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章防伪技术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文琴,何文孝[1](2022)在《融合防伪线的高仿圆形印章配准与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防伪线在印章上起着防伪作用,而传统的圆形印章印迹提取和鉴别会将印章防伪分割的线段忽略,这直接影响了最后高仿圆形印章的鉴别准确率.为此,提出了融合防伪线的图像去燥算法对提取的印迹进行二次处理以得到较完整的圆形印章印迹.而防伪线主要体现于外围轮廓的缺口,缺口的特征主要是被分割的线形成四个角,为此将得出的印迹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特征轮廓;处理后的印迹利用Harris算法提取角点,以角点为中心缩小SURF特征点搜索范围加快运算速度,并用RANSAC算法对特征集进行二次过滤,进一步加快配准速度;最后利用防伪线分割外围轮廓的特点,对外围轮廓进行分段比较以提升鉴别的准确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配准速度快,鉴别准确率高.
冉湘娟[2](2020)在《基于QR码和印章水印的电子证件防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件,是人们用来证明身份、经历等的证书和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证件逐渐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这样的转变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愈渐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不法分子伪造和篡改证件提供了机会。所以,对于电子证件的保护刻不容缓。印章,是证件上一种具有公信力的,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但是印章图像由于颜色单一、结构简单等特点极易被伪造。近年来,二维码技术在防伪领域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具有天然防伪功能的条码技术,但是编码是开放的,所以其防伪性能并不高。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保护数字产品版权的信息隐藏技术。因此,将数字水印技术、印章图像以及二维码技术相结合应用在防伪领域,能够大大提高防伪性能,对电子证件的防伪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为使电子证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对电子证件的特点、印章图像的特点以及二维码图像的特点进行研究,再结合数字水印技术,提出了基于QR码和印章水印的电子证件防伪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QR码图像特点的二值图像水印算法。该算法使用QR码作为载体图像,使用MD5算法对选择的文件核心信息进行编码,编码结果作为水印信息。结合二值图像的特点和QR码的结构特点,将QR码图像的像素值按列进行读取,得到图像的一维序列,再采用二维超混沌映射生成一个位置序列,将水印信息按照位置序列替换图像的一维序列,在空域上完成水印嵌入。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印章图像的水印算法。该算法将印章图像分为R、G、B三层,并提取出图像的透明通道alpha,以R层和alpha作为载体,文件信息作为水印信息且按照一定的步长进行分段,分别利用离散余弦水印算法和LSB空域水印算法嵌入到R层和alpha中,完成信息的隐藏。最后,提出了分步式电子证件防伪方案,通过比较QR码解码信息与证件信息、提取出的QR码水印信息和再次应用MD5算法得到的信息以及提取出的印章图像水印信息和证件信息,实现三步式防伪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当且仅当三步防伪验证都通过时才能证明证件的真实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QR码的空域水印算法和基于印章图像的水印算法对常见的攻击如椒盐噪声、高斯噪声均有具有较好的抵抗力。椒盐噪声和高斯噪声的参数值达到0.05和0.1时,QR码仍能正常解码,NC值均大于0.94。椒盐噪声和高斯噪声的参数值达到0.01和0.005时,印章图像的PSNR均大于44,NC值均大于0.97。说明两个算法的不可见性良好,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提出的基于QR码和印章图像的电子证件防伪方案对于一般的篡改、伪造具有良好的防伪功能,能够有效的实现电子证件的防伪认证。
王晓宾[3](2020)在《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章印文鉴定作为一项传统的司法鉴定项目,一直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伪造印章印文的技术越来越多,加之人们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发案量飞速上升。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员对可疑印文(检材印文)进行检验,分析其形成方式,判断其与样本印文的一致性,进而为法庭诉讼提供证据,为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印章印文鉴定作为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司法鉴定人员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及鉴定人员针对印章印文鉴定的技术方法展开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司法实践而言,印章印文鉴定的正确率并不理想,领域内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缺乏系统研究,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随着诉讼中对证据审查严格化、采信标准规范化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印章印文鉴定结果备受关注,因此,系统的开展对印章印文鉴定的质量监控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和尤为必要。本文在深入了解印章印文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印章印文质量监控的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与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主要因素的深入剖析、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进行模拟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共六章,分别为:导论;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导论;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包括第一章;第三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1)系统的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析。从鉴定主体、鉴定客体、鉴定程序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并通过评估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分别划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构建出影响因素的分级结构,为后续开展鉴定质量监控工作打下基础。