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辨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斯亮[1](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认为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王富禹[2](2020)在《节约型政府视角下我国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以湖南省H县为例》文中指出1979年,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从英国开始,随后传到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进而扩散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改革政府的直接目的,是以结余的财政资金作为刺激手段,鼓励政府以最低成本获取同样高的收益,或者是以同样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各国政府积极采取裁汰职员、提高绩效、精简预算、控制财政、加强监督等措施,来缩减行政成本支出规模。我国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也向西方国家学习,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并正在逐步深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尝试构建节约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民参政积极性的提高,政府日益增加的行政成本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成本过高不仅会减少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控制增长过快过高的行政成本已经刻不容缓。县级政府是我国基层政府的重要部分,研究县级政府行政成本的支出状况,探求其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寻求更优化的管理路径,是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在具体的研究进路上,本论文的第一个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汇集国内外专家的相关研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个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H县政府近几年行政成本支出现状和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H县政府行政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概括我国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困难的一般成因。最后,根据前面所揭示的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问题及原因,提出我国县级政府如何节约行政成本的对策建议。
李壮[3](2019)在《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不断投入下,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和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仍存在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调,整体效率不高等问题,而这在现今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中尤为突出。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部分居民从大医院回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来。在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已经成为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目的与内容:研究目的:评价基层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第一,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的情况;第二,利用文献总结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筛选出本研究效率评价部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对调查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行途径;第四,提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议,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整体效率提供借鉴。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包括文献研究和典型调查,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其结论,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建立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产出指标池和提出标准化服务量的方法;通过典型调查法深入了解调研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现状、运营现状、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产出指标,并进一步将相关指标标准化。定量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某市3区县全部的66家乡镇卫生院基本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据此确定数据包络分析和典型调查的抽样方法;再从中抽取30家乡镇卫生院,通过数据包络法分析其配置效率。结果:本文主要包括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现状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两部分。(1)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现状和运行问题:受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影响,该市各区县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水平有所不同,A区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其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也好于其他两县,全市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逐年升高;相应的,A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高,对其他两县患者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但A区医师工作效率水平与安徽省平均水平相比并不理想。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和村室村医数量和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成为能否发挥分级诊疗中“基层首诊”职能亟待解决的问题。(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A区乡镇卫生院因为政策环境、配置水平、服务能力等优势,总体效率高于C县;A区和B县乡镇卫生院因为具有科学的医共体合作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和基金分配制度、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推广等优势,所以其纯技术效率高于C县;该市规模有效的乡镇卫生院较少,可以根据供需关系,通过政策调节等形式使规模报酬递减的卫生资源流向递增的乡镇卫生院。各投入要素过剩比例能够说明三区县乡镇卫生院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对不同卫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偏低程度。A区对各投入要素的整体利用水平较高,过剩比例较低;B县固定资产总值配置水平偏低,这也导致其相应的产出不足,造成浪费;C县因为卫技人员较少、床位资源得不到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造成相应资源的大量浪费。结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该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存在需求量大,资源少,利用低的问题,三者关系并不平衡。应该先提高基层各类卫生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服务能力,增加对卫生资源存量的利用,再根据供需关系酌情配置资源增量,才能扭转基层卫生需要、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不平衡的程度,从而提高基层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人力资源短缺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基层卫生人力供需并不能全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人员工资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市场供需信息,市场失灵现象比较明显,所以政府调节应该发挥足够的主导作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产出应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地区应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紧密结合,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其在分级诊疗中逐步承担起“基层首诊”职能;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的地区,应提高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全科医疗水平,发展家庭医生服务,做好慢病防控,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匹配,来对后者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达到“强基层”的目的。农村地区亟待推广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缓解以上问题、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以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吸引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将其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重新引导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卫生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效率,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罗煦晖[4](2016)在《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节约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之一。