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22)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李欢欢[2](2021)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基于江苏省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通过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SCS),对江苏省内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单亲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幸福体验""人际和谐"和"情绪调控"等3个方面显着低于非单亲组大学生。单亲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际和谐"和"勇于挑战"两个方面呈现极显着的性别差异,在"幸福体验"和"勇于挑战"两个方面有显着的地域差异,在"积极乐学"和"目标追求"两个方面也出现显着性学校类型差异。因此,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性别、生源地以及学校类型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目标和内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任锋[3](2021)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困境与应对——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然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面临角色自我意识淡薄、专业能力恐慌、育人实效弱化、实施力量分散等诸多问题。突破困境,制定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关键。文章分别从准确定位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角色、提高心理专业能力素养、创新工作模式方法和构建各方参与的心理育人体系等几个方面探索可行路径。
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4](202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文中提出文章深入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诸多影响机理,从宏观的急速社会变革对个体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和网络文化的心理扰动到课程本身的多质性特征要求,再到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滞后性表现,多角度分析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以建立并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为突破口,从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入手,优化网络化课程模式,建立并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高效有序发展。
李南[5](202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进入新时代并非实现新时代,新时代的达成,“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它需要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人格要正”。育人者先育己,高校辅导员作为型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力量,其职业人格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以时代新要求为指导在职业人格塑造方面不懈努力,但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存在问题和困境的现实也不容忽视。所以,面对育人育才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当前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现实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强烈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为逻辑起点,思考怎样实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综合把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实然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应然之间的差距,全方位探寻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始终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展开系统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重点回应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是什么的问题。该部分首先对人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及特征描述。其次,聚焦高校辅导员这一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特殊性内涵,以及作用机制。第二部分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该回应的前提是明晰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力图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进行建构与验证。确立职业人格结构模型后,将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归纳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五大人格结构,阐述了其具体职业人格表象和特性,进而提出了系统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第三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重点回应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问卷对14个省市38所高校的525名辅导员和1481名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分别从辅导员的视角和大学生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和人口变量学上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分别围绕辅导员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对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进行了总体情况分析和差异性比较,以此来达到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目的。第四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点回应怎样辩证把握职业人格现状与存因的问题。对待现状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好的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展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是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状况跟新时代的要求并不相符,在坚定职业理想、完善职业能力、深化职业认知、培育职业情感和锤炼职业意志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家庭、朋辈、学生等与辅导员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七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原因,从而为精准施策作铺垫。第五部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如何塑造的问题。对策的提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期积淀和特定环境之下,通过对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梳理,精准问题靶向,从产生问题的七个主要方面更精准、更系统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最终回归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现五大人格结构规范,确保提出的策略能够落地落实,精准有效。
隋京欣,杨智国[6](2021)在《“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三个标准化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在学校层面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院层面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充分应用测试数据,积极推广心理育人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张永红,章春梅,肖选东[7](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一流本科建设为背景》文中指出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质量、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界定,并重点提出以"两结合+三保障"为手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最后提出课程体系考核评估措施,以期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杨珍[8](2021)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可从三方面着手:有效阅读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整合政府、高校、家庭、社区的资源,依托同质平台和同质团队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从个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尝试采用个性化新模式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裴学进,佘超[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文中指出文章梳理了从文件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认可、接纳、定位和获得新提升。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对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启示: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始终保持对分析文件文本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石伟华[10](2021)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等因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自去年疫情复学以来,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高达30余起,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1]。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二、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一)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 |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软硬件资源配备不足 |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 |
(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特色不明显 |
三、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
(一)加强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
(二)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
1. 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 培养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的工作能力 |
3. 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
(四)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
(五)建立“校社合作”机制 |
四、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
(一)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 |
(二)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 |
(三)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 |
(四)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 |
(五)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 |
(2)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基于江苏省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 |
1.被试 |
2.调查问卷 |
3.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特点 |
2.不同群体大学生单亲和非单亲组的差异 |
(1)单亲组和非单亲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 |
(2)单亲组和非单亲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地域(生源地)差异比较 |
(3)单亲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类型差异比较 |
四、结论与讨论 |
五、建议 |
1.完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
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
(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困境与应对——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与危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突出问题 |
