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违”现象的剖析和预防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胜[1](2019)在《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安全培训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安全检查及煤炭管理机构的要求,使用固定的教材内容,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室内授课,课程结束考试结业的模式。没有从学员自身对安全培训的需求,以及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等角度,来细分学员培训内容和模式。目前安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较短,培训效果不能持久,即使安全培训过程中学员认真学习,课程安排合理,培训正常进行,考核结果合格,也只能说明学员在安全培训过程中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的全部课程,能否把培训所学内容和状态带回工作岗位,如何把所学知识、技能及强调的安全意识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持续下去,都是煤矿生产企业关心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经过充分学习和调研,结合煤矿企业及职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特殊工种资格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安全心理学理论,突出“技能、意识、体验”,坚持结果导向、分类施策,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培训教育体系。本安全培训项目结合CL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出发,使用九型人格等心理学手段区分学员的不同情况,对培训学员进行测试并分类,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员按照具体情况实施“一人一策”的方法,分别以心理辅导和疏导、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传统文化熏陶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产现场和事故现场等手段,对学员进行区别培训。另外,还运用“移动e课堂”手机APP每日一练、心理问卷调查然后分类指导、事故现场再现、工伤结果模拟等多手段并用,手机APP作为培训期间及培训之后长期使用来提升安全培训效果的工具,起到了长期有效的作用。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从“三违”总人次、严重“三违”人次、典型一般“三违”人次及一般“三违”人次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典型违章发生率、管理人员违章发生率、班组“三违”超标率、重复违章人数也都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该安全培训项目的实施和效果检验,尤其是其中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推广应用对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对减少人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人为违章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论文有图16幅,表10个,参考文献50篇。
常海雷[2](2019)在《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瓦斯灾害是目前煤矿致灾率最高的灾害之一,高瓦斯矿井众多瓦斯涌出源导致瓦斯灾害隐患区域分布广泛,而且瓦斯涌出量大这一最突出特点直接导致矿井瓦斯灾害危险性急剧增加,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生命安全。在当前瓦斯防治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安全管理的方法措施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防治,能有效遏制瓦斯灾害恶性事件的发生,降低瓦斯灾害事故后果。构建高瓦斯矿井瓦斯防治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我国高瓦斯矿井企业急需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立足高瓦斯矿井实际情况,开展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研究,系统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模式,以高瓦斯矿井瓦斯现状为依据,以瓦斯防控灾害治理为中心,以瓦斯浓度零超限为目标,借助风险预控方法、精细化管理方法、预警方法,构建瓦斯超限预警预测、“三违”查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二环一警”管理体系,以超前化、全员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为要求,以“持续改进”为工作方式,构建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治理风险预控管理模型。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隐患闭环管理体系。以系统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高瓦斯矿井“三违”动态闭环管理体系。基于高瓦斯矿井瓦斯超限影响因素,构建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的多层次瓦斯超限预警指标体系以及瓦斯超限预警模型,形成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体系结构,应用C#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监测监控信息数据库、地质测量信息数据库、采掘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通风瓦斯数据库、隐患与“三违”信息管理数据库,开发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软件。将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应用于山西天地王坡煤矿,使该矿实现了隐患与“三违”的闭环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该系统对3316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进行预警管理,系统运行期间3316回采工作面实现了瓦斯零超限,该系统在王坡煤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显着的推广应用价值与意义。该论文有图46幅,表12个,参考文献62篇。
李凌方[3](2019)在《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及治理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H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城中村土地资源价值攀升,城中村农民、村干部等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争夺白热化,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同时,在城镇住房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变化及社会心态变迁的背景下,城中村违法建设现象变得日趋严重,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和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城中村违法建设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博弈理论及治理理论,从制度供给、利益博弈及政府治理三个联动的维度,承袭“发生逻辑-困境解析-治理机制”要素因果链,遵循“理论演绎-实证检视-机制优化”的研究进路,对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及治理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基于以上思路和对湖北省H市的田野调查,通过对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制度供给、利益博弈及政府治理三个联动的维度,以社会整体结构演进和个体特征结构演化的制度嵌合视角,提出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及治理的分析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调整,致使利益冲突多发,城中村违法建设成为土地和住房资源分配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发生和治理中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结构。