(2)详尽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六个部分入手细化监控点,为开展质量监控监控工作明确着力点。(3)完整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进行了构建。通过设计构建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搭建平台。导论部分论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数量众多,一直是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研究人员多关注技术方法,加之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繁杂,因此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一直亟待提升,质量监控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利用文献梳理法、实证调查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借鉴法等研究方法,借助法律、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可实现丰富其理论基础;提升印章印文鉴定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能力;保证印章印文鉴定意见证据价值;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目标。第一章对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当下印章印文鉴定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提供了资料。本章首先从印章的发展起源入手,简述了印章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并介绍了不同时期印章名称的变化。接着叙述了雕刻法、成型热压法和光敏技术三种主要制作工艺制作印章的原理和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印章进行了分类。然后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间维度,分别从典型案例、鉴定理论、主要鉴定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了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最后在总结印章印文鉴定在伪造技术、科学属性、新技术方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标准化体系等发展方向。第二章着重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监控工作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对司法鉴定质量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依据鉴定过程、鉴定对象、监控措施、监控方式对司法鉴定质量监控进行了分类,并综述了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研究现状成果,了解当前的前沿和热点。第二节重点归纳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三大特点为具有动态性、监控对象具有易变性、监控具有持久性;提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机制和措施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分为预警功能、排查功能、监督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功能五个方面的功能。同时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明晰准确和高效是初级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是高级价值取向。第三节在探讨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司法鉴定困境的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法官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和社会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总结了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分别是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民众对鉴定意见的认知存在偏差;鉴定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并根据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对社会稳定秩序、法律权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适时出台《司法鉴定法》、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做好司法鉴定人的准入、退出和培训教育工作、构建司法鉴定追责制度、做好司法鉴定舆论宣传工作、发挥“智能辅助鉴定人”的作用等缓解措施。第三章解析了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鉴定主体因素、鉴定程序和方法因素、鉴定客体因素,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打下了基础,明确了鉴定质量监控的重点。本章在探讨印章印文鉴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质的基础上,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进行阐述,并根据因素的类型、因素的来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共完成了四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其中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鉴定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级和规模;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预期、主观经验、道德水平、知识背景。第二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材料的影响、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鉴定程序的影响、鉴定文书的影响,其中鉴定材料的影响包括检材、样本、鉴定材料收集与保管过程;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包括鉴定技术、鉴定方法;鉴定程序的影响包括分析阶段、比对阶段、综合评断、核实阶段;鉴定文书的影响包括鉴定文书的形式、鉴定文书的内容。