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栾秀春,高璞珍,王晓莺,王俊玲[1](2021)在《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科专业的数学教学应加强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融合,通过引入具有工程背景的数学教学案例,让低年级的学生尽早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数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数学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作用出发,分析工科专业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为工科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
孙和军[2](2021)在《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的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工科建设是以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工科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混合式教学能力和研究性教学能力是工科数学教师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能力要素。文章通过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内涵建设、打造新工科数学教学学术共同体、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制度等构想的提出,以期为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郑苏娟,陈璐,嵇敏[3](2020)在《融于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工科数学分析》思政教育改革为例》文中认为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工科数学分析》思政教育改革为例,阐述了理工科思政教育的元素,设计了四条主线,并将其融于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武小云,颜景润[4](2020)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同异步交错教学法教学中的实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学科是工科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科学生必学的内容。工科数学知识结构较为复杂,难度较大,但作为基础性知识,工科数学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因为难心理而打消学习积极性。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工科数学创新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百花齐放,其中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同异步交错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多媒体背景下同异步交错教学法在工科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单妍炎[6](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提出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郭会[7](2018)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探讨——从一节微课谈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方法:要将数学思想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要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要将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要将中国石油大学能源特色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
徐承杰,张国华[8](2018)在《基于理工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工融合"决定了理科与工科人才培养的学科逻辑与演进关系.工科人才培养依赖于数学等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教育水平,这就迫切需要在工科教育之中广泛引入"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基于"理工融合"的理念,针对当前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通过改革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来优化高校工科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平台、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而全面提高大学工科数学教学质量.
邵俊倩,李成凤,孙剑[9](2018)在《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步伐。文章从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实践环节、课下辅导答疑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对工科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王平,王芳[10](2018)在《博雅教育理念下高校工科数学研究型教学探索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博雅教育理念,文章以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为目标,论述了研究型教学应按分层级优化班级设置、研究型备课、研究型课堂教学、小组课后实践等步骤实施,并从教学方法、资源共享、考核方式、课后实践等内容探索了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工科专业数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
1. 工科专业数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
2. 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
3. 工科专业数学教材陈旧。 |
二、 工科专业数学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
1. 数学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上的脱节。 |
2. 学生职业发展与当前学习心理状态的脱节。 |
3. 数学教材中理论知识与应用例证之间的脱节。 |
三、 破解工科专业数学教学现状问题的可行途径 |
1. 案例教学破解第二个脱节。 |
2. 案例教学破解第三个脱节。 |
3. 案例教学破解第一个脱节。 |
四、 结束语 |
(2)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的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对新工科建设的意义 |
二、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的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素 |
(一)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
(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
(三)混合式教学能力 |
(四)研究性教学能力 |
三、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保障措施 |
(一)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内涵建设,为教师的能力发展助力赋能 |
(二)打造新工科数学教学学术共同体,搭建新工科教学能力发展的朋友圈 |
(三)完善教学评价、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
(3)融于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工科数学分析》思政教育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理工科思政教育的元素 |
2.1 爱国情怀 |
2.2 淡泊名利,团队协作 |
2.3 创新、奋斗的精神 |
2.4 学术诚信,科学严谨 |
3 融于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成效 |
3.1 夯实理科基础 |
3.2 探索基于素质拓展课程的全程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3.3 加强学风建设,建立诚信档案 |
4 结 论 |
(4)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同异步交错教学法教学中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同异步交错教学法的概念 |
二、多媒体背景下同异步交错教学法在工科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
(一)自主预习,确定目标 |
(二)课前导入,问题生成 |
(三)合作探究,导拨释疑 |
(四)反思反馈,总结提升 |
(五)课后复习,发散思维 |
三、结束语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
1.2.3 行动研究 |
1.2.4 工科数学 |
1.2.5 社会数学规范 |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
2.1.2 活动理论观点 |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 行动研究法 |
3.1.1 教育行动研究 |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
3.2.1 课堂教育情境 |
3.2.2 研究发展过程 |
3.2.3 实施步骤 |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
4.1 观察准备阶段 |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
6.4.1 确认主题 |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
6.4.3 发现关键问题 |
6.4.4 作组织的概览 |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
6.4.6 成果展示 |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探讨——从一节微课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改革背景 |
二、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改革途径 |
(一) 要将数学思想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 |
(二)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 |
(三) 将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 |
(四)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的特色贯穿于工科数学教学中 |
三、结束语 |
(8)基于理工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理工融合理念的大学工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基于理工融合理念的大学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
2.1 高校工科数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
2.1.1 教学目标的调整和优化研究 |
2.1.2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研究 |
2.1.3 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
2.2 教学平台的优化 |
2.2.1 师资建设的优化研究 |
2.2.2 教学资源的优化研究 |
2.2.3 教学氛围的优化研究 |
2.3 教学评价方式的调整与优化 |
2.3.1 教师教的效果的评价. |
2.3.2 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 |
3 基于理工融合理念的大学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
4 小结 |
(9)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内容陈旧、课时量不足, 且教材单一。 |
(二) 教学方式、方法固化, 缺乏活力。 |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效果欠佳。 |
(四) 考核方式单一, 改革动力不足。 |
二、工科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一)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教学, 引入数学实验, 强化实践教学。 |
(二)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强化师生互动。 |
(三)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外辅导答疑。 |
(四) 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 |
三、结束语 |
(10)博雅教育理念下高校工科数学研究型教学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型教学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型教学和传统型教学的比较 |
(一)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
(二) 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激励 |
(三) 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综合能力 |
三、工科数学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
(一) 分层级优化班级设置是开展好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
(二) 教师开展研究型备课是开展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
(三) 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是开展好研究型教学的关键 |
(四) 学生参与小组课后学习实践是研究型教学出成效的保证 |
四、工科数学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构建 |
(一) 基于博雅教育理念, 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二) 基于博雅教育理念, 探索多元化的数字教学资源 |
(三) 改变一考定成绩制度, 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
(四) 营造浓厚“数学”氛围, 建立多层级数学课外实践体系 |
四、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栾秀春,高璞珍,王晓莺,王俊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3)
- [2]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的工科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孙和军.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02)
- [3]融于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工科数学分析》思政教育改革为例[J]. 郑苏娟,陈璐,嵇敏. 大学数学, 2020(06)
- [4]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同异步交错教学法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 武小云,颜景润. 数码世界, 2020(12)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数学教学方法探讨——从一节微课谈起[J]. 郭会. 传播力研究, 2018(34)
- [8]基于理工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徐承杰,张国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9]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邵俊倩,李成凤,孙剑. 绥化学院学报, 2018(02)
- [10]博雅教育理念下高校工科数学研究型教学探索和实践[J]. 王平,王芳. 高教学刊,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