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开展了大批专项活动,这一系列的专项活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公共财政资源的耗费更是不容小觑。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当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体现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建设节约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政府的专项活动行政成本过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公务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程序成本高;协调成本高;招商成本高;应付评检成本高等。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包括导致行政成本过高的普遍性原因以外,还包含造成专项活动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的特殊性原因,比如专项活动的审批和开展较随意,通常是伴随着地方政绩工程而启动,加上活动参与人员主要是采取从专项活动各相关部门抽调的方式,因而针对个人的考核制度几乎空缺,于是这些人员当中的绝大多数都缺少必要的工作责任心和节约成本意识,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水涨船高的重要诱因。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应从树立节约型政府理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专项活动的硬预算和审计控制、建立健全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监控机制、强化专项活动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倡导政社联合行动、实现绩效评估与专项活动行政成本挂钩等七个方面入手。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政府专项活动的特殊性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降低行政成本的经验和做法,总结了几项应用性较强的对策及建议,这对于以后少走弯路、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政府专项活动的行政成本,尽快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节约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少波[5](2014)在《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部分国家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贫困、社会排斥、不平等状况逐步恶化的趋势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发展造成的问题、冲突日益显着。包容性发展就是在这样的世界发展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般说来,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国家,惠及人类、每个人和每个群体,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本文从人的发展视域来探究包容性发展问题,力图拓展包容性发展的研究领域,凸显包容性发展中人的价值,通过包容性发展实现每个人可行能力自由而自主发展、人的合理需要全面而层次性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充分而和谐发展。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来看,发展是社会有机体整体的发展,是物质、人自身和文化生产的全面进程,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的过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每个人机会平等的参与发展及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每个人的福利,提升每个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是人的发展拥有不受出身背景制约的初始机会平等,其次是人获得有尊严生活的权利,再次是共享社会发展的福利。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其本质的含义在于以共建、共享为根本目标,通过消除每个人参与发展、获得权利和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在于体现每个人机会平等,在发展中通过实现机会平等、权利获得和成果共享,使得每个人机会均等地参与发展并且从发展中获得权利、收获成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发展已经摆脱和超越了过去片面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人的发展的阶段,进入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阶段。包容性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中国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发展意味着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层次性满足和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将人的发展价值引入到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中来,克服了发展中对人的不平等、剥夺、排斥和不平衡,鲜明地体现着包容的内涵,那就是发展是依靠每个人的力量,为了每个人机会均等的发展,从每个人的利益出发的宗旨。这样的“包容性发展”通过经济共建、服务共享、政策托底和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体现着社会发展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社会公正要求。论文主要从如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导论。首先明确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边界,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包容性发展是基于发展中的不平等、剥夺、社会排斥、不平衡和人们不能共享发展成果等问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社会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理论是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包容性发展理论起源于反贫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科学发展的演变,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发展就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第三部分阐述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凸显的世界和国内背景。从世界发展的视域下,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剥夺和排斥,越来越造成了人的发展危机。不平等是人的可行能力自由自主发展的桎梏。其中,收入不平等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挤压;基本服务不平等让每个人过一种有理由珍惜的生活的机会缺失;性别不平等造成了女性的自由发展的有限性。人的发展权利剥夺形成了人的合理需要全面而层次性满足的障碍,尤其是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了贫困人群。生存权剥夺让贫困人群生存需要难以满足,发展权剥夺使人在发展中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权利,选择权剥夺使得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缺失。经济排斥造成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工具化,政治排斥造成个人政治参与程度的降低,造成了个人与整体社会关系的断裂。从中国视域来看,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人的发展的困境。第四部分论述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容性发展首先是人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基本涵义就是人的发展拥有不受出身背景制约的初始机会。从个体来说,每个人享有参与发展基本服务均等的机会,从人群体来说,每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人群享有均衡的发展机会,从人类的发展来说,代内和代际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包容性发展核心是人的权利获得,这是人的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不受剥夺的保障。这包括确保弱势群体获得最低生活水准生存权,不同个体和群体不受剥夺的发展权,人类自由发展保障的选择权。成果共享作为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理念,意味着每个人的最低程度社会福利的不受排斥。社会发展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可以实现最大公约数的政治包容,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可以实现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第五部分论证包容性发展何以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人的包容性发展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互融共进的阶段,当代中国包容性发展意味体现着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层次性满足和社会关系全面发展。首先,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的可行能力提升,表现为人的整体能力的发展和每个人能力的进步。其次,包容性发展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自由选择需要的层次性满足,人的需要得到不断提升。再次,包容性发展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关系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六部分探究基于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人的包容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当代中国现实的发展出发,构建了经济共建、服务共享、政策托底、文化引领的当代中国人的包容性发展的路径。首先是经济共建,确保每个人机会均等的参与发展。包括通过高速和高效的经济增长满足人的生存所需物质需要,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当代人和后代人谋福祉,通过创造高生产率的就业机会让每个人过上体面生活等。其次是社会服务共享,让每个人获得机会均等的社会服务以便更好帮助个人过一种他们有理由去珍惜的生活。特别是通过社会建设把穷人置于服务的中心,使民众融入社会发展之列。同时确保人民享有教育的权利,扩展人的发展能力和潜力,此外还要消除市场和制度失灵,提高民众参与社会发展能力的自由度。再次是政策托底,包括构建和完善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政策、提升人的生活水平的就业促进政策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福利政策。最后是文化引领,用先进文化引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通过文化共享激发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的动力。