第三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分为印文色料、外界环境、盖印压力、承印物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通过定向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专家评价法,对23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以影响力的大小将影响因素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为分层次对影响因素进行监控提供了依据。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为构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提供了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监控任务艰巨,监控内容众多,这是由其复杂性、开放循环性、动态性、持续完善性所决定的。本章节为更清楚的厘清监控的主要内容,方便监控实施方更准确的把控监控要点,梳理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第二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合法性、可靠性、充分性、可比性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方法和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第四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第五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的主要内容,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第六部分是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尝试进行应用,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成果的检验,综合考察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适用性。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和比较。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目前对印章的使用和管理除刑法明确规定的相关犯罪行为外,还有多款与印章相关的治安管理办法草案。技术规范方面,国内主要介绍了国家标准(GB)、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和权威技术组织分别颁布的有关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国外主要介绍了SWGDOC技术标准和ASTM技术指南。在对国内外进行比较时,可发现二者在制订单位、内容、修订规则、鉴定人员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然后结合印章印文鉴定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为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和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接着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设计了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并且各个子系统中包含有若干模块,以实现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提出为确保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应进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其他保障。最后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采用典型案例测试的方式,实施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检验了监控与评价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田晋[4](2019)在《印章印文特征鉴定价值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文特征是印章印文同一认定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在印文鉴定活动中,鉴定人围绕着印文特征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分别检验、比较检验检材印文和样本印文各自的特征,综合二者印文特征的符合点与差异点进行印章印文的同一认定活动。也即,鉴定人在实施鉴定的过程中既要评估送检印文的特征,还要评估供比对的样本印文的特征;送检印文质量决定着检材印文是否具备鉴定条件及鉴定条件的好坏,供比对的样本印文质量则决定了比对检验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在印章印文司法鉴定实践中,由于印文特征繁多,具体选择哪些印文特征用以检验、比对、鉴定,几乎完全凭借鉴定人的个人经验,缺乏一套客观的印文特征鉴定价值评价体系;委托人送检材料的质量良莠不齐,常常导致鉴定人无法实施进一步检验而退案处理,或者耗费大量时间与委托人联系补充提交相关材料,拉长了鉴定与诉讼期限,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降低了司法效率。由此,本文试图以对印文特征的研究为出发点,重构印文特征分类体系,并结合一定数量的印章印文司法鉴定真实案例以及鉴定人、涉鉴法官及当事人、代理人等在办理有关涉鉴案件时的直观感受与困惑,通过实证分析、比对,提炼、总结不同印文特征的鉴定价值,为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对印文特征的选取、利用提供一点参考,也为后续司法程序中有关主体对印章印文鉴定意见书的科学认识与评断提供一点参考。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体介绍,涵盖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目前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概述以及本研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材料来源情况说明。第二部分是对印章印文特征分类体系的研究。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对现有的几种主要分类方式进行简要罗列与评析,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提出新的印文特征分类方法,构建起全新的印文特征分类体系,有助于鉴定人对印文特征的全面认识与整体透视、把握。第三部分通过100起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案件的案件基本情况及特征选取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重构的印文特征分类体系,对印文特征鉴定价值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出不同印文特征在印章印文同一认定鉴定活动中的价值。第四部分从不同的鉴定阶段及不同涉鉴主体的需求出发,得出相应启示。如建议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制定发布印章印文同一鉴定样本材料类型说明及选择指导手册,并发放至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技术室,以供各类涉鉴主体事前参考;审判人员及有关涉鉴主体可从印文特征入手,结合供比对样本情况对鉴定意见进行一定的有效审查,等等。
