,比传统的静态暴露估计方法准确度更高。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指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本刊编辑部[3](2021)在《安全快乐过寒假!》文中研究指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转眼间,寒假和春节就要来临,这是同学们盼望已久的放松休闲时间,但同时,寒假也是青少年各种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为此,小编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寒假安全攻略,希望同学们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王彦彦[4](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陈珏[5](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牛佳宝[6](2020)在《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避难场所近年来总体数量虽不断增长,但随着城市的扩张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大多数城市中的避难场所仍存在设置数量不足、地点分布不均的问题。且避难场所大多数选用拥有开阔场地的公园、广场类公共设施作避难场所。忽视了基于就近服务的原则设置的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优势。本论文选择坐落在地震带的唐山市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是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出发点的适宜性研究。文中在调研唐山市中小学的分布、规模、功能构成、空间特征等分析基础上,结合唐山市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可能的避难场所设计。分析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适宜性和唐山地区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发展潜力。同时从人的行为心理研究着手,找寻避难行为心理的趋光性与归属感等规律,得出特殊时空下对于临时居住空间、配套设施、外部场地空间相应需求。密切避难空间体系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城市居民的避难行为规律,为避难建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体系进行补充。基于CFD系统的PHEONICS软件和ECOTECT软件进行避难空间优化研究与分析模拟。提出适宜唐山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季节的量化指标,完善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优化设计策略及理论。进而总结出中小学校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方法。对于研究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暨有避难场所位置与核心城区中小学校分布情况的可视化分析,建筑单体室外风压与通风情况分析等,宜于唐山地区避难场所建设活动的开展。本文的研究设定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可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将避难场所的空间充分利用。提高避难期间空间使用舒适度,以缓解避难行为心理压力。通过计算机模拟,结合物理环境进行综合优化,找寻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时适宜的绿色设计手法。对于避难空间布局要求、环境布局建议、光环境优化、植物配置、场所道路设计以及避难场所做了相应的研究,为此类避难建筑的发展提供设计借鉴。
毛泰玉[7](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观念的提升,人们对医院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仅要求医院具备相关的医疗救助功能,而对医疗环境、活动等候场所等有了更高的期待,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贯彻于医疗建筑设计中。然而现有门诊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舒适度较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看病就诊感受及门诊运行效率,提升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本文以医院门诊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围绕使用者的舒适度体验进行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关注全体使用者的内在需求,基于真实客观的事实,分析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影响因子,对舒适度优化中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计算并排序,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证实理论研究的实际价值与可实施性。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提出了研究目的、研究现况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针对性的论述了扎根理论和医院门诊公共空间的概况,为后续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与理论指导。第三部分,基于扎根理论的指导,运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确定了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影响因子。运用问卷调研的方式,确定了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影响因子权重排序,从而获得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优化设计的范围及对影响因子优化设计的先后顺序。第四部分,通过对扎根理论调研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和分析,得出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优化设计方向及具体策略。