沿着理论分析和实证检视的研究逻辑,在深入分析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联动影响因素基础上,可以构建治理机制优化路径。(2)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博弈理论,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给出自恰性理论阐释和实证检视。研究认为,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的分析与验证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不仅可以推进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规律探究的历史维度深度,也可以进一步拓展现实动态因素关联的广度。历时性维度揭示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的历史演变脉络和规律,共时性维度基于现时情境,进一步阐释城中村违法建设在当前时空情境下相关影响因素的联动逻辑。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城中村违法建设的历时发生逻辑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基本生存阶段;二是谋利发展阶段;三是从众炫耀阶段,渐次表现为民生需求型违法建设、经济驱动型违法建设以及跟风攀比型违法建设。从共时性角度看,三种类型的违法建设共存于现在阶段,都受到制度约束、个体策略、政府失效以及治理困境四个方面影响。城中村违法建设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农民、村干部和地方政府,农民和村干部是违建参与主体,地方政府是违建治理主体,分别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农民和村干部作为参与主体,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及机会主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执行权力机关的意志,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强制性和服务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以及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3)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和蔓延受扩散效应的影响。通过分析违建扩散模式和违建扩散阶段,总结违建扩散机理,揭示违建扩散效应。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看,城中村违法建设扩散具有三种模式:一是辐射式扩散模式;二是“点-线-面”网状扩散模式;三是“差序格局”式扩散模式。其扩散表现为初发、蔓延、“井喷”及慢增四个历史阶段。(4)归纳基层管理实践中的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发现现有治理机制失效,致使违法建设治理困境形成。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成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选择了专项式治理、网格化管理及多元联动监管三种政策工具,在治理过程中表现出了阶段性、反复性及动态性特征。现有治理机制无法彻底阻断违法建设的发生,致使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陷入困境,其成因包括违建治理政策失范、政府治理能力弱化、执法人员行为异化。(5)针对违建治理困境,基于治理理论,本文从优化思路设计及具体路径选择关联递进的方式构建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优化路径。构建更优的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需要从宏观维度和微观路径两种思路进行嵌合设计。宏观维度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整合;微观路径包括构建多元联动治理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及强化执法人员激励约束。总体来说,优化思路体现在制度建构、利益引导及治理创新三个方面。具体优化路径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健全土地产权和储备制度;建立土地发展权共享机制,完善农民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城乡规划民众参与机制,构建违建全民共治模式;强化政府部门协调能力,构建规范的网络化执法体系;合理选择治理政策工具,建立违建监管常态机制。
张海峰[4](2019)在《PX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管理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2.5万公里,与此同时,收费站作为交通行业的形象窗口,不时发生的安全事故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的基本单元,具有点多线长、全天候工作、多数站点地处偏远山区的行业特点,对于收费站的管理人员来说,其涉及的安全管理工作线条众多,所背负的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与之相对应的是收费站“三违”行为常有发生、安全设备投入不足、员工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随着绿色通道、联网收费、超限超载车辆禁入高速和相关免费政策的出台,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司机的恶意冲卡、暴力抗法、违规驾驶等行为日趋增多,同样严重威胁着收费人员的生命安全,收费站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版块。论文通过研讨国内外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作者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一线工作的经历,以PX高速公路为样本,运用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研究收费站的安全管理问题,从“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两方面提出优化措施,要求高速公路收费站在设计和建设时都应符合相关公路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完善危险源清单并进行监控,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关设备设施,以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要从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创新工作思维等等方面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要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考核体系,解决“管理的缺陷”,保障优化措施得到有效实现,进而搭建起适用于收费站的安全管理体系。作者的研究对于解决PX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安全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给高速公路企业在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提供参考,有助于收费站安全管理理论及体系的研究。