田桂华[5](2019)在《激光雕刻高仿真橡胶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问题落脚于提高对高仿真激光雕刻橡胶印章识别能力。主要研究手段:在已知伪造高仿真印章手段的基础上制作高仿真实验印章,再利用获取的实验印章通过盖印过程条件变化的实验,发现印文对章面特征反映的变化情况。结合“印稿设计——激光雕刻——印章盖印”三个过程,系统总结在测量法仿制印章、扫描法仿制印章等两种高仿真印章和“同版”非法印章中,章面结构形态的差异,以及不同盖印条件给印文特征造成地变化和反映情况,丰富对高仿真印章印文同一认定的理论基础和鉴定中识别高仿真印章的判断依据。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合法印章的制作程序和防伪技术,延伸出高仿真印章印文相关问题。并在已有印章印文真实性鉴定中印文特征认识基础上,分析高仿真印章章面结构形态的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来源。从而指明了本次实验的研究方向,即探求高仿真印章章面结构形态的本质性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盖印条件变化对这些差异特征在印文中反映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实验研究的方法。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为丰富高仿真印章印文鉴定理论和构建具体认识的特征依据。实验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仿真橡胶实验印章的制作,第二阶段为选定一枚实验印章进行不同盖印条件下印文特征变化情况的研究。第三部分为实验结果和分析。第一,对高仿真实验印章章面的检验与分析;第二,在相同盖印条件下收集全部实验印章的印文,检验各自印文差异特征的反映情况。第三,选取一枚实验印章为研究对象,在盖印实验平台上收集不同盖印条件下的印文;第四,分析不同盖印条件对印文特征影响因素大小;第五,在前一步的结果上探究主要影响条件下,印文的特征变化情况。最后将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对印文特征价值的评断依据,形成一套完整的高仿真印章印文特征识别系统。第四部分为实验结论。首先,高仿真橡胶印章具备鉴定的条件,不同印章独特的结构形态,且这些结构形态的特征在印文中的稳定性、反映性均较高。其次,印文在不同盖印条件下的特征变化有迹可循,笔者发现印文外边框的直径、边框线的宽度,文字的线条的形态特征,中心图案的变化均不明显,其余部分的变化是可以通过类似条件再现并加以解释的。特别是在印文对章面编码的结构形态有较好的反映性,其作为特征差异的价值较高。笔者结合目前印文真实性鉴定手段,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得出能够用于高仿真印章印文的鉴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强对高仿真印文本质属性的认识,保证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第五部分为实验结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一例高仿真印章的鉴定案例,发现在高仿真鉴定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对印文特征差异的本质属性解释的问题。根据实验结论,对案件重新梳理,最终正确认识检材印文。
邹翔,陈兵[6](2019)在《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防伪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利用假印章进行各类违法犯罪的活动频繁出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危害,如何有效实现印章防伪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总结分析传统印章防伪技术及新型印章防伪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防伪方法,阐述了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密钥管理体系、芯片印章发行及验证过程,并分析了其密码算法、处理流程、业务信息等方面的安全性。该方法构建了芯片印章发行及验证过程中系统各组件间的完整安全链条,确保了参与主体的可信性,保障了印章信息存储、处理与传输的全程安全,提高了芯片印章发行及验证效率,可广泛应用于芯片印章的大规模发行和互认互通业务,能够安全便捷地鉴别芯片印章真伪。
冯明帅,刘凯[7](2016)在《印章防伪的误区与出路》文中提出自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制章行业存在片面追求印章刻制的工整性和生产效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缺少国情考证等误区,本文从司法鉴定的角度,探讨了从制度和技术上走出这一误区的设想。
冯锁柱,贾航川[8](2015)在《“印文服务”理念重塑印章生命》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从本质上杜绝当前印章造假盗用带来的权益侵害,在分析印章示信原理的基础上,阐释了印章防伪技术与理念的传统误区及被动特性,针对当前印章使用习惯与盖印特点,以信息数字化图文编码技术和适合盖印特点的印文识别技术为基础,从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用印意图双向交互机制入手,分析了发展主动印文服务的必要性,为提高公安部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控制印章管理和使用盲区提供技术思路,为实现印章文档管理信息化,还原印章传统公信力并延续印章文化打好基础。
李悦勤,王文栋[9](2013)在《验讫章防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验讫章是印章的一种,验讫章防伪技术主要包括印痕防伪和印油防伪两类。其中印痕防伪包括:利用精密仪器制作印章、章体图文加密、特定暗记防伪等防伪技术,印油防伪包括:荧光防伪印油、热敏防伪印油、红外防伪印油及其它防伪印油。一、验讫章防伪技术现状分析(一)印痕防伪1.利用精密仪器制作印章用自动化雕刻机和先进制版工艺,代替手工刻制印章,是印章行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刻章精度,增强其防伪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己研制生产的微机控制印章激光雕刻机,精度较高,加工速度较快,能雕刻有机玻璃、牛角、橡胶等非金属材料,但不能雕刻金属材料。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大功率激光管,设备成本明显增加,推广有困难,通过改进照相化学腐蚀制版工艺,能制造较精细的铜质印章。利用液体感光树脂,经光照聚合制版,能直接制备精度较高的塑胶印章。正
