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作周期研究

江西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作周期研究

一、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琦[1](2021)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形态及氮转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N)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元素之一,土壤N的供应能力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特别是在人工林中,土壤N供应维持对森林长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在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树木对N的需求不同,地上凋落物和地下细根周转对N归还的贡献也有较大差异,土壤N及其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人工林土壤N形态及其转化随林龄变化的特征,可为深入认识人工林生态系统N循环机制、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其造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18.01%。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选择5个不同林龄阶段(3、16、25、32和>8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建立20块长期观测研究样地(每个林龄重复4次)。在每个样地中,采集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TN)、溶解性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无机氮(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含量,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土壤N转化速率,从而研究土壤N含量、转化随林龄的变化特征,确定土壤N动态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提出杉木林可持续性经营的N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土各N形态的含量随林龄的变化比矿质土更明显。有机土 TN和DON随林龄稳定增长,MBN从3年生206 mg kg-1增加至25年生327 mg kg-1,此后趋于稳定。NH4+含量在1 6年生前急剧上升,随后趋于稳定,而NO3-含量随林龄呈线性上升趋势。土壤N动态变化受树木生长过程中N积累、凋落物N输入以及微生物N转化等多过程的共同调控。幼林树木生物量的快速积累极大地消耗了土壤N,而过熟林生长速度慢、凋落物归还量大,N在表层土壤重新积累。其次,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总氮转化速率的结果中发现,有机土 TN与总矿化速率、NO3-与总硝化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质矿化及硝化作用是控制土壤有效氮供应的主要微生物过程。较老林分中有机土 NO3-:NH4+大于1.0,且MBN:TIN显着降低,这说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N循环逐渐由保守型N需求状态转变为开放型N循环状态。在人工林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建议将杉木轮伐期适当延长,以保持土壤肥力,避免树木生长速度减缓以及NO3-淋溶风险增加。(2)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树木各器官N储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地面凋落物各分解层N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表明适当延长轮伐期将有助于杉木从土壤中吸收N,并通过凋落物归还的形式进入土壤。杉木树叶对树木总养分量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树干和树枝。因此,我们认为木材收获并不是人工林N损失的主要途径,建议在适当延长轮伐期的基础上,将砍伐后的树木残骸保留在样地中,使之分解归还至土壤,以便最大限度保留样地内养分。此外,我们发现凋落物养分输入造成的有机土 N浓度增加,可能是地表径流N输出量随林龄呈现出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大气氮沉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偿土壤N的消耗,本研究仍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比如增加人工林林下植被的覆盖度,以缓解土壤淋溶程度,维持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综合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年N吸收量和凋落物年N归还量,除过熟林外其他林分均因植物吸收,土壤N输出的量(N吸收量)高于N输入量(N归还量),这一现象在近熟林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人工林在林分成熟前以从土壤中吸收N为主,而过熟林中的树木生长极为缓慢,树木对土壤N的需求量低,随着过熟林中凋落物的增加,N输入量随之增加,人工林生态系统N再循环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对杉木人工林N生物利用机制及转化特征的研究,得到如下的理论框架。幼林阶段,杉木相对生长速率较高,生物量快速积累,矿质层土壤N被大量消耗,由于该阶段凋落物积累量低,导致土壤N储量降低。在该生长阶段中,杉木人工林土壤N循环以保守型N需求状态为主。随杉木林分的发育,杉木相对生长速率低,N需求量小,对土壤N的消耗减少,而凋落物归还量大,成为杉木生长主要的N源,促使杉木人工林土壤N得到恢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N再循环能力得到增强。

杜娟[2](2020)在《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在重要或脆弱的生态区域划定生态公益林,是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构建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屏障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可能占用了林农原本有限的可经营林地资源,保护区内严格的林木限伐等管理措施也无法完全避免林农的逆向选择,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效果。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改变了林农原有林地资源禀赋,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林农会调整林地经营行为,进而影响家庭林业收入,可能会产生诱导农民职业分化等社会功效。本文依托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根据县域差异随机抽取10个县、50个村的500个样本林农进行跟踪调查,2011~2018连续8年累计获得3849份有效问卷。基于激励相容理论,本文试图解析在政府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激励下林农的林地经营决策机理,并验证可能产生的对林农职业分化和收入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林业公共物品理论和“两山”生态资本理论对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进行功能定位再识别,基于激励相容理论和林农决策理论构建了集体林区利益相关林农在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背景下的林地经营行为分析框架。在回顾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政策演变、归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林地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测算不同林种林地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成本收益,运用Logistic-Tobit回归模型对比不同群体林农林地经营中资本、劳动投入差异,引入广义估计方程(GEE)的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农民职业化分化的驱动机制,进而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探究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背景下林地资源禀赋重构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为:(1)通过优化生态公益林补偿限伐措施,激励林农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公益林资源,可以实现政府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整体目标和林农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个体目标趋于一致;(2)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改变了集体林区原有林地资源禀赋结构,林农则根据不同林种林地的预期收益调整家庭林地经营决策;(3)二元经济背景下,集体林区农民职业分化是基于家庭林地资源禀赋做出的理性抉择,不同林种林地资源及集体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吸附农民从事农林生产的引力大小不一;(4)林农林业收入是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协作的结果,集体林区不同林种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程度不一。

