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C3基因和肝癌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献[1](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陈施翰[2](2020)在《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HCC本身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发展的疾病,涉及到的调控机制错综复杂,大量基因的异常表达在HCC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polypeptide 1B3,OATP1B3)是在正常肝组织上表达的一种膜转运蛋白,可转运激素、药物等内外源性物质。大量研究已报道OATP1B3在胰腺癌、结直肠癌、胆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参与部分肿瘤进展。在HCC中,OATP1B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提示OATP1B3差异表达可能与HCC进展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将探讨OATP1B3在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方法:1.查询TCGA数据库,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OATP1B3 mRNA与302例HCC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31例HCC患者癌组织以及8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30对新鲜HCC癌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34对新鲜HCC癌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蛋白表达水平。采集131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信息。χ2检验分析OATP1B3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OATP1B3对HC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2.体外培养MHCC97-H、SMMC-7721、Huh7、Hep G2和L02细胞,qRT-PCR检测OATP1B3 mRNA在上述5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选择OATP1B3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SMMC-7721细胞构建OATP1B3慢病毒干扰模型,对OATP1B3 mRNA表达水平较低的Huh7细胞构建OATP1B3质粒过表达模型,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OATP1B3干扰和过表达效果进行验证。将构建好的SMMC-7721和Huh7细胞进行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OATP1B3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OATP1B3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OATP1B3对肝癌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影响。3.构建OATP1B3稳定高表达的Hep G2细胞和稳定低表达的SMMC77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细胞中OATP1B3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和Wnt/β-catenin/c-Myc通路活化的影响。将构建的Hep G2和SMMC7721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包膜下,建立裸鼠肝脏原位癌种植模型,35天后MRI下观察裸鼠肝脏肿瘤转移情况。记录各组裸鼠的存活时间,裸鼠死亡后,解剖并取下肝脏,行肝脏表面大体观察。最后,将裸鼠肝脏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结果:1.根据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OATP1B3 mRNA高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着高于低表达者(63.9%vs 26.6%,P=0.005;27.6%vs 13.0%,P=0.0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25.8%,23/89)相比,OATP1B3在HCC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59.5%,78/131)(P<0.0001)。OATP1B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复发、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包膜、HBs Ag、肝硬化、肿瘤数目、血管侵袭、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OATP1B3高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着高于低表达者(33.0%vs 12.9%,P=0.001;18.8%vs 5.3%,P<0.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OATP1B3、血管侵袭、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OATP1B3和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2.OATP1B3 mRNA在人永生化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肝癌细胞SMMC-7721、MHCC97-H、Huh7、Hep G2细胞中的表达量依次降低。成功构建并转染OATP1B3干扰的SMMC-7721细胞模型和OATP1B3过表达的Huh7细胞模型。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上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并呈时间依赖性。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表明,上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降低肝癌细胞迁移运动能力,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下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缩短肝癌细胞S期,下调OATP1B3可延长肝癌细胞S期。3.利用慢病毒构建并成功转染Hep G2和SMMC-7721细胞,分别建立OATP1B3稳定过表达和干扰细胞模型。上调OATP1B3表达后,上皮相关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增加,间质相关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以及下游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降低。