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在美》

读《内在美》

一、读《内在美》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华[1](2021)在《生成论显现学论纲——一种设计学研究的新路径》文中提出根据"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原则,阐明了生成论显现学的思想基础与基本方法。首先,可感要素被细分为有感要素与无感要素,从而基于文本进行有与无的生成游戏。其次,采取关注生活世界的特殊设计艺术现象的方式,以语言意指的隐喻方式切入道。再次,技术通过审美经验的介入从而形成新技艺,得以以技显道。最终,在内、外美的结合之中,生成了明镜止水的审美境界。基于对传统现象学的延展与完善,生成论显现学建立在了以文本、经验与存在为基础的生成性本体之上,为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谭琳[2](2020)在《(评论)诗人程坚甫和他的诗艺》文中认为1程坚甫的诗作,从体裁看,有诗有词,诗占大多数;词中小令、长调均有,诗则五言七言皆备,律诗绝句咸工,此外亦有古风体的。总的来说,程坚甫诗的成就高于词的成就,律诗的造诣深于他的绝句,七言又比五言谙熟。比如我们对照一下他现存的唯一一首五言绝句:偶成浅酌复低唱,岁月易消磨。莫为头颅惜,今年白更多﹗

朱杨杨[3](2020)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屈辞中的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各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往往有着很浓重的传承的特点,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必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内涵,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从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霸主级强国,楚国服饰文化必然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屈辞对楚国服饰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屈辞中所蕴含的楚国服饰文化以及其对后世服饰纹样等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楚国服饰的特点;当前国内对于楚国服饰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基于诗词文献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放在屈辞的作品研究中,综合利用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并分析并总结楚服饰文化所蕴含的内外美,在此基础上论述楚国服饰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因素,深入探究其内涵及形成的文化根源。其次参考美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屈辞中花草意象及服饰文化的探究,结合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出其所蕴含的内在美,探究屈辞作为文学作品对生活方式所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对文化发展具有先遣作用;再通过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得出了西方服饰文化偏向于实用性,重点在于突出人体的美,而中国服饰文化则是内外兼修,同事注重内在涵养与实用性。最后通过总结得出屈辞的花草意象深刻影响了后世服饰中的纹样,以及屈辞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对当代文化复兴的积极作用以及屈辞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对当代人修养的积极影响。

申雪婷[4](2020)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以Q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5月7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关于《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章,强调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育人价值,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以及审美素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搜集梳理已有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古诗词教学、古诗词审美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研究,并确定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等相关核心概念。结合前人关于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已有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当前小学生审美能力现状以及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较低,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存在欠缺以及审美创造力薄弱,创造欲望不强。针对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主理解有限,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强;教师的美育意识薄弱,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都有待提高,在讲授古诗词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评价方式单一,学校对美育缺乏重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当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文学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美的古诗词课堂;最后,学校应当有意识的开展课外活动,搭建审美能力发展的舞台,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欧阳铃[5](2020)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高尚的审美情趣列为中国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情趣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审美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审美的语文课堂才、情、思、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古诗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篇目大幅增加,约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有个性化和原创性艺术技巧的古诗,具有持续可读性,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古诗有其独特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是快餐读物无法媲美的。