刘婕[3](2020)在《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依托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监测江西省崇义县林地面积变化及8个观测点布设40块样地,来监测评估森林质量。对部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为主的人工林地进行了抚育间伐,来探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影响,观察林木径阶结构的变化,并探究杉木不同林龄对抚育间伐的响应差异。对2个观测点的天然林样地进行抚育,短期监测其乔木层生物多样性与径阶结构的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抚育间伐对乐昌含笑、杉木单株年均胸径生长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抚育样地的胸径生长量为对照样地的1.3~2.2倍;抚育样地单株年均断面积上也得到了显着增长,抚育样地的为对照样地的1.4~3.0倍,而公顷断面积则是抚育样地减少,对照样地增加的趋势;对于单株材积的变化,抚育样地显着大于对照样地并为对照样地的1.5~2.6倍。抚育样地的材积生长率也明显高于对照样地,而样地蓄积没呈现一致的变化,抚育样地蓄积变化不大,对照样地蓄积则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该研究中抚育间伐对树高的影响没有一致的规律。2.抚育间伐对于同龄杉木人工林的胸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间伐后抚育样地峰值处及以上径阶处林木占比明显高于对照样地的占比,抚育样地峰值处及以上径阶林木株数较间伐前提高了 55%左右,明显高于对照样地林分所提高的占比。两个观测点的杉木林表明抚育间伐提高了林分大径阶林木株数占比,使同龄林直径结构更趋向于正态分布。3.间伐后年均径向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为:22龄>15龄>34龄;间伐后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15龄>34龄>15龄,且高生长量差距较大。在年均断面积生长量上,依次:22龄>34龄>15龄。年龄较小的林分有一个较高的年均材积生长率,15龄林是占据明显优势的,而对于年均材积生长量来说,结果恰恰相反,反而是年龄较大的林分有一个较高的生长量,34龄>22龄>15龄。4.短期来看,抚育对于乔木层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2016年至2018年间,各个样地抚育与对照在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上变动不大。天然阔叶林及槠栲类天然阔叶混交林在通过人为的干预下,其径阶结构更稳定的维持在倒“J”型分布,使得林分的径阶结构合理,从而使林内林木更健康合理的生长。

张晓文[4](2020)在《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是实现科学造林以及森林经营的关键。我国木材资源匮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当下迫切需要发展建筑材林培育技术。油松是河北省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对其进行建筑材林的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能为建筑材的培育提供指导和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布设了92块标准地,并结合191508块河北省油松二类清查样地数据,开展了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北省油松人工林总面积达503922hm2,总蓄积23488855m3,其中承德市油松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均为最多,分别达到264366 hm2和14833714m3,分别占总量的52.5%和58.3%。通过对各龄组分析发现,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主要为近熟林,面积占比35.2%,其次为中龄林,面积占比32.3%,幼龄林占比较少为13.1%。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出河北油省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以及龄组分布图,使油松分布和龄组分布更能直观的呈现。(2)采用数量化理论I从7种立地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土厚、土壤类型、腐殖质厚度、枯落物厚度)中筛选主导因子,确定了河北油松人工林的主导因子为坡向和土层厚度,据此将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阳坡薄土、阳坡中土、阳坡厚土、阴坡薄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6种类型。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阴坡薄土上,面积达216182hm2,占总面积的42.9%,其次是阳坡薄土,占比27.42%,阴坡中土和阳坡中土分别占比17.81%和10.55%,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占比较少。(3)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了立地指数表,经卡方检验后证明合格,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立地指数为7的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22.4%,立地指数为8的占20.6%,立地指数4的仅占4.8%。说明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整体较好,适合培育建筑材。(4)选取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油松木材,对其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分析发现:立地质量优等和中等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均达到中等或以上水平,满足建筑用材要求。立地质量差的林地不适合培育建筑材。并据此绘制河北油松建筑材林适宜培育区图。(5)根据河北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适宜区图可知,河北地区油松资源总量丰富,总体立地质量中等偏上,适合培育油松建筑材林,河北承德市是培育油松建筑材林的最佳地点,其次是秦皇岛市、保定市、唐山市

李明华,肖舜祯,唐学君[5](2019)在《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杉楠混交林的固碳量》文中指出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固碳的影响,对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楠混交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杉木和楠木混交时楠木比例不宜过大,杉木和楠木以3:1的混交比例最适宜,是混交林中固碳效果最优的。在增加土壤有机碳方面,楠木纯林>杉楠混交林>杉木纯林,这是因为楠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较杉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疏松。