下调OATP1B3表达后,上皮相关标志物E-cadherin表达降低,间质相关标志物Vimentin和N-cadherin以及下游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裸鼠MRI检查和生存时间统计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表达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被抑制,裸鼠肝内转移灶数量较少,生存时间较长;下调OATP1B3表达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增强,裸鼠肝内转移灶较多,生存时间较短。最后,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可见大量癌巢。结论:1.OATP1B3在HCC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复发、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显着相关,再结合TCGA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提示OATP1B3可作为HCC患者预后判断的肿瘤生物标志物。2.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促进细胞凋亡,缩短细胞S期比例。3.OATP1B3可能是通过Wnt/β-catenin/c-Myc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EMT过程。在裸鼠体内,OATP1B3可抑制肝脏原位种植瘤的侵袭与转移。综上,OATP1B3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在HCC中发挥抑癌作用,并可作为HCC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肿瘤生物标志物。
黄成[3](2020)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挖掘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肝细胞癌相关的易感生物靶点分子,初步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富集通路,构建肝细胞癌的疾病模块并进行功能分析,为肝细胞癌患者的病因研究与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出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4520,数据来自平台GPL3921。该数据集为人类来源的全基因组RNA表达芯片,共选取225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和2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后续研究。(2)利用GEO2R在线分析平台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log2FC|>1、P.adjust<0.05为标准筛选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3)利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筛选出的前250位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4)应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对蛋白交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应用程序对蛋白交互作用网络进行疾病模块化分析,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疾病模块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各个模块所代表的生物学功能。(5)使用CytoHubba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并根据连通度(Degree)大小进行排序,筛选出核心基因。(6)通过前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文献数据库检索,对得到的肝细胞癌易感基因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综合分析既往研究,达到生物信息学研究补充和验证的目的,以期更全面的得到易感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结果:(1)对GSE14520数据集进行分析,利用GEO2R筛选得到排序前250位的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22个,下调基因128个。(2)GO功能生物过程分析显示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变、细胞对锌离子的反应、细胞周期调控、核分裂,染色体组织通路等过程中发挥作用;KEGG富集通路显示肝细胞癌差异基因在矿物质吸收、细胞周期、DNA复制、视黄醇代谢、代谢途径、药物代谢-其他酶、咖啡因代谢、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及其对异生物的代谢通路等生物途径中起调节作用。(3)构建PPI网络,共得到195个基因,通过CytoHubba对PPI网络进行核心基因筛选,提示CDK1(Degree Score=63)、RFC4(Degree Score=59)、CDC20(Degree Score=58)和CCNB1(Degree Score=57)等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4)通过Cytoscape3.6.1软件的MCODE应用程序进行网络模块分析显示,共有四个主要的疾病模块,其中MCODE得分最高的疾病模块A(MCODE Score=41.143)主要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p53信号通路和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感染通路相关。(5)通过Meta分析,中国人群CYP2E1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患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无统计学关联,合并OR=0.67(95%CI:0.39,1.14),Z=1.48,P=0.14;中国人群PTTG1高表达与患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且这种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7.94(95%CI:1.22,51.85),Z=2.16,P=0.03。结论:(1)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异常进程相关,其中CDK1、RFC4、CDC20和CCNB1等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着较重要作用,可作为肝细胞癌后续研究潜在的易感生物靶点。(2)PTTG1基因高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孟盼盼[4](2020)在《Glypican-3与FAT1的互作鉴定及其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研究》文中提出
