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社区服务 提高社区护理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思怡[1](2021)在《融合参与式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法在社区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融合参与式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法(下称联合教学法)在城市社区护士群体中开展急救护理培训的应用效果研究。研究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83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为对照组,91名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联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培训教师与社区护士共同收集信息,教学后录制自己的操作视频,上传至微信平台循环打卡学习,开展情景教学、讨论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传统教学法和联合教学法两者在社区护士中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差异以及对社区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83名,男女比是12:71,年龄20-30岁的人数有37人;实验组91名,男女比是2:11,年龄21-23岁,年龄20-30岁的人数有39人。可对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外出培训次数、个人月收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急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比较。急救培训前对所有的社区护士都进行统一的考核,将两组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实验得出:两组社区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均值均在提升且标准差持续降低,说明两种教学方法都能提升护士的理论水平。其中在摸底考核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理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第一次、第二次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从第三次理论考试开始,实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均值较于对照组而言提升较多,且离散程度较低,说明实验组护士平均成绩较高且她们之间的成绩差距较对照组小,说明在经过多次学习后,实验组使用的联合教学法护士成绩稳定性比传统教学更好,护士成绩提升更明显,传统教学法相较于联合教学法而言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数值差距大,联合教学方法优势开始显现。且结果发现实验组5项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学生分别在接受传统教学和后,GSES得分都有提高,实验组培训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差数值较前降低且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教学方法对社区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经过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结果显示实验组社区护士在病情掌握评估能力、临床护理思维、临床能力等维度得到明显改善,实施联合教学法后,全面提高了社区护士工作核心能力,帮助深化社区护士准确评估、快速判断、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操作,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急救工作的质量。研究结论:结果表明实验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教学法在社区急救护理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在社区急救护理教学中联合教学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常鑫[2](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金莲锦,陈萌,孙平,李罡[3](2020)在《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医学教育认证的出台,更是为医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契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学科,麻醉学由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到药理、生理、人体解剖以及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医学教育认证及麻醉学教学特点,并结合当前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甘亚[4](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顾娇妮[5](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王安[6](2020)在《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状,国家更加关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新标准的出台要求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模式;由于养老设施的特殊属性,往往在建设时都采用自上而下进行建设,这就带来了养老市场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因此,从老年人需求的视角出发,进行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首先,基于对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调研,总结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建设现状、类型及现状建设层级体系;从三个类型和两个层级中选定典型养老服务设施,从设施所属社区的基本情况、选址及周边环境、使用人群、功能配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然后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现状及需求、设施提供服务的状况及老年人未来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研,了解老年人对设施现状的使用情况及需求的内容,总结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特征。其次,综合调研现状和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需求与设施配置之间的匹配关系,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体系和各类设施两个方面梳理总结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整体体系层面存在体系层级划分缺少街道级、养老床位配建总量不足、养老照料设施配建不足、缺少综合性老年公共活动设施等问题,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存在建设规模差异大、品质单一、运营管理模式多、各自独立、活动类设施功能单一等问题。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缺少医疗服务功能、规模配置不合理、床位规模差异大等问题。最后,针对老年人需求与设施配置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体系和各类设施两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提出针对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策略。整体体系层面从配置层级、内容、配建方式、模式制度方面提出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分类分级指导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内容;推进各层级各类型养老资源共享,整合设施,打造“一站多点”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需求评估制度建设等优化策略。各类设施层面提出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空间布局临近居住区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小规模、连锁化的社区老年大学等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旨在老年人需求导向下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提供思路,为西安市莲湖区乃至于其他同等类型城市的新建或者老旧城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舒灵芝[7](2020)在《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基于柯氏评估模型,构建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为科学、系统地评价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提供参考依据。2运用构建的培训效果评价方案评价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对社区护士的培训效果,探讨社区专科护士培训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职业发展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1以社区护士核心能力为框架,根据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基于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2以柯氏评估模型为指导,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专家的权威系数。