朱臻,徐志刚,沈月琴,占菁,李博伟,陈梅[6](2019)在《非农就业对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探讨非农就业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明确不同规模经营主体今后的用材林营林目标和林业在山区未来的经营发展模式,同时为林业规模化经营的合理性提供客观依据。基于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450户林农的调查,收集杉木营林的地块投入产出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Faustmann模型计算规模户与普通户的理论最优轮伐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采伐轮伐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普通户和规模户的理论最优轮伐期趋同;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造成普通户营林的预期主伐时间显着短于理论最优轮伐期,而规模户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造成其采伐决策接近于理论最优轮伐期。在农村非农就业不断增加背景下,南方集体林区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有利于接近最优采伐决策,更适合于培育大径材,增加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郑冕烜[7](2018)在《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有相当面积的人工杉木林的林龄达20年以上。对这样的人工林何时进行采伐,这是人们极为关切,也是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对邵武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的历年伐区调查设计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其生长过程和成熟年龄,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最优的采伐年龄。由于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杉木材积年生长量不同,杉木材积的年生长量最大值所在年龄也就不同,所以杉木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经济成熟所在的年龄不同,根据采伐年龄规定,不同的经营类型下杉木主伐年龄是固定的,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使得杉木的采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今林场对杉木主伐年龄的操作过于粗放,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同经营地区的主伐年龄不尽相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林场的管理模式,加强林场在木材商品市场的竞争力,满足新时期森林经营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确定经营类型为集约杉木中径材的经济成熟龄,以减少因过早采伐或过晚采伐造成的人力物力、木材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本次研究主要是以历年伐区调查设计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林场经营类型为集约杉木中径材的杉木种植环境,以数量成熟为参考,以经济成熟为依据,选用Chapman-Richards函数,用贴现值法求取净现值,并以净现值最大确定经营类型为集约杉木中径材的的杉木的经济成熟龄,确定其主伐年龄,以提高林场的收益效率。最终以下结论:(1)随着立地质量的提高,应用各方法计算的经济成熟龄均随之提前;随着社会利率的升高,净现值法和土地期望价法确定的经济成熟龄也随之提前,反之,则净现值法和土地期望价法确定的经济成熟龄将推迟;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其经济成熟龄的确定都受到纯收入变化的影响,均表现为随纯收入的升高而提前,纯收入降低而推迟的规律。所以,选取较好的立地质量有助于提高林场整体的经济效益。(2)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的平均生长量一类地在14年前达到最大;二类地在17年前达到最大;三类地则出现在18年以后,以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年份作为数量成熟龄,结合对杉木林经济成熟龄的分析,认为杉木人工林的主伐年龄因立地质量的不同而不同,其主伐年龄一类地为13年,二类地为16年,三类地以下为20年之后。

朱臻[8](2018)在《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文中指出林业功能的多元化特点相比农业更加明显,林业经营既有助于林农生计改善,又有重要的生态效应。随着林农非农就业增加和林区劳动力转移,林农的林业经营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林业粗放经营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林业经营效益。在南方集体林区,林地规模化经营因被中央政府视为提升林地利用和产出效率的主要途径,获得了大量林业扶持政策支持。那么,林业经营规模户与普通户在营林效益上是否有显着差别?获得大量政策扶持的林业规模经营是否在林地经营的私人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户?农户非农就业和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雇工增加又是如何影响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效益、投入与采伐决策的?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投入产出决策行为存在怎样的异质性?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优化林业扶持政策,实现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可持续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新劳动力转移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非农就业和劳动雇工角度分析其对不同规模户营林效益的影响、原因与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在构建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对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南方集体林区浙江、福建、江西三省450户林农调查数据,以杉木营林为案例,比较分析了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林地产出率和林地单位面积利润)和社会生态效益(单位面积碳汇价值)差异,研究了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通过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和采伐决策变化影响来解释非农就业给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带来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不同规模林农扶持政策的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规模户与普通户在用材林经营目标上存在差别。规模户一般以培育大径材为经营目标,而普通户一般以培育小径材为主。双方在种植选择和地块立地条件上存在区别,规模户地块种植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户,而林地质量条件优于普通户。(2)规模户相比普通户单位面积营林成本更高,高投入环节存在一定区别,但是规模户的单位产品成本要小于普通户。规模户平均单位面积营林成本要高于普通户,主要原因在于其承担较高的雇工和地租成本。在营林成本投入环节方面,普通户重视密植,种植成本较高,规模户则更重视营林抚育管理,抚育成本较高。但是,规模户的单位产品成本小于普通户,体现一定的规模经济。(3)规模户的营林的单位面积材积量和碳汇价值要高于普通户。但由于规模户雇工和地租成本较高,普通户单位面积营林利润净现值反而高于规模户。南方集体林区地区差异明显,三省相比,作为杉木的主要产区,福建省不同规模林农的单位面积材积、收入、利润净现值与碳汇价值都要高于其他两省。(4)非农就业增加导致普通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下降,规模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增加。造成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存在异质性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就业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和收入效应对普通户与规模户存在差异。对于普通户,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规模户,非农就业增加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目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南方集体林区推动林业规模化经营有其必要性。(5)规模化后雇工增加导致的劳动质量问题是影响规模户营林效益的重要负面因素,是制约林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瓶颈之一。就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异质性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力供给一定情况下,由于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雇工劳动比例的提升直接导致了规模户营林产出、利润净现值和碳汇价值的下降。(6)非农就业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并没有显着带动林农的用材林经营投资,且造成林农对林地投资意愿减弱,这一影响对普通户尤为明显。从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成本及其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抑制了不同规模林农的营林投资,且对普通户而言更为明显,这是非农就业背景下细碎化经营不利影响的又一表现。