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NBT”后门,在网络中“隐形”

封堵“NBT”后门,在网络中“隐形”

一、堵住“NBT”后门 在网络中“隐形”(论文文献综述)

敖雅倩[1](2019)在《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话”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22个舆情案例的综合考察》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政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甘肃省近10年的22个舆情事件进行多重个案的描述性分析,关注了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阶段性和模式化特点,以“双重话语空间”为基础对舆论中的对话主体、对话实践和对话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尝试回答对话思维之于舆论引导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认为,舆论引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获知议论阶段、意见交流阶段和舆论消退阶段,舆论引导大致呈现出四种模式——被动式、主控式、监测式和对话式,即舆论引导的“三阶段”和“四模式”。基于官民对话的舆论引导分析,本文发现:政府、民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既存在对抗又形成掣肘。在对话实践过程中,反应速度、应对策略、基本态度是不同舆论主体所具备的相同影响因子。对话效果的差异性体现在事实与价值是统一还是分裂、对话过程是良性互动还是恶性博弈,由此衍生出对于良性对话和非良性对话的深入思考。在宏观总结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阐释了对话的观念内涵与理念价值,进一步挖掘对话思维之于舆论引导的创新性启示。结合政务新媒体的新环境与新困境,对新时期“对话式”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维护舆论多边关系与潜在关系”来认可对话、以“追求对话开放并严守对话底线”来规范对话、以“贯彻舆论治理与平台联动创新”来实现对话。

吴振华[2](2018)在《自媒体时代益阳市赫山区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媒体的大众化,博客、微信、播客和微博的即时互动,实现了舆情传播速度的零时间。面对日益复杂的舆情形势,舆情应急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在自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越来越多元化和广泛化,一旦负面舆论得到的大肆扩张不管给个人还是集体都回来带来极大的损失,政府也开始对网络舆情给予重视,提出面对舆情及时发现,尽快引导,正确处理的方针。然而,网络消息茫茫无边,怎样才能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是监管者所必须面对的。因此,对网络舆情应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对自媒体含义、网络舆情特点、应急决策理论、应急管理理论和舆论管理理论等理论依据概述的基础上,从赫山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现状调查着手,分析了赫山区网络舆情发展特点是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应对越来越难。当前赫山区网络舆情挂历制定了舆情等级划分标准、建立了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赫山区网络舆情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思想认识不高、信息渠道不畅、主体责任不明、应急舆情迟缓、监管手段不全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官本位文化影响、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对利益诉求处置方式失当,对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等。对赫山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真实案例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分析了“益阳兰溪癌症村悄然诞生”舆情的政府应急管理情况和处置态度,“11.24”教师猥亵学生事件网络舆情政府舆情应急管理措施,“岳家桥镇6·13故意杀人案”网络舆情政府应急管理措施和舆情应急管理评价,总结归纳了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真实案例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要高度重视,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回应,第一时间深入网络舆情调查,还要加强沟通,提高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最后本文提出提高区县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总结发达国家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经验为完善的网络舆情立法,成熟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手段,专门监管机构与行业自律结合,推进网络实名制和充分运用媒体。赫山区一是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树立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必须树立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等重要的观念、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必须树立善待、善用、善管媒体的观念。二是要善待媒体,要打造“全媒体”舆情管理平台,建好全媒体,顺应现代舆论传播新格局,用好全媒体,促进舆论引导能力新提升,管好全媒体,构建依法规范运行新秩序;三是要强化主体责任,完善问责机制,强化涉事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失职渎职的问责机制;四是要健全“快反应”机制,提高应对效率,健全统筹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健全研判机制,把握舆情走势,健全处置机制,有效应对舆情;五是要完善领导体制,要建立“大网络”体系,强化领导体制,有效驾驭全局,完善组织架构,实现纵横贯通,壮大网络队伍,夯实管理基础。

谢静绮[3](2018)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一直没有停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借助“互联网+”引进的信息手段档案工作获得了效率与现代化的提高,管理工作向办公自动化靠拢,档案信息形式呈现多元化。传统实体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电子文件归档的接收、在线档案信息的采集等使得数字档案资源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数字档案资源成为“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对象,其价值得到了延伸。与此同时,数字档案资源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电子信息载体丢失”、“政务网站涉密”、“网络病毒攻击”等等,这些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数字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保密性,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得不提上日程。近年来的全国档案事业的规划都强调了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划分了新的管理内容和范围,出台了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字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论文围绕“互联网+”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梳理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的内容以及主要体现;二是按照风险事件起因,总结并划分了“互联网+”时代以来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面临的典型风险事件类型,阐述了其中体现的风险问题与特征,并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是针对上述风险影响因素,就“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应对策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指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规避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传统风险事件发生的比例仍然很高,有效的组织管理仍然是保障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的核心之一。风险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应以灾难恢复周期为基础,加强每个阶段风险的干预管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管理机制。这些观点的提出旨在为加强“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应对能力提供探索性的对策建议。