刘云亮[5](2019)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重在规制信用秩序。构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基本路径。诚信中国建设,不仅亟需弘扬社会信用价值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平台机制联网联动效应,倡导适用“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而且还需要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惩戒失信,是诚信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是失信惩戒机制的核心和法治化内容。失信惩戒法治化,需遵循信用理性和失信惩戒的理论依据,探讨失信惩戒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选定失信惩戒的法律热点问题,研究失信惩戒制度法治化措施、路径和内容,这成为本题研究的主要体系和目标。信用之道,东西方国家都有共识。信用属性,诸国皆知。信用价值,中外国家治理皆求本取经。信用有序,即成信用秩序。信用秩序,治于有制,束于法力。信用规制,正本清源,始于信用信息征集。广置社会信用体系,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实现联网联惩。规制诚信和失信,是构建信用秩序的两个方面,诚信的核心是信用,信用建设重在规制。明确信用秩序忌讳,列明信用失序禁忌,公示信用失信情形,规制失信行为状态。失信的要害,在于与守信背道而驰。其始利己损人,终将损人不利己。失信属性,显性于有损诺言、有损他人、有意恶行、有违公德。规制失信的标准认知,在于法治失信行为构成要件、情形及其类型等,此乃失信构成论主要观点所在。失信惩戒理论,缘起信用本质。马克思揭示信用内涵和形式,取决于信用价值内容发现。马克思的信用价值理论,揭开了信用资本的双重价值认知。信用资本的本体价值与衍生价值,成为信用经济的发展动力源。守信与失信,则成为显现信用资本双重价值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与结果。惩戒失信,成为促进信用主体守信的价值导向推手。诸多信用论探寻和发现了信用价值与失信利弊均衡,博弈论从各博弈主体追求实现其利益衡最大化角度,对应选取风险防控方法,实现了信用与失信利益最大化的正义兑现。三维信用论,凸显和融合了诚信度、信用度和践约度三维度内容。数字信誉经济理论,根植于大数据存储革命,彰显数字化、网络化、信用化的信誉经济本质所在。失信惩戒的法律价值,在于体现维护信用秩序、正义、震慑力功能,失信惩戒权的行使正是保障信用秩序价值的需要。失信惩戒目的,不是报应论,而是重在保障社会信用秩序的社会整体利益论。适用失信惩戒原则,聚焦实施必惩、受惩、联惩、显惩原则等。认定失信责任,是适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失信行为与失信人、受害人及其主观意识、客观形态等之间关系属性、内容等问题,成为认定失信责任的关联因素。无论因果关系说,还是客观归因说,其所考虑因素都集聚于行为人主观意识状态与客观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等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件性和归因性。失信责任,是失信人对其失信行为所尽义务的责任,其形式是规范和量化失信人具体担当失信责任的表现形式和外观要件。失信惩戒,则是实施失信责任的形式,具有惩罚、处罚、治理和规制失信行为的内容元素,其目的是矫治失信之过。失信归责原则,主要见于过错失信归责责任、无过错失信归责责任、过失失信归责责任、失信责任豁免等原则。失信归责与失信责任,有着密切关联性。失信责任具有归属性、归因性、归责性和归罚性等属性,注定了其相对应责罚形式多样性。失信责任与惩戒失信,两者是形式与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表现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运行的统一整体。构建失信惩戒实体法律制度,重在创建失信惩戒情形、措施、信联网惩戒机制等方面法律制度。界定和规制失信情形,并明确规定与其相适应的惩戒措施制度等,已成为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最为关键实体问题。不同失信行为,其界定主体和情形也不同。失信惩戒措施,诸如失信信息公示、失信黑名单、失信触发反馈机制、失信联网报警机制等等。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失信联网惩戒机制,实现失信信息联网征集、监管、预警等功能价值发挥,推进失信惩戒信息互通互限制、惩戒措施互叠互联制、惩戒效果互动互促制等效应扩大化等等。规制失信惩戒程序法律制度,重在失信惩戒模式、失信惩戒适用对象条件、失信惩戒程序规则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法律制度。设置失信惩戒程序,目的在于确保失信人为其失信行为而申辩说理、抗辩的程序与机会,体现惩戒失信的程序公平正义价值。规制失信惩戒的适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凸显失信惩戒所适用程序的正义性和公示性,实现失信惩戒效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真正意义上弘扬构建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的实体价值。创设失信惩戒的救济制度,重在明确适用失信惩戒措施之后的自我救济途径、异议程序、司法救济、失信惩戒措施解除、失信信用修复等方面法律制度。此制度,意在明确失信人可以拥有一定条件和程序要求下的失信信用修复权和机会。具体明细失信人自我救济的适用情形、方式及其化解其困境对策等。规制失信惩戒异议程序制度,明确异议人种类、异议范围和受理情形、处理机制等具体内容。不同失信惩戒模式,其界定所实施相适应惩戒措施、方式及其路径等有效防控手段方法,也不尽相同。规定失信惩戒措施解除机制的适用和启动情形条件、适用原则和制度、主要措施保障、失信信息修复与修复时效、失信惩戒程序解除及效力等内容。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机制,其属性已是上升到解决社会纠纷争端的最高级最权威方式,定位为司法解决纠纷体系,属于司法行为活动范畴,其法律效力源自国家司法权威公信力和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失信惩戒异议争端中有关当事人对涉嫌失信的事实认识和法律适用存有争议,如由谁负责证明责任,如何设置证明标准等等内容。
冯玉[6](2018)在《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四个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和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安全行为是第一要素。据统计,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由于违章、管理等人因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6.5%以上。因此,基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从把控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研究煤矿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对我国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本质安全型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以及国内外对本质安全的应用情况。基于“人本原理”、“冰山理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凝练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内涵、特征、构建意义等基本属性,为构建本安型矿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实现途径,提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制定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基本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云驾岭矿区为研究对象,对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进行实际应用,制定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出基于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企业安全文化。本文从本质安全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方法、现场实践等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并进行现场的应用和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可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理论指导,对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志扬[7](2018)在《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下综采作业在我国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特点不断更新的人—机—环多因素复杂综采作业条件,如何有效防止自身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自身作业的安全性,对未来进一步发挥综采作业优势,有效提高煤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全行为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运用人—机—环系统工程理论,针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其安全素质测评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以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矿综采工作面实际作业情况,确定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评判和统计标准。