古诗教学不能仅满足字词、诗文大意的讲解,更要带领学生领略文学经典的美,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小学古诗的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待进一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本文结合美学、教育学等相关研究,认为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可以从审美兴趣、审美知识、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四个要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情况和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现状,提出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巧设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古诗蕴含的艺术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抓住古诗审美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与创造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养成以及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王佳妮[6](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诗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随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中古诗篇目数量的显着变化彰显着古诗的价值,也意味着小学古诗教学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知识经济时代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我国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并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并主张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本文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古诗教学并探讨改进途径,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并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以小学古诗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并且充分结合当前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明确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强调了这将有利于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层面的素养提升。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如人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问题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制度、教学评价体系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针对当前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提出有效策略和改进途径,并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来进行具体阐述。总之,本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当前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析问题背后的成因,以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从而期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小学古诗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期望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思路和借鉴。

李亦珍[7](2020)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以宁都县某私立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主要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它有着丰富的想象,简洁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在历史长河中,古诗词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她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凝聚古代诗人思想情感的心曲。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和重要任务。通过鉴赏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升华思想境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和培养文化自信。因此,近年来高考对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在传承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提升高考中诗词鉴赏板块的得分率,是困扰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难题。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高考大纲为参考,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为目的,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以本人任职的宁都县某私立学校为实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和探讨。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为本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充分掌握了我校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第二章分类概述了我校古诗词鉴赏课堂中常见的四种教学方法,辅以实例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和形成原因;第三章从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层面深入剖析目前我校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困境;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在总结本人教学实践经验和吸收借鉴前人有效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四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教学实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康琦[8](2019)在《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文中提出两宋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嬗变,本文希望通过对两宋私家园林园记文献的解析,对园记中的私园造园风格进行系统研究,解答与绘画关系密切的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是否也发生了转变。