吴晓平[4](2014)在《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媒介技术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可视为孪生兄弟:从微机时代迈入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除了为人类社会带来大量数据信息,更是允诺了互动性更强与效率更高的传播方式,而这其中,数据库扩展、物联网与语义网络的建立与发展等更是提供了诸多优点与便利。然而,技术发展并没能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一个理想天堂,日益频发的个人信息泄漏与身份盗窃事件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失去个人信息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痛苦。基于上述社会现象,本研究试图结合媒体报道、国家权力机构文件与非政府机构活动材料,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手段,解决一个问题:为何在新媒体语境下个人逐渐失去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利,以及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将细化为以下四个议题:1)究竟何谓个人信息?2)个人信息失控与技术发展与之间存在何种关系?3)社会现实及其运作是如何导致个人信息失控的?4)国外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是如何做的?具体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本研究试图分析了隐私概念的历史及其不适应性,结合信息隐私和个人信息等相关概念,指出需关注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人信息,并要求实现个人对物理、财富与决策信息的控制权利。作者从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个体作为技术的控制主体,且希望个人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根据新媒体线性发展历程,分三个阶段探究新媒体语境下技术发展与个人信息失控的关系,认为个人信息失控情状与新媒体技术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且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本研究同样认为:个人信息失控的更深层次原因与技术背后的两大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国家权力机构和商业机构。且,个人信息保护及议题成为多重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对象。对样本非政府机构材料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非政府机构在保护个人及个人信息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已有的美国同西欧国家的保护实践研究后发现,典型发达国家虽己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但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新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朝着更好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已有的经验得失仍可为中国建立适合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手段提供一定的经验。

谷田武[5](2013)在《中美电子政务法之比较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今年是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颁布之后第11个年头。短短的11年问,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也算是飞速发展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也脱离了传统的“计算机办公+纸质办公”也在开始使用网络办公,和企业所用的“OA”系统,可以这么说,信息技术发展造就了电子生活、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这种特殊的空间——“电子空间”。电子商务的飞速、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孕育了我们的政府及其政务的新生及发展。对于电子生活、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国内已经有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电子政务法的问题,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研究、还需要更多地法律人奉献至此。这就是本文的意义所在。电子政务法(亦称电子政府法。美国E-Government Act of2002直接翻译的意思是电子政府法。但是我们国内目前普遍将之称为电子政务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研究历史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加上由于电子政务活动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当前世界范围内,相关法律也较新较少,而传统政府管理型工作已经不能完全掌握瞬息万变的网络生活的主导权,因此电子政务法则显得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目前各国也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电子政务法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多也较为成熟的当属美国,已然成为电子政务法研究的前沿之地。美国对电子政府的理论研究可谓独树一帜。美国研究机构主要分为两类非商业性质的和商业性质的研究机构。其中非商业性质的机构研究成果由于常常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指南而具有重要价值。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管理和公共行政的角度展开,探寻电子政务的本质和内涵,实施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及电子政务效绩管理与评测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其研究成果数量之多,成为世界各国电子政务法研究的前沿之地。本文主要内容是解读一下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E-Government Act of2002)及我国的《电子政务法(专家讨论稿)》,兼作介绍,旨在引进美国电子政务法并探寻其适合我国适用的相应措施、通过对比两国在立法上的异同,对我国未来实施电子政务法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蔡世水[6](2009)在《浅谈入侵响应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利益的驱动,网络入侵的风险也相应增多,入侵事件已呈较快增长趋势。由于防火墙只防外不防内,并且很容易被绕过,仅仅依赖防火墙的计算机系统已经不能对付日益猖獗的入侵行为,对付入侵行为的技术——入侵检测和响应技术已经相应出现。

忘却鱼鳞[7](2009)在《关于彼岸的一切》文中指出陈就这样抱着我的肩膀久久抽泣,我只有默默等待,然而世界照常转动,夜游的渡轮照旧从江面开过,晚风照旧送来人们的喧嚣欢乐。这就是世界上彼此遥远的两端。我们都是迷途的人。