3采用量性研究法,通过满意度调查、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及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对参加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64名学员进行效果评价,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4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学员及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和同事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及提炼。结果: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规范的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实施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师资选拔与培训、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及形式。2基于柯氏评估模型,构建了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案,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及结果层四个层级。反应层评价指标包括学员对培训课程、教师、环境、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习层评价指标包括理论、操作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行为层评估学员在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一年后,其核心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层评价指标包括培训后学员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及开展的新技术等。3培训效果3.1反应层:学员对教学氛围的满意度为(8.50±1.58)分,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为(8.51±1.36)分,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8.88±1.34)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为(8.46±1.53)分;3.2学习层:培训前,64名学员理论考试成绩为(67.19±7.39)分,操作成绩为(84.64±3.55)分;培训结束时,理论成绩为(78.45±6.70)分,操作成绩为(91.64±2.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名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为(91.50±1.66)分;3.3行为层:参加过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64名学员,在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1年后3个时间节点,其社区护理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法律伦理实践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5个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各时间节点核心能力两两比较,培训结束时及培训1年后的核心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时与培训1年后核心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结果层:对参加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10名学员及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名管理者及4名社区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共提炼出4个主题:(1)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到提升;(2)职业认同感增强;(3)渴望进一步学习;(4)培训计划需进一步完善。结论:1本研究以柯氏评估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出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及结果层,能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效果。2本研究制定的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能有效提升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护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保障。
李影影[8](2020)在《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文中提出目的1.描述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2.探讨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升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提供新的实践思路。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构建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通过回顾往年文献,和分析政策,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安徽省亳州市227名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健康信念模式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结果形成干预方案初稿,经专家小组会议和预实验后,形成干预方案实施稿。第二部分:评价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效果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共同评价干预效果。①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亳州市富荣花园和天润花园小区各35名居民,通过抛硬币法,随机将富荣花园小区居民作为对照组,天润花园小区居民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院校师生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居民实施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采用中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量表和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进行量化评分,比较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得分情况。②质性研究:干预结束后,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干预组10名居民进行半结构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为(21.73±7.25)分。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在年龄、学历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影响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因素。院校师生和社区工作者共同为居民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居民向师生提供改进意见,社区医务人员和教师针对遇到的问题定期给予护生指导,护生定期写反思汇报,教师与护生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各方反馈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干预主题:感知传染病、认识传染病健康素养、传染病总论、提升传染病信息素养、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接触传播疾病防治知识、动物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血液/体液传染病防治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睡眠指导、巩固知识、保证依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健康行为;干预形式: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共计13次,每周1~2次,每次35~50分钟。第二部分:1.量性研究(1)两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对干预前基线水平矫正后,干预组居民干预后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传染病预防和传染病的治疗与管理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组居民在传染病健康素养总分、传染病治疗与管理、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居民健康行为能力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两组居民和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居民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和营养维度得分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在干预组中,干预后居民健康行为能力总分、营养和运动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质性研究通过分析居民的访谈资料,提炼出3个主题,即①居民获益良多:增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升传染病防治意识、提高传染病防治技能、提高传染病信息素养;②居民战胜困难:克服自我惰性、控制自我饮食、改变自我作息;③居民共同期待:提高护生沟通能力、丰富干预内容、丰富干预形式。结论(1)居民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受其自身的学历和每天上网时间影响。(2)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能够提高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