采用行为抽样法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运用危险概率评价法,分析了综采作业人员9大类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2.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综合分析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个体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影响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运用模糊灰色理论对影响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层级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计算,得出了各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了排序。3.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围绕个体因素中的工龄、受教育程度、注意力、心理活动和疲劳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从机械设备事故伤害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与机械设备伤害的关系、机械设备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伤害方式、伤害部位和机械设备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角度对设备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环境因素实证分析部分,从新陈代谢量、体温、血压和心率对综采作业人员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灰色熵权聚类分析比较了综采工作面的三大系统作业环境舒适度。4.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从客观因素变量和主观因素变量两个维度来考虑,编制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测和复测,检验了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可信的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同时,按照总分和单项得分实现了对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结果等级的综合评判。5.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开发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软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在线测评、等级评判、数据收集和分析、网络教育功能。
陈军[8](2018)在《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高达80%,所以对职工进行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对事故的预防至关重要。借助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技术,研究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别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管理层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创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生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它能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引导、渗透和支撑作用,为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文化角度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构建绿色工作环境,打造文明企业,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真正的工作安全。本文首先对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的基本状况、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探讨总结了矿井当前安全文化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深层关系以及企业推行安全文化的意义;其次对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安全现状和安全文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安全文化的不足之处,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改革和完善;然后通过安全文化评价模型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说明、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树立安全理念、文化与生产结合的理念以及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以无形的形式熏陶着企业中每一位职员,用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等方式培育着每一个人,使之具有现代的安全素质,高度的安全意识,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上下每一个人都能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不仅仅是王石凹煤矿,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改进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长效的安全机制对其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霞[9](2016)在《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安全问题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企业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其中,思想教育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战略中居于首位。煤矿特别是民营煤矿是事故高发的重灾区,安全事故频发已经严重羁绊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着名的“3E对策”安全理论揭示出:在安全生产所需要的三个保障中,科技、管理和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8%、27%和15%。安全文化的单独贡献率虽然不高,但它在发挥自身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的同时,也对科技效能的发挥和监管作用的大小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安全文化既是安全生产的自变量,也是安全生产的因变量。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科技和装备等硬实力的投入,更需要思想文化理念这种软实力的打造,只有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效结合,以软实力有效促进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从思想教育这一独特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教育德性教育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企业文化人本理论和心理资本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审视了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揭示了思想教育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论文进行实证研究,选择山西晋城地区李村煤矿作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证样本,并选取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陈庄国有煤矿作为参照系,实证研究的整体思路:建立三个剖析面、构建两个对比系。