何瑾[10](2010)在《金融印鉴真伪识别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鉴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标志和证据,是我国金融系统识别票据真伪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日、韩等东亚国家也被广泛使用。随着科技发展,伪造印鉴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成为社会经济安全的巨大隐患。一张盖有伪造印鉴的支票可能给银行带来数千万的损失。传统人工“折角核印”的方法在识别准确度和速度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金融系统的需求。现有的自动识别方法多是针对手工雕刻的伪造印鉴提出,不能有效识别高仿真的伪造印鉴。因此,开展印鉴真伪自动识别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针对高仿真伪造印鉴,特别是利用激光雕刻的伪造印鉴,提出了一套包括印鉴图像分割、特征提取与匹配、印鉴图像配准、真伪区分的自动识别算法。不仅能有效识别具有不同形状和笔画结构的高仿真印鉴,还能较好地容忍真章印鉴间的差异。采用大量印鉴图像对算法进行测试,正确识别率高于99%。并以本课题组研制的金融印鉴真伪检验仪为实验平台,将算法移植入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中。本文创新性工作概括如下:1、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变换的局部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根据印鉴图像中字符分布特征将印鉴图像自动分成多个子区域。根据每个字符具有的不同笔画结构和背景均匀度,通过迭代计算的方法自适应地选取适用于该字符所在子区域的最佳尺寸结构元素。利用该最佳尺寸结构元素对此子区域灰度图像作形态学变换,增强图像的细节,再用Otsu方法得到印鉴二值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降低了对印鉴质量的要求,有效减少了印鉴二值图像的笔画粘结、残缺等失真。2、提出利用印鉴图像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相似性与空间关系相结合的方法配准待测印鉴与预留印鉴。提取待测印鉴与预留印鉴二值图像的SIFT特征并匹配。利用RANSAC方法剔除错误匹配点对,增强SIFT特征匹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根据正确的特征匹配点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实现两印鉴图像的配准。该配准方法利用SIFT特征的旋转不变性和多量性有效消除了印鉴图像间偏转角度对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且对印鉴形状、笔画结构等无任何限制,实现了待测印鉴与预留印鉴的准确配准。3、提出一种根据量化的边缘差异自动识别印鉴真伪的方法。刻意伪造的假印鉴与预留印鉴的差异很小,而真印章盖出的不同印鉴也存在微小差异。为了准确区分这两种差异,通过分析待测印鉴与预留印鉴之间边缘差异的几何特征,提出利用不重合的两对应边缘之间的距离和它们的长度判断边缘差异是否由假印鉴引起。量化印鉴边缘的几何差异,构建边缘差异直方图。以此直方图作为输入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待测印鉴进行真假分类。实验表明,正确识别率高于99%。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分类结果,当要求错误接受率和错误拒绝率均接近0时,拒识率约为3%。4、实现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印鉴真伪检验。完善集彩色印鉴图像采集、处理、人机交互、网络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印鉴真伪检验仪。实现算法从计算机向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系统的移植,并根据DSP的特点对算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基于DSP的检验仪中有效识别印鉴真伪,方形印鉴和圆形印鉴的识别时间分别约为3秒和5秒。
二、印章防伪技术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章防伪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防伪线的高仿圆形印章配准与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印迹预处理 |
1.1 HSI颜色模型提取 |
1.2 改进的图像分割去噪方法 |
2 印迹配准与鉴别算法 |
2.1 Canny边缘提取 |
2.2 基于HSURF的印迹配准算法 |
2.3 鉴别方法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验证优化去燥算法的高效性 |
3.2 验证HSURF的印迹配准算法有效性 |
3.3 验证改进鉴别方法的准确率 |
4 结束语 |
(2)基于QR码和印章水印的电子证件防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二维码防伪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证件防伪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引言 |
2.2 二维码技术 |
2.2.1 二维码技术及特点 |
2.2.2 QR码技术 |
2.3 二维超混沌映射技术 |
2.4 MD5算法 |
2.5 数字水印 |
2.5.1 二值图像数字水印 |
2.5.2 彩色图像数字水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QR码和印章图像的数字水印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QR码的数字水印算法 |
3.2.1 QR码的生成及预处理 |
3.2.2 QR码数字水印嵌入 |
3.2.3 QR码数字水印提取 |
3.3 基于印章图像的数字水印算法 |
3.3.1 印章图像的生成及预处理 |
3.3.2 印章图像数字水印嵌入 |
3.3.3 印章图像数字水印提取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评价指标 |
3.4.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QR码和印章水印的电子证件防伪方案 |
4.1 引言 |
4.2 电子证件防伪方案设计 |
4.2.1 防伪电子发票生成 |
4.2.2 防伪电子发票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一章 印章印文鉴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印章起源与发展 |
一、我国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
二、国外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
三、印章名称的发展 |
第二节 印章制作工艺和种类 |
一、印章的制作工艺 |
二、印章的种类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 |
一、古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
二、现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
第四节 我国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
一、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困境 |
二、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方向 |
第二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 |
一、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含义 |
二、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类型 |
三、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现状 |
四、印章印文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功能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 |
一、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的关系 |