为此本文通过查阅《全宋文》和国图中华基本古籍库,共收集两宋私家园林记400篇,并针对所收集到的园记文献运用科学的拆分比较、归纳总结、统计对比、精选等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园林文献和少量的考古资料、园林遗迹作为旁证,总结出两宋私园造园风格概貌,并发现其具有共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进而通过综合考察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迁,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初步勾勒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概貌。具体包括:①营建背景:两宋巴蜀地区私园持续兴盛;选址类型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总结出的六种一致;园主身份有五类,其中士人始终是造园主力;造园目的有五类,以寄意林泉为营建初衷者最多。②造园要素理法总结:山石造景理法有筑室见山、因山构室、人工掇山三种;水景利用,或借景自然或人力造设;建筑布局中平舒点缀型始终占主导地位,建筑类型中亭、堂的使用最为普遍,多建台与楼阁也是一大特色;园林观赏植物尤以松竹柏与观花植物为盛,种植方式以品别种列为主。③园林空间组构类型有广水无山、高台(亭)临水、背山面水或临水面山、两山间水、峰间萦涧、以建筑、植物为主六种类型,应用贯穿两宋始末。④园林生活精彩纷呈,主要包含个人栖居、宴宾交游、家族团聚三类;“隐”与“乐”则为两宋私园的核心思想内蕴。(2)研究发现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具有共性,同时确实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且认为该流变是一种持续的渐变而非两宋之际的突变。具体表现为:①营建背景流变:造园高峰从北宋末年转为南宋开朝;造园重兴区域由中原转向江南;南宋私园选址城市地的数量明显减少,山林地、村庄地和江湖地明显增加;宗室贵族营园的比例增多;兴教后世、观物明理的私园比例上升。②造园要素理法流变:南宋私园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掇山能主之人也由文人主导变为山匠参与;城市私园造设水景的比例极大地提高,且愈发注重对动态水景的欣赏;因高就下进行建筑布局的私园比例上升,船形建筑与藏书楼阁的应用也在北宋后期逐渐增多;观花植物的应用愈发兴盛,植物象征意义也进一步理性深化,杂艺散植的种植方式应用也略有增多。③“两山间水”成为北宋私园新辟的主流空间组构类型,“峰间萦涧”则在南宋得到极大地发展,并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④南宋私园中妓乐百戏和教习子弟的园林活动增多;隐逸思想始终与社会环境联动变化,“三乐”中的名教之乐上升为两宋社会的普世价值,观物之乐则为宋代新见。(3)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①两宋以前的园林实践与园林思想均对两宋私园风格产生影响,其中尤以中唐以降所确立的“中隐”思想和“壶中天地”空间指导原则为最。②两宋地理环境资源的嬗变对造园风格的流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③两宋的文官政治国策、士人党争、权相政治、对外军事失利对造园主体士人心态影响甚大,进而影响了整体造园风格的形成;同时理学思想、土地制度、商品经济与城市变革和其他类型的文化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两宋私园造园风格的形成与流变。

赵婧[9](2019)在《陈文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文述(17711845),原名文杰,字云伯,别号退庵、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副榜,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江都知县,是清代嘉道时期着名诗人。曾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元,与陈鸿寿、陈甫被阮元称为“钱塘三陈”。陈文述一生作诗逾万首,着述数量繁多,着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诗选》、《颐道堂戒后诗存》、《秣陵集》、《西泠怀古集》、《西泠闺咏》、《西泠仙咏》、《颐道堂文抄》、《碧城题跋》、《碧城文隽》、《碧城诗髓》等等。陈文述着作内容丰富,能反映诸多当时文坛及社会状况,颇具文史价值。以往学界侧重于研究陈文述与清代才女的互动以及对女性的书写,对他本人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个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文献考订和研究讨论来考察陈文述的生平面貌、交游状况和诗文成就,以期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本论文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生平、交游,凡六章,下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着作版本、诗风嬗变,凡四章。每章的内容概要如下:上编第一章《陈文述家世戚属》,从陈文述的诗文集中勾勒出其家世谱系,并绘制世系图。通过考述其父母、妻妾、晚辈的生平,来展现他的家庭关系。陈文述有大量描述家庭内部生活、涉及夫妻之情的诗文作品,十分有利于考索出其家人尤其是女性眷属的生平经历。第二章《陈文述生平经历》,陈文述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写陈文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在京师屡试不第的过程。第二阶段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写陈文述在江南一带的薄宦生涯和尝试海运运动的得失。第三阶段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37),写陈文述在丧失爱子之后的心境转变与因家贫晚年再度出仕的波折起伏。最后,结合多方材料澄清了陈文述的卒年问题。第三章《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阮元是陈文述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老师。以陈文述为切入点,考察他与阮元的订交过程,在阮元幕府中参与的文学活动,以及与阮元幕府中其他幕宾的来往交流,更能了解阮元幕府对于乾嘉诗学的贡献,以及“诗人幕宾”、“政客幕宾”与“学者幕宾”三者的关系。第四章《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随着陈文述在江南一带遍交友人,他在苏州的“桂叶书堂”逐渐具有一定号召力。本章重点研究了陈文述与舒位、萧抡的交往经历与诗学交流,并考证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厘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试图理解陈文述对这部书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陈文述与钱杜通过诗画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本章在具体的诗画合作案例中勾画了陈文述与钱杜的交游过程,分析他们的人格思想,揭示诗人与画家特有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针对顾太清在诗中痛诋陈文述伪造题诗的疑案,结合种种文献考辩,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编第一章《陈文述着作考述》,逐一简要介绍陈文述二十八种至今流传的着作的版本与内容。第二章《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陈文述在初学诗法阶段主要效法了吴伟业“梅村体”的诗风。本章通过解读具体诗歌,探究陈文述的叙事性七言古体诗在转韵方面对“梅村体”的继承,及在题材与写法上对“梅村体”的发展。第三章《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陈文述中年根据萧抡的建议转而追求诗歌的讽喻用世功能,重新删定早期藻丽的诗作,最后又有所反悔。本章首先对比了《碧城仙馆诗抄》与《颐道堂诗选》前五卷的异同,显示其删定过程的复杂性。其次从诗学上分析其诗观转变的意义。最后探讨他没有真正成功地转变诗风的因素。第四章《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陈文述晚年在诗学倾向上标举李白。本章通过分析陈文述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价上对李白的师法与尊崇,及其与学李诗人的交游这三方面,结合其晚年求仙问道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论述他尊崇李白的原因和意义。