第五部分,结合上述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和观察的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及提出优化建议,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验证研究结论的可行性。本文研究了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影响舒适度的因子,揭示了现阶段人们对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高诉求,随后提出了一些大型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优化设计策略及方法以供参考、借鉴与启发,以期弥补国内扎根理论对医院建筑方面研究的不足和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研究的薄弱,为今后打造更舒适的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提供可行的思路。
李启文(Lee Kai Man)[8](2019)在《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及文化特色的关系,岭南地区的疾病类型和居民体质均具备其特点,辨治和用药也须相应配合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香港位处岭南地域,回归后中医药日渐受到重视,对中医妇科的求诊需求亦随之增加,求诊于中医妇科的病种也愈加广泛。对于香港的中医师,能掌握更多切合岭南地区的辨治和用药方法,对治疗效果必定有所帮助,使广大患者受惠。本研究探讨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和证型有否地区性的特点,与及是否受香港的岭南特色因素所影响,从而探讨切合香港地区的中医妇科病的辨治和用药方法,供临床中医师参考,以期帮助提高疗效。方法:本研究参照德尔菲(Delphi technique)专家咨询法进行,受访专家人数设定为14位。专家的纳入标准为具备中医妇科临证经验15年或以上,年龄为39岁或以上;或之前任职于医院的职称达副主任或以上。数据收集方式以两轮的问卷咨询进行。第1轮问卷就7种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包括: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不孕症、胎漏胎动不安、症瘕,咨询专家们在香港地区最常见的病因及证型。拟定相关的病因与证型选项时,参考《中医妇科学》五版及六版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医妇产科学》与及个别专家的建议,列出选项以供专家们选择。如专家认为有常见的病因或证型未有包括在所提供的选项中,也可作增补。请专家对7种病的病因和证型的选项按照常见的程度排序。另外,向专家们谘询香港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特色等因素对病因及证型有什么影响,与及每种病的诊治注意点和常用的方剂及中药。第1轮问卷全部收回后,将专家之意见分析整理。关于病因及证型部份,对各选项作频数统计,根据统计的综合结果,把每种病的病因和证型的各个选项依常见的程度作排序。所得出的排序结果放在第2轮问卷中,让专家就7种病的病因和证型再次填答,请他们参考过第1轮问卷综合各专家意见所得出的病因和证型排序之后再次作选择。将两轮咨询问卷收集所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对于常见病种类、病因、证型选择、常用方剂和中药等结果,可作量化统计的,则作统计并列表,作出分析。对于意见陈述的内容,加以分析,撰写报告。结果:受访专家年龄介乎47至76岁,从事中医妇科诊疗工作22至51年,在香港从医10年至39年。根据受访专家的长期临床观察,本研究中的7种中医妇科病在香港地区的最常见病因和证型排列首5位者如下:一、痛经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过食寒凉生冷、先天肾气不足、感受寒邪、素体气血虚弱。最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二、崩漏最常见病因:更年期肾气衰退、元气虚弱、劳倦过度、情志抑郁、忧思过度。最常见证型:肾阴虚证、肾气虚证、脾虚证、脾虚肝郁证、血瘀证。三、绝经前后诸证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忧思过度、素体阴虚、性情急躁、劳倦过度。最常见证型: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肝阳上亢证。四、带下病最常见病因:素体脾虚、感受湿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染湿毒。最常见证型:脾虚湿热证、脾虚证、湿热下注证、阴虚夹湿证、肝经湿热下注证。五、不孕症最常见病因:年逾五七,冲任耗损、禀赋素弱、情志抑郁、素体肥胖、饮食不节。最常见证型:肾气虚证、肝郁证、痰湿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六、胎漏、胎动不安最常见病因:禀赋不足、劳倦过度、素体气血虚弱、素有症瘕、饮食不节。最常见证型:肾虚证、气血虚弱证、脾肾两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七、症瘕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忧思过度、素体脾虚、饮食不节、经行产后,风寒侵袭。最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痰湿瘀结证、肾虚血瘀证、寒湿凝结证、湿热瘀阻证。总括而言,本研究中的7种中医妇科常见病在香港地区的病因和证型确实有本地特色,反映出香港的气候、生活环境、起居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等因素对病因和证型产生显着的影响。较为突出的因素是岭南潮湿炎热气候的影响已被过用冷气有所改变;工作、学业及家庭的压力大,情志失调;工时长,睡眠少,熬夜,运动少;衣着贪凉,不注重保暖;饮食不节,嗜食寒凉生冷、甜腻、辛辣燥热;晚婚晚育,行房次数少;性观念开放;卫生常识普及不足等。以上种种因素,可以理解为在岭南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了香港本地特色。综合各种病来看,证型较多见肝郁气滞、肾气虚、肾阴虚、脾虚、痰湿、湿热、寒湿、血瘀等,以肝郁气滞、肾气虚、肾阴虚、脾虚最为显着,所以治疗中医妇科病,调理冲任,以肝、肾、脾为主。专家们更对个别病种提出了中医妇科学教材的证型举例中未有列出的证型,例如痛经的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崩漏的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的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阳上亢证、脾虚肝郁证;胎漏、胎动不安的脾肾两虚证,反映香港的临床实际情况和证候特点。专家们的选方用药亦对应常见病机,贯彻理法方药的原则,但因应香港人体质薄弱,虚实夹杂,用药轻灵,免伤正气;亦少用辛燥的中药。