同时,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也降低了林农流入林地的面积和意愿。(7)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别,导致普通户采伐时间提前,规模户采伐时间延后,这是造成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存在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对于普通户,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使其将家庭劳动力资源更多分配到非农就业中时,在营林劳动力供给约束的情况下由于延后采伐成本上升和规模限制导致的延后采伐边际收益增加有限,普通户会选择采伐时间提前;对于规模户,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可以缓解其流动性约束,且延后采伐的规模效益可以明显带来可观收益,因此会选择采伐时间延后,继而造成了两类农户营林效益之间的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规模化经营可以作为南方集体林区用材林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建议:以规模化经营为政策导向,推动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林经营;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和建立现代林业管理机制,加大和提升南方集体林区营林要素投入和效益;促进“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土地规模经营”向“服务规模经营”的转变。本研究在系统比较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差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影响、原因、作用机制和差异,理解了非农就业背景下不同规模林农营林决策行为的变化和差异,以及对营林效益的影响,为林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不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涵义,在林权配套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和林业被更多地赋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的背景下,可为明确林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思路、优化林业支持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王伟峰,段玉玺,张立欣,王博,李晓晶[9](2016)在《不同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的经营管理是人工林碳汇提升的主要途径。合理轮伐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林集约经营的理念,是实现森林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代连栽出现立地生产力下降与轮伐期的选择密切相关,开展不同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碳固存影响的研究,可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不同年龄序列的杉木人工林野外观测样地,应用野外观测数据对FORECAST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轮伐期对其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轮伐期(15年)在150年间的总固碳量较高,但固碳持久性较低,每个轮伐期之间的固碳量下降幅度较大,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2)正常轮伐期(25年)和长轮伐期(50年)的总固碳量低于短轮伐期,但长轮伐期固碳持久性更强,有利于维持每个轮伐期内固碳量的稳定。(3)在好的立地条件下(立地指数(SI)=27),轮伐期越短对地力消耗影响越大,为了碳固存的持久性,建议杉木人工林的生态轮伐期选择在25年以上。(4)应用FORECAST模型可以定量地评估人工林的固碳能力,且该固碳能力是基于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的可持续固碳能力。

林卓[10](2016)在《不同尺度下福建省杉木碳计量模型、预估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森林碳计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森林碳计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和给定的地域内,对不同森林类型碳贮存量与碳流通量进行估算,其中森林碳储量及碳汇能力是碳计量研究中的关键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因此,积极主动地参与林业碳计量并进行相关研究对我国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栽培历史悠久,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用材林,而且在调节碳平衡、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杉木的基础研究数据,但是由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杉木碳计量的研究结果还存在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森林碳计量的测定非常困难,而且耗时费力,确定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准确的调查预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利用已有的广泛可靠的杉木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数据,尝试建立精度高,适用广的碳计量模型或方法能大大减少测定立木碳含量和林分碳储量的外业工作。只要通过测定一定数量样木、样地碳储量(生物量)的数据,建立模型后就可以在同类的林分中结合相应的林分调查数据来估计单株碳含量或是整体林分碳储量。不仅如此,在大尺度的研究上还能充分利用这些模型结合已经有的森林资源清查体系,通过尺度换算外推对区域内杉木林总碳储量进行估测,这也是研究我国杉木整体碳汇功能及其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大量不同来源的杉木生物量(碳储量)相关研究数据,包括课题组实测数据、已发表的前人研究成果及公开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福建省杉木为例,建立不同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并对各尺度模型之间的耦合换算进行探讨。同时,利用多种动态预估的方法对福建省杉木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进行模拟预测。最后基于学科交叉的角度,结合实际生产问题,对杉木碳计量模型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个体尺度下杉木单木各器官及全树碳含量的建模研究,发现以胸径(D)和树高(H)两个维量组合(DH.D2H和D&H)作为自变量建模的拟合结果优于仅以胸径(D)建模的结果,且最佳的自变量组合形式是D&H(分离的二元变量)。本研究新提出的二元通用模型f(x,y)=(α·xβ·yε+γ·eη·x·y)θ(式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α,β,γ,η,θ为待求参数)对叶、枝、地上部分及全树碳含量的拟合结果最好,而干和根最优拟合结果所使用的基础模型形式分别为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在进行区域数据外推拟合过程中,通用模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灵活的适用性。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检验,利用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都能较好的解决全树模型与各器官模型之间的碳含量预测结果不相容的问题。2.在林分尺度下,以福建省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经营的杉木人工林400个样地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两类不同理论基础的林分碳储量模型:(1)将林分蓄积量方程:ln M=h1+d1 ln N+g1 ln (Db1Hc1)与碳储量方程:C=a2(Db2-Hc2)Nd2联立,并根据二元材积方程约束b1=b2且c1=c2,便能得到与材积兼容的林分碳储量模型(式中C为林分碳储量、M为林分平均蓄积、N为林分密度、D为林分平均胸径、H为林分平均树高,b1、c1、d1、g1、h1、a2、b2、c2、d2为待求参数),所得到的林分碳储量模型对建模样本的拟合精度R2达到0.9165,验证样本的预测精度R2为0.8997;(2)以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地位指数作为输入向量,林分碳储量为输出向量,采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2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对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的拟合预测结果的精度R2都高于0.94,且在同样的优化算法(遗传算法)下,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的模型比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精度更高,结果更为稳定。