遥控,Shakespace,徐晓东,何懿,周华龙[8](2007)在《持镰者》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崩溃的王座Chapter I:Armageddon华盛顿。凌晨两点二十二分,阴暗天空中的星辰比公路上的汽车还要稀少。斯丹顿公园的一角,一个躺在长椅上的无家可归者在寒风中翻了个身,随手拉过那辆装着她全部家当的超市购物车,挡住汽车带起的气流。

田贵平[9](200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建立了中国学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等网络。到今天,中国的网民数、计算机台数、网站数、计算机带宽容量、域名数比1994年“中国上网年”已增加了十倍甚至百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正按“摩尔”定律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继火的发明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这一事件远比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力更为巨大,意义更为深远。人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网络之中时,正在创建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社会,即网络世界、网络社会。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已骤然而至,它就是网络文化。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通过对网络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来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 本论文首先在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影响,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进行了界定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教育问题、网络文化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网络教育的构建必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去构建进行了探讨。论文还仔细研究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研究了网络文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竞相吐艳空间的同时,又面临着如何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屏障的新课题。进而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思维、主体行为、主体人格、主体个性化等方面的进步意义和延滞,强调要发挥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统一。 最后,论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理论,如何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为指导,改善党管意以形念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倡文化多样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发展观等问题,为全面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周特[10](2005)在《计算机免疫系统GECISM中非我集的建立》文中指出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是近几年来入侵检测领域研究的热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利用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原理、规则与机制来实现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和反应。入侵检测系统与免疫系统具有本质的相似性:免疫系统负责识别生物体的Self 与Nonself 细胞,并清除异常细胞;入侵检测系统(IDS)则辨别正常与异常行为模式,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对系统的入侵行为。本文首先对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简要介绍了课题组参考国内外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系统调用的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GECISM(General Computer Immune System Model)。在该模型中借鉴了生物免疫系统的一些特点来完成识别“自我”与“非我”,进而消除“非我”。在计算机免疫系统GECISM 中,“非我”集的准确建立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引入了特征代码扫描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特征码扫描技术来建立非我集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实验结果的比对与分析,同时也提出了沙盒主机总流程中进行非我判定后对于不确定进程的处理方法及主动响应的类别和特点。

二、堵住“NBT”后门 在网络中“隐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堵住“NBT”后门 在网络中“隐形”(论文提纲范文)