朱湘铭[6](2014)在《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为依托,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插图形态、与小说文本所描述故事情节之间关系的梳理,从而归纳出文—图表现的基本形态和互文现象的内在规律。文章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现有研究文献做系统梳理,内容包括本研究的由来、介绍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部分的文献梳理主要涉及国内外学者对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视角、内容梗概和存在的不足或尚待深入发掘之点等等,这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力图从《三国志演义》与相关史传,如《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等相关史籍中,钩稽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小说创作思路。同时,对历代三国故事在民间传说及文人创作中的流传、演绎历程做梳理。另外,本章还将对三国故事的相关图像(历代关于三国的绘画作品)及各类体裁的文本做整体梳理,以探求《三国志演义》产生的源流。第二章主要梳理和论述插图本《三国志演义》文图配置的特色及流变。由于明清通俗小说插图的绘制与刊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建阳叶逢春本插图具有明显的闽中地域特征:风格古拙质朴,图形较小,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带有民间版画的较多特色,而双峰堂本在沿袭叶逢春本部分插图的同时,还对叶逢春本中不符合文本的插图进行了纠正。故此本章从建阳、金陵和苏杭三地的版画风格特色来研究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图像特色。建阳诸本主要介绍余象斗本、熊清波本、吴观明本及其他诸本,金陵诸本则介绍周曰校本和郑以祯宝善堂本,苏杭刻本主要介绍夷白堂本、吴郡宝翰楼本和绿荫堂本。另外,还有清代各地诸刻本的介绍。这些刻本的图像均具有典型性,代表了当时当地版刻的风格。现存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形式主要有文图一体式和文图分立式。前者包括嵌像式插图、偏像式插图及合像式插图,这些形式的插图大多插图位于文字上方,故又称上图下文式;后者则包括绣像图、卷首/回首图。同时,也注意总结出明清刻本文图形式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其中,卷首/回首插图是指在小说开篇(卷首有的在回首)初配一至数张甚至一系列的插图上去,这种方式最早来源于佛经,如晚唐咸通九年刊刻的《金刚经》,就是卷首插图式图文配置方式的最早来源。周曰校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于每卷卷首配有插图两幅。“上图下文式”则是指每一页都配有插图,基本上每页下面三分之二部分抄写或刻印文字,而上面三分之一部分为图像,而且图的左右有对联式的“榜题”。这种图文配置方式在《三国志演义》中较为常见。第三章论述《三国志演义》小说文本与图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各自特色。在人物塑造方面,语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虽有模糊性,但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绘画所塑造的人物则具体直观,但它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绘画者对文本的解读。因而,这两种人物塑造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给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带来较大影响。本章既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总体特征,又注重结合个案的具体分析,即针对诸本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刻画与性格塑造)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关系。在记述一个情节时,语言可依时间顺序线性地顺次叙述或呈多线条式的复合叙述,而图像则只能以定格的方式呈现某个场景。在《三国志演义》诸本中,这种差异性普遍存在。如双峰堂《三国评林》对“周瑜喝斩曹公来使”一事,图像与文本叙述出现脱节,即文本叙述该事件是在大帐中进行的,而图像刻画的故事却发生在船上。再如汤宾尹本《新刻汤学士校正按鉴演义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孔明子敬拜探周瑜”一事,图像却将三人相见的场景改成孔明、子敬二人在周瑜府前等候通报的情景。余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和总结各章节的论述,而且将尚未涉及的诸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作简单的梳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和梳理《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二是分析和论述《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修辞现象。
樊燕[7](2013)在《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研究,对于促进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提高行政服务水平,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打造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借鉴了先发国家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经验,构建了指标约简的模型和流程,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方法和步骤,对海南省直管县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1)借鉴了先发国家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经验。重点对先发国家的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以利于形成更好的借鉴。梳理了美国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美国政府运行成本管理体制和机制;总结了英国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实践,包括政府运行成本绩效预算改革实践、政府运行成本管理模式和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发展经验。最后总结了先发国家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效借鉴。(2)确定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指标约简的方法和流程,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建立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初步指标体系,并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约简的方法和流程,对初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剔除冗余指标,优化精简评估指标体系,提高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构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模型。构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模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和流程,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的评估方法和步骤,并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海南省直管县运行成本绩效实施了单因素和综合因素方面的评估,演示了综合评估模型的具体应用,验证了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4)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从专业化制衡体制、实施管理流程再造、有效计量政府运行成本三个层面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的实现路径。同时,结合当前政府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府运行公共预算管理、提高政府运行信息化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优化的保障措施,以推进提升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不断优化。