刘倩倩[10](2019)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题壁诗”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广泛爬梳和阅读各类文献资料,对小说中“题壁诗”的题写空间和故事情境、诗歌内容及其功用、“题壁诗”穿插在小说中的缘由等方面进行多元立体研究,以期展现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的风采与魅力。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探讨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和方法,并说明本课题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论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题壁诗”的题写空间以及小说故事情境进行论述。首先根据空间对外开放程度,将题写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并阐述这些空间存在及其分布的原因,接着分析题写空间具有独特现场感的表现。其次对含有题写空间的故事情境进行分析。第二章是对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题壁诗”的内容进行研究。从诗歌立足自我和面向他者这两个角度,对“题壁诗”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探讨题诗者的心声和情感倾向。第三章考察“题壁诗”作为小说的艺术手法在叙事和审美上所呈现出的功能。第四章对小说中穿插“题壁诗”的缘由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论文前四章进行收束绾结,在中西方文学传统的比较中探讨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并探析韵散结合体制的不足与走向。本文立足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文本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本分析、文化阐释、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整体概括与具体考察相结合,对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发掘美学意蕴和功能作用,寻绎小说中穿插众多“题壁诗”的原因。

二、读《内在美》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内在美》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生成论显现学论纲——一种设计学研究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之奠基:作为现象的本质显现
二、有与无的生成游戏:建基于文本的可感要素
三、倾听“无”:符码意指与隐喻生发
四、以技显道:基于审美经验的思想建筑
五、明镜止水:审美境界的意蕴生成
结语

(2)(评论)诗人程坚甫和他的诗艺(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3)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屈辞中的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屈辞中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
        2.1.2 国外研究
    2.2 屈辞中服饰文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第三章 外在美:屈辞描写的服饰概况
    3.1 衣服类
        3.1.1 款式
        3.1.2 图案和颜色
    3.2 冠弁类
        3.2.1 “高冠”—品德高尚
        3.2.2 “尖冠”—正道直行
        3.2.3 材质—求新求异
    3.3 视觉意象的选择
        3.3.1 以花草为配饰
        3.3.2 以美玉为配饰
        3.3.3 以长剑为配饰
第四章 内在美:屈辞中服饰的文化内涵
    4.1 植物意象的选择
        4.1.1 嗅觉意象
        4.1.2 味觉意象
    4.2 “内美”与修养
        4.2.1 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
        4.2.2 正道直行、忠君爱国
第五章 屈辞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的对比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以Q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及审美教育的强调
        3.小学语文古诗词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古诗词教学
        2.审美能力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已有的研究
        2.关于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已有研究
        3.关于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已有研究
    (五)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朱光潜的美育思想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七)研究思路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一)古诗词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
    (二)古诗词学习对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四)调查结果分析
    (五)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审美感受力较低
        2.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缺乏相应重视
        3.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欠缺
        4.学生审美创造力薄弱,创造欲望不强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主理解有限,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强
        2.教师美育意识薄弱
        3.教授古诗词方法比较单一
        4.教师审美素养及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5.评价形式单一,对美育的关注程度不够
四、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提升教师素养,促进美育教学实施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美的古诗词课堂
    (五)开展课外活动,搭建审美能力发展的舞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以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以及古诗审美教育研究
        (二)关于语文以及古诗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三)关于语文以及古诗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四)关于语文以及古诗审美情趣培养研究