二、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表现形式 |
三、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 |
四、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造成的危害 |
五、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缓解路径 |
第三章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 |
第一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概述 |
一、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阐述 |
二、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因素分类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一、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解析 |
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影响因素解析 |
一、鉴定材料的影响因素解析 |
二、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三、鉴定程序的影响因素解析 |
四、鉴定文书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一、印章印文鉴定客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二、印文色料的影响 |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
四、盖印压力的影响 |
五、承印物的影响 |
第五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质量影响因素评估 |
一、调查评估的设计 |
二、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 |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复杂性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开放循环的系统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 |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过程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内容的概述 |
一、印章印文鉴定意见的审核要点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 |
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合法性 |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真实性 |
三、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充分性 |
四、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可比性 |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 |
二、印章印文鉴定方法的监控内容 |
三、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内容 |
第六节 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 |
二、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 |
三、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 |
第七节 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 |
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 |
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 |
第八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内容 |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依据和情况 |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 |
一、我国关于印章管理的法规 |
二、我国现行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
三、国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
四、国内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比较 |
五、我国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的未来制订方向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 |
一、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 |
二、全员参与原则 |
三、持续改进原则 |
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概述 |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 |
三、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 |
四、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 |
五、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保障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技术保障 |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其他保障 |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实例——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 |
一、G司法鉴定中心概况及印章印文鉴定案例简介 |
二、印章印文鉴定案例鉴定质量监控实施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影响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印章印文特征鉴定价值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
(二)现有印章印文特征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
二、印章印文特征分类体系研究 |
(一)现行印章印文特征分类体系的研究 |
(二)印章印文特征分类体系的重构 |
三、印章印文特征鉴定价值的实证分析:以 100 起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案件为例 |
(一)研究样本来源说明及其反映性分析 |
(二)100起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案件特征利用情况分析图表及说明 |
(三)印章印文特征鉴定价值的实证分析 |
四、印文特征价值分析对司法鉴定实践的启示 |