三个剖析面为:2010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2010年陈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2015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两个对比系为:2010年李村煤矿与2010年陈庄煤矿的安全文化剖析面的横向对比系和李村煤矿2010年与2015年自身安全文化剖析面的纵向对比系。实证研究揭示出:国营煤矿发展较为成熟的安全文化并不能简单的在民营煤矿照搬套用,必须结合民营煤矿自身特点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而且尤其要注重发挥思想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向,培养民营煤矿的安全责商、创新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把思想教育深度融入煤矿中心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搭建平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使其成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论文注重创新:一是在剖析传统的“三圈层理论”、“四圈层理论”、“陀螺模型”、“雷达模型”等各种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民营煤矿的实际,第一次提出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雷达模型”,将“安全科技文化”作为煤矿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圈层,并努力揭示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该模型是对以往圈层理论与模型的丰富与拓展。二是本文在剖析个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教育是解决民营煤矿个人不安全行为重要手段的新观点。三是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从思想教育的视域,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针对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外部环境的营造,提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要围绕“本质安全人”来进行。
杨勇[10](2016)在《煤矿“三违”闭环防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煤矿"三违"成因及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从预防机制、控制机制、奖惩机制、帮教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4机6先7关"的"三违"闭环防控模式,建立了煤矿"三违"认定标准,系统研究了"三违"防控的技术方法和流程,为构建"三违"防控长效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三违”现象的剖析和预防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违”现象的剖析和预防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依据 |
2.1 煤矿安全心理学 |
2.2 矿工心理因素 |
2.3 九型人格 |
2.4 矿工安全认知 |
2.5 OBE基本概念及其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需求分析 |
3.1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在历史和现阶段产生的问题分析 |
3.2 影响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
3.3 当前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内容 |
4.1 九型人格心理定位 |
4.2 心理辅导及心理疏导 |
4.3 情景体验(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 |
4.4 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事故现场 |
4.5 传统文化熏陶 |
4.6 CL煤矿“移动e课堂”手机APP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管理方案及实施效果 |
5.1 项目进度分析 |
5.2 项目成本分析 |
5.3 项目人员保障 |
5.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成果 |
5.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效果考核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高瓦斯矿井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理论研究 |
2.1 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
2.2 管理体系整体结构设计 |
2.3 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隐患闭环管理体系构建 |
3.1 隐患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建立 |
3.2 隐患闭环管理机制建立 |
3.3 隐患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三违”闭环管理体系构建 |
4.1 “三违”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建立 |
4.2 “三违”闭环管理机制建立 |
4.3 “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高瓦斯矿井瓦斯超限风险预警方法及模型研究 |
5.1 瓦斯超限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5.2 瓦斯超限风险预警模型及预警机制 |
5.3 工作面瓦斯超限预警位置 |
5.4 本章小结 |
6 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 |
6.1 管理系统设计 |
6.2 管理系统瓦斯超限预警实现步骤 |
6.3 王坡煤矿瓦斯零超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瓦斯方面隐患界定标准 |
附录2 :通风方面隐患界定标准 |
附录3 :王坡煤矿基本图元图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及治理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违建概念及内涵研究 |
1.2.2 违建发生原因研究 |
1.2.3 违建社会影响研究 |
1.2.4 违建执法困境研究 |
1.2.5 违建治理对策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核心概念 |
1.3.1 城中村 |
1.3.2 违法建设 |
1.3.3 制度供给 |
1.3.4 政府治理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案例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观察法 |
1.5.4 问卷调查法 |
1.5.5 制度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1.2 博弈理论 |
2.1.3 治理理论 |
2.2 分析框架 |
3 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 |
3.1 H市城中村违法建设问题的田野调查整体描述 |
3.1.1 田野调查的基本过程和整体描述 |
3.1.2 城中村违法建设问题的基本情况 |
3.2 城中村违法建设利益相关者 |
3.2.1 农民 |
3.2.2 村干部 |
3.2.3 地方政府 |
3.2.4 其他利益主体 |
3.3 城中村违法建设历时发生逻辑 |
3.3.1 民生需求型违法建设:基本生存逻辑 |
3.3.2 经济驱动型违法建设:谋利发展逻辑 |
3.3.3 跟风攀比型违法建设:从众炫耀逻辑 |
3.4 城中村违法建设共时发生逻辑 |
3.4.1 制度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与灰色市场形塑 |
3.4.2 个体策略:规则认知与策略性行为 |