当中亦有运用地道的中药,即岭南地区特有的“南药”。此外,因情志、生活习惯及环境导致的因素较多,除药物治疗外,调摄、情绪疏导、卫生常识指导也须重视。结论:本研究参照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分析,探讨香港地区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的证候与治法用药特点。研究发现:在香港地区较为常见之中医妇科病如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不孕症、症瘕等,其中医证候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香港执业的资深中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均认同香港地区的气候、工作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等因素对各种中医妇科病的病因和病机均产生显着的影响。专家们的诊治思维和用药也受到岭南医学的影响。
赵珂[9](2019)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文中认为长沙地铁是市区大运量交通工具,其车站建筑是由多方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站体周边环境、基础功能、建造成本和技术,因此车站方案本身不存在原则性问题。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为视角探讨长沙地铁站的现状,总结出适应乘客需求的设计方法,提出一些相应的设计思路。环境行为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是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再上升到建筑设计层面。其中,车站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可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而车站物理环境和站内艺术设计可影响使用者感官体验。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办法得出长沙地铁车站客观真实的发展现状,以问卷调研方法记录乘客的真切感受,再结合行为学理论总结指导车站空间设计的方法,以具体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实地调研长沙现有地铁站的空间环境,梳理出建筑方案相关的图文信息。自绘、自摄、自制图表达190余张,形成较丰富的研究资料。基于环境行为学所强调的重点,对长沙地铁车站的布局、构造、功能、文化等相关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全文脉络如下:1.先阐明研究背景、对象和相关领域文献,确定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最后制定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2.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扭转“环境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性对车站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对车站中不同人群的生理、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3.分析国内外地铁站发展动态,基于环境行为学针对性地对长沙地铁所有车站进行调研,用真实数据反应车站现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乘客真实使用情况和感受。4.基于环境行为学和实际调研情况总结长沙地铁站公共空间普适性的设计要点及个性化的设计方法。以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指导车站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布局与设计,以使用者的感知标准指导车站物理环境和艺术环境。5.以实例验证指导方法。以长沙阜埠河站为例,结合第四章的设计方法加以分析和验证,期待为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具体的参考意见。
郭姝艳[10](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提出《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二、冬季孕妇少用“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孕妇少用“电”(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分布估计与个体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估算地面PM_(2.5)浓度的原理 |
2.2 利用AOD估算近地面PM_(2.5)浓度的方法 |
2.2.1 基于原理的方法 |
2.2.2 基于结果的方法 |
2.2.3 估计方法总结和评述 |
2.2.4 AOD数据缺失引起PM_(2.5)估计结果缺失的处理方法 |
2.3 高时空分辨率PM_(2.5)浓度分布的估计方法和研究进展 |
2.4 个体短期暴露估计的数据来源和评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 |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PM_(2.5)污染特征 |
3.2 实验数据与初步处理 |
3.2.1 PM2.5 监测数据 |
3.2.2 AOD数据 |
3.2.3 气象数据 |
3.2.4 地理数据 |
3.2.5 个体时空轨迹数据 |
3.3 两种卫星AOD的质量与时空覆盖水平 |
3.3.1 AOD的质量 |
3.3.2 AOD的时空覆盖水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随机森林模型的构建、验证与评价 |
4.1 变量与模型的构建 |
4.1.1 时空关联变量的构建 |
4.1.2 随机森林模型的构建 |
4.2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4.2.1 模型验证 |
4.2.2 基于随机森林方法测度的变量重要性评价 |
4.2.3 敏感性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PM_(2.5)小时浓度分布的估计结果 |
5.1 多模型估计结果的结合优先级 |
5.2 2019年4 个污染过程的PM_(2.5)小时浓度分布 |
5.3 PM_(2.5)浓度日变化的时空分异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个体活动数据分析与个体暴露评估方法 |
6.1 活动信息的统计分析 |
6.2 暴露评估方法 |
6.2.1 暴露计算公式及参数的确定 |