(1)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话”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22个舆情案例的综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新媒体视域下的舆论引导
        (二) 政务新媒体的互动传播
        (三) 对话思维在公共治理层面的应用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与案例确定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三阶段”和“四模式”的归纳演绎
    一、舆情事件演化的三个阶段
        (一) 获知议论阶段
        (二) 意见交流阶段
        (三) 舆论消退阶段
    二、舆论引导常用的四种模式
        (一) 控制封闭+单向宣教=“被动式”舆论引导
        (二) 信息公开+单向宣教=“主控式”舆论引导
        (三) 控制封闭+双向互动=“监测式”舆论引导
        (四) 信息公开+双向互动=“对话式”舆论引导
第二章 基于官民对话的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对话主体分析
        (一) 政府:对话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二) 民众:渴望对话的主要群体
        (三) 媒体:官民对话的“中间人”
    三、对话实践分析
        (一) 反应速度
        (二) 应对决策
        (三) 基本态度
    四、对话效果分析
        (一) 事实之维与价值之维
        (二) 互动与博弈
        (三) 良性对话与非良性对话
第三章 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现实思考
    一、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概念解读
        (一) 官民互动中“对话”的基本要义
        (二) “对话”对于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指导意义
    二、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理念创新
        (一) 作为观念的“对话式”舆论引导
        (二) 作为形式的“对话式”舆论引导
        (三) 作为流程的“对话式”舆论引导
    三、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新环境与新困境
        (一) 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新环境
        (二) 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新困境
    四、政务新媒体“对话式”舆论引导的未来展望
        (一) 认可对话:维护舆论多边关系与潜在关系
        (二) 规范对话:追求对话开放也严守对话底线
        (三) 实现对话:贯彻基层治理与平台联动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22个舆情案例简述
附录二:22个舆情案例主要对话主体一览表
附录三:双重话语空间检视表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自媒体时代益阳市赫山区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自媒体的涵义
    2.2 网络舆情概述
        2.2.1 网络舆情的涵义
        2.2.2 网络舆情的特点
    2.3 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2.3.1 应急决策理论
        2.3.2 应急管理理论
        2.3.3 舆论管理理论
    2.4 政府应急管理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2.4.1 政府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适当干预和管理
        2.4.2 网络舆情反过来有助于促进政府提升执政能力
    2.5 政府加强对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2.5.1 有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交流
        2.5.2 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透明度
        2.5.3 有助于融合社会关系营造和谐环境
第3章 赫山区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3.1 赫山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3.1.1 数量越来越多
        3.1.2 影响越来越大
        3.1.3 应对越来越难
    3.2 赫山区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和成效
        3.2.1 制定了舆情等级划分标准
        3.2.2 建立了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制
        3.2.3 确定了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第4章 赫山区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赫山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认识不高
        4.1.2 信息渠道不畅
        4.1.3 主体责任不明
        4.1.4 应对舆情迟缓
        4.1.5 监管手段不全
    4.2 赫山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受官本位文化影响
        4.2.2 相关法律的不健全
        4.2.3 对利益诉求处置方式失当
        4.2.4 对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4.2.5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第5章 赫山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真实案例经验教训
    5.1 “益阳兰溪癌症村悄然诞生”舆情分析
        5.1.1 舆情综述
        5.1.2 政府应急管理情况
        5.1.3 处置态度
    5.2 “11.24”教师猥亵学生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5.2.1 舆情综述
        5.2.2 政府舆情应急管理措施
    5.3 “岳家桥镇6·13故意杀人案”网络舆情分析
        5.3.1 舆情综述
        5.3.2 政府应急管理措施
        5.3.3 舆情应急管理评价
    5.4 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真实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5.4.1 高度重视,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5.4.2 及时回应,第一时间深入网络舆情调查
        5.4.3 加强沟通,提高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
第6章 提高区县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
    6.1 发达国家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借鉴
        6.1.1 完善的网络舆情立法
        6.1.2 成熟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手段
        6.1.3 专门监管机构与行业自律结合
        6.1.4 推进网络实名制和充分运用媒体
    6.2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树立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
        6.2.1 必须树立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等重要的观念
        6.2.2 必须树立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6.2.3 必须树立善待、善用、善管媒体的观念
    6.3 善待媒体,要打造“全媒体”舆情管理平台
        6.3.1 建好全媒体,顺应现代舆论传播新格局
        6.3.2 用好全媒体,促进舆论引导能力新提升
        6.3.3 管好全媒体,构建依法规范运行新秩序
    6.4 强化主体责任,完善问责机制
        6.4.1 强化涉事单位的主体责任
        6.4.2 建立失职渎职的问责机制
    6.5 要健全“快反应”机制,提高应对效率
        6.5.1 健全统筹机制,充分整合资源
        6.5.2 健全研判机制,把握舆情走势
        6.5.3 健全处置机制,有效应对舆情
    6.6 完善领导体制,要建立“大网络”体系
        6.6.1 强化领导体制,有效驾驭全局
        6.6.2 完善组织架构,实现纵横贯通
        6.6.3 壮大网络队伍,夯实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3)“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的相关概述
    2.1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的主要内容
        2.1.1 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内容安全
        2.1.2 内部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安全
        2.1.3 外部网络环境安全
    2.2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2.2.1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的内涵