3.4.3 政府失效:制度供给失衡与政策工具选择失当 |
3.4.4 治理困局:利益合谋与博弈无序 |
3.5 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的实证检视 |
3.5.1 城中村违法建设历时发生逻辑验证 |
3.5.2 城中村违法建设共时发生逻辑检视 |
3.5.3 城中村村民违建行为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3.6 城中村违法建设扩散机理 |
3.6.1 城中村违法建设扩散模式 |
3.6.2 城中村违法建设扩散阶段 |
3.7 本章小结 |
4 城中村违法建设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
4.1 利益冲突与制度结构 |
4.2 利益相关者行为特征 |
4.2.1 违建参与主体行为特征 |
4.2.2 违建治理主体行为特征 |
4.3 利益主体博弈与分利格局形塑 |
4.4 本章小结 |
5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与困境 |
5.1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的制度环境 |
5.1.1 正式制度空间 |
5.1.2 非正式制度情境 |
5.2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 |
5.2.1 治理政策工具选择 |
5.2.2 治理特征与效果 |
5.3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困境 |
5.3.1 违建治理政策失范 |
5.3.2 政府治理能力弱化 |
5.3.3 执法人员行为异化 |
5.4 本章小结 |
6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优化 |
6.1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的优化思路 |
6.1.1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的宏观维度 |
6.1.2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的微观路径 |
6.2 城中村违法建设治理机制的优化 |
6.2.1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健全土地产权和储备制度 |
6.2.2 建立土地发展权共享机制,完善农民住房保障体系 |
6.2.3 建立城乡规划民众参与机制,构建违建全民共治模式 |
6.2.4 强化政府部门协调能力,构建规范的网络化执法体系 |
6.2.5 合理选择治理政策工具,建立违建监管常态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田野调查提纲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违建执法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5 城中村农民调查问卷 |
(4)PX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管理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调查法 |
1.2.3 经验总结法 |
1.2.4 个案研究法 |
1.3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框架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
2.1.2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3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
2.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PX高速公路简介及安全管理概况 |
3.1 PX高速公路简介 |
3.2 PX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概况 |
3.2.1 公司安全组织架构 |
3.2.2 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3.2.3 公司安全管理运作 |
3.3 PX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管理现状 |
第四章 PX高速公路收费站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问卷调查概况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问卷统计分析 |
4.2 收费站存在的安全问题 |
4.2.1 物的不安全状态 |
4.2.2 人的不安全行为 |
4.3 相关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分析 |
4.3.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PX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问题的优化措施 |
5.1 从物的安全状态提出优化措施 |
5.2 从人的安全行为提出优化措施 |
5.2.1 个体安全行为的优化措施 |
5.2.2 组织安全行为的优化措施 |
第六章 PX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组织保障 |
6.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6.2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6.3 完善收费站的危险源管理 |
6.4 强化收费现场管理 |
6.5 落实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
6.6 完善奖惩制度,推动责任落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失信构成论 |
第一节 信用本质论 |
一、信用的内涵及其属性 |
二、信用的法律特征及其法律价值 |
三、信用法治理念 |
第二节 失信界定 |
一、失信的内涵及其特征 |
二、失信行为的内涵及其类型 |
三、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 |
四、失信行为的法律界定 |
第三节 失信归责说 |
一、失信归责主要理论 |
二、失信归责原则 |
三、失信责任形式 |
四、失信责任豁免 |
第二章 失信惩戒理论 |
第一节 失信惩戒权 |
一、信用起源论 |
二、惩戒权的缘起 |
三、惩戒权的法律特征 |
四、失信惩戒极限 |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价值认知 |
一、失信惩戒的价值核心 |
二、失信惩戒的目的 |
三、失信惩戒的法律功能 |
第三节 失信惩戒原则 |
一、必惩原则 |
二、受惩原则 |
三、联惩原则 |
四、显惩原则 |
第三章 失信惩戒实体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失信惩戒情形 |
一、违法行为情形 |
二、违约行为情形 |
三、违反行规行为情形 |
四、违反公德行为情形 |
五、悖逆社会行为情形 |
第二节 失信惩戒措施 |
一、失信信息公示制度 |
二、失信黑名单制度 |
三、失信触发反馈机制 |
第三节 失信联网惩戒 |
一、失信联网报警 |
二、社会信用体系失信联网惩戒机制 |
第四章 失信惩戒程序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失信惩戒模式 |
一、自律惩戒模式 |
二、行政性惩戒模式 |
三、市场性惩戒模式 |
四、社会性惩戒模式 |
五、互联网式惩戒模式 |
第二节 失信惩戒适用对象和条件 |
一、失信惩戒适用对象 |
二、失信惩戒适用条件 |
第三节 失信惩戒适用程序规则和保障措施 |
一、失信惩戒适用程序规则 |
二、失信惩戒程序适用保障措施 |
第五章 失信惩戒救济的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失信人自我救济 |
一、失信人自我救济权 |
二、失信人自我救济的方式 |
三、失信人自我救济的困境 |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异议程序 |
一、失信惩戒的异议人种类 |
二、失信惩戒的异议范围和受理 |
三、失信惩戒的异议处理 |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 |
一、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理念 |
二、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程序属性 |
三、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效力 |
第四节 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 |
一、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情形 |
二、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条件 |