石磊[8](2012)在《河南省医改试点市公立医院员工对管理体制认知的调查》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河南省试点市医院员工对管理体制的认知情况,分析我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分别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分析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总结改革有益经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2.依据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和总体思路,基于河南省医改试点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探索,提出我省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性建议。方法通过问卷、量表、观察、半结构访谈、专家访谈与咨询等方法对省内三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检查。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均数、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并使用正态性检验、t检验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0年与2008年相比,试点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提高。2.被调查员工中,了解医院管理体制的员工占全部员工的75.85%,认为卫生行政部门是医院的监管者的占44.09%。3.不同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岗位的员工对医院管理体制的了解程度不同,不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员工对医院管理体制的了解程度不同。4.医院领导表示非常了解法人治理的人数占54.55%,不了解的占9.09%;认为有必要实施法人治理改革的占63.64%;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用人决策权、奖金分配权的占27.27%,没有一定决策权、奖金分配权的占45.45%;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医院收支结余使用权、投资决策权的占68.18%。5.员工认为医院最需要改革人事薪酬制度的占78.42%,最需要改革管理制度的占65.18%,最需要改革产权制度的占58.71%;认为医院最应该拥有人事录用、解聘权和医院投资、决策权,分别占77.41%、77.41%和65.90%、65.90%。6.72.8%的员工认为应该推进院长职业化进程,63.17%的员工认为在院长可以没有医学背景,85.26%的员工认为院长最重要的能力是预见、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7.三个试点城市员工满意度相比较,员工对技术和发展方面的满意度高于管理制度方面的满意度,经济因素方面的满意度最低;洛阳市员工满意度最高,较高的是濮阳市员工,漯河市员工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结论1.河南省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已经陆续开展,洛阳市进展速度比较快,漯河和濮阳进展缓慢。我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2.大多数员工对医院管理体制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行和推广;大多数员工认为公立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很有必要,有助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公立医院管理队伍。但这个工作尚需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3.院级领导对法人治理改革的支持有助于医院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公立医院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长和监事长该不该由政府部门任命存在争议。4.改制医院的职工股应该允许在院内流通。
张金融[9](2012)在《基于职能维度的行政成本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政职能与成本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现实与理论问题。行政职能与成本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是处于一种观点与立场远未一致的分裂状态,有时分歧还非常大。本文认为,导致这种不尽人意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大体上看,对行政职能与成本问题的研究,走的是两条思路,一条是信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预设,认为市场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因而持“小政府”观点;另一条是信守政府干预主义理论预设,认为政府不时干预是市场能够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因而持“大政府”的观点。目前,关于行政成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政府已经存在的先验的外生的基础上,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在谈论行政成本问题时一般会产生三个方面认识。一是消极意义上看待成本,认为成本增加就是绝对的坏事,要减少行政成本,打造“小政府大社会”,这是经常听到的声音和论调;一是静态地机械地看待行政成本问题,没有将成本问题与分工演化和生产力提高进行动态勾连,无法在生产力发展和政府组织动态演化之间进行有机对接促进;一是行政成本的乐观主义观,将成本与发展间接联系起来,将成本与促进生产力进步和社会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想当然认为成本增加就一定能够增进和改善社会福利。深入研究与认真分析后,我们感到对行政职能与成本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演变到观点立场相互对立之境况,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有着本质性差异相关。要解决这种相互对立的困境,我们认为必须确立新的理论视野与新的研究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新兴古典经济学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作为解释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源,并从分工演化视角出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樊篱。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对行政职能与成本进行分析研究的新视野与方法。本文试图突破新古典经济学和干预主义分析模式,从分工演化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出发,研究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演变,以及行政职能与成本的关系。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分工与专业化组织,包括政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是内生现象,即后天性的。而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干预主义分析视野中,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各种专业化组织是外生给予的,即先天性的。因此,外生性的和内生性的这两种视角下的行政职能与成本研究,其旨趣与境界自然大异。分工演化视角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主要是均衡的还是非均衡的,与干预主义的不同主要是有机性的还是机械性的。从分工演化角度看,政府的产生是分工发展的需要,政府的形成是组织实验的结果。社会需要政府采取办法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行政职能既不是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全能政府就好,行政成本也是如此,而是基于分工演化之现实性需要,基于有利于促进分工朝着社会收益递增方向演化之内在需要,基于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之公正需要。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演化与交易费用视角,行政成本是分工演化内生的费用,是实现社会收益递增而必需的成本。如果把政府产生的分工效应和由该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结合起来,则可以看到一个从政府孕育、产生到发展的有机演化过程。当建立政府及其职能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付交易费用(行政成本)所产生的损失时,人们会选择建立政府,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税收),让政府履行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职能,让政府代为办理社会没有力量办或办的效率不高的事情。在“交税”与“履职”这一交换过程中,人们通过交税所购买的产品,就是需要政府履行的职能。可见,研究行政成本必须以行政职能为基础,而研究行政职能必须以分工演化为基础,因而研究行政成本最终也必须以促进分工演进促进社会福利为基础才有意义。研究成本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味地削减成本,更不是为了人为地扩大成本,而是为了正确对待行政成本问题。从分工演化视野研究行政职能与成本问题,得出的结论与目前主流看法存在重大区别。行政职能与成本取决于分工演化的“现实需要”,而分工演化又取决于行政职能取向与成本效率,两者存在着互动性关联。政府的产生提高了社会效率,政府存在的成本必须小于社会从政府存在获得的收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才能得以持续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行政成本与社会收益的动态关系,而这种收益就是政府内生性地履行职能的结果。从行政成本优化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行政成本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成本呈现高速增长的状况,存在总量偏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制度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传统优化行政成本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追求减少、控制和适度比例上,有关行政成本的理论研究虽然从职能机构、财政体制、行为方式、考核激励和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分析和对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行政成本的认识基本上还是静态的和就事论事的,缺乏动态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因而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对促进行政成本优化,加快职能转变的推动就显得力不从心或南辕北辙。现实中,行政成本是否合适取决于成本与职能是否匹配,而行政职能是否恰当取决于职能与社会分工发展是否匹配。这两组匹配关系是动态的,因此要研究行政成本就要动态地分析社会分工发展、行政职能定位;要实现行政成本优化,就需要改善行政生态环境,优化行政职能。行政成本优化的社会分工发展需要体现在分工演化和交易费用的博弈之中,在这里就是组织发展与制度支持两个方面。本文着眼于经济市场化发展、第三部门去依附化趋势、各层政府的执行力,以及国外行政成本优化的经验等方面分析组织发展对行政成本优化的作用和影响;着眼于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公民意识增强、法律规范体系化、体制机制有机化、避免制度建设陷阱等方面分析制度建设对行政成本优化的支持和阻碍。为了解决行政成本需要优化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行政成本持续扩张的原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增长阶段、工业化、官僚政府等一系列因素;对行政成本进行收益分析,从行政管理成本效率、行政履职成本效能、政府存在成本的价值三个不同角度,分析行政成本变化过程。借助拉弗曲线、库兹涅茨曲线、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等相关分析工具,并根据行政成本的非“逆指标”性质,对行政成本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论证了行政成本优化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在对行政成本进行的国际比较分析中,通过行政管理成本比较、行政成本占比情况比较和行政成本效率比较,我们看到了行政成本优化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优化行政成本首要任务是实施符合社会分工发展需要的行政职能战略,对行政职能定位和行政职能结构进行调整。