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在信息科学奥运会中获得荣誉

中国学生在信息科学奥运会中获得荣誉

一、Chinese Students Win Honor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Olympics(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马天[2](2021)在《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渠道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5年联合国确定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199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立200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以来志愿者服务和相关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发展,之后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志愿者组织成为世界各国年轻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接触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在与不同阶层的接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还能在活动中发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还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能进一步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行动中认识、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水平的差距,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同样重要。来华留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这一功能的发挥和落实。留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中国社会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来华留学生一共397635名,遍布全球202个国家。根据2013年石教旺《来华留学生留学目的及收获调查》的数据表明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包含了提高中国汉语水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也就有部分留学生的留学动机表现为融入性和工具型的动机。同时随着各类相关的志愿组织科学化与走向国际化,留学生也出于对自己志愿活动认同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开始希望参与到自己的志愿服务团队。新时期以来,大学开展的各项志愿活动已成为高校参与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志愿活动使不同年龄、年级的大学生脱离大学的理想环境进一步走向社会,面对现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作为来华留学生,通过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针对留学生参与志愿者的动机、渠道和相关策略的研究寥寥无几,有关于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社会服务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希望通过较为系统的问卷调查了解在华留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和渠道,结合中国目前留学生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和缺漏,挖掘来华留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从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升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论水平。本文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同时对国内外关于志愿者服务相关研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概念和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动机、需求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留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从实证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类和总结,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年龄、年级、性别等差异化对留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项目、动机、渠道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第五部分从理论的角度为志愿服务提供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最后一部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从而完善关于留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设、丰富其形式。

于沙沙[3](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而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进一步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多数示范校领导重视奥林匹克教育工作,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但存在领导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召开的相关会议较少的问题。(2)在条件保障方面,大多数示范校的师资、经费和场地设施情况良好,但部分示范校的场地设施来源单一、经费使用紧张、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以及缺乏专门活动场地和专职教师。(3)在内容途径方面,大多数示范校通过设置专门课程、组织教育活动、进行学科渗透和课程融合、成立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队伍以及利用校内宣传资源等多种教育形式和途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但存在部分示范校的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与除体育和德育外的其他教育内容结合不太紧密、缺乏相关教材、考试内容偏重于体育内容以及未充分利用校内宣传资源等问题。(4)在教育成效方面,大多数示范校的学生和教师发展状况良好,学校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一半左右的示范校还受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或荣誉,但部分学科教师认为没必要将奥林匹克教育与自身学科内容相结合。(5)在发挥辐射作用方面,一半以上的示范校辐射了2至3所及以上学校,而且大多数示范校利用体育资源优势和奥林匹克教育影响服务周边社区。(6)花家地实验小学、电厂路小学以及姚家营中心小学将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创新特色。(7)为解决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面着手,合力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建设。