6.2.2 日暴露量与小时暴露峰值的估计 |
6.3 暴露参数的敏感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市居民的个体暴露评估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
7.1 日暴露量的统计分析 |
7.1.1 不同天的日暴露量均值与变异 |
7.1.2 日暴露量的空间分布 |
7.2 各活动暴露占比的统计分析 |
7.3 日暴露量的影响因素 |
7.3.1 居住地和工作地浓度 |
7.3.2 出行距离、时间与方式 |
7.4 小时暴露峰值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 |
7.4.1 不同天的小时暴露峰值的均值和变异 |
7.4.2 峰值对应的时刻和活动 |
7.4.3 小时暴露峰值的影响因素 |
7.4.4 峰值对应状态的影响因素 |
7.5 不同出行选择的日暴露量和小时暴露峰值区别 |
7.6 静态与动态暴露的差异分析及简化的新方法评估 |
7.6.1 因子调整前的原始静态暴露和动态暴露差异 |
7.6.2 因子调整后的静态暴露和动态暴露差异 |
7.6.3 静态与动态暴露差异的影响因素 |
7.6.4 简化的动态暴露估计效果评估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安全快乐过寒假!(论文提纲范文)
寒假出行小贴士 |
出行·安全 |
1.遵守交通规则 |
2.乘坐安全的交通工具 |
3.防止意外伤害 |
4.防止出现踩踏 |
5.提高警惕防偷防骗 |
出行·防疫 |
出行·保暖 |
寒假居家安全小常识 |
一、哪些电器容易引起火灾 |
1、电热毯 |
2、电暖气 |
3、空调 |
4、饮水机 |
5、电吹风 |
二、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
三、用电安全小常识 |
1、使用正规家用电器 |
2、空调温度不宜过高 |
3、控制电器使用时间 |
4、严禁在无人监护下用电暖气 |
5、不要超负荷用电 |
6、不要自己维修电器 |
7、安全使用暖水袋 |
寒假饮食安全小常识 |
不宜经常食用砂锅菜 |
不要喝过热的饮料 |
忌吃有黑斑的红薯 |
不宜过多食用橘子 |
忌食未腌透的酸菜 |
饮食注意事项 |
1、食物要足量,能量应平衡。 |
2、少食生冷,多喝粥汤。 |
3、多吃蔬果,强体抗病。 |
4、适量补充,点到为止。 |
饮食禁忌 |
牛奶的饮食禁忌 |
吃火锅不当易得病 |
不宜多吃辛辣 |
寒假防疫要做到 |
关于新冠疫苗你了解多少? |
新冠疫苗有没有接种的必要? |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
我国新冠疫苗有效性又如何呢? |
疫苗的价格怎么样? |
新冠疫苗接种后,将会如何在人体体内产生作用? |
打完疫苗能管多久? |
哪些人群要接种新冠疫苗? |
哪些人群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
疫苗怎么打?去哪儿打? |
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
目前全球疫苗研发的进度怎么样? |
接种疫苗之后,是不是还要采取其他防控措施? |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㈠理论意义 |
㈡实践意义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㈠对“女犯”的解读 |
㈡对“女监”的界定 |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㈠研究成果概述 |
㈡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
㈡管理手段强硬 |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
二、主要原因分析 |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外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 |
2.1 避难建筑的基本理论 |
2.1.1 避难建筑的相关概念 |
2.1.2 避难建筑的内部布置原则 |
2.1.3 避难建筑的配套用房 |
2.1.4 避难建筑的功能要求 |
2.1.5 城市生命线恢复对避难场所的影响 |
2.2 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的优势 |
2.2.1 中小学建筑规模及面积指标 |
2.2.2 功能分区与空间特征 |
2.2.3 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的优势 |
2.2.4 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
2.2.5 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可行性分析 |
2.3 寒冷地区气候特性 |
2.3.1 唐山地区气候特性 |
2.3.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能耗 |
2.3.3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2.4 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 |
2.4.1 绿色建筑理念 |
2.4.2 绿色建筑理念在避难场所中应用优势 |
2.4.3 中小学避难场所被动式设计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的建筑设计要求 |
3.1 人的避难行为心理 |
3.1.1 避难行为动机 |
3.1.2 避难行为心理 |
3.2 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
3.2.1 避难地点的认知调研 |
3.2.2 紧急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
3.2.3 长期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
3.3 避难行为心理调研分析 |
3.3.1 紧急避难行为心理规律调研分析 |
3.3.2 中长期避难行为心理规律 |
3.4 避难行为心理需求下的避难场所设计要素 |
3.4.1 避难行为心理要求 |
3.4.2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的建筑设计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策略 |
4.1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整体控制 |
4.1.1 朝向及布局设计 |
4.1.2 优化围护结构与体量组合 |
4.2 确定有效避难面积 |
4.2.1 中小学组织形式 |
4.2.2 中小学避难服务半径的确定 |
4.2.3 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 |
4.2.4 中小学避难人数的确定 |
4.3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平面组织优化 |