当前有两种途径:一是行政职能在定位上要“收缩”,二是行政职能在结构上要“调整”。这两种途径是相互依赖又相互支持的,由职能的收缩、调整,进而引致行政成本的优化。在实施行政成本优化的职能战略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营造第三部门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教育,系统地加强行政环境建设,为行政成本优化提供支持。行政成本优化基于与行政职能协调,行政职能定位基于社会需要。在社会需要、行政职能、行政成本演化共生的过程中,实现行政成本优化就落到了实施职能战略上,就实施职能战略的政策建议,我们提出明确行政职能定位、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强化社会职能和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陈勇军[10](2011)在《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推动公民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资源。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严复,把人的现代化与制度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形成了制度与国民性互动的思想。该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民主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学界一直把该思想机械分割为国民改造和制度变革两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这种缺乏整体把握的研究方式,导致学界对严复思想出现了种种误读。因而,从整体入手研究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不仅有利于消除思想误读,而且有利于客观评价严复的思想地位,对推动当代的公民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着眼于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整体性,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集中探析其形成过程、理论体系、理论困境、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等内容。第一章主要研究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具体过程。研究发现,该思想是在分析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总结洋务运动受挫的教训和回应洋人对中国国民的批判等基础上形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力命论、道德修养论和变法论等思想中的精华,又汲取了西方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国民教育思想、近代民主宪政思想、近代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戊戌变法失败前的思想发轫期、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前的系统形成期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思想转折期。从人的现代化素质结构看,严复在思想转折时期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提倡,并不意味其变成了保守落后的人物,而是显示其对理想国民的认识更为科学,对现代化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章探讨了严复对旧制度与国民劣根性互动关系的分析,内容包括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性制度根源的探析以及对国民劣根性固化封建制度的分析。研究显示,严复对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全面的,对这些劣根性与旧制度的关系的分析也是非常深刻的。他发现君主专制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近代中国现代化艰困的重要原因是,国民劣根性使中国封建制度具有极强的抗变性。当然,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存在绝对化、西方化和笼统分析等局限性。第三章主要研究严复突破旧制度与国民性均衡状态的思想、推动新制度优化国民性的设想和新国民催化新制度的思想。研究发现,严复基于国民劣根性与君主专制的共生关系,提出了一条独特的民主宪政之路:具体制度改革——塑造理想国民——理想国民催化民主宪政。这条路立基于“趋乐避苦”的人性预设,试图通过具体制度的重新安排来改变国民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进而实现改造国民性。它以“积微成着”为原则,坚持内生自发与外生自觉两种方式相结合。在这个变革方案中,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培养理想国民和推动制度变革等同等重要,同时进行。因而可以说,严复作为中国实现振兴切入点的“教育”,不是学校教育这个狭义教育,而是涵盖制度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广义教育,把严复归于教育救国论者应是误读。第四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分析该思想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人心风俗改造思想、戊戌维新派新民思想和五四启蒙运动的关系。研究说明,尽管近代中国没有按照严复所设计的路径发展,但该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影响和历史价值:它批判地继承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人心风俗改造思想;通过为维新爱国志士贡献理论武器等方式有力支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为五四启蒙运动培养了大批运动主将,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确立了人本价值取向。第五章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工具,分析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互动供给不足——威权动力缺失,互动需求不足——国民动力消解,互动时间压迫——不能满足民族快速复兴的需求,还有互动空间有限——制度选择空间狭隘。从理论本身来看,困境原因主要是由于该思想中存在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矛盾以及理性人与非理性人的冲突。从历史背景来说,这些困境源于制度与国民性互动存在传统路径依赖,并且深受当时严峻环境的制约。第六章阐述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一是公民教育制度创新应该遵循公正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适宜导引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二是公民教育制度创新要坚持强制性变革与诱致性变革相统一。三是要形成以政府调控为主,形成个人、社会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制度体系;要以提高公民教育实效为目标,逐步建立与公民教育基本制度相配套的各类具体制度;要坚持规范创新与价值创新的有机统一。总之,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独具个性的一章,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跨世纪的意义。
二、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辨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辨议(论文提纲范文)
(1)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
3.7 小结 |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
4.2.1 岁奏制度 |
4.2.2 祭祀制度 |
4.2.3 守护制度 |
4.2.4 维修制度 |
4.2.5 惩罚制度 |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
5.2.1 祭祀制度 |
5.2.2 巡查守护制度 |
5.2.3 保养维护制度 |
5.2.4 修缮制度 |
5.2.5 惩罚制度 |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
5.3.1 修缮工程背景 |
5.3.2 修缮工程始末 |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
6.2.1 岁奏制度 |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
6.2.3 维修制度 |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
6.5.1 西安城垣概述 |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
7.1.1 西安碑林概况 |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
7.2.1 崇圣寺概况 |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
7.3.1 灞桥概述 |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
11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图录 |
表录 |
附表 |
附文 |
附图 |
致谢 |
(2)节约型政府视角下我国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以湖南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行政成本 |
二、行政成本控制 |
三、节约型政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民中心”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理论运用 |
第三章 湖南省H县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H县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
一、行政成本占GDP比例较大且增长过快 |
二、行政成本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高 |
三、行政成本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大 |
四、行政成本各项支出情况分析 |
第二节 H县政府行政成本控制举措 |
一、强化行政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
二、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
三、规范行政人员经费开支行为 |
第三节 H县政府行政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行政支出失误成本较高 |
二、行政支出试错成本较多 |
三、行政支出沉没成本较大 |
第四章 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困难的一般成因 |
一、行政观念落后 |
二、行政规模扩张 |
三、行政路径依赖 |
四、行政负外部性 |
第二节 H县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行政成本节约意识薄弱 |
二、行政成本支出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 |