王艳秋[5](2020)在《基于差异网络拓扑参数模型筛选肝癌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文中认为肝癌(Liver Cancer)有多种类型,常见高发类型为原发性肝癌中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其发病通常难以察觉,且一旦发病则进展迅速,容易错过最佳诊治时间而造成癌细胞转移或进入局部晚期,因此治疗起来很困难,并且预后效果很差,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癌症。目前其致病机制不明确,普遍认为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鉴于肝癌的发病特点,对疑似患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肝癌诊断主要是依据影像学检查与血清分子标志物甲胎蛋白检测,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近年来也有一些处于研究阶段的潜在HCC生物标志物,但大都存在特异性低、敏感性低的缺点,未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因此,寻找新的高敏高特异生物标志物来辅助HCC相关临床诊断与检查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已是刻不容缓。癌症因其致病因素多且复杂,被认为是由多生物分子,以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系统病”,这意味着基于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的背景筛选生物标志物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将基因表达数据结合基因间相互作用(Gene-Gene Interaction,GGI)网络,通过研究在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基因等生物分子在相互作用网络中拓扑位置的显着性变化来筛选生物标志物,并对筛选出的候选标志物在多个层次上进行了验证。除此之外,还将本文方法与基于不同网络组分筛选生物标志物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给出了对今后生物标志物研究方向的展望。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一种筛选生物标志物的新模型,主要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和人类背景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疾病与正常两个状态下特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对网络拓扑参数进行整理与聚类,去掉功能重复的参数并选择本文适用的网络拓扑参数。然后基于基因等生物分子在两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中所处拓扑位置的差异,挑选出网络拓扑参数差异变化显着的基因,对这些基因构成的网络进行聚类,选择在机器学习模型中分类效果最好的模块,将该模块包含的33个基因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称之为TopMarker。最后对候选生物标志物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及其它层次上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3个TopMarker具有很好的分类能力,并且与肝癌致病过程存在密切的关系。(2)为进一步说明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在网络组分的层次上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列举出网络研究中常见的网络组分,如节点、边、派系、通路,分别基于这些不同的网络组分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将所有方法筛选的结果与本文方法的筛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与结果的可信性。
尹子叶[6](2020)在《基于Wnt/β-catenin通路的GPC3受体应激HepG2细胞凋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肝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所有肝癌的85%以上,而发生在中国的HCC病例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迄今为止,如何对HCC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因此,开展HCC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作为HCC的模式细胞之一,HepG2细胞系的靶向调控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开展HCC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基础。本论文应用课题组创新合成的多枝状金纳米海胆星(Multi-branched sea-urchin like gold nanostars,MSGNS)与Anti-Glypican 3抗体组装的纳米颗粒聚合体(MSGNS-aGPC3),探究HepG2细胞在其膜表面受体Glypican-3(GPC3)被持续活化下的应激效应,解释了基于GPC3受体通路引起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改良的种子介导生长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细胞膜吸附性的MSGNS。通过透射电镜、紫外、纳米粒度等表征了MSGNS纳米材料在不同合成阶段的形貌和特性,并分析了MSGNS的生长机理。采用SH-PEG对MSGNS进行修饰,改善了该材料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借助CCK-8测试了MSGNS-PEG的细胞毒性,发现MSGNS-PEG具有低细胞毒性。此改良方法与传统的金种子生长合成方案相比,时间更短,步骤更简便,且合成的多枝状金纳米颗粒无表面活性剂,利于材料的后期修饰和应用,为后续偶联Anti-GPC3抗体的实验奠定了基础。(2)基于MSGNS-aGPC3纳米聚合体在HepG2细胞膜上的吸附性研究其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将MSGNS-PEG与Anti-GPC3抗体共孵育形成MSGNS-aGPC3,将MSGNS-PEG和MSGNS-aGPC3分别与HepG2细胞共培养进行GPC3受体应激凋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MSGNS-PEG,MSGNS-aGPC3可以长时间吸附于细胞膜上,持续刺激细胞膜表面受体GPC3。采用原位荧光观察发现,MSGNS-aGPC3刺激HepG2细胞72 h后,HepG2细胞大量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MSGNS-aGPC3刺激下HepG2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的β-catenin、Cyclin-D1、GPC3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GPC3受体刺激下,β-catenin、Cyclin-D1、GPC3的表达相比对照组均显着性下降,且GPC3表达相比MSGNS-PEG组显着性下降。此结果表明,与MSGNS偶联的Anti-GPC3抗体保持了其完整的生物活性,且MSGNS-aGPC3通过下调HepG2细胞Wnt/β-catenin通路上β-catenin、Cyclin-D1、GPC3的表达诱发细胞凋亡。(3)为深入分析Wnt/β-catenin通路上GPC3受体应激引起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采用KYA1797K和WAY262611分别下调和上调Wnt/β-catenin通路的表达。在不同干预条件下将MSGNS-aGPC3与HepG2细胞共培养,通过对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细胞活性氧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Wnt/β-catenin通路上相关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探讨了在Wnt/β-catenin通路被活化或抑制的条件下,GPC3持续活化后的HepG2细胞蛋白变化和能量差异。结果发现在Wnt/β-catenin被阻断时,MSGNS-aGPC3刺激HepG2细胞后,其β-catenin表达显着下降,GPC3表达无显着性差异,ATP含量和ROS含量均显着性下降,推测当Wnt/β-catenin通路被阻断,GPC3受体应激信号不表达。继而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和CCK-8试剂盒检测Wnt/β-catenin通路被阻断时GPC3应激下HepG2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抑制刺激组和空白组的凋亡率无显着差异,此结果表明当Wnt/β-catenin通路被阻断后,继续刺激GPC3受体来调控HCC无法达到使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