        2.2.2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的新特点
    2.3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的种类
        2.3.1 按照损害程度划分的风险种类
        2.3.2 按照产生环境划分的风险种类
        2.3.3 按照危害类型划分的风险种类
        2.3.4 按照管理阶段划分的风险种类
第3章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事件分析
    3.1 安全风险意识薄弱引发的风险事件
        3.1.1 案例描述
        3.1.2 案例特征分析
    3.2 法律法规漏洞下出现的风险事件
        3.2.1 案例描述
        3.2.2 案例特征分析
    3.3 安全信息技术漏洞导致的风险事件
        3.3.1 案例描述
        3.3.2 案例特征分析
    3.4 组织内部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风险事件
        3.4.1 案例描述
        3.4.2 案例特征分析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安全管理意识因素
        4.1.1 管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素养薄弱
        4.1.2 管理人员安全风险管理自律意识不强
    4.2 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因素
        4.2.1 专门的数字档案资源安全法律规范缺位
        4.2.2 相应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力不够明显
        4.2.3 数字档案资源安全规范的针对性不强
    4.3 安全管理技术应用与维护因素
        4.3.1 数字信息安全技术的防御措施不够完善
        4.3.2 数字信息安全技术过时障碍尚未克服
        4.3.3 数字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存在滞后现象
    4.4 安全管理与机构建设因素
        4.4.1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
        4.4.2 组织内部缺乏权威的监督机构
        4.4.3 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管理人员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4.4.4 应对安全风险响应能力有待提高
第5章 加强“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应对的建议
    5.1 健全安全教育与培养体系,提升安全风险意识
        5.1.1 加大安全知识教育与培训力度
        5.1.2 实施容灾演练强化安全预防意识
    5.2 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强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
        5.2.1 落实风险分级与管控规范
        5.2.2 健全安全与保密制度
        5.2.3 提高技术规范针对性
        5.2.4 补充外包规范的内容
    5.3 推动安全管理技术进步,提高安全风险控制与评估能力
        5.3.1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监测平台
        5.3.2 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安全技术评估机制
        5.3.3 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安全技术的自主研发
    5.4 优化组织管理,注重安全管理的规划与监督工作
        5.4.1 优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5.4.2 改进档案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5.4.3 推动成立安全监督机构
        5.4.4 加大安全保障经费的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缘起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
        二、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重点与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资料的搜集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当下:个人信息的多维度
    第一节 隐私与个人信息
        一、隐私
        二、解封化石:新隐私(New Privacy)与个人信息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人信息:你就是信息
    第二节 非中立的分类价值
        一、物理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社会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百年孽缘:个人信息与媒介技术
    第一节 技术、社会、人与控制
        一、技术与社会:Web3.0下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发展
        二、技术与人:技术哲学中的信息技术控制
        三、影响控制的因素
    第二节 个人信息失控与技术发展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初期
        二、WEB1.0-2.0
        三、Web3.0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多方博弈:个人信息与社会
    第一节 个人信息与国家权力机构
        一、国家安全是面万能大旗
        二、有效的社会安全管理——以身份证立法为例
    第二节 个人信息与商业机构
        一、对外:盈利是一切是逻辑
        二、对内:安全是最高原则
    第三节 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游戏
        一、国家权力机构
        二、商业机构
        三、监督机构
        四、媒体的参与力量
        五、热情激进的非政府机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第一节 美国模式
        一、基本保护
        二、“新监控”
        三、自律机制:转嫁责任
        四、新立法与判例:以州为单位,新媒体为对象
        五、新趋势:立法规范自律行为
    第二节 欧盟模式
        一、基本保护:综合统一与双重保护
        二、双级保护:有效但沉重
        三、新趋势:坎坷的进程与多方的压力
    第三节 澳日混合模式
        一、澳大利亚个人信息保护
        二、日本个人信息保护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美电子政务法之比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电子政务法律制度概述
    (一) 电子政务概述
        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 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
        3. 电子政务的作用
    (二) 电子政务法的概念
        1. 电子政务法的定义
        2. 电子政务法的内容
    (三) 电子政务法的特点
        1. 电子政务法是法律互相移植的后果
        2. 电子政务法依靠政策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来辅助实现
        3. 电子政务法注重动态更新
    (四) 电子政务法的作用
        1. 完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
        2. 提供法律依据
        3. 保护公民权益,保障电子政务安全
    (五) 电子政务法的原则
        1. 依法行政原则
        2. 灵活性原则
        3. 公开、参与、合作原则
        4. 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原则
        5. 信赖保护原则
二、美国电子政务立法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 美国电子政务立法背景
    (二) 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E-Government Act of 2002)主要内容
        1. 设立电子政务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
        2. 电子政务服务的推广及管理(Federal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of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
        3. 执行《康复法》508条款(508 of the Rehabilitation Act of 1973)
        4.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5.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三) 美国电子政务法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电子政务立法背景、内容及特点
    (一)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背景
    (二) 我国《电子签名法》的主要内容和对电子政务立法贡献
    (三)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对电子政务立法贡献