徐培杰[9](2020)在《十分钟生活圈“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近120个地区推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也表明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将以居家为基础依托社区进行养老。当前国外出现了“多代居”、“代际学习中心”、“共生型机构”等“多代共融”复合型养老设施,而国内也出现了“邻里社区”、“老幼结合”等社区养老新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空间设置不合理、选址不当、运营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生活圈设置要求。而养老设施规范汇总发现,不同层级的养老设施功能设置和空间规模的区分度低,基本都在同一个范围内,缺乏分级细化。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老幼共融”新思路能为老年人带来幸福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老设施的运营,是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结合实地调研后发现我国对“老幼共融”型养老设施仍处于模式探索、行为分析等基础阶段,缺乏合理的前期策划研究。现有养老设施难以满足生活圈设置要求,通过对建筑定性、使用人群确定、各生活圈层级的分析,选取十分钟生活圈为研究范围,进行限定。本文通过建筑策划学、问卷调研、访谈等方法,从规划设置、功能设置、空间规模、布局与组合等方面,针对十分钟生活圈范围下“老幼共融”社区养老中心这一新类型建筑进行前期空间研究。研究的核心内容为功能设置和空间规模、布局与组合。本文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引入,通过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与框架等方面展开;第二章为研究基础和案例调研,针对“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一新类型建筑进行相关论述。整理分析了“老幼共融”认识论、研究方法论,为该新类型建筑提供理论支撑。结合国内外案例调研归纳出三种养老共融模式,并从家庭伦理基础、政策基础、心理生理分析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老幼共融的构成依据;第三章为养老设施实例与老幼共融问卷调研。从规划选址、功能设置与规模三方面对养老设施进行调研,并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记录,进一步分析使用者构成和老幼共融可行性;第四章为规划设置,依据调研总结出规划选址的三点原则。通过内向性和外向性选址的对比分析,论证得出宜采取外向性选址。并从老幼出入口设置、老幼配套设施设置和老幼共融活动场地设置等方面进行规划设置。第五章为功能设置,通过实例调研,总结出空间设置的原则。依据建筑策划学的相关方法,通过使用者特征分析、使用者需求问卷调研、运营方和居民访谈记录等内部条件,结合实地调研、居住区规划条件和建筑规范制约等外部条件展开研究。结合多种条件,得出应设置的各类空间分类,并结合访谈和问卷针对每一类空间进行功能细化得出需要设置的各类功能;第六章为空间规模、布局与组合,通过建筑策划理论下使用者构成、使用时间频率和同类型建筑调查等理论条件,计算得到各空间的理论参考值。再根据运营方等第三方的访谈情况和使用情况等实际条件,综合得出每一种空间的推荐设置规模。结合人体工程学和无障碍设计,合理绘制各空间的节点布置图。综合得出各功能的实际推荐值与布局参考图。针对生活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餐饮空间进行共融模式的探讨,并探讨了四种“老幼共融”组合模式,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梁惠连[10](2019)在《肇庆某高职院校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护生培养规模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有专业素质的护生未来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美国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医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国内调查也发现当前高职护生学习倦怠检出率高达30.24%,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护生出现学习倦怠严重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国外研究表明,专业态度越积极,越有利于促进学习过程,更愿意获取专业知识,那么,护生出现学习倦怠,不愿意获取专业知识,是否跟护生专业态度有关,专业态度是否会影响学习倦怠,有待进一步证实。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应用,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学业自我效能感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更有兴趣。但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否可能是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否能够对专业态度引起的学习倦怠起着缓冲或调节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合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高职护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以期为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现代护理人才提供参考。3研究方法3.1横断面研究法于2018年5-6月选取肇庆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2016级、2017级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知情并同意参加本调查。排除标准:调查时休学、请假者。采用普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态度量表(IPASN)、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1482名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AMOS23.0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不同人口社会学资料对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资料对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通过AMOS23.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现象学研究法采取按年级分层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4-6月抽取肇庆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高职护生作为访谈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深入访谈。4研究结果4.1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高职护生专业态度总均分为(108.05±11.50)分,条目均分为(3.86±0.41)分,专业态度处于较低水平的护生比率占2.0%;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77.61±9.94)分,条目均分为(3.53±0.45)分,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的护生比率占10.5%;学习倦怠总均分为(51.93±10.33)分,条目均分为(2.60±0.52)分,高职护生学习倦怠检出率为23.2%,其中轻中度倦怠检出率为22.7%,重度倦怠检出率为0.5%。4.2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已参加实习、护理专业接受程度、对护理发展前景的看法、是否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就读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首选护理专业的因素是高职护生专业态度的影响因素,可联合解释其变异量的11.1%;是否已参加实习、年级、护理专业接受程度、对护理发展前景的看法、学习成绩、择业意向是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可联合解释其变异量19.5%;年级、是否已参加实习、学习成绩、护理专业接受程度、对护理发展前景的看法、对护士社会地位的看法、就读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择业意向是高职护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可联合解释其变异量的23.2%。4.3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r=0.414,P<0.01),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r=-0.336,P<0.01),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r=-0.668,P<0.01)4.4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构建的结果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4.774,TLI=0.957,CFI=0.970,GFI=0.975,RMSEA=0.050,SRMR=0.036)。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的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为0.53×-0.95=-0.50),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95%的置信区间为[-0.567~-0.447])。4.5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高职护生进行质性访谈以深入分析原因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①护理知识量大且难以理解,护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②手机依赖严重,护生的自我控制力低。③受同学消极影响,护生学习热情低,应付考试。④护生不满意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导致上课容易走神,影响学习效果。⑤文科生自认为胜任所学课程的能力不足。5研究结论5.1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习倦怠检出率为23.2%,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5.2喜欢护理专业、认为护理发展前景好、学习成绩好的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学习倦怠感较低。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低与护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自我控制力低、受同学消极影响学习热情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好、文科生不能胜任所学课程有关。5.3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养护生积极的专业态度,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其学习倦怠感。