谭曼曼[7](2020)在《新型多功能金纳米棒介导的肿瘤靶向Glypican-3基因沉默联合光热效应治疗肝癌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癌症之一。HCC早期诊断困难,通常发现时已为晚期,且晚期肝细胞癌恶行程度高,终末期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总体预后很差。所以近些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抗肝癌的新型治疗方案。目的:构建一种具有靶向肝癌、携带siRNA、同时保留金纳米棒光热效应的三重功效为一体的多功能纳米系统GAL-GNR(GAL-MUA-PEI-GNR)。研究该纳米系统介导的靶向沉默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的GPC-3基因及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影响。研究GAL-GNR的靶向性和光热效应,并确定GAL-GNR-siRNA介导的GPC-3基因沉默联合光热效应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1.GAL-GNR纳米载体的构建:采用经典的种子溶液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并对金纳米棒进行功能化修饰。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氢谱、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检测功能化修饰前后的金纳米棒。2.凝胶阻滞实验检测GAL-GNR对siRNA的加载能力和在血清中GAL-GNR对siRNA的保护作用。3.MTT法和Calcein-AM/PI双染色法检测功能化修饰前后的金纳米棒的细胞毒性。4.红外激光照射法检测GAL-GNR的光热转换能力。5.利用Cy3-siRNA检测GAL-GNR在Hapa1-6细胞中的转染效率,qPCR检测GAL-GNR-siGPC-3对Hapa1-6细胞的沉默效果。6.乳糖酸靶向竞争实验检测半乳糖结构对肝癌细胞的靶向作用。7.MTT法、划痕实验、transwell、集落克隆检测沉默GPC-3基因后对Hepa1-6细胞增值、侵袭、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8.冰冻切片法观察GAL-GNR-Cy3-siGAPDH在体内对肿瘤靶向作用。9.构建C57BL/6小鼠肝癌荷瘤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小鼠肝癌的治疗效果。10.检测小鼠血清中AST/GOT、ALT/GPT指标来评价GAL-GNR在小鼠体内的肝脏毒性;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指标来评价GAL-GNR在小鼠体内的肾脏毒性;检测小鼠的体重变化评价GAL-GNR对小鼠生命体征影响;HE染色法评价GAL-GNR对小鼠心肝脾肺肾主要脏器的影响。结果:1.与未经修饰的GNR相比,TEM结果显示GAL-GNR的尺寸无明显改变,并且仍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GAL修饰后的GNR与单独的GNR相比发生了明显红移;核磁共振氢谱显示GNR成功的连接上GAL分子。2.凝胶阻滞实验表明GAL-GNR与siRNA的最佳负载比例为6∶1(质量比);GAL-GNR可有效保护siRNA在血清中不被降解。3.MTT和Calcein-AM/PI双染色实验结果显示GAL-GNR的细胞毒性低,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4.红外激光照射实验结果显示GAL-GNR具有优秀的光热转换能力,其光热转换能力与材料浓度以及平均光照密度相关。5.红色荧光图像结果显示在GAL-GNR用量为30μg/mL时可达到最佳转染率,与阳性对照组结果相似,沉默效率约为75%。6.乳糖酸靶向竞争实验结果显示乳糖酸预处理可使GAL-GNR/Cy3-siRNA与肝癌细胞的结合能力明显变弱。7.GAL-GNR-siGPC-3可有效沉默肝癌细胞内的GPC-3基因,显着抑制小鼠肝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8.组织冰冻切片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GAL-GNR-Cy3-siGAPDH 24h后,GAL-GNR-Cy3-siGAPDH可明显蓄积至肿瘤组织。9.体内治疗结果显示,GPC-3基因沉默和光热效应能够协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肿瘤体积,减轻肿瘤质量。10.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小鼠体重无明显减轻;血清中GOT、GPT、肌酐、尿素指标结果显示GAL-GNR具有较低的肝肾毒性;HE染色结果显示长时间的GAL-GNR治疗未发现对主要脏器的明显损伤,以上结果表明GAL-GN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集肿瘤靶向、基因沉默及光热转化为一体的新型纳米基因载体GAL-GNR-siRNA。2.GAL-GNR可以负载siRNA,有效保护其免受降解,且能有效地把siRNA导入Hepa1-6细胞中起到沉默GPC-3基因的效果,并能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增值、侵袭、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3.GAL-GNR-siGPC-3介导的siRNA基因沉默联合光热疗法可以协同治疗肝癌荷瘤小鼠。
谭根梅[8](2020)在《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良性肝病(乙肝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 related protein 1,DKK1)及临床中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评估GPC3、DKK1单独或联合临床常用肝癌标志物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GPC3、DKK1在肝癌TACE治疗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入院的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对筛选出的75例患者,包括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中常见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GPC3、DKK1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中GPC3、DKK1等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1、肝癌初治患者与良性肝病患者相比,年龄、性别、BMI、患者饮酒情况、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Child评分、WBC、Hb、PLT、ALT、TBIL、ALB及胆碱酯酶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初治患者较良性肝病患者吸烟人数更多,HBV DNA值更高,γ-GT、ALP的表达水平更高,而PT更低、PTA更高(P<0.05)。