        (五)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1章 审美情趣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1.1 审美情趣内涵与要素
        1.1.1 审美兴趣
        1.1.2 审美知识
        1.1.3 审美感受力
        1.1.4 审美表达与创造力
    1.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1.2.1 小学语文古诗
        1.2.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1.2.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培养审美情趣的独特价值
第2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选文的具体解读
    2.1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选编情况分析
        2.1.1 古诗朝代分析
        2.1.2 古诗作者分析
        2.1.3 古诗体裁分析
        2.1.4 编排形式分析
        2.1.5 古诗数量分布情况
        2.1.6 古诗题材分析
    2.2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特征
        2.2.1 明快悦耳—言美
        2.2.2 栩栩如生—景美
        2.2.3 难舍难分—情美
        2.2.4 赤子之心—人美
        2.2.5 如珠妙语—理美
第3章 小学古诗教学审美情趣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存在的问题
        3.1.1 忽视学生审美兴趣激发
        3.1.2 弱化情感体验的审美知识教学方式
        3.1.3 忽略学生审美感受力培养
        3.1.4 缺乏审美表达及创造力的训练
    3.2 小学古诗教学审美情趣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教师审美修养不够
        3.2.2 教学方法单一
        3.2.3 评价方式存在一定误区
        3.2.4 学生审美心理发展限制
第4章 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4.1 优化教学设计
        4.1.1 巧设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4.1.2 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审美知识
        4.1.3 抓住古诗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
        4.1.4 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表达及创造力
    4.2 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养成
        4.2.1 评价语言个性化
        4.2.2 评价内容全面化
    4.3 教师美育修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条件
        4.3.1 加强美育理论的学习
        4.3.2 加强对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4.3.3 深化对古诗中的审美特征的认识
        4.3.4 教学手段审美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情况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及小学古诗教学的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古诗及小学古诗的概念
        四、小学古诗教学概念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的选编情况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的选文数量与分布状况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的选文内容分析
    第三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
        一、积累和运用古诗知识
        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上,缺少古诗诵读与语言积累
        二、思维上,忽视理解感悟而流于表面
        三、审美上,忽视整体感悟与具体赏析
        四、文化上,缺乏个性理解和环境熏染
    第二节 小学古诗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与古代文化间存在隔阂
        三、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四、缺乏多元的古诗教学评价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第一节 吟诵读写中领略语言风采
        一、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读写结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第二节 探究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
        一、以多媒体教学,引领学生有效想象
        二、发掘古诗空白,拓宽学生想象空间
    第三节 鉴赏创造中提升审美能力
        一、品词析句,领会诗情
        二、诗画结合,描绘诗境
        三、运用情境,领略诗美
    第四节 理解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
        一、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二、开展古诗课外学习活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7)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以宁都县某私立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中国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普遍性问题
        三、长期对民办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特殊性的困惑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研究进展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研究进展
        三、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相关研究
        四、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
        五、相关文献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宁都县某私立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第一节 宁都县某私立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调查
        一、学生调查情况
        二、教师访谈情况
    第二节 宁都县某私立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一、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第二章 宁都县某私立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概述
    第一节 机械灌输,技法优先