3.收集不同生长区域的杉木林分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建立区域尺度下的杉木林分碳储量模型。结果表明,GWR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利用全局线性回归模型(OLR)建立的结果。此外,通过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落叶松(Larix 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等主要针叶树种的建模,辅助验证的结果也同样显示GWR模型的精度优于OLR模型。由此可见,将数据的地理位置纳入回归参数中后所得到的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区域内的现实情况,因此在区域尺度下对林分碳储量进行研究时,可以尝试运用GWR模型进行建模。4.利用课题组调查的54株杉木单木含碳率实测结果,首次建立了福建省杉木全树平均含碳率模型,结果显示Peal-Read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二次曲线次之,且R2都在0.95以上。结合福建省杉木林生长的平均状态,计算得到各龄组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幼林龄(0.5388)、中龄林(0.5095)、近熟林(0.4865)、成熟林(0.4840)、过熟林(0.4867)。同时,利用不同的区域碳储量估算方法对福建省杉木林2009~2013年间的总碳储量进行估算,得到结果范围是38706.15~45413.37万t。5.以第八次(2009~-201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础,结合同期全国林业统计年鉴及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利用C02FIX模型对福建省未来60年(2016~2075)杉木林碳汇潜力的模拟结果显示,福建省杉木林的累计净固碳量在2075年时应该处于1.6×108t至2.1×108t之间,占现有(2009~~2013)杉木林总碳储量的35%~50%,表明了杉木林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在福建省的森林碳汇作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6.以福建省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经营的杉木人工林为实例,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多维时间序列(CAR)模型对林分碳储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种时间序列模型在短期内对林分碳储量的预测准确度都较高。同时,利用年均净现值法和林地期望价法探讨了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杉木林经济收益及最优轮伐期的确定,并比较分析了林分最优轮伐期和最大复合经济收益对立地质量、碳价格、利率这三个因素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1)在目前木材价格远远高于碳价格的情况下,增加碳汇目标不会改变原来的采伐策略,但复合经济收益的增加是十分明显的;(2)复合经营目标下最优轮伐期随着地位指数上涨而提前,最大复合经济收益也随之显着提高;(3)碳价格在较长变化范围内(0~350元/t)对最优轮伐期的影响并不显着,只有当碳价格提高一定程度(350~600元/t),最优轮伐期才有提前的趋势,且随着碳价格的提高,复合经济收益明显增加;(4)随着利率增加,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杉木林最优轮伐期不断提前,但最大复合经济收益明显降低,因此高利率不利于杉木林的经营。7.利用收集的福建省杉木林分生物量(碳储量)研究数据,建立了福建省杉木净生产力与群落生长量和年凋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9~2013年间,福建省杉木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为16.2022x 106t/a,平均净生产力达到11.9406t/(a·hm2)。结合建立的福建省杉木含碳率模型,计算得到福建省杉木林乔木层的固碳量为8.2299x 106t/a,其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固碳量的比例分别为33.65%、23.38%、22.10%、18.56%、2.41%。全省杉木林乔木层的平均固碳能力为6.07t/(a·hm2),中龄林平均固碳能力最强,过熟林最弱。同时,计算得到2009~2013年间福建省杉木林乔木层固碳能力对同期化石能源碳排放的碳抵消率为8.37%,其中幼龄林的碳抵消贡献最大。

二、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形态及氮转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杉木人工林氮素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
        1.2.2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的输入
        1.2.3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的转化
        1.2.4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的输出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
        2.2.1 植物样品
        2.2.2 年凋落物样品
        2.2.3 地面凋落物层凋落物样品
        2.2.4 土壤容重测定
        2.2.5 土壤样品
        2.2.6 雨水样品采集
        2.2.7 地表径流养分淋溶损失样品
    2.3 样品养分含量分析
        2.3.1 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地表径流养分含量的测定
        2.3.2 土壤总氮转化速率的测定
        2.3.3 杉木人工林年生长量与氮素积累量估算
        2.3.4 杉木人工林年氮归还量估算
        2.3.5 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地面凋落物层、土壤氮储量估算
        2.3.6 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氮输出量估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含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
        3.1.1 土壤TN、AN、DON、MBN、NH_4~+、NO_3~-含量及其变化特征
        3.1.2 杉木年生长量和杉木年氮积累量对土壤氮的影响
        3.1.3 年凋落物量和凋落物氮归还对土壤氮的影响
        3.1.4 微生物氮转化速率对土壤氮的影响
        3.1.5 讨论与小结
    3.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分配
        3.2.1 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储量及分配
        3.2.2 杉木人工林树木氮储量及分配
        3.2.3 杉木人工林地面凋落物层氮储量及分配
        3.2.4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及分配
        3.2.5 讨论与小结
    3.3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转化特征
        3.3.1 杉木人工林大气降水中氮湿沉降通量
        3.3.2 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氮输出通量
        3.3.3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氮转化特征
        3.3.4 讨论与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农决策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效果研究
        1.2.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
        1.2.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样本林业资源概况
    1.5 创新点
2 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林区
        2.1.2 生态公益林
        2.1.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林农决策行为理论
        2.2.4 激励相容理论
        2.2.5 生态功能区划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目标函数