肝癌初治患者与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相比,年龄、性别、BMI、患者饮酒情况、肝硬化情况、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Child评分、WBC、Hb、PLT、PTA、ALT、AST、TBIL、ALB、ALP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肝癌初治患者较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HBVDNA定量值更高,胆碱酯酶表达水平更低(P<0.05)。2、血清GPC3在肝癌初治患者、良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73.8(539.8-1048.8)pg/ml、200.5(146.1-237.1)pg/ml;血清DKK1在肝癌初治患者、良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4(2.6-5.4)ng/ml、2.9(2.1-3.4)ng/ml;肝癌患者血清GPC3、DKK1、AFP、DCP、CA199的表达水平明显大于良性肝病组(P<0.05)。而两组患者相比血清CE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癌初治患者经TACE治疗后,血清GPC3、AFP、DCP的表达水平较TACE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DKK1、CA199、CEA的表达较TACE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癌初治患者相比,反复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具有更低的AFP、GPC3表达(P<0.05)。4、GPC3、DKKl、AFP、DCP、CA199、CEA诊断肝癌的灵敏度(95%CI)分别为82.3%(65.5%-93.2%)、47.1%(29.8%-64.9%)、88.2%(72.5%-96.7%)、73.5%(55.6%-87.1%)、64.7%(46.5%-80.3%)、79.4%(62.1%-91.3%);特异度(95%CI)分别为92.5%(75.7%-99.1%)、88.8%(70.8%-97.6%)、59.2%(38.8%-77.6%)、85.2%(66.3%-95.8%)、77.8%(57.7%-91.4%)、35.7%(18.6%-55.9%);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8(0.77-0.95)、0.66(0.53-0.78)、0.72(0.59-0.83)、0.81(0.68-0.89)、0.69(0.56-0.80)、0.57(0.44-0.69);GPC3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DKK1、AFP、DCP、CA199、CEA(P<0.05)。5、GPC3、DKKl、AFP、DCP四项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2%(72.5%-96.7%)、96.4%(81.7%-99.9%)、0.847、0.96(0.87-0.99),与各项单独诊断肝癌相比,四项指标联合诊断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P<0.05)。6、肝癌初治患者血清中GPC3的表达可能与HBVDNA定量相关,HBVDNA定量值越高,GPC3的表达量可能越大(P<0.05);而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Child分级、BCLC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DKK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HBVDNA定量、Child分级、BCLC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7、生存组与死亡组肝癌患者比较,GPC3、AFP、DCP、CE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而死亡组肝癌患者的DKK1、CA199的表达量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1、GPC3、DKKl、AFP、DCP、CA199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多,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GPC3诊断效能最大;2、经TACE治疗可使肝癌患者GPC3表达水平降低,GPC3可能可以作为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3、与各指标单独用于诊断肝癌相比,GPC3、DKKl、AFP、DC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肝癌的诊断率。4、尚不能认为GPC3的表达水平与PLC患者的预后相关,高DKK1、CA199表达水平可能提示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童尧尧[9](2020)在《白藜芦醇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常见的类型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是我国癌症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对国家医疗保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HCC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在疾病中晚期才确诊,通常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近年来,尽管已在肝癌的诊疗方面取得进展,但由于肝癌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与分子靶向药物,导致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白藜芦醇属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因具有多种抗肿瘤生物学活性而被视为极具肝癌治疗前景的药物。大量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白藜芦醇通过调节p53、SIRT1等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肝癌的进展。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 3,GPC3)属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家族的一员,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GPC3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大部分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此外,肝癌患者预后与GPC3的表达水平有关。因此,GPC3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GPC3主要通过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此外,GPC3的表达与自噬底物p62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自噬是指细胞质、细胞器、蛋白质等被包裹入自噬体的双膜囊泡中,然后将自噬体靶向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的过程。自噬功能失调与很多疾病有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研究发现,在肝细胞中自噬功能失调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肿瘤的发生。在肝癌组织中的研究也发现,其基础自噬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细胞。