范强华[4](2021)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研究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实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家层面已推出了普通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等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空白,学生不可能到高中才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可能高中之后就不需要考虑数学核心素养了。现今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但对于初中阶段关注还是太少,仍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初始阶段。这些客观情况无疑给一线数学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困惑。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借助调查问卷分析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尝试构建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框架,总结实践案例,使初中阶段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具体化、体系化、可操作化。研究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数学素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研究的现有结论,编制关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现状的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测试题,使用SPSS20和Excel2003等软件对调查问卷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并设立对照实验来检测培养策略的有效性,从而完善培养策略,推广研究成果。研究结论为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水平在三年中发展较快、提升较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具有阶段性与不均衡性。其中选言推理、命题演算与假言推理变化较大,合情推理七、八年级变化较大,八、九年级变化不明显,特别命题演算变化越来越大。从性别角度分析,初中男、女生在简单推理、选言推理与命题演算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男、女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总分均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各亚维度得分均值及方差差异均不明显;同届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学习策略、数学教学策略、数学自信、师生交流。本研究提出了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学生先学,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新知探究,注重数学知识形成探究,积累逻辑推理经验,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变式应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数学高阶思维;练习展示与复习巩固,创造展示机会,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萍[6](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曹玲[7](2020)在《以“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文中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之,在美术学科方面,学术界经过诸多研讨及实践层面的变革,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基本核心素养。2017年版《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也将这五个基本美术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对其作出了重要阐述和要求。一时间,在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已成为我国各个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视觉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总少不了的环节就是“读图”,其应运而生的图像文化也挑起了人们对世界新的认知方法。而图像识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之首,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表面含义,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读艺术家背后的情感表达,进而借助美术形式语言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所以通过“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研究是有必要、有理可行和可实施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过程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核心素养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其经验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指导;通过研读初中美术教材、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整理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分析现有的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理论、实践和调查探究,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探究,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小伙伴》以及七年级下册的《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设计》等课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以“图像识读”为基点来探讨实现“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李双君[8](2020)在《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发现,外语类高校辅导员以女性、语言学专业居多;大学生特征也表现为“三多一广”:留学生多、女生数量多、语言专业多和国际视野广。按照来华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分类,笔者把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开展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概括为“四结合”,开展国内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概括为“五结合”,从而回应本文的问题意识——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绪论,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在研究对象方面,本研究突出了外语类高校思政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思政概括为“九结合”,彰显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上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群体特征是学历高、女性多、语言专业多;大学生特征表现为女生多、留学生多、语言专业多、国际视野广,这些特征与外语类高校特色密切相关。第二章,上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践”可以概括为“九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调研学习相结合、语言学习与文化涵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党建与团建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网络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思政工作与服务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绩效评估和原因分析。第三章,完善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措施。在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要多渠道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营造留学生学习氛围,建设留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在国内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应当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加强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结语,概括了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突出论文的中心思想。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周凯[9](2019)在《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研究》文中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时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校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为研究主体,构建出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以为此后的健美操核心素养的研究或具体某一体育项目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本研究进行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研究以构建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两级指标为主要任务,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健美操专项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健美操专项特点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由3个一级指标与9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维度类别由团队精神与意识、成套创编与展现、教学指导与实践3个指标构成,二级核心素养由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动作编排、竞赛表演、运动能力、专项理论、教学能力、竞赛组织9个指标构成。(3)成套创编与展现、教学指导与实践是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一级维度类别指标中更为重要的;运动能力、专项理论、教学能力是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二级核心素养指标中得分最高的,其重要程度更高。(4)一级指标中团队精神与意识是学生自评中得分最高的,而成套创编与展现、教学指导与实践在学生自评中得分较低;学生在二级指标的得分中,协作精神、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得分最高,而专项理论、运动能力、竞赛组织的得分最低。(5)在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成套创编与展现、教学指导与实践方面,学生的实际能力值距离专家的期望能力值存在显着性差异;团队精神与意识方面,学生的实际能力值与专家的期望值较为接近,无显着性差异。(6)大局意识通过加强学习、把握重心、制定计划、组织实践、总结反思等实现;协作精神通过建设团队、设立目标、分工合作、消除隔阂等实现;奉献精神通过营造团队氛围、培养团队荣誉感、教师言传身教等实现;动作编排通过单一动作设计、组合动作设计、移动路线设计、难度动作选取、过渡与连接设计、音乐选择与剪辑、成套动作设计等实现;竞赛表演通过表现力训练、训练中的表演、成套动作排练、模拟比赛训练、参与竞赛表演等实现;运动能力通过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专项技术训练等实现;专项理论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教学、自主学习等实现;教学能力通过基本理论与技术学习、教学组织与运用、领操训练、模拟教学、俱乐部代课等实现;竞赛组织通过了解竞赛程序、活动策划、裁判能力培养等实现。

王秀强[10](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二、Chinese Students Win Honor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Olympic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ese Students Win Honor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Olympics(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渠道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结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1.3.2 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概念
        2.1.2 志愿服务渠道
        2.1.3 志愿服务动机
    2.2 相关理论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成就动机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证研究设计
    3.1 志愿服务的发展和中国留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3.1.1 志愿服务历史
        3.1.2 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
    3.2 问卷设计
    3.3 预调查
        3.3.1 预调查的发放与回收
        3.3.2 问卷的信度
        3.3.3 问卷的效度
    本章小结
第4章 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及渠道的统计分析
    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 调查样本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统计分析
    4.4 调查样本参与志愿服务渠道统计分析
    4.5 调查样本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策略
    5.1 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5.2 拓宽志愿服务渠道
    5.3 提供志愿服务平台
    5.4 加强与社会志愿者组织合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留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动机问卷
致谢