        2.3.2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模式比较
        2.3.3 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江西省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演化
    3.1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现状
        3.1.1 江西省森林资源概况
        3.1.2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的产权结构
        3.1.3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的功能分类
        3.1.4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3.2 江西省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历程
        3.2.1 探索期(1978——1998年)
        3.2.2 规模保护期(1999——2012年)
        3.2.3 系统推进期(2013年——今)
    3.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相关政策梳理
    3.3 .与集体生态公益林产权有关的文件
        3.3.2 与生态公益林管理验收有关的文件
        3.3.3 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文件
    3.4 本章小结
4 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社会满意度评价
    4.1 满意度模型构建
    4.2 理论研究假设
    4.3 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社会满意度实证分析
        4.3.1 指标设置
        4.3.2 模型构建
        4.3.3 不同社会群体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满意度对比
        4.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5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成本收益测算
    5.1 测算方法
    5.2 样本聚类分析
    5.3 基于林种差异的成本收益测算
        5.3.1 用材林
        5.3.2 经济林
        5.3.3 竹林
    5.4 小结与讨论
6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地投入行为分析
    6.1 理论研究假设
    6.2 模型构建
        6.2.1 变量定义
        6.2.2 模型设定
        6.2.3 样本统计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3.2 林农林地投入差异分析
        6.3.3 林农林地投入可能性实证分析
        6.3.4 林农林地投入量实证分析
        6.3.5 不同样本组林农林地投入对比分析
        6.3.6 稳健型检验
    6.4 小结与讨论
7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
    7.1 集体林区林农职业分化现状
    7.2 模型构建
        7.2.1 模型设定
    7.3 理论研究假设
        7.3.1 变量设置
        7.3.2 样本统计
    7.4 实证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7.4.2 全样本农民职业分化GEE面板回归分析
        7.4.3 生态公益林农民职业分化GEE面板回归分析
    7.5 小结与讨论
8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机理分析
    8.1 集体林区林农林业收入分析
    8.2 理论研究假设
    8.3 模型构建
    8.4 实证分析
        8.4.1 林地资源禀赋
        8.4.2 经典林农林业收入影响模型
        8.4.3 基于林种差异的林农林业收入影响模型
        8.4.4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模型
        8.4.5 稳健型检验
    8.5 小结与讨论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抚育间伐对胸径树高生长的研究
        1.2.2 抚育间伐对单株材积与样地蓄积量影响的研究
        1.2.3 不同林龄林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1.2.4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2.5 抚育间伐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1.2.6 抚育间伐对森林微环境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和试验点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地形条件
        2.1.3 土壤植被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抚育间伐试验设计
        2.3.2 林木生长指标测定及计算
        2.3.3 林分结构测定及计算
        2.3.4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计算
        2.3.5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抚育间伐对商品林单株的生长影响
        3.1.1 抚育间伐对单株胸径生长的影响
        3.1.2 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3.1.3 抚育间伐对林分单株断面积生长量的影响
        3.1.4 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1.5 抚育间伐对林分样地生产力的影响
        3.1.6 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结构的影响
        3.1.7 不同林龄杉木对抚育间伐的生长响应
    3.2 抚育对天然林的影响
        3.2.1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2.2 抚育对天然林直径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筑材林研究进展
        1.2.2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3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 国内油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条件
        3.1.3 气候气象
        3.1.4 植被状况
    3.2 样地设置与样地调查
        3.2.1 样地布设
        3.2.2 样地调查
    3.3 数据采集
        3.3.1 样地资料整理
        3.3.2 河北省油松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3.4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4.1 立地因子分级
        3.4.2 主导因子筛选
    3.5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3.5.1 基准年龄的确定
        3.5.2 指数级距的确定
        3.5.3 导向曲线拟合
        3.5.4 立地指数表的编制
        3.5.5 立地指数表的检验
    3.6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3.6.1 样木采取
        3.6.2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4.结果与分析
    4.1 河北省油松人工林资源概况
        4.1.1 油松人工林总体分布概况
        4.1.2 油松人工林资源龄组分布概况
    4.2 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
    4.3 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4.3.1 拟合优势高平均高曲线
        4.3.2 立地指数等级分布图的绘制
    4.4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4.4.1 油松木材物理性质分析
        4.4.2 油松木材力学性质分析
    4.5 油松建筑材林培育区分布图
5.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杉楠混交林的固碳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模拟情景设置
    2.3 相关参数定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交比例对总固碳量和年均固碳量的影响