二、重视社区服务 提高社区护理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社区服务 提高社区护理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参与式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法在社区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社区急救 |
1.1.2 关于微格教学法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社区急救的研究现状 |
1.3.2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
1.3.3 微信平台的应用现状 |
1.3.4 微格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的计算 |
2.1.4 干预方法 |
2.2 干预内容 |
2.2.1 对照组的干预:传统教学法 |
2.2.2 实验组的干预:联合教学法 |
2.3 研究步骤 |
2.4 研究工具和评价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理论考核 |
2.4.3 操作考核 |
2.4.4 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2.4.5 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 |
2.5 质量控制 |
2.5.1 培训者质量控制 |
2.5.2 资料收集控制 |
2.5.3 数据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2.6.1 数据录入 |
2.6.2 一般资料描述分析 |
2.6.3 分析方法 |
2.7 伦理道德问题 |
2.7.1 遵循自愿原则 |
2.7.2 遵循保密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社区护士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社区护士急救理论成绩的分数情况比较 |
3.3 两组社区护士5 项急救操作的成绩比较 |
3.4 两组社区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得分比较 |
3.5 临床工作核心能力考核得分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种教学法对社区护士的急救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的影响 |
4.2 两种教学法对社区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影响 |
4.3 两种教学法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生存教育 |
(二)培智学校学生 |
(三)智力障碍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全纳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工具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
(一)目标定位 |
(二)管理措施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使用 |
(五)师资配备 |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
(一)家庭结构 |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
(一)资本分配情况 |
(二)考试选拔情况 |
(三)社会沟通情况 |
(四)社会就业情况 |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
(二)法律保障弱化 |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
结论 |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教育认证概述 |
2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特点 |
2.1 涉及医疗风险高 |
2.2 理论实践要求高 |
2.3 临床处理复杂性 |
2.4 人性化教学管理 |
3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教学法的应用问题 |
3.2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
3.3 实验室设施的问题 |
4 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 |
4.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
4.2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
4.2.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
4.2.2引入案例教学法 |
4.2.3 多媒体案例再现 |
4.3 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
4.4 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
4.5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教育督导 |
2.1.2 学校督导 |
2.1.3 学校改进 |
2.2 相关研究述评 |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
3.2.1 CIPP模式 |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
3.2.3 理论运用浅析 |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
4.1 Ofsted的成立 |
4.1.1 成立背景 |
4.1.2 改革举措 |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重要性 |
1.1.2 新标准出台要求设施配置转换方式 |
1.1.3 自上而下配置模式与老年人需求错位 |
1.1.4 西安市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养老服务设施 |
1.3.2 设施配置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相关研究 |
1.4.2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研究 |
1.4.3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研究 |
1.4.4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分级分类标准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概况 |
2.1 莲湖区老龄化现状及相关政策 |
2.1.1 典型性和代表性 |
2.1.2 老龄化现状 |
2.1.3 应对老龄化相关政策 |
2.2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现状 |
2.2.1 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建设概况 |
2.2.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现状 |
2.3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主要类型及建设现状 |
2.3.1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 |
2.3.2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 |
2.3.3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 |
2.4 本章小结 |
3 莲湖区典型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研 |
3.1 选取依据 |
3.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内容 |
3.3 典型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 |
3.3.1 建峰杏林养老院(区级全日照料) |
3.3.2 康隆西城长者屋(区级日间+全日照料) |
3.3.3 舒悦夕阳“家文化”养老驿站(社区级日间+全日照料) |
3.3.4 唐都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5 东桃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级) |
3.3.6 火西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7 莱茵小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8 宫园壹号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4 典型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 |
3.4.1 西安老年大学北关校区(市级老年大学) |
3.4.2 莲湖老年大学(区级老年大学) |
3.4.3 纸坊南村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大规模多功能) |