三、行政职能机构设置不合理 |
四、行政成本支出监督体制不完善 |
第五章 我国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培育正确的节约意识和支出行为 |
一、加强对行政人员素质的管理和培训 |
二、树立法制意识,规范行政成本支出 |
第二节 优化县级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构成 |
一、推动行政人员配比科学化 |
二、精简和完善县级政府职能机构 |
第三节 消除县级政府行政负外部性 |
一、明确县级政府职能定位 |
二、规范县级政府职能范围 |
第四节 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突破路径依赖 |
一、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 |
二、营造行政成本改革的良好制度环境 |
三、完善财政预算制度与监督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3)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概念界定与检索策略 |
1.1 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及效率的概念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检索结果 |
2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
2.1 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2.2 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
2.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2.4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及实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立题依据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研究内容 |
6 技术路线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定性研究方法 |
2.2 定量研究方法 |
3 调查样本选择 |
3.1 目标总体 |
3.2 数据包络分析样本 |
3.3 典型调査样本 |
4 质量控制 |
结果与讨论 |
1 基本概念界定 |
1.1 配置效率 |
1.2 技术效率 |
1.3 规模效率 |
2 乡镇卫生院资源基本现状 |
2.1 某市社会经济发展刺激卫生服务需求增长 |
2.2 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 |
2.3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产出情况 |
2.4 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 |
2.5 小结 |
3 乡镇卫生院配置效率评价 |
3.1 确定投入产出指标 |
3.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总量标准化 |
3.3 本部分资料来源 |
3.4 数据包络法分析结果 |
3.5 小结 |
4 讨论 |
4.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
4.2 人力资源短缺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亟待解决的问题 |
4.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产出应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 |
4.4 农村地区亟待推广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
5 建议 |
5.1 多渠道加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
5.2 多渠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产效率 |
5.3 发挥基层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
5.4 重视区域卫生规划,提高卫生服务系统配置效率 |
5.5 完善支撑政策,促进分级诊疗的实现 |
6 结语 |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降低的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政府行政成本的涵义 |
2.1.2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涵义 |
2.2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特征及分类 |
2.3 影响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因素 |
2.4 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必要性 |
2.4.1 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
2.4.2 是塑造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
2.4.3 是加快法治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
2.4.4 是建设公平廉洁政府的必要保障 |
2.4.5 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
2.5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降低的理论依据 |
2.5.1 公共选择理论 |
2.5.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3 成本效益理论 |
2.5.4 廉价政府理论 |
第3章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 |
3.1.1 公务成本高 |
3.1.2 人力成本高 |
3.1.3 程序成本高 |
3.1.4 协调成本高 |
3.1.5 招商成本高 |
3.1.6 应付评检成本高 |
3.2 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
3.2.1 专项活动泛而不精 |
3.2.2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成本观念缺乏 |
3.2.3 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制度不合理 |
3.2.4 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
3.2.5 缺乏行政成本监控机制 |
第4章 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对策及建议 |
4.1 树立节约型政府理念 |
4.2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4.3 加强专项活动的硬预算和审计控制 |
4.4 建立健全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监控机制 |
4.5 强化专项活动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
4.6 倡导政社联合行动 |
4.7 实现绩效评估与专项活动行政成本挂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发展 |
2. 包容性发展 |
3. 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 人的发展视角的发展观与发展伦理研究现状述评 |
2. 包容性发展研究现状述评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 可能的创新点 |
(五)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二、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1. 人的能力的自由自主发展 |
2.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发展 |
3. 人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
1. 社会有机体理论—发展的整体性 |
2. 全面生产理论—发展的全面性 |
3. 社会发展趋务-发展的阶段性与前进性 |
(三) 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来源 |
1. 包容性增长理论起源于反贫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 |
2. 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
3. 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的转变 |
三、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凸显的世界和国内背景 |
(一) 不平等: 世界视域下每个人可行能力自由自主发展的桎梏 |
1. 收入不平等: 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挤压 |
2. 基本服务不平等: 每个人过有理由珍惜的生活的机会缺失 |
3. 性别不平等: 女性的自由发展的有限性 |
(二) 权利剥夺:世界视域下每个人合理需要全面而层次性满足的障碍 |
1. 生存权剥夺: 贫困人群生存需要难以满足 |
2. 发展权剥夺: 人的发展权利提升需要的危机 |
3. 选择权剥夺: 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的缺失 |
(三) 社会排斥: 世界视域下个人与社会整体社会关系的断裂 |
1. 经济排斥: 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工具化 |
2. 政治排斥: 个人政治参与程度的降低 |
3. 文化排斥: 个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断裂 |
(四) 不均衡:中国视域下人的发展现实困境 |
1. 当代中国收入不平等现象还有不同程度存在 |
2. 当代中国人的基本服务还未得到充分共享 |
四、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一) 机会平等: 人的发展拥有不受出身背景制约的初始机会 |
1. 每个人享有参与发展基本服务均等的机会 |
2. 每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人群享有均衡的发展机会 |
3. 代内和代际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
(二) 权利获得: 人的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不受剥夺 |
1. 获得生存权: 弱势群体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 |
2. 提升发展权: 提升不同个体和群体不受剥夺发展的权利 |
3. 扩展选择权: 人类自由发展的保障 |
(三) 成果共享: 每个人的最低程度社会福利的不受排斥 |
1. 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
2. 共享政治发展成果: 最大公约数的政治包容 |
3.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 |
五、包容性发展是当代中国人发展的重要维度 |
(一) 包容性发展: 致力于每个人的能力的提升 |
1. 每个人的能力平等共生发展 |
2. 每个人的能力自由自主发展 |
3. 每个人的创造力和生产能力的发展 |
(二) 包容性发展: 致力于每个人多层次需要得到发展 |
1.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生存需要的普遍满足 |