    3.2 混交比例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6)非农就业对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分析框架
    1.2 案例点选择和数据来源
    1.3 模型设计
        1.3.1 理论最优轮伐期测算模型
        1.3.2 计量模型的设计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不同规模林农的家庭特征及杉木营林投入产出分析
    2.2 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测算
3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采伐决策影响的计量分析
4 结论

(7)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理论
        2.1.1 研究区域主要现状分析
        2.1.2 研究基础理论
        2.1.3 重置成本
    2.2 研究经济成熟林的方法及其优劣
        2.2.1 经济成熟计算方法
        2.2.2 经济成熟计算方法的优劣比较
    2.3 资料收集和整理
3 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年龄的分析
    3.1 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研究方法的确定
    3.2 单木货币纯收入模型分析经济成熟年龄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林分生长方程模拟结果
    4.2 确定主伐年龄的相关结果与分析
    4.3 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的敏感性分析
    4.4 杉木人工林主伐年龄的确定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结果与分析
        5.1.2 研究结论
    5.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假说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
        2.1.2 委托代理理论和道德风险模型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林地流转和不同规模经营的相关研究
        2.2.2 森林经营效益评估相关研究
        2.2.3 非农就业对林农农林业生产决策行为和经营效益的相关研究
        2.2.4 雇工劳动对农林业产出效益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研究述评
3. 分析框架、研究假说与计量经济模型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假说
        3.2.1 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相关研究假说
        3.2.2 基于雇工劳动视角的相关研究假说
    3.3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3.3.1 林农营林效益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
        3.3.2 林农营林要素投入行为和采伐决策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
    3.4 数据来源
        3.4.1 样本点选择
        3.4.2 数据收集方法
4. 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的差异分析
    4.1 南方集体林区及森林经营状况分析
        4.1.1 南方集体林区概况分析
        4.1.2 案例省的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2 样本点不同规模林农杉木经营状况分析
        4.2.1 南方集体林区杉木经营情况
        4.2.2 不同规模林农杉木经营状况
    4.3 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差异分析
        4.3.1 不同规模林农私人经济效益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规模林农社会生态效益的差异分析
    4.4 小结
5.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描述统计分析
        5.1.1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经济效益交叉统计分析
        5.1.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生态效益交叉统计分析
    5.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影响的计量分析
        5.2.1 计量经济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5.2.2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5.2.3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生态效益的影响分析
    5.3 小结
6.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投入行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成本的交叉统计分析
        6.1.2 非农就业与林农林地流入面积及意愿的交叉统计分析
    6.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6.2.1 计量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6.2.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要素投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分析
        6.2.3 非农就业对林农流入面积及意愿的影响分析
    6.3 小结
7.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采伐决策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1 不同条件下林农营林理论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的测算
        7.1.1 模型选择
        7.1.2 不同条件下林农理论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测算
    7.2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描述性统计
        7.2.1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的交叉统计
        7.2.2 非农就业与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与理论最优轮伐期偏差交叉统计
    7.3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影响的计量分析
        7.3.1 计量经济模型和变量选取
        7.3.2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的影响分析
        7.3.3 非农就业对不同规模林农营林预期轮伐期与理论最优轮伐期偏差影响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政策涵义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涵义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9)不同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FORECAST模型简介
    2.2 模拟情景设置
    2.3 相关参数定义
3 FORECAST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3.1 FORECAST模型的校准
    3.2 FORECAST模型的验证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轮伐期对总生物量碳的影响
    4.2 不同轮伐期对总固碳量、平均年固碳量和每个轮伐期固碳量的影响
    4.3 不同轮伐期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5 讨论和结论

(10)不同尺度下福建省杉木碳计量模型、预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森林碳平衡和碳循环相关问题研究
        3.2 森林碳储量相关问题研究
        3.2.1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3.2.2 森林碳储量估算
        3.3 生物量模型相关问题研究
        3.3.1 模型形式
        3.3.2 参数估计异方差问题
        3.3.3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3.3.4 模型尺度转换