多种蛋白和RNA可调控自噬,包括自噬相关基因、lnc RNAs等。有研究报道,GPC3与自噬底物p62的表达有相关性,且白藜芦醇也可诱导肝癌细胞自噬。然而GPC3是否参与了白藜芦醇对HCC的调节尚未有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GPC3与自噬在白藜芦醇抗HCC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明确白藜芦醇抗肝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0、20μmol/L、40μmol/L、80μmol/L)处理huh7细胞24h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GPC3、β-catenin、cyclin D1、c-myc、PARP、caspase3、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PC3的表达。采用80μmol/L白藜芦醇单独或联合GPC3质粒处理huh7细胞24h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PARP、caspase3、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刺激huh7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LC3、p62的表达;huh7细胞转染m Cherry-GFPLC3质粒后再加80μmol/L白藜芦醇孵育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流的变化;分别采用GPC3质粒以及靶向GPC3的si RNA转染huh7细胞24h后,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p62、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采用靶向β-catenin的si RNA或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处理huh7细胞24h后,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p62、LC3的表达;采用m Cherry-GFP-LC3质粒以及靶向GPC3或β-catenin的si RNA共转染huh7细胞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流的变化;采用GPC3质粒单独或联合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作用于huh7细胞24h后,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p62、LC3的表达。结果:(1)白藜芦醇可以抑制huh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2)白藜芦醇可以显着下调GPC3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3)白藜芦醇可以显着下调wnt/β-catenin通路靶蛋白β-catenin、c-myc、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4)过表达GPC3可以逆转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p<0.05)。(5)白藜芦醇可以诱导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II的表达上调,且增强细胞自噬流(p<0.05)。(6)过表达GPC3可下调huh7细胞p62、Beclin1、LC3-II的表达(p<0.05)。(7)干扰GPC3可上调huh7细胞p62、Beclin1、LC3-II的表达,增强细胞内自噬流(p<0.05)。(8)干扰β-catenin可上调huh7细胞p62、Beclin1、LC3-II的表达,增加细胞内自噬流(p<0.05)。(9)XAV-939抑制huh7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后,p62、Beclin1、LC3-II的表达上调(p<0.05)。(10)与单独转染GPC3组相比,XAV-939联合GPC3质粒作用组的p62、Beclin1、LC3-II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通过下调GPC3/wnt/β-catenin通路诱导肝癌细胞自噬,从而发挥其抗肝癌作用。
王好好[10](2020)在《GSG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GSG2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GSG2敲减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构建荷瘤模型,研究GSG2敲减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获取患者知情同意,收集患者肝癌及癌旁样本。同时记录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病理分级以及肿瘤分期。应用免疫组化测得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SG2的表达水平,并应用统计软件分析GSG2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资料的相关性。2.应用MTT法检测GSG2敲减后肝癌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SG2敲减对肝癌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GSG2敲减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GSG2敲减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细胞DNA含量,最后软件分析计算出细胞所处周期。3.肿瘤在体内的生长发育:在小鼠前肢腋下注射肿瘤细胞建立荷瘤模型后,定期记录并计算出肿瘤大小、体积及小鼠重量,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测量肿瘤的荧光强度。处死小鼠获得肿瘤组织后,使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样本Ki-67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179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GSG2表达水平低和高的比例分别为:52.0%和48.0%。在20例癌旁组织中,GSG2低表达率为100.0%。统计分析得出肝癌组织中GSG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GSG2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有相关性并且呈正相关(P<0.05)。2.GSG2敲减后,MTT法测得的肝癌细胞增殖速率显着减慢(P<0.001),克隆形成实验测得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P<0.001),并且划痕实验测得的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P<0.001)。流式细胞测得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01),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荷瘤模型中,相较于对照组,GSG2敲减组的肿瘤荧光强度明显变弱(P<0.001),并且敲减组的肿瘤重量与体积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Ki-67表达相较于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GSG2在肝细胞肝癌中存在过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GSG2敲减抑可制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导致G2周期停滞以及促进细胞凋亡,最终抑制肝细胞肝癌进展。