(一)切实有效发挥司法技术人员的司法技术辅助保障作用,做好鉴定委托质量把控 |
(二)编制印章印文鉴定样本材料参考目录,规范送检材料形式 |
(三)把握印文特征体系分类的逻辑依据,快速选择、制作最佳比对样本送检 |
(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鉴定人业务水平与能力 |
(五)充分认识印文特征的鉴定价值,结合样本类型有效审查鉴定意见 |
参考文献 |
(5)激光雕刻高仿真橡胶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与高仿真印章相关的基础知识 |
(一)合法印章的制作及防伪 |
(二)高仿真印章的定义及鉴定难度 |
(三)高仿真印章印文特征差异的解构 |
二、仿真印章印文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平台和材料 |
(三)检验设备和方法 |
(四)实验过程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高仿真印章的检验与分析 |
(二)不同盖印条件下印文特征变化的检验与分析 |
(三)不同盖印条件下高仿真印章印文细节特征的价值评断 |
四、实验结论 |
(一)激光雕刻高仿真橡胶印章具备鉴定条件 |
(二)盖印条件对高仿真印章印文特征的影响不明显 |
(三)高仿真橡胶印章印文鉴定的注意事项 |
五、实际案例印证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防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研究与技术应用 |
1.1 传统印章防伪技术 |
1.2 新型印章防伪技术 |
2 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 |
2.1 架构组成 |
2.2 密钥管理体系 |
2.3 芯片印章发行 |
2.4 芯片印章验证 |
3 安全性分析 |
3.1 密码算法 |
3.2 处理流程 |
3.3 业务信息 |
4 结束语 |
(7)印章防伪的误区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章业对印章属性认识的误区 |
1.1 忽视了印章的社会属性,片面追求印章刻制的工整性和生产效率印章具有下列三个社会属性: |
1.2 忽视了印章在中西方国家作用的不同,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缺少国情考证 |
2 印章防伪的误区 |
2.1 管理误区 |
2.2 技术误区 |
3 印章防伪的出路 |
3.1 制度防伪 |
3.2 技术防伪 |
4 结语 |
(8)“印文服务”理念重塑印章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的印章示信文化及伪造防伪 |
1.印章的历史特征及时代地位 |
2.印章的社会职能与内在属性 |
3.传统印章的保密及取信手段 |
4.当前印章的伪造及防伪形式 |
二、印章的管理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 印章审批监管环节失策、失控 |
2. 存用制度流程复杂,效率不高 |
3. 印文事后甄别导致被动防伪 |
4. 人印分离造成印章使用不便 |
三、传统印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伪造人容易伪造和盗用印章 |
2. 权益人不明确印章使用情况 |
3. 客户难确认文书印章真实性 |
4. 客户不确认印章使用合法性 |
四、印章的防伪识伪理念及发展误区 |
1. 围绕模拟特性开展图文防伪 |
2. 进行印痕、印泥、印材联合防伪 |
3. 发展人工印文甄别识伪技术 |
4. 基于印刷特性设计识伪算法 |
五、印文服务理念的提出与分析解读 |
1. 搭建印章文档信息服务平台 |
2. 设计印章身份制度编码方案 |
3. 针对盖印特性设计识印算法 |
4. 建立网络双向信息确认机制 |
六、结论 |
(10)金融印鉴真伪识别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印鉴防伪方法概述 |
1.2.1 伪造印鉴的方法及特点 |
1.2.2 印章防伪技术 |
1.2.3 传统的印鉴识别技术 |
1.3 基于图像的印鉴真伪自动识别技术 |
1.3.1 印鉴图像真伪自动识别的重点和难点 |
1.3.2 印鉴图像自动识别研究现状 |
1.3.3 印鉴自动识别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金融印鉴真伪检验系统 |
2.1 金融印鉴真伪检验仪总体结构 |
2.2 图像采集模块的调整 |
2.2.1 光学成像系统 |
2.2.2 彩色印鉴图像采集 |
2.3 图像处理与人机交互平台 |
2.4 系统软件及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鉴图像分割 |
3.1 印鉴图像提取 |
3.2 印鉴图像二值化 |
3.2.1 常用图像阈值分割方法分析 |
3.2.2 方形与圆形印鉴子区域自动划分 |
3.2.3 基于形态学的自适应分割 |
3.3 印鉴分割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IFT特征的印鉴真伪粗识别与配准 |
4.1 图像局部特征分析与描述 |
4.1.1 局部特征分析方法 |
4.1.2 SIFT 特征提取和描述 |
4.2 基于SIFT 特征匹配的印鉴真伪粗识别 |
4.3 基于SIFT 特征的印鉴图像配准 |
4.3.1 印鉴图像配准方法概述 |
4.3.2 基于SIFT 特征的印鉴边缘图像配准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边缘差异的印鉴真伪识别 |
5.1 印鉴边缘差异特征的提取与量化 |
5.1.1 印鉴边缘差异图像的几何特征分析 |
5.1.2 印鉴边缘差异的量化 |
5.2 基于边缘差异长度的印鉴真伪识别 |
5.2.1 边缘差异长度特征提取与印鉴真伪识别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边缘差异直方图的印鉴真伪识别 |
5.3.1 边缘差异直方图特征向量的构建 |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真伪识别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SP 的印鉴识别算法实现 |
6.1 印鉴真伪识别算法移植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印章防伪技术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防伪线的高仿圆形印章配准与鉴别研究[J]. 文琴,何文孝.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
- [2]基于QR码和印章水印的电子证件防伪技术研究[D]. 冉湘娟. 延边大学, 2020(05)
- [3]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王晓宾.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4]印章印文特征鉴定价值的实证研究[D]. 田晋.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激光雕刻高仿真橡胶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D]. 田桂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印章防伪技术研究[J]. 邹翔,陈兵. 信息网络安全, 2019(01)
- [7]印章防伪的误区与出路[J]. 冯明帅,刘凯. 科技展望, 2016(24)
- [8]“印文服务”理念重塑印章生命[J]. 冯锁柱,贾航川.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5(06)
- [9]验讫章防伪技术研究[J]. 李悦勤,王文栋. 中国防伪报道, 2013(Z1)
- [10]金融印鉴真伪识别新方法研究[D]. 何瑾. 天津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