三、失信惩戒措施解除的程序及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2 国内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3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1.3 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
1.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发展 |
2.1 本质安全理论 |
2.1.1 .本质安全概念与内涵 |
2.1.2 本质安全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2.1.3 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 |
2.2 本质安全型企业 |
2.2.1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内涵 |
2.2.2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特征 |
2.3 国内外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
2.3.1 国外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3.2 国内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4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
3.1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理论基础 |
3.1.1 人本原理 |
3.1.2 冰山理论 |
3.1.3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 |
3.2 本质安全型矿井内涵 |
3.2.1 危险源辨识控制 |
3.2.2 全员安全管理 |
3.3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及意义 |
3.3.1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 |
3.3.2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意义 |
3.4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方法和途径 |
3.4.1 构建方法 |
3.4.2 实现途径 |
3.5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1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2 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 |
3.5.3 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应用实践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 |
4.1 煤矿生产建设概况 |
4.2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
4.2.1 矿区地质构造 |
4.2.2 井田地质构造 |
4.2.3 地形地势 |
4.2.4 气象及地震状况 |
4.3 应用矿井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概况 |
4.3.1 自然灾害概述 |
4.3.2 安全生产状况及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实例应用与检验 |
5.1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构建 |
5.2 规范和提高云驾岭矿本质安全行为 |
5.2.1 招工把主入口关 |
5.2.2 安全培训把住素质关 |
5.2.3 安全确认把住过程关 |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
5.3 不断提提高云驾岭矿系统装备本质安全化水平 |
5.3.1 健全“一通三防”工程 |
5.3.2 健全完善防治水系统 |
5.3.3 加强矿压监测和顶板支护 |
5.3.4 健全完善提升、运输保护系统 |
5.3.5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新技术、新装备 |
5.4 不断提升井下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程度 |
5.4.1 加大灾害治理力度 |
5.4.2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3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4 顶板事故预防 |
5.5 云驾岭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5.6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
5.6.1 建设目标 |
5.6.2 构成要素 |
5.6.3 建设模式 |
5.6.4 建设流程 |
5.7 应用效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作业环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3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
1.2.4 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5 安全心理评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 |
2.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
2.2 不安全行为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2.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及测量 |
2.3.1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 |
2.3.2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 |
2.3.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实际测量 |
2.3.4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危险指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1 综采工作面事故类型及致因分析 |
3.2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
3.2.2 层次模型构建 |
3.3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1 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
3.3.2 背景材料及数据来源 |
3.3.3 主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
3.3.4 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
3.4 小结 |
4.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个体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
4.1.1 个人基础信息分析 |
4.1.2 注意力和反应时间分析 |
4.1.3 心理因素分析 |
4.1.4 疲劳因素分析 |
4.2 设备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
4.2.1 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
4.2.2 机械伤害事故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
4.2.3 机械伤害方式及伤害部位分析 |
4.2.4 典型案例分析 |
4.2.5 机械设备有毒有害次生伤害实证分析 |
4.2.6 对策及建议 |
4.3 环境因素实证研究 |
4.3.1 测量对象工作环境基本情况 |
4.3.2 实验对象选择 |
4.3.3 新陈代谢测量统计分析 |
4.3.4 体温变化测量统计分析 |
4.3.5 血压测量统计分析 |
4.3.6 心率测量统计分析 |
4.3.7 综采工作面环境灰色熵权聚类分析 |
4.4 小结 |
5.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 |
5.1 测评量表编制原理 |
5.1.1 心理测量的质量保证 |
5.1.2 心理测验的分类 |
5.1.3 心理测验的一般编制过程 |
5.1.4 心理测验量表的主要鉴定方法 |
5.2 测评过程及实现 |
5.2.1 测量量表设计程序及原则 |
5.2.2 测量量表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3 测量量表的编制 |