    (四) 我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的主要内容
        1. 总则
        2.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3. 信息技术应用
        4. 电子政务保障与促进
        5. 法律责任
        6. 附则
    (五)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上的主要特点
        1. 立法稳健谨慎
        2.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性法规是主力军
四、中美电子政务法律比较
    (一) 中美电子政务立法比较
        1. 电子政务立法的基础条件比较
        2. 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比较
        3. 电子政务立法内容侧重点比较
        4. 电子政务立法与现行法律衔接比较
    (二)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上的不足之处
        1. 缺乏规划、缺乏统一的立法指导思想
        2. 立法上存在滞后
        3. 立法层次效力较低
        4. 立法上缺乏对隐私权的保护
        5.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不足的原因分析
        1. 经济基础的差异
        2. 部门法建设的差异
        3. 电子硬件环境的差异
        4. 其他差异
五、借鉴美国电子政务立法经验,改善我国电子政务法
    (一) 制定电子政务基本法律——《电子政务法》
    (二) 完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
    (三)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程度
    (四) 立法保护公民基本的权利
    (五) 重视信息安全立法,解决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六) 积极总结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本文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6)浅谈入侵响应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入侵检测技术
2 入侵响应技术
    2.1 主动响应
        2.1.1 主动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
        2.1.2 几种常用的主动响应技术
    2.2 被动响应
        2.2.1 警报和通知
        2.2.2 隔离不信任连接技术
3 入侵响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被动式追踪
    3.2 主动式追踪
    3.3 欺骗网技术
4 结语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问题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成果综述
    (四)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五) 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网络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载体
    (一) 互联网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 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 网络文化的形成原因
    (四) 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二) 网络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
    (三) 网内意识形态与网外意识形态的互动
三、网络文化与伦理道德构建
    (一) 网络伦理道德的凸现
    (二) 网络伦理道德建构的必要性
    (三) 网络伦理道德的建构
四、网络文化与教育教学革新
    (一) 网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 网络教育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影响
    (三) 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 提高信息、素养,大力发展我国网络教育
五、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一) 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
    (二) 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
    (三)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四) 网络文化与中国语言的变化
    (五) 加强网络文化防范保证中国文化的安全
六、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 人的需求与发展是网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 网络文化促进了主体的全面发展
    (三) 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延滞
    (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 正视网络文化西强我弱的现实
    (二) 建立网络文化的新理论
    (三) 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
    (四) 加强网络文化自律机制的建设
    (五) 科学立法,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
    (六)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计算机免疫系统GECISM中非我集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2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入侵检测系统
    2.1 入侵检测发展历史
    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2.2.1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2.2.2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
        2.2.3 混合入侵检测
        2.2.4 基于文件的检查工具
    2.3 入侵检测技术
        2.3.1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2.3.2 常用检测方法
    2.4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 GECISM 中沙盒主机的结构与功能
    3.1 GECISM 简介
    3.2 沙盒主机
        3.2.1 沙盒主机总体框架
        3.2.2 沙盒主机的功能
        3.2.3 沙盒主机中重点流程分析
        3.2.4 沙盒主机本身的安全性
第4章 特征代码扫描法在免疫系统中的实现
    4.1 特征代码扫描技术简介
        4.1.1 特征代码扫描法
        4.1.2 特征字扫描法
    4.2 LINUX 系统调用简介
    4.3 沙盒主机知识库中“非我集”的建立
        4.3.1 Self 集和Nonself 集的构造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不确定进程的处理及主动响应机制
    5.1 未知进程的处理
        5.1.1 获取系统日志
        5.1.2 获取重要配置文件
        5.1.3 检查系统日志
        5.1.4 执行关键字搜索
        5.1.5 确定突发事件时间
    5.2 主动响应的类别及特点
        5.2.1 对入侵者采取反击行动
        5.2.2 主动响应的发展前景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堵住“NBT”后门 在网络中“隐形”(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务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话”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22个舆情案例的综合考察[D]. 敖雅倩. 兰州大学, 2019(08)
  • [2]自媒体时代益阳市赫山区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研究[D]. 吴振华. 湖南大学, 2018(06)
  • [3]“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D]. 谢静绮. 湘潭大学, 2018(02)
  • [4]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D]. 吴晓平. 复旦大学, 2014(01)
  • [5]中美电子政务法之比较探讨[D]. 谷田武. 广西师范大学, 2013(02)
  • [6]浅谈入侵响应技术[J]. 蔡世水.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9)
  • [7]关于彼岸的一切[J]. 忘却鱼鳞. 红豆, 2009(04)
  • [8]持镰者[J]. 遥控,Shakespace,徐晓东,何懿,周华龙. 红豆, 2007(06)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 田贵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10]计算机免疫系统GECISM中非我集的建立[D]. 周特. 河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封堵“NBT”后门,在网络中“隐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