二、GPC3基因和肝癌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C3基因和肝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OATP1B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OATP1B3对裸鼠肝脏原位种植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肝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肝细胞癌 |
1.1.2 基因芯片数据挖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基因数据库 |
2.1.2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检索与标准化处理 |
2.2.2 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2.3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4 肝细胞癌蛋白交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2.2.5 疾病模块的构建以及功能分析 |
2.2.6 核心基因筛选 |
2.2.7 中国人群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 |
2.2.9 研究流程图 |
3.结果 |
3.1 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
3.2 差异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3 肝细胞癌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
3.4 疾病模块构建以及功能分析结果 |
3.5 肝细胞癌核心基因筛选结果 |
3.6 核心基因编码蛋白三维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
3.7 核心基因在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8 中国人群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结果 |
3.8.1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Meta分析 |
3.8.2 PTTG1 基因与肝细胞癌易感性Meta分析 |
4.讨论 |
4.1 功能富集分析及网络分析 |
4.2 核心基因筛选 |
4.3 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 |
4.4 发展与展望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差异网络拓扑参数模型筛选肝癌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肝癌致病机制研究现状 |
1.3 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 |
1.3.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 |
1.3.2 肝癌生物标志物 |
1.3.3 基于网络拓扑筛选生物标志物的原因及其优势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2章 研究数据及方法 |
2.1 研究数据 |
2.1.1 人类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 |
2.1.2 基因表达数据 |
2.2 复杂网络和网络拓扑参数 |
2.2.1 复杂网络的特性 |
2.2.2 网络拓扑参数 |
2.3 机器学习算法及分类评价方法 |
2.3.1 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选择 |
2.3.2 支持向量机 |
2.3.3 分类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络拓扑参数筛选生物标志物的过程及结果 |
3.1 筛选过程总体框架 |
3.2 寻找合适的拓扑参数 |
3.3 构建差异网络 |
3.4 候选生物标志物筛选 |
3.4.1 筛选拓扑参数差异基因 |
3.4.2 筛选差异模块 |
3.5 机器学习筛选 |
3.6 功能富集分析 |
3.7 二次验证 |
3.7.1 其它数据集 |
3.7.2 与已知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
3.7.3 在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现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网络组分筛选生物标志物的效果比较 |
4.1 网络组分的选择 |
4.2 不同网络组分筛选过程及结果 |
4.2.1 节点 |
4.2.2 边 |
4.2.3 派系 |
4.2.4 通路 |
4.3 几种网络组分筛选结果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及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Wnt/β-catenin通路的GPC3受体应激HepG2细胞凋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癌的研究现状 |
1.1.1 肝癌的发病现状 |
1.1.2 肝癌的治疗方式 |
1.2 细胞凋亡与肝癌的关系 |
1.2.1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关系 |
1.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治疗HCC的研究进展 |
1.2.3 靶向GPC3 受体治疗HCC的研究进展 |
1.3 多枝状金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多枝状金纳米颗粒合成方法 |
1.3.2 多枝状金纳米颗粒特性及其应用 |
1.3.3 多枝状金纳米材料在治疗肝癌中的应用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枝状金纳米海胆星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枝状金纳米海胆星的合成 |
2.3.2 多枝状金纳米海胆星的表征 |
2.3.3 多枝状金纳米海胆星的修饰 |
2.3.4 细胞培养 |
2.3.5 PEG修饰的MSGNS的细胞毒性评价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MSGNS合成过程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2.4.2 MSGNS的 TEM表征分析 |
2.4.3 MSGNS合成过程粒径分析 |
2.4.4 MSGNS-PEG细胞毒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SGNS-a GPC3 聚合体对Hep G2 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实验分组 |
3.3.3 Western blotting |
3.3.4 MSGNS-a GPC3 构建及粒径测定 |
3.3.5 MSGNS-a GPC3 红外测定 |
3.3.6 金纳米球、金纳米棒的合成与表征 |
3.3.7 时间分辨细胞成像测试 |
3.3.8 原位荧光检测 |
3.3.9 胞内ATP检测分析 |
3.3.10 胞内活性氧含量评价 |
3.3.11 细胞存活率鉴定 |
3.3.12 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MSGNS-a GPC3 的表征 |
3.4.2 MSGNS-a GPC3在Hep G2 细胞膜表面的吸附性分析 |