5.2.4 测量量表的试测 |
5.2.5 测量量表的复测 |
5.3 安全素质测评结果评判 |
5.4 小结 |
6.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构建 |
6.1 系统构建的目的、需求和目标 |
6.1.1 系统构建目的 |
6.1.2 系统构建需求分析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2.1 系统设计工具Power Designer |
6.2.2 系统开发环境及业务流程 |
6.2.3 系统实现模式 |
6.2.4 系统概念设计 |
6.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1 数据库详细设计 |
6.3.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6.3.3 安全素质测评模块 |
6.3.4 安全培训及管理模块 |
6.4 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安全文化概述 |
2.1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
2.1.1 安全文化的概念 |
2.1.2 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1 精神文化 |
2.2.2 物质文化 |
2.2.3 治理文化 |
2.3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
2.4 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 |
3 矿井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
3.1 矿井基本概况 |
3.1.1 矿井生产系统概述 |
3.1.2 矿井灾害分析 |
3.2 企业安全状况分析 |
3.3 企业安全文化实施状况分析 |
4 矿井安全文化建设分析 |
4.1 安全文化建设状况 |
4.1.1 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
4.1.2 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3 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4.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4.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分析 |
4.3.1 管理层角度 |
4.3.2 从业人员角度 |
4.3.3 其他方面 |
5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
5.1 矿井安全文化效果评价系统的确定 |
5.1.1 安全文化评价因子的确定 |
5.1.2 安全文化评价模型的确定 |
5.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 |
5.2.1 决策层的考核评价 |
5.2.2 管理层的考核评价 |
5.2.3 执行层的考核评价 |
5.3 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
6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
6.1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
6.1.1 完善安全理念的原则 |
6.1.2 构建安全理念的方法 |
6.2 合理的融入安全生产 |
6.2.1 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 |
6.2.2 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 |
6.2.3 不断夯实技术支撑 |
6.3 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6.3.1 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 |
6.3.2 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依据 |
3 思想教育之于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
3.1 思想教育与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 |
3.2 思想教育是解决个人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 |
3.3 思想教育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特殊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4.1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4.2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特殊背景 |
4.3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4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5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
5.1 民营煤矿与国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差异性 |
5.2 2010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
5.3 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4 思想教育深度介入后的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2010年以来)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
6.1 思想教育把握核心价值观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引领方向 |
6.2 思想教育运用安全责商管理创新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方式 |
6.3 思想教育整合资源促进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平台建设 |
6.4 思想教育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煤矿“三违”闭环防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违”闭环防控模式建立 |
2“三违”防控运行机制 |
2.1 预防机制 |
2.1.1 群知群防 |
2.1.2“6先”岗位预防 |
2.2 控制机制 |
2.2.1“三违”对标认定 |
2.2.2“三违”四级排查 |
2.3 奖惩机制 |
2.4 帮教机制 |
3 结语 |
四、“三违”现象的剖析和预防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D]. 徐杰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高瓦斯矿井瓦斯零超限“三位一体”预控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常海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3]城中村违法建设发生逻辑及治理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H市为例[D]. 李凌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PX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管理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D]. 张海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D]. 刘云亮.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D]. 冯玉.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D]. 高志扬.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7)
- [8]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陈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9]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李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10]煤矿“三违”闭环防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杨勇. 煤炭工程,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