3.4.4 土门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中规模多功能) |
3.4.5 送变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中规模多功能) |
3.4.6 青年路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小规模多功能) |
3.4.7 西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小规模多功能) |
3.5 典型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莲湖区养老服务中心 |
3.6 本章小结 |
4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使用及需求调查 |
4.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4.2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2.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2.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2.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3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3.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3.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3.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4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4.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4.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4.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5 各类设施需求特征总结 |
4.5.1 老年人对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5.2 老年人对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5.3 老年人对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6 各类设施提供养老服务需求特征总结 |
4.6.1 老年人对照料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6.2 老年人对活动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6.3 老年人对管理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及配置问题分析 |
5.1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1.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1.2 建设规模 |
5.1.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1.4 接受老人类型 |
5.1.5 运营模式 |
5.2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2.1 全日照料设施分布不合理 |
5.2.2 规模配置不合理 |
5.2.3 床位规模差异大、护理型床位比例少 |
5.2.4 缺少医疗服务功能 |
5.2.5 日间照料设施使用率低、缺乏管理 |
5.2.6 社区级全日照料设施需求大、建设少 |
5.2.7 建筑缺乏适老化设计 |
5.3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3.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3.2 建设规模 |
5.3.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3.4 使用情况 |
5.3.5 运营模式 |
5.4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4.1 布局分散、没有统一规划 |
5.4.2 设施数量多、品质单一 |
5.4.3 活动类设施功能单一 |
5.4.4 缺少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 |
5.4.5 缺少综合性老年大学 |
5.4.6 老年人教育体系不完善 |
5.5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5.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5.2 建设规模 |
5.5.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5.4 使用情况 |
5.5.5 运营模式 |
5.6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6.1 管理层级单一、针对性不足 |
5.6.2 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
5.7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置问题 |
5.7.1 体系层级划分缺少街道级 |
5.7.2 建筑规模差异大、小规模占多数 |
5.7.3 照料设施配建规模及床位不足 |
5.7.4 照料设施类别划分不够 |
5.7.5 缺少综合性老年公共活动设施 |
5.7.6 运营管理模式多、各自独立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研究 |
6.1 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
6.1.1 整体布局原则 |
6.1.2 适老性原则 |
6.1.3 多样化原则 |
6.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建层级及内容优化策略 |
6.2.1 西安市相关养老服务设施规划 |
6.2.2 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6.2.3 分级分类指导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内容 |
6.3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建方式优化策略 |
6.3.1 推进各层级各类型养老资源共享 |
6.3.2 整合设施,打造“一站多点”养老服务网络 |
6.3.3 引导社区养老公共设施综合设置 |
6.3.4 重点建设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 |
6.4 养老服务模式及制度优化策略 |
6.4.1 创新养老模式 |
6.4.2 推进养老需求评估制度建设 |
6.5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5.1 社区养老设施转型,弥补照料设施和养老床位 |
6.5.2 空间布局临近居住区与医疗卫生设施 |
6.5.3 功能配置增加护理医疗服务 |
6.6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6.1 建设小规模、连锁化的社区老年大学 |
6.6.2 利用周边资源建设老年综合活动中心 |
6.7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7.1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
6.7.2 发展终端、平台、服务团队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
6.8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8.1 完善区、社区两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6.8.2 依托现状,发挥典型设施优势 |
6.8.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 |
6.8.4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及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指导作用 |
6.9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 莲湖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研统计信息表 |
附录2 莲湖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研统计信息表 |
致谢 |
(7)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概念界定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假设 |
7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 |
1 培训目的 |
2 培训对象 |
3 培训方案的实施 |
第二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量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国内外社区护士培训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4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研究 |
1 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社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构建 |
2.1 初步建构干预方案 |
2.2 修订干预方案 |
2.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稿 |
第二部分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实践 |
1 量性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质性研究 |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结果 |
3.1 量性研究分析结果 |
3.2 质性研究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得以提升 |
4.2 居民健康行为能力得以提高 |
4.3 护生亟需提升沟通能力 |