        3.3.5 其它林木生物量模型
        3.4 杉木生物量(碳储量)相关问题研究
        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4 主要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个体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1 数据收集
        1.1 建模样本数据采集
        1.2 验证样本数据收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自变量确定
        2.2 模型结构设计
        2.3 模型评价指标
        2.4 最优独立拟合法
        2.5 相容性问题解决方法
        2.5.1 比例平差法
        2.5.2 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
        2.6 模型异方差处理
        2.7 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木各部分碳含量模型最优形式
        3.2 相容性单木碳含量模型
    4 讨论
        4.1 建立相容性模型的必要性
        4.2 不同相容性建模方法的比较
        4.3 单木碳含量模型最优形式的确定
        4.4 通用模型外推性能的验证
        4.5 存在的不足
    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林分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1 与材积兼容的林分碳储量模型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2.1 林分碳储量计算
        1.2.2 模型结构设计
        1.2.3 模型评价指标
        1.2.4 分析软件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林分碳储量模型
        2.1 数据收集
        2.2 研究方法
        2.2.1 BP神经网络
        2.2.2 支持向量机
        2.2.3 模型结构设计
        2.2.4 模型评价指标
        2.2.5 分析软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模结果
        2.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模结果
        2.4 讨论
        2.4.1 参数寻优对机器学习建模结果的影响
        2.4.2 不同建模方法结果的比较
        2.4.3 存在的不足
    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尺度下杉木碳计量模型
    1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碳储量模型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1.2.2 通径系数
        1.2.3 模型评价指标
        1.2.4 分析软件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4.1 杉木碳储量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1.4.2 OLR模型与GWR模型拟合性能的比较
        1.4.3 存在不足
    2 基于材积源生物量法的碳储量换算模型
        2.1 数据收集
        2.2 研究方法
        2.2.1 IPCC法
        2.2.2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2.2.3 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
        2.2.4 杉木含碳率确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福建省杉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BEF)
        2.3.2 福建省杉木含碳率模型
        2.3.3 福建省杉木林总碳储量估算
        2.4 讨论
        2.4.1 不同材积源生物量法的比较
        2.4.2 杉木生物量转换因子(BEF)分析
        2.4.3 杉木全树平均含碳率分析
    3 不同尺度杉木碳计量模型的耦合换算
    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杉木碳计量动态预估
    1 基于收获表的碳储量动态预估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2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碳储量动态预估
        2.1 数据收集
        2.1.1 样地调查
        2.1.2 数据处理与假设
        2.2 研究方法
        2.2.1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
        2.2.2 多维时间序列(CAR)模型
        2.2.3 模型评价指标
        2.2.4 分析软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RIMA模型预测结果
        2.3.2 CAR模型预测结果
        2.4 讨论
    3 基于CO2FIX模型的碳汇潜力动态预估
        3.1 数据收集
        3.2 研究方法
        3.2.1 模型介绍
        3.2.2 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6章 杉木碳计量应用
    1 杉木林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分析——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2.1 林分出材率计算
        1.2.2 碳价格计算
        1.2.3 经济成熟计算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
        1.3.2 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及最优轮伐期分析
        1.4 讨论
        1.4.1 最优轮伐期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1.4.2 存在的不足
    2 福建省杉木林净生产力估算及固碳能力抵消化石能源碳排放效果分析——基于区域尺度碳计量模型
        2.1 数据收集
        2.2 研究方法
        2.2.1 杉木林固碳能力计算
        2.2.2 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计算
        2.2.3 碳抵消率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福建省杉木林净生产力估算
        2.3.2 福建省杉木林固碳能力抵消化石能源碳排放效果分析
        2.4 讨论
        2.4.1 杉木林净生产力动态变化
        2.4.2 城市森林碳抵消效果
    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形态及氮转化特征研究[D]. 夏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杜娟.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D]. 刘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D]. 张晓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杉楠混交林的固碳量[J]. 李明华,肖舜祯,唐学君. 江西科学, 2019(02)
  • [6]非农就业对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J]. 朱臻,徐志刚,沈月琴,占菁,李博伟,陈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2)
  • [7]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研究[D]. 郑冕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8]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决策行为异质性研究 ——基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D]. 朱臻.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9]不同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J]. 王伟峰,段玉玺,张立欣,王博,李晓晶. 植物生态学报, 2016(07)
  • [10]不同尺度下福建省杉木碳计量模型、预估及应用研究[D]. 林卓.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江西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作周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