3.4.3 MSGNS-a GPC3 刺激GPC3 受体对Hep 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4 GPC3 受体应激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变化分析 |
3.4.5 阻断Wnt/β-catenin通路GPC3 受体应激后蛋白变化分析 |
3.4.6 激动Wnt/β-catenin通路GPC3 受体应激后蛋白变化分析 |
3.4.7 干预Wnt/β-catenin通路GPC3 受体应激后ATP、ROS变化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新型多功能金纳米棒介导的肿瘤靶向Glypican-3基因沉默联合光热效应治疗肝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试剂与设备 |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
2.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2.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
2.1.4 主要的试剂配制 |
2.2 金纳米棒的合成与修饰 |
2.3 体外实验 |
2.3.1 凝胶阻滞实验检测GAL-MUA-PEI-GNR(GAL-GNR)对siRNA的加载能力 |
2.3.2 凝胶阻滞实验检测GAL-MUA-PEI-GNR(GAL-GNR)对siRNA的血清保护能力 |
2.3.3 GNR与 GNR-MUA-PEI-GAL的光热效应 |
2.3.4 细胞培养 |
2.3.5 MTT检测GAL-MUA-PEI-GNR(GAL-GNR)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光照密度下对细胞的杀伤作用 |
2.3.6 MTT检测修饰前后的GNR对细胞的毒性 |
2.3.7 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修饰前后的GNR对细胞的毒性 |
2.3.8 qPCR检测GAL-GNR-siGPC-3对Hepa1-6 细胞的转染效率 |
2.3.9 乳糖酸靶向竞争实验检测半乳糖结构对肝癌细胞的靶向作用 |
2.3.10 MTT检测沉默GPC-3 基因对Hepa1-6 细胞增值能力的影响 |
2.3.11 划痕实验检测沉默GPC-3 基因对Hepa1-6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3.12 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GPC-3基因对Hepa1-6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2.3.13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沉默GPC-3基因对Hepa1-6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
2.4 体内实验 |
2.4.1 冰冻切片方法检测GAL-MUA-PEI-GNR的体内靶向性 |
2.4.2 建立小鼠肝癌模型 |
2.4.3 沉默GPC-3 联合光热效应协同治疗小鼠肝癌 |
2.4.4 肿瘤生长监测和测量 |
2.4.5 qPCR检测小鼠肿瘤GPC-3 的沉默效果 |
2.4.6 小鼠血清的制备 |
2.4.7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GPC-3 表达 |
2.4.8 肿瘤石蜡切片的制作 |
2.4.9 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 |
2.4.10 小鼠血清中AST/GOT和ALT/GPT的检测 |
2.4.11 小鼠血清中肌酐和尿素的检测 |
2.4.12 HE染色法检测GAL-GNR对主要脏器组织的影响 |
2.4.1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金纳米棒的修饰合成及表征测定 |
3.2 GAL-GNR的细胞毒性 |
3.3 GAL-GNR负载siRNA的能力及其对siRNA的保护作用 |
3.4 GAL-GNR的光热效应 |
3.5 GAL-GNR-siGPC3 的体外沉默效果及靶向肝癌的能力 |
3.6 GAL-GNR-siGPC-3对Hepa1-6 增殖、侵袭、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3.7 GAL-GNR体内靶向肝癌的能力 |
3.8 GAL-GNR-siGPC-3 联合光热疗法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果 |
3.9 GAL-GNR治疗对小鼠毒性的评估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标本及患者临床信息收集 |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
三、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
四、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 |
二、各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 |
三、TACE治疗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
四、各指标对诊断PLC的ROC曲线分析 |
五、GPC3、DKK1与AFP、DCP单独或联合诊断PLC的ROC曲线分析 |
六、PLC 初治患者血清中GPC3、DKK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
七、各临床特征及肿瘤指标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早期诊断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白藜芦醇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1.试剂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噬在肝细胞癌进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GSG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肝癌诊断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GPC3基因和肝癌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D]. 陈施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D]. 黄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Glypican-3与FAT1的互作鉴定及其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研究[D]. 孟盼盼.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基于差异网络拓扑参数模型筛选肝癌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 王艳秋. 山东大学, 2020(02)
- [6]基于Wnt/β-catenin通路的GPC3受体应激HepG2细胞凋亡研究[D]. 尹子叶. 江南大学, 2020
- [7]新型多功能金纳米棒介导的肿瘤靶向Glypican-3基因沉默联合光热效应治疗肝癌的应用研究[D]. 谭曼曼. 南昌大学, 2020(08)
- [8]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D]. 谭根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白藜芦醇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童尧尧.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10]GSG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王好好.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