(一)常规心理健康问题潜伏更加隐蔽 |
(二)大学生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仍频 |
(三)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温床 |
(四)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增多 |
二、困境与归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难题 |
(一)角色意识淡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角色定位偏离 |
(二)专业能力恐慌: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综合素养不高 |
(三)育人实效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方法不够丰富 |
(四)实施力量分散: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体系尚未形成 |
三、应对与突破: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对策 |
(一)准确定位角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角色认同 |
(二)提升专业水准: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管理的综合素养 |
(三)创新模式方法:心理健康管理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 |
(四)推进“三全育人”:发挥合力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严峻 |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本身多质化 |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教师素质匹配要求高 |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学科支撑 |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主要方向 |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主要特点 |
三、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着眼点 |
1.建立并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 |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
3.建立并优化网络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
4.建立并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
一、人格概述 |
(一)中西方关于人格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人格的一般性内涵体系 |
(三)人格的特征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
(一)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概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发展历史研究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多维结构状态 |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和特殊性内涵 |
(五)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作用机制 |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二)马克思的人格健康化思想及理想人格观 |
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知识借鉴 |
(一)人格心理学 |
(二)高等教育学素质结构理论 |
(三)职业人格理论 |
第二章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建构与验证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研究成果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特征词提取及模型初构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确立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理性透彻的职业认知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仁爱无私的职业情感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韧自律的职业意志 |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专业扎实的职业能力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 |
一、辅导员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自我认知 |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
二、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评价 |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大学生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
三、总体情况分析与差异性分析 |
(一)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
(二)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
(四)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五)两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比较 |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良好的肯定性总结 |
(一)高校辅导员道德品质高尚 |
(二)高校辅导员爱岗敬业尽责 |
(三)高校辅导员关心关爱学生 |
(四)高校辅导员坚定乐观严谨 |
(五)高校辅导员保持乐学态度 |
(六)高校辅导员气质风度优雅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职业认知懵懂,有待进一步深化 |
(二)职业情感弱化,有待进一步培育 |
(三)职业意志消减,有待进一步锤炼 |
(四)职业理想淡漠,有待进一步坚定 |
(五)职业能力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层面的部分特殊情况 |
(二)社会层面的负面环境影响 |
(三)高校层面的管理培养失衡 |
(四)个人层面的认知认同偏差 |
(五)家庭层面的角色矛盾冲突 |
(六)同辈层面的错位角色期待 |
(七)学生层面的接纳认可弱化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 |
一、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 |
(一)后盾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外重视 |
(二)底气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
(三)政策支持:相关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 |
(四)手段支持:多方位关怀举措的持续发布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对策建议 |
(一)推动制度改革学科建设 |
(二)优化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
(三)健全职业发展保障系统 |
(四)强化意识自觉行动自觉 |
(五)化解家庭工作矛盾冲突 |
(六)建立共赢有效朋辈支持 |
(七)构建和谐共进师生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调查初始问卷 |
附录2: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辅导员版) |
附录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与测试结果 |
(一)SCL-90测试数据分析 |
1.调查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测试程序 |
4.研究结果(见表1~3) |
5.结果分析 |
(二)UPI测试数据分析 |
(三)16PF测试数据分析 |
三、测试结果总讨论 |
四、教育对策 |
(一)在学校层面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
2.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
3.开展个体、团体心理咨询 |
4.推广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
(二)在学院层面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1.加强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 |
2.实施精准甄别性教育 |
3.加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 |
4.加强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机制建设 |
(三)应用测试数据,推广实践经验 |
1.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2.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
3.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异因素比较 |
4.学生违纪的处理 |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一流本科建设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界定和构建 |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两结合+三保障” |
(1)课程目标构建 |
(2)课程内容构建 |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
1. 教学评价的原则 |
(1)科学性原则 |
(2)完整性原则 |
(3)激励性原则 |
(4)发展性原则 |
2. 教学评价的措施 |
(1)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 |
(2)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要重视课程的组织实施 |
(3)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要坚持检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
四、结语 |
(8)心理育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研究概述 |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3 心理育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策略 |
3.1 通过有效阅读培养心理自助能力 |
3.2 整合资源,依托同质平台和团队,多路径培养心理自助能力 |
3.3 从学生需要出发,发挥新媒介优势,采用个性化新模式培养心理自助能力 |
4 结语 |
(9)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文件文本内容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可能性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四个阶段 |
(一)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99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 |
(二)1994—200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 |
(三)2001—2011年: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地位 |
(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获得新提升 |
三、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启示 |
(一)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
(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 |
(三)始终保持对文本分析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
(10)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
二、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足 |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不足 |
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对策分析 |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
(三)规范心理健康教学的考核 |
(四)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
五、结束语 |
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涛. 高教学刊, 2022(02)
- [2]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基于江苏省高校的调查[J]. 李欢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困境与应对——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J]. 任锋. 大学, 2021(51)
-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 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 李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J]. 隋京欣,杨智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一流本科建设为背景[J]. 张永红,章春梅,肖选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3)
- [8]心理育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研究[J]. 杨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9]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J]. 裴学进,佘超. 青年发展论坛, 2021(04)
- [10]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 石伟华. 山西青年, 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