4.3.1 绘制总平及各层平面图 |
4.3.2 避难平面组织的平灾转换 |
4.3.3 优化平面组织形式 |
4.4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空间内部优化 |
4.4.1 内部空间的划分 |
4.4.2 教室避难空间风环境优化 |
4.4.3 教室空间避难光环境优化 |
4.4.4 中庭空间优化 |
4.5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外部场地设计 |
4.5.1 场所出入口设计 |
4.5.2 避难道路宽度设计 |
4.5.3 设置安全隔离空间 |
4.5.4 广场及可识别性 |
4.5.5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4.6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规律的设施配套原则 |
4.6.1 配套设施原则 |
4.6.2 避难设施电气设计 |
4.6.3 应急给排水系统 |
4.6.4 标识设计 |
4.6.5 其他设计经验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绿色理念下中小学校避难场所的优化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2 总体规划设计 |
5.2.1 平灾转换方案 |
5.3 热辐射量与最佳朝向及被动式技术确定 |
5.4 既有教学楼围护结构优化 |
5.5 结合风环境的平面布置优化 |
5.5.1 内部隔断布置 |
5.6 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及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居民紧急避难行为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需求 |
1.1.2 门诊特殊性与公共空间使用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2.1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 |
1.2.2 舒适度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扎根理论相关研究 |
1.4.2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1.4.3 舒适度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扎根理论与医院门诊公共空间概述 |
2.1 扎根理论概述 |
2.1.1 扎根理论定义 |
2.1.2 扎根理论特点 |
2.1.3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
2.1.4 扎根理论编码本质 |
2.1.5 扎根理论具体步骤解析 |
2.2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概述 |
2.2.1 门诊概况 |
2.2.2 公共空间概况 |
2.3 扎根理论在医院门诊公共空间研究中的优越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影响因子分析 |
3.1 影响因子采集 |
3.1.1 深度访谈提纲确定 |
3.1.2 深度访谈样本选取 |
3.1.3 深度访谈数据收集 |
3.2 影响因子提取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关联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扩大数据范围 |
3.3 影响因子确定 |
3.3.1 行为舒适度 |
3.3.2 知觉舒适度 |
3.3.3 心理舒适度 |
3.4 因子权重调研 |
3.4.1 问卷制作与发放 |
3.4.2 问卷回收与检验 |
3.5 因子权重排序 |
3.5.1 问卷调研过程 |
3.5.2 问卷调研初步结论 |
3.5.3 影响因子权重排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优化设计策略 |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调研结果问题分析 |
4.1.1 影响行为舒适度的问题分析 |
4.1.2 影响心理舒适度的问题分析 |
4.1.3 影响知觉舒适度的问题分析 |
4.2 总体优化设计方向 |
4.2.1 人性化 |
4.2.2 细节化 |
4.2.3 智慧化 |
4.3 针对问题的优化设计策略 |
4.3.1 提升行为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策略 |
4.3.2 提升心理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策略 |
4.3.3 提升知觉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 |
5.2 详细分析及策略应用 |
5.2.1 行为舒适度 |
5.2.2 心理舒适度 |
5.2.3 知觉舒适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附录C 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影响因子权重问卷 |
致谢 |
(8)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岭南医学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 |
一、岭南中医妇科流派 |
二、岭南妇科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
三、岭南妇科医家的临证特色 |
第二章 岭南妇科名家 |
第一节 罗元恺 |
一、简介 |
二、学术思想 |
三、临证经验 |
第二节 欧阳惠卿 |
一、简介 |
二、临证经验 |
第三节 张玉珍 |
一、简介 |
二、临证经验 |
第四节 罗颂平 |
一、简介 |
二、临证经验 |
三、诊治特色 |
第五节 岭南罗氏妇科枝繁叶茂,惠及五洲 |
第六节 岭南罗氏妇科与香港的深厚渊源 |
第三章 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研究的实施 |
一、第1轮问卷咨询 |
二、第2轮问卷咨询 |
三、资料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一、专家基本资料 |
二、专家最经常诊治的中医妇科病 |
三、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见病因与证型 |
四、香港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特色等,对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影响 |
五、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两地的中医妇科辨治和用药选择的比较 |
六、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