2.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发展需要的全面满足 |
3.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精神发展需要的满足 |
(三) 包容性发展: 致力于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发展 |
1.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
2.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
3.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 |
六、人的包容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当代中国场域 |
(一) 经济共建: 每个人机会平等的共同参与经济发展 |
1. 创造共建机会: 经济增长创造每个人共建机会 |
2. 包容共建力量:促进每个人机会平等参与经济共建 |
3. 激发共建活力: 调动每个人参与经济共建的积极因素 |
(二) 服务共享: 确保每个人获得经济机会的社会包容 |
1. 包容每个人机会平等地共享社会脤务 |
2. 帮助每个人机会均等的共享教育服务 |
3. 构建每个人共享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
(三) 政策托底: 多元社会阶层共生的根本保障 |
1. 社会保障政策: 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
2. 就业保障政策: 每个人的体面生活的保障 |
3. 社会福利政策: 每个人共享发展的成果的保障 |
(四) 文化引领: 先进文化引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 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 |
2. 文化共享: 文化引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
3. 文化包容: 文化的多样性引领人的自由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一章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传承及相关图像述略 |
第一节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历史传承 |
一、三国故事的传承与积淀 |
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三国故事 |
第二节 三国人物及故事之图像概述 |
一、历代关于“图”“文”关系的梳理 |
二、三国人物的画像 |
三、三国故事题材的绘画 |
四、其他形式的三国图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与插图形式及演变 |
第一节 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版本梳理 |
一、明代建阳刻本 |
二、明代金陵刻本 |
三、明代苏杭刻本 |
四、清代各地刻本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结合形式 |
一、文—图一体式 |
二、文—图分立式 |
第三节 明清诸本插图与文本结合形式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中的人物塑造 |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的人物塑造 |
一、《三国志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
二、《三国志演义》中的君主形象 |
三、《三国志演义》中的武将群像 |
四、《三国志演义》中的文臣群像 |
五、《三国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
六、《三国志演义》中的隐士形象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人物刻绘 |
第三节 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演变 |
一、蜀汉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
二、曹魏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
三、孙吴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
四、三国人物形象演变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及功能 |
第一节 古代典籍的插图及图像叙事传统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
一、明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
二、清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功能 |
一、《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意会性 |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情理性 |
本章小结 |
余论 |
一、《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 |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隐喻现象 |
三、《三国志演义》插图所寓含的立场和倾向性 |
附录一: 明清商业出版与《三国志演义》传播 |
附录二: 图版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政府低成本运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高效、透明、廉洁是政府发展的方向 |
1.1.3 绩效评估能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
1.2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政府成本相关理论 |
1.3.2 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 |
1.3.3 行政成本绩效评估 |
1.3.4 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政府预算 |
2.1.2 政府成本 |
2.1.3 政府绩效 |
2.2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理论 |
2.2.1 政府运行绩效评估系统 |
2.2.2 政府绩效评估理念与政府行为共建 |
2.2.3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估 |
2.3 预算绩效评估理论 |
2.3.1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预算绩效评估 |
2.3.2 基于交易费用的预算绩效评估 |
2.3.3 基于委托—代理的预算绩效评估 |
2.3.4 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预算绩效评估 |
2.4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方法 |
2.4.1 主要综合评估方法 |
2.4.2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方法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发国家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经验及借鉴 |
3.1 美国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的实践 |
3.1.1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发展历程 |
3.1.2 政府运行成本管理体制 |
3.1.3 政府运行成本管理机制 |
3.2 英国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 |
3.2.1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预算改革实践 |
3.2.2 政府运行成本管理模式 |
3.2.3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发展经验 |
3.3 先发国家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经验总结与借鉴 |
3.3.1 先发国家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特点 |
3.3.2 先发国家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经验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4.1 指标确定思路 |
4.1.1 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4.1.2 初步评估指标体系 |
4.2 评估指标体系约简方法 |
4.2.1 粗糙集 |
4.2.2 知识简化 |
4.2.3 数据处理 |
4.2.4 评估指标约简程序 |
4.3 评估指标体系确定 |
4.3.1 指标数据处理 |
4.3.2 评估指标约简 |
4.3.3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 |
5.1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1.2 指标权重确定流程 |
5.2 综合评估方法 |
5.2.1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
5.2.2 综合评估步骤 |
5.3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以“海南省直管县”为例 |
5.3.1 海南省直管县概况 |
5.3.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3 单因素评估 |
5.3.4 综合因素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 |
6.1 政府运行成本优化实现路径 |
6.1.1 用专业化制衡体制保障运行成本控制 |
6.1.2 实施管理流程再造控制政府运行成本支出 |
6.1.3 有效计量政府运行成本 |
6.2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保障措施 |
6.2.1 完善政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 |
6.2.2 加强政府运行公共预算管理 |
6.2.3 提高政府运行信息化管理水平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1.1 有效借鉴了先发国家的经验 |
7.1.2 构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7.1.3 构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模型 |
7.1.4 提出了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 |
7.2 研究展望 |
7.2.1 国外先发国家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经验借鉴有待深入 |
7.2.2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健全 |
7.2.3 政府运行成本绩效综合评估模型有待进一步优化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录 |
(8)河南省医改试点市公立医院员工对管理体制认知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格清单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医院经营效率、社会效益情况 |
3.2 员工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认知状况 |