    第二节 中规中矩,翻译背诵
    第三节 随意想象,过度解读
    第四节 新旧参半,课堂突兀
第三章 宁都县某私立学校古诗词鉴赏教学困境分析
    第一节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三、教学经验有所欠缺
    第二节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倾向功利
        二、文学素养普遍缺乏
    第三节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强度的教学压力
        二、单一性的评价方式
第四章 高中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
    第一节 立足鉴赏,感受诗词美
        一、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二、深入领会古诗词的修辞之美
        三、缘景明情,感悟意境之美
    第二节 重视吟诵,体悟诗词情
        一、注意语气,把握情感
        二、设置任务,激发兴趣
        三、顺从内心,掌握吟诵技巧
    第三节 对比迁移,形成系统认识
        一、题材相同写作目的不同的对比
        二、主题相同写法不同的对比
        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感的对比
    第四节 加强现实运用,深入领会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一、开展古诗词竞赛活动
        二、开展诗词写作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资料
        1.1.1 研究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之缘由
        1.1.2 以园记文献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之原因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两宋私家园林的研究现状
        1.4.2 园记作为主要资料的研究
        1.4.3 评述
2、园记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的研究方法
    2.1 园记的收集与筛选
        2.1.1 收集来源确定
        2.1.2 收集方法与筛选条件
        2.1.3 收集结果
    2.2 园记中造园风格的研究方法
        2.2.1 园记信息拆分与同类信息整合
        2.2.2 共性归纳总结与个性比较分析
        2.2.3 园记精选,文字解构与重组,提取抽象园林空间结构
    2.3 园记中造园风格流变的研究方法
        2.3.1 统计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2.3.2 对比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2.3.3 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私园营建的影响
    2.4 研究框架
3 、园记中的私园背景述要
    3.1 时代背景
        3.1.1 私园营建时间与作记时间
        3.1.2 两宋私园营建数量的发展脉络
    3.2 地理环境背景
        3.2.1 两宋疆域范围变化
        3.2.2 两宋私园地理位置分布与变迁
        3.2.3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
        3.2.4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的流变
    3.3 人文背景
        3.3.1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
        3.3.2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的流变
        3.3.3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
        3.3.4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的流变
        3.3.5 园林记录方式
    3.4 本章小结
4、园记中的私园山石造景
    4.1 宋人对山石的欣赏
    4.2 山石造景理法
        4.2.1 筑室见山,一览可尽
        4.2.2 因山构室,天成自然
        4.2.3 人工掇山,游心寓意
    4.3 山石造景流变
        4.3.1 南宋较之北宋,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
        4.3.2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
        4.3.3 掇山能主之人:从文人主导到山匠参与
    4.4 本章小结
5、园记中的私园水景造设
    5.1 宋人对水景的欣赏
    5.2 水景造设方法
        5.2.1 水景来源处理
        5.2.2 多种形态的水景理法
    5.3 水景造设流变
        5.3.1 南宋较之北宋,城市私园水景造设明显增多
        5.3.2 南宋较之北宋,郊野私园水景造设略有增加
        5.3.3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动态理水手法应用增多
    5.4 本章小结
6、园记中的私园建筑营造
    6.1 宋人私园中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6.2 建筑布局
        6.2.1 建筑空间布局
        6.2.2 建筑平面形式
    6.3 建筑类型
        6.3.1 常见建筑类型及其位置经营
        6.3.2 特殊建筑类型的出现及意义
    6.4 建筑营造流变
        6.4.1 建筑空间布局流变
        6.4.2 建筑类型的变化
        6.4.3 建筑构造与细部的适应调整与深化
    6.5 本章小结
7、园记中的私园植物造景
    7.1 宋人对植物的欣赏
    7.2 植物应用种类
        7.2.1 食用植物
        7.2.2 药用植物
        7.2.3 观赏植物
    7.3 植物种植方式
        7.3.1 品别种列,种植分区
        7.3.2 杂艺散植,复层混交
    7.4 植物种植技术
        7.4.1 植物谱录的大量出现
        7.4.2 植物栽培、引种、嫁接技术
    7.5 植物种植特点
        7.5.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7.5.2 多样的植物空间塑造
        7.5.3 注重植物色彩与季相搭配
    7.6 植物造景流变
        7.6.1 植物应用种类流变
        7.6.2 植物种植方式变化
    7.7 本章小结
8、园记中的私园空间组构类型
    8.1 空间组构类型
        8.1.1 广水无山
        8.1.2 高台(亭)临水
        8.1.3 背山临水或临水面山
        8.1.4 两山间水
        8.1.5 峰间萦涧
        8.1.6 以建筑、植物为主
    8.2 空间组构类型的流变
        8.2.1 两宋私园空间组构类型的流承
        8.2.2 山石在私园造景中的地位变化与空间组构类型的发展
        8.2.3 空间组构类型流变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园记中的园林生活与思想内蕴
    9.1 园林生活
        9.1.1 个人栖居
        9.1.2 宴宾交游
        9.1.3 家族团聚
    9.2 思想内蕴
        9.2.1 隐——政治抉择
        9.2.2 乐——人生追求
    9.3 本章小结
10、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探因
    10.1 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
        10.1.1 先秦园林文化萌芽