(3)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满足冬奥会主办国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的需要
        1.1.2 落实《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要求
        1.1.3 改革学校体育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
        1.4.2 相关文献分析
        1.4.3 国内研究状况
        1.4.4 国外研究状况
        1.4.5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实地考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整体建设情况分析
        3.1.1 组织管理情况
        3.1.2 条件保障情况
        3.1.3 内容途径情况
        3.1.4 教育成效情况
        3.1.5 发挥辐射作用情况
    3.2 个案分析
        3.2.1 花家地实验小学的“一班一国”
        3.2.2 电厂路小学的“小小冬奥博物馆”
        3.2.3 姚家营中心小学的“海坨之星评价手册---成长之路”
        3.2.4 小结
    3.3 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方面的问题
        3.3.2 社会方面的问题
        3.3.3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4 教师方面的问题
        3.3.5 学生方面的问题
        3.3.6 家长方面的问题
        3.3.7 问题总结
    3.4 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的对策研究
        3.4.1 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奖励优秀示范校
        3.4.2 提高公众认同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4.3 学校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各项相关工作
        3.4.4 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4.5 学生树立正确意识,积极参加教育活动
        3.4.6 家长扭转错误观念,助力奥林匹克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2.1 数学素养研究综述
    2.2 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3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4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研究现状
    2.5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技术路线分析
    4.2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4.3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4.4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5.1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总体现状分析
    5.2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各亚维度现状分析
    5.3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差异性分析
    5.4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6.1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6.2 教师访谈数据分析
    6.3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作答情况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7.1 培养策略
    7.2 数据分析
    7.3 教学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单选)
附录3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调查问卷(后测)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以“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文献研究
        1. 国外文献理论研究
        2. 国内文献理论研究
    (五) 论文创新之处
一、关于图像识读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一) 相关概念解析
        1. 核心素养
        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 图像识读的内涵解读
        1. 提出背景
        2. 与其它基本素养的关系
        3. 内涵解读
二、以“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分析
    (一) 初中阶段学生识图特征
        1. 与生活息息相关
        2. 故事情节丰富
        3. 追求写实性描绘
    (二) 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理念
        1.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 多元化教学丰富课堂形式
        3. 创设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以“图像识读”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良好的“图像识读”意识
        2. 多方位审美分析,对“图像”进行深度挖掘
        3. 引用“经典图像”,培养创意思维
        4. 紧跟时代,善用“视觉媒体”辅助教学
三、通过“图像识读”实现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初探
    教学案例1: 《小伙伴》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 教学设计
        (二) 实施过程
        (三) 教学小结
    教学案例2: 《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 教学设计
        (二) 实施过程
        (三) 教学小结
四、教学实施成果反馈
    (一) 调查分析
    (二) 教学收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析
    第一节 辅导员群体分析
        一、辅导员总体情况
        二、辅导员具体特征
        三、辅导员日常工作情况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概况
        一、留学生基本情况
        二、留学生培养管理
    第三节 国内大学生特征
        一、女生数量多
        二、语言专业多
        三、国际视野广
第二章 上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国情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传授与调研学习相结合
        三、校园文化教育:语言学习与文化涵养相结合
        四、价值观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国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建与团建相结合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三、网络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
        四、思政工作与服务管理相结合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二、国内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完善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国外大学生事务工作经验启示
        一、美国学生事务自下而上,注重专家化
        二、英国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辐射
        三、新加坡“寓教于生活”,注重现实问题
    第二节 优化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渠道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
        二、全方位营造留学生学习氛围
        三、建设留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
    第三节 完善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
        三、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9)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导论
    (一)选题依据
        1.核心素养为健美操的研究指引新方向
        2.全民健身对健美操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
        2.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4.核心素养与健美操的结合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二 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界定
        2.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4.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界定
    (二)全民健身对健美操人才的需求分析
    (三)健美操专项课程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
三 实证研究
    (一)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指标构建
        1.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
        3.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验证
    (二)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测评
        1.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的学生自评结果分析
        2.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学生自评的显着性分析
四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建议
    (三)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实现路径的探讨
        1.“团队精神与意识”的探讨
        2.“成套创编与展现”的探讨
        3.“教学指导与实践”的探讨
        4.拟建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三级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四、Chinese Students Win Honor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Olympics(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渠道与提升策略研究[D]. 马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D]. 于沙沙.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范强华.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以“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研究[D]. 曹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D]. 李双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高等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研究[D]. 周凯.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国学生在信息科学奥运会中获得荣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