3.3 员工满意度状况 |
4 讨论 |
4.1 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情况 |
4.2 员工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认知状况分析 |
4.3 员工满意度 |
4.4 河南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职能维度的行政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行政成本”和“行政职能”内涵界定 |
一、行政成本内涵界定 |
二、行政职能概念阐释 |
第三节 国内外行政成本问题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二章 当前我国行政成本构成、问题与危害 |
第一节 我国行政成本构成状况 |
一、行政成本构成 |
二、行政成本构成变化 |
三、行政成本构成的发展阶段论 |
第二节 我国行政成本存在的问题 |
一、行政成本增长速度快 |
二、行政成本结构不合理 |
三、行政成本产出效率低 |
第三节 行政成本扩张存在的危害 |
一、行政成本畸形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 |
二、行政成本畸形膨胀对社会发展的危害 |
三、行政成本畸形膨胀对制度环境的危害 |
第三章 传统行政成本优化的方式与瓶颈 |
第一节 行政成本优化的内涵 |
一、优化的一般含义 |
二、成本优化 |
三、行政成本优化 |
第二节 传统行政成本优化的方式 |
一、全力追求“减少”的方式 |
二、倾力追求“控制”的方式 |
三、尽力追求“适度比例”的方式 |
第三节 传统行政成本优化的理论研究及其局限性 |
一、职能机构方面强调精简 |
二、财政体制方面强调改革 |
三、行为方式方面强调规范 |
四、考核激励方面强调完善 |
五、监督制约方面强调实施 |
第四章 行政成本优化失灵的理论探讨——新古典理论的困境 |
第一节 交易费用概念缺失对行政成本优化的影响 |
一、节约行政成本观念不强 |
二、行政权力运行不透明 |
三、负外部性扩大化倾向 |
第二节 静态均衡思想对行政成本优化的限制 |
一、预算编制的静态模式 |
二、行政职能的静态安排 |
三、政府规模扩张的难以遏制 |
第三节 激进式改革恶化行政成本优化的效果 |
一、行政规模的“精简-膨胀”怪圈 |
二、行政方式的路径依赖 |
三、行政能力的止步不前 |
四、行政影响力的孤立失效 |
第五章 突破行政成本优化的瓶颈——新兴古典理论的契机 |
第一节 新兴古典经济学:动态与静态分析相融合的理论工具 |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分析优势 |
二、演化经济学的动态分析优势 |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动静融合分析范式 |
第二节 静态分析的理论积淀 |
一、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对国家形成的认识 |
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对行政职能的探究 |
三、公共选抒理论及其对行政成本的剖析 |
四、企业型政府理论及其对成本优化的可能 |
第三节 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行政职能与成本的新工具 |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 |
二、分工演化思想及新的内生性视野 |
三、分工演化与交易费用 |
第四节 行政职能:研究行政成本的前提所在 |
一、分工演化视野下的行政职能 |
二、分工演化视野下的行政职能与成本 |
第六章 职能重构:优化行政成本的应然与可行 |
第一节 社会分工、职能定位与行政成本的关系 |
一、行政职能变迁 |
二、社会分工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
三、行政职能与行政成本的关系 |
第二节 行政成本优化的分工演化视域分析 |
一、基于组织发展角度的分析 |
二、基于制度支持角度的分析 |
第三节 行政成本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一、成本持续扩张现状为行政成本优化提供了政策窗口 |
二、成本收益现实差距为行政成本优化提供了实践空间 |
三、相关理论研究结论为行政成本优化提供了认识支持 |
四、国外成本效率提升为行政成本优化提供了国际借鉴 |
第四节 职能优化:行政成本优化的通途 |
一、职能定位是优化行政成本总量的根本 |
二、职能调整是优化行政成本结构的基础 |
三、职能履行方式是行政成本优化效果的保障 |
第七章 创新行政成本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行政成本优化基本模式 |
一、分析社会分工发展状况 |
二、明确行政职能定位方向 |
三、确定成本优化基本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行政职能战略 |
一、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战略 |
二、结构:职能领域重点的战略转移 |
第三节 行政成本优化路径选择 |
一、规则支持:加强制度建设 |
二、机制支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三、组织支持:营造第三部门发展环境 |
四、人文支持:加快发展教育 |
五、经验支持: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
第四节 行政成本优化的政策建议 |
一、优化行政职能定位:明确职能战略方向 |
二、优化行政职能主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
三、优化行政职能结构:强化履行社会职能 |
四、优化行政职能方式: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甲午战败以后的救亡反思思潮 |
二、社会改革失败引发的变革反省 |
三、洋人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分析 |
第二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互动思想的中学渊源 |
二、互动思想的西学渊源 |
第三节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戊戌变法前的思想发轫时期 |
二、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间的思想系统形成时期 |
三、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反省时期 |
小结 |
第二章 严复对旧制度与国民劣根性恶性互动的反思 |
第一节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
一、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探析 |
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封建制度对国民劣根性的塑造 |
一、政治体制对国民劣根性的陶铸 |
二、经济体制对国民劣根性的激发 |
三、教育体制对国民劣根性的培植 |
四、法律体制对国民劣根性的塑造 |
第三节 国民劣根性对封建制度的固化 |
一、国民劣根性对制度创新能力的压制 |
二、国民劣根性对封建基本制度的强化 |
三、国民劣根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阻滞 |
小结 |
第三章 严复对新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的探索 |
第一节 对理想国民模型的建构 |
一、理想国民模型的基本要素 |
二、理想国民模型的主要特征 |
三、理想国民模型的主要缺陷 |
第二节 新制度对理想国民的培育 |
一、通过地方自治制度增强国民参政意识 |
二、凭借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国民经济能力 |
三、依靠现代教育制度开启国民思想智慧 |
四、运用现代法律制度培养国民法治意识 |
第三节 理想国民对民主宪政的催化 |
一、理想国民具有建立民主宪政的需求 |
二、理想国民具有供给民主宪政的能力 |
三、理想国民具有保障民主宪政的能力 |
小结 |
第四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价值 |
第一节 深化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人心风俗改造思想 |
一、推进对人心风俗败坏的批判 |
二、推动对人心风俗成因的探讨 |
三、反思人心风俗改造中的误区 |
第二节 推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革运动 |
一、为维新变法引介理论武器 |
二、为维新变法营造良好舆论 |
三、对维新误区进行理性针砭 |
第三节 奠定五四启蒙运动的基础 |
一、确立五四启蒙的理论基础 |
二、夯实五四启蒙的人才基础 |
小结 |
第五章 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的困境 |
第一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威权动力困境 |
一、威权精英在互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
二、威权精英在互动中存在自身利益 |
三、互动结果导致对精英利益的损害 |
第二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国民动力困境 |
一、普通国民是互动的重要主体 |
二、推动互动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
三、互动中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
第三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时间压迫困境 |
一、危机严重要求社会变革迅速见效 |
二、互动方案在国民改造上成效缓慢 |
三、互动方案在制度变迁上效果迟缓 |
第四节 制度与国民性良性互动中的制度选择困境 |
一、君臣关系不可立除限制制度的供给 |
二、制度体系的成熟增加制度变迁难度 |
三、国民的保守偏好制约制度供给空间 |
小结 |
第六章 严复互动思想对公民教育制度创新的启示 |
第一节 公民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一、自由公正原则 |
二、以人为本原则 |
三、适宜导引原则 |
四、协调一致原则 |
第二节 公民教育制度创新的主要模式 |
一、强制性公民教育制度创新 |
二、诱致性公民教育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公民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
一、公民教育基本制度的创新 |
二、公民教育具体制度的创新 |
三、公民教育制度的规范创新 |
四、公民教育制度的价值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辨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节约型政府视角下我国县级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以湖南省H县为例[D]. 王富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李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降低政府专项活动行政成本的研究[D]. 罗煦晖. 湖南大学, 2016(03)
- [5]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研究[D]. 黄少波.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6]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D]. 朱湘铭. 南京大学, 2014(04)
- [7]政府运行成本绩效优化研究[D]. 樊燕. 天津大学, 2013(12)
- [8]河南省医改试点市公立医院员工对管理体制认知的调查[D]. 石磊. 郑州大学, 2012(09)
- [9]基于职能维度的行政成本优化研究[D]. 张金融.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 陈勇军.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9)