        10.1.2 两汉隐逸风尚流转
        10.1.3 魏晋山水风骨浸润
        10.1.4 隋唐壶天中隐开启
        10.1.5 五代江南蜀地幸存
    10.2 两宋地理环境的嬗变
        10.2.1 山水资源变化
        10.2.2 林木资源变迁
        10.2.3 石材资源改变
    10.3 两宋社会变迁与士人心态转变
        10.3.1 杯酒驱将,文官崛起,士得与君共治天下
        10.3.2 改革变法,士人党争,中隐思想继续发展
        10.3.3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心态转向逸豫习玩
        10.3.4 权相遮天,迫害义士,心态转向内敛自适
        10.3.5 理学兴盛,观物究理,心态转向寻微研深
    10.4 两宋经济发展的变迁
        10.4.1 族田义庄的开创与发展
        10.4.2 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革命
    10.5 两宋繁荣文化的渗透
        10.5.1 皇家造园艺术对私人营园影响
        10.5.2 山水画与画论对园林营建启示
        10.5.3 山水散文诗词与私园相互成就
        10.5.4 科技发展推动造园技艺的进步
    10.6 本章小结
11、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总结
        11.1.1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具有共性
        11.1.2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存在流变
        11.1.3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评价
    11.2 创新之处
    11.3 研究展望和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陈文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陈文述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章 陈文述家世戚属
        第一节 家世渊源
        第二节 手足情深
        第三节 妻妾之争
        第四节 家族联姻
    第二章 陈文述生平经历
        第一节 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
        第二节 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
        第三节 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45)
    第三章 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阮元的师生情谊
        第二节 陈文述与诗人幕宾的交游
        第三节 陈文述与学者幕宾的交游
    第四章 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桂叶书堂”交游圈概况
        第二节 陈文述与萧抡的诗学切磋
        第三节 陈文述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
    第五章 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交流缘起
        第二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合作三例
        第三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理论交流
    第六章 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
        第一节 《颐道堂戒后诗存》中的题诗与和诗
        第二节 遭顾太清痛诋之原因试探
        第三节 此事与“丁香花案”的关系
下编:陈文述的着述与诗学
    第一章 陈文述着作考述
        第一节 诗集
        第二节 小集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诗文评
        第五节 词集、善书及其他
    第二章 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色丽而节和:陈文述对“梅村体”的继承
        第二节 世俗而炫奇:陈文述对“梅村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
        第一节 诗集比较:从才藻之作到风人之作
        第二节 诗观转变:从藻饰到明道
        第三节 删诗改存:从反悔到迷茫
    第四章 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
        第一节 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
        第二节 对李白诗学的师法与评议
        第三节 与学李诗人的交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主要观点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题壁诗”的题写空间与故事情境
    第一节 空间:营造现场感
    第二节 情境:彰显诗意美
    小结
第二章 “题壁诗”的情感诉求与心绪抒发
    第一节 情感:面向他者言明情意
    第二节 心绪:立足自我抒发情怀
    小结
第三章 “题壁诗”的叙事策略与审美功能
    第一节 策略:增强叙事动力
    第二节 功能:适应阅读心理
    小结
第四章 “题壁诗”的生成原理与文学传统
    第一节 原理:功名蹭蹬心理之补偿
    第二节 传统:韵散结合体制之沿袭
    小结
结语
附一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作品信息一览表
附二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信息一览表
附三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辑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四、读《内在美》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成论显现学论纲——一种设计学研究的新路径[A]. 黄思华. 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五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2021
  • [2](评论)诗人程坚甫和他的诗艺[J]. 谭琳. 作品, 2020(11)
  • [3]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屈辞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 朱杨杨.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以Q市四所小学为例[D]. 申雪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D]. 欧阳铃.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王佳妮. 苏州大学, 2020(03)
  • [7]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以宁都县某私立学校为例[D]. 李亦珍.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D]. 康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9]陈文述研究[D]. 赵婧. 上海大学, 2019(03)
  • [10]明清才子佳人小说“题壁诗”研究[D]. 刘倩倩.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读《内在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