第二节 研究数据分析 |
一、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见病因与证型 |
二、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一节 讨论 |
一、香港地区的气候、生活环境、起居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 |
二、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两地的中医妇科辨治和用药选择的比较 |
三、7种中医妇科病的诊治注意点 |
四、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
五、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临床诊治须重视香港特色 |
二、专家的临床经验及用药心得有参考价值 |
三、性教育、女性卫生常识的普及工作 |
四、晚婚晚育问题必须正视 |
五、中医妇科的专业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2.1 范围界定 |
1.2.2 区域界定 |
1.2.3 客群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总结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车站乘客特征 |
2.1 行为学理论解析 |
2.1.1 环境行为学 |
2.1.2 感知、认知理论 |
2.1.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1.4 行为活动的研究 |
2.2 行为学理论与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
2.3 车站乘客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 |
2.3.1 车站使用人群及行为概述 |
2.3.2 通勤乘客 |
2.3.3 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 |
2.3.4 老年乘客 |
2.3.5 儿童乘客 |
2.3.6 残疾人乘客 |
2.3.7 女性乘客 |
2.4 换乘站乘客行为和心理需求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站建筑调研分析 |
3.1 国内外地铁站调研分析 |
3.1.1 国外地铁车站 |
3.1.2 国内地铁车站 |
3.2 长沙地铁站实地调研分析 |
3.2.1 长沙地铁车站现状概述 |
3.2.2 针对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调研 |
3.2.3 针对使用者感官需求的车站环境调研 |
3.3 长沙地铁站问卷调研分析 |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3.2 受试者在车站行为需求情况 |
3.3.3 受试者对车站环境的感受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
4.1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设计方法 |
4.1.1 通达性——车站的选址布局 |
4.1.2 舒适性——车站空间结构与尺度把控 |
4.1.3 便捷性——车站交通流线和节点设计 |
4.1.4 科学性——车站换乘设计 |
4.1.5 接驳性——车站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 |
4.1.6 公平性——车站“关怀“性设计 |
4.2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公共配套设施布设方法 |
4.2.1 舒适性——车站座椅的布控 |
4.2.2 科学调控——车站铁马栏杆的布局 |
4.2.3 资源优化——无性别如厕设计 |
4.2.4 引导性——标识系统设计 |
4.3 基于使用者五官感知的物理环境设计方法 |
4.3.1 声环境——车站降噪设计 |
4.3.2 光环境——车站光照设计 |
4.3.3 空气环境——车站通风设计 |
4.4 基于使用者感知、认知的艺术环境设计方法 |
4.4.1 削弱使用者被“骚扰”担忧的设计 |
4.4.2 融入个性化元素的设计 |
4.4.3 融入地方文脉的设计 |
4.5 长沙地铁车站与湖湘文化的体现 |
4.5.1 湖湘元素提取 |
4.5.2 色彩提取 |
4.6 小结 |
第5章 长沙地铁阜埠河站实证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车站简介 |
5.2 阜埠河站空间布局设计 |
5.2.1 车站出入口分布 |
5.2.2 车站空间结构分析 |
5.2.3 车站内部交通分析 |
5.2.4 车站换乘节点分析 |
5.2.5 车站接驳设计分析 |
5.2.6 车站关怀性空间分析 |
5.3 阜埠河站公共配套设施 |
5.3.1 车站座椅与铁马布设 |
5.3.2 车站公共卫生间布设 |
5.3.3 车站导视标识布设 |
5.4 阜埠河站物理环境 |
5.4.1 车站声环境 |
5.4.2 车站光环境 |
5.4.3 车站空气环境 |
5.5 阜埠河站空间氛围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沙地铁站出入口布局统计表 |
附录B 长沙地铁站公共区空间尺度与结构统计表 |
附录C 长沙地铁换乘站规划统计表 |
附录D 长沙地铁站照度检测表 |
附录E 长沙地铁站台噪声检测表 |
附录F 长沙地铁车站空气检测表 |
附录G 长沙地铁车站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2 论文预期成果 |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
2.2.2 新闻话语分析 |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冬季孕妇少用“电”(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分布估计与个体暴露评估[D]. 孙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安全快乐过寒假![J]. 本刊编辑部. 平安校园, 2021(01)
-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D]. 牛佳宝.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型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研究[D]. 毛泰玉. 湖南大学, 2020(12)
- [8]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D]. 李启文(Lee Kai M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D]. 赵珂. 湖南大学, 2019(01)
- [10]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