4.4 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4.5 对进一步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干预活动的思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十分钟生活圈“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
1.1.2 社区更新改造是当前建设任务 |
1.1.3 “共享经济”推进新生活方式 |
1.1.4 “老青(幼)共融”新模式 |
1.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代际共融”模式的发展与研究 |
1.3.2 国内“代际共融”模式的发展与研究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十分钟生活圈“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研究基础和案例研究 |
2.1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论述 |
2.1.1 十分钟生活圈范围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概念界定 |
2.1.2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状态 |
2.1.3 “老幼共融”优势与目的 |
2.1.4 “老幼共融”意义 |
2.2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关研究理论 |
2.2.1 “老幼共融”认识论 |
2.2.2 “老幼共融”研究方法论 |
2.3 “代际共融”案例研究 |
2.3.1 “老年人+儿童”模式案例 |
2.3.2 “老年人+青年”模式案例 |
2.3.3 “老年人+青年+儿童”模式案例 |
2.4 “老幼共融”构成依据 |
2.4.1 老年人接送孙子的家庭结构与伦理基础 |
2.4.2 “老幼共融”政策法规基础 |
2.4.3 老幼生理与心理特征与相似性分析 |
2.4.4 “老幼”行为模式与“共融”行为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社区养老设施与“老幼共融”需求调研 |
3.1 养老设施实例调研 |
3.1.1 浑南区万家宜康浦江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3.1.2 春江养老院 |
3.1.3 浑南区颇菲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3.1.4 杭州阳光家园老年活动中心 |
3.2 “老幼共融”问卷访谈调研与分析 |
3.2.1 问卷内容设计 |
3.2.2 问卷对象信息分析 |
3.2.3 使用者、运营方和周边居民访谈分析 |
3.2.4 共融家庭结构与共融方式分析 |
3.2.5 共融接受度与可行性分析 |
4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规划设置 |
4.1 规划选址原则 |
4.2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分析 |
4.2.1 距离疲劳度分析 |
4.2.2 内向性选址分析 |
4.2.3 外向性选址分析 |
4.3 场地设置 |
4.3.1 老幼出入口设置 |
4.3.2 老幼配套设施设置 |
4.3.3 老幼活动场地与共融活动场地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5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置 |
5.1 “老幼共融”功能空间分类 |
5.1.1 功能分类与设置原则 |
5.1.2 策划学依据与思路 |
5.1.3 内部条件 |
5.1.4 外部条件 |
5.1.5 功能空间分类 |
5.2 共融空间功能细化设置 |
5.2.1 共融文娱空间 |
5.2.2 共融活动空间 |
5.3 老幼专属空间功能细化设置 |
5.3.1 老年人专属空间 |
5.3.2 儿童专属空间 |
5.4 辅助服务空间功能细化设置 |
5.4.1 康复与医疗服务空间 |
5.4.2 社区服务空间 |
5.4.3 后勤办公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6 “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规模、布局与组合 |
6.1 空间规模研究思路 |
6.1.1 空间规模设置原则 |
6.1.2 策划学依据与思路 |
6.1.3 理论条件 |
6.1.4 实际条件 |
6.2 空间规模与布局 |
6.2.1 “老幼共融”空间 |
6.2.2 老年人生活空间 |
6.2.3 老年人文娱健身空间 |
6.2.4 儿童生活教学与活动空间 |
6.2.5 辅助服务空间 |
6.3 细部空间“老幼共融”模式 |
6.3.1 生活空间共融模式 |
6.3.2 公共交通空间共融模式 |
6.3.3 餐饮空间共融模式 |
6.4 共融空间组合方式 |
6.4.1 共融空间作为入口空间布置 |
6.4.2 以共融空间为核心放射布置 |
6.4.3 形成两个共融组团布置 |
6.4.4 以共融空间为核心放射布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内容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肇庆某高职院校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职业 |
1.2.2 专业 |
1.2.3 专业和职业的区别 |
1.2.4 护生专业态度 |
1.2.5 学业自我效能感 |
1.2.6 学习倦怠 |
1.2.7 现象学研究法 |
1.3 文献回顾 |
1.3.1 护生专业态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学业自我效能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学习倦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自我效能理论 |
1.4.2 认知行为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假设 |
1.5.3 研究方法 |
1.5.4 质量控制 |
1.5.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肇庆某高职院校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样本量的确定 |
2.1.3 调查工具 |
2.1.4 调查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护生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
2.2.2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水平 |
2.2.3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差异分析 |
2.2.4 影响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2.2.5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2.2.6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 |
2.3 讨论 |
2.3.1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水平分析 |
2.3.2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2.3.3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护理知识量大且难以理解,护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
3.2.2 手机依赖严重,护生自我控制力低 |
3.2.3 受同学的消极影响,护生学习热情低,应付考试 |
3.2.4 护生不满意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导致上课容易走神,影响学习效果 |
3.2.5 文科生自认为胜任所学课程的能力不足 |
3.3 讨论 |
3.3.1 护生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提高学习效果 |
3.3.2 营造校园学习氛围,激发护生学习热情 |
3.3.3 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
3.3.4 文科生学习信心有待提高,应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改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4.1 结论 |
4.1.1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 |
4.1.2 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4.1.3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护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4.2 对策建议 |
4.3 研究创新之处 |
4.4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护生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 |
附录二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态度量表 |
附录三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四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
致谢 |
四、重视社区服务 提高社区护理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参与式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法在社区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 杨思怡.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J]. 金莲锦,陈萌,孙平,李罡.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3)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D]. 王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舒灵芝.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D]. 李影影. 郑州大学, 2020(02)
- [9]十分钟生活圈“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研究[D]. 徐培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肇